查看原文
其他

高手的思考逻辑——这是我的笔记

曹将 曹将 2021-01-22


01 毕业后参加同学会


都说毕业后尽量不要参加同学会,原因无他:看到曾经感觉跟你差不多的同学,已经拉开了巨大差距,那种心理落差,绝对会让自己开始怀疑人生。


可有人偏不信邪,也去了。


酒桌上,觥筹交错,笑脸相迎,互相称呼李总黄总,恭维中,暗藏杀机。A 君偶然提起的薪酬,突然冒出的房子车子,足以让人的神经紧绷,开始计算多少个 996 ,才能追赶上对方的现在。


有同学开始追溯原因,对方也保持客气,一句「运气好」,归于天时,大家都有面子。当然,有其他的同学,如 B 君,也不忘小声嘀咕:那人真是「谦虚」,他爸爸那背景,直接让他少奋斗 20 年。


但一转身,B 君换了个口气:A 总,你看那么多人也在这个行业,还不是混得一塌糊涂!成事在人嘛!


对方被奉承,笑如向日葵,一杯酒下去,先干为敬。


来来去去多轮,继续这个话题似乎都有点奇怪,于是转向读书阶段的故事,班主任的暗中观察,同学间的互帮互助,校花的最终归属——不得不承认,还是八卦大法好。


结束后,B 君和 C 君一个方向,便凑了一辆出租车。


都没买车,都在普通的公司里搬砖,都在凑首付——这一系列「都」,构建起一座战壕,两人的感情里瞬间多了一笔,名叫「战友情」。


车窗放下,凌晨的冷风扑面而来,清醒意识开始慢慢回归。


总要聊点什么吧。


B 君又把话题引入到了 A 君的「成功」,至少相对他们而言。


B 君说:其实嘛,不得不承认 A 君业务能力还不错。他之前搞定的客户我也认识,对方对他赞不绝口。方案说得有逻辑,能换位思考,准备工作也做得充分,总之让你觉得一个字,靠谱。


C 君接道:他其实还挺 nice 的。以前读书阶段,有谁找他帮忙,他都会答应,口碑很不错。你还记得吗,有一次投票选三好学生,他是第一名。


B 君继续道:其实我觉得这跟他的家境确实也有关系。家里殷实,所以很多东西都不会在乎,反而人会更豁达。对钱也是,以前也经常请大家喝烧仙草奶茶,还有一次某个同学家庭有困难,他也捐了 1000 元。


……

这段对话持续了半个小时。


目的地到了,两人下车。


这样一分析,感觉这差异,还真的早就存在,哪里是工作之后产生的!



02 思维的三个层次


不好意思,上文的故事是编的,目的是为了引入今天的讨论主题:什么是高手的思考逻辑?


在讲理论之前之前,我们回到上面的故事,里面的核心问题是:A 君如何走向现在的(相对)成功?


在分析这个问题时,B 君和 C 君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点状,且带有情绪化。


那人真是「谦虚」,他爸爸那背景,直接让他少奋斗 20 年。


第二阶段,面状,开始找到更多的因素。


方案说得有逻辑,能换位思考,准备工作也做得充分,总之让你觉得一个字,靠谱。


第三阶段,系统,开始从时间的维度切入。


很早以前就知道如何与他人处理好关系。


从点,到面,再加入时间的维度,对一个人的分析越来越全面与立体。


这套逻辑,来自之前跟的一个培训项目时,做的课程笔记。在他看来,人的分析分为三个程度:


  • 第一是事件感知的反应性行动;

  • 第二是模式感知的适应性行动;

  • 第三是系统感知的创造性行动。


在第一层,我们的分析容易浮于表面。就像刚刚的例子:因为 A 君是富二代,所以他这么成功。这类分析其实多问一句就容易发现问题:有那么多富二代,为什么 A 君可以这样,其他人没能这样?


到了第二层,我们开始寻找更多的因素。普遍是是基于第一层的原点,找到更多的「利益相关者」,从多维度分析原因。就像对话中,B 君引入了一个共同朋友,从他那得知了 A 的做事风格,原来此人如此靠谱。


而到了第三层,我们需要引入时间变量。人的任何行为,都能在过去找到影子。于是回顾学生时代,B 和 C 发现:原来他现在的这些,早就在以前初见端倪。而且还引申出这背后的可能原因:家境不错,带来的相对豁达。


你看,通过层层抽丝剥茧,分析越来越立体。人也从最初的情绪化,转向最后的客观理性。


这就是系统分析的妙处。



03 这套逻辑有什么用?


知道了这套逻辑,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有什么帮助呢?


在这里,我找到了四个结合点。


第一,提升思考的深度。


比如我们分析一个人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接下来的分析路径是:


1.事件感知:因为他和对方喝了个酒,便把事情谈妥了。


2.模式感知:为了这次谈判,他准备了很多资料,也积极地跟能决定事件发展的人沟通,还跟本单位领导谈妥了最低折扣。


3.系统感知:在更早之前,他便积极地训练谈判技巧;有意识地积累相关客户的联系方式,有行业峰会也积极参加;公司内部相关部门的关系也处理得不错,有需要的时候流程会比他人处理得更迅速。


第二,避免归因错误。


比如有一天,D 对下属发了脾气,下属的思考维度有这些:


1.事件感知:这一次事情没做好,我的错。


2.模式感知:D 这几天一直加班,很焦虑,所以发言会比较直接。


3.系统感知:这段时间我有很多问题没处理好,当时糊弄着就过去了,但是这些问题让他心生不满,久而久之,就对我有了情绪。


分析出具体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第三,做决策时的判断。


以公众号选题为例:


1.事件感知:有热点了,赶紧蹭一蹭!赚点流量!


2.模式感知:除了热点,也要关注一下其他竞品发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选题。


3.系统感知:我的定位到底是什么?是不是需要围绕特定主题来表达内容?那么跟自己不相关的热点,是不是可以战略性放弃?最终的目标是建立品牌,而不纯粹是流量!


第四,提升工作的系统性。


比如我让助理整理公众号以前的文章:


1.事件感知:既然曹将让做,我就做呗。


2.模式感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梳理出整体逻辑,那我就分门别类整理好,输出为一个个手册。


3.系统感知:现在这么做,那么以后新的文章出来后,我需要做好标签,方便后续的分类。


我是小结


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新闻,里面会添油加醋地把「导火索」进行渲染,比如「某某因为XX了上吊自杀」「某某因为XX被打」。如果我们不做进一步思考,很容易被情绪牵引,最后变成网络暴民。


——这是事件感知的后果。


面对这样的场景,我们需要稳住情绪,多看一些信息。基于新闻的原点,了解各个维度的发言,比如此人的家人怎么说,此人的朋友怎么说。当这一系列信息综合起来后,我们大概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画面。


——这是模式感知。


如果有机会和有条件的话,再了解一下此人的过往,知道他以前的经历。这些背景信息,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知道他底层的驱动因素。当这一系列工作完成之后,我们的判断将更加立体。


——这是系统感知。


简单来说就是:不要停留于表面,多渠道获取信息,了解事件维度的发展脉络。


以上。


好梦。


 ♀ 更多干货文章  


 ♀ 喜欢曹将文章 ♀

♀ 请「星标置顶」和点「好看」噢!♀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