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借钱给他
| 高手秘籍 | 第 5 篇文章 |
哎,人生在世,总会有求于人。
求人帮忙还好,但求人借钱就有点那啥了。
正如韩寒在《飞驰人生》里提到的:
成年人的崩溃从借钱开始。
——飞驰人生
它痛苦的源头,是当这个事件发生时,朋友之间的眼神,突然变得世故化。
毕竟,这是最直接利益相关的一件事。
被借钱的人,嘴里虽然说着“我们是朋友”,大脑则开始飞速运转,一系列标准浮出水面:
第一,这对我的影响是多少?
比如我月收入 1 万,他借 1000 元,那不会对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这时候决策会相对容易。
第二,他还不还得了。
这对应的是个人的资质。
如果他一个月收入也就 2000 元,却要借 10 万元,那么可以想到,如果没有外力帮助,还钱的可能性真的不大。
第三,他会不会还。
可能他家里有矿,但总是欠债不还,口碑很差。如果再借给他,人就很被动:你催,他说好,然后没放在心上,于是忘了。这一来二去,面子挂不住,还给人一种小气的感觉。——最后还是自己吃亏。
第四,他够不够铁。
这其实对应的是「感情损失」与「金钱损失」孰轻孰重的比较。比如一个从小玩到大的朋友,过来借五千,那自然马上转账。
毕竟,比起损失掉这个朋友,损失五千,也算是对得起他曾经陪我熬夜看球的情谊。
当然,这其实也跟「他会不会还」有关系。毕竟,一个铁的朋友,大概率也不会因为一点钱,来损失掉两人的关系。
第五,他拿来干嘛。
如果是拿来救急,那自然伸出援手。可是如果是拿来吃喝玩乐,那就要仔细掂量。前者是刚需,后者就……
——为什么我要省吃俭用,来支撑你的享乐消费?
第六,他给的条件是什么。
这就偏商人逻辑了,特别是针对不那么熟的朋友。借钱这件事,本质上是对被借者的利益损伤。
被借人牺牲掉了两类利益:
一是,这笔钱我不借给你,而是放在余额宝里,会有一笔利息收益;
二是,一旦借给你,当我有急用时,有可能你无法按时还给我,我将面临的资金周转压力。
所以,比较正式的场合,就肯定会聊到利息问题。如果给的低于市场上的利率(比如余额宝利率),那就是侵占对方的利益。
所以可以看到,表面上是借钱,本质上是一次利益交换:或者是情感与钱,或者直接是钱(利息)与钱。
如果我们将借钱这种行为进行延伸,那它对应的就是我们日常与他人的互动。
为了表达更具体,我们以「请人帮忙设计海报」举例。在这里,我们借的不是钱,借的是「时间」。
第一,这对我的影响是什么?如果这要花费我一天的时间,那不好意思,还有那么多事要做,恕难从命。
第二,他还不还得了。这次对方帮我,那潜意识里,还是希望将来某天,他会以另外的形式回报。所以,如果他只是微信上打过一次招呼的「朋友」,我甚至连他做什么都不知道,那以后找他还什么呢?
第三,他会不会还。之前帮了他一次,结束后连谢谢都没有。那这一次,肯定要怀疑是否要伸出援手。
第四,他够不够铁。如果是老朋友,那义不容辞;如果情义没到帮忙的地步,那只能道一句不好意思。
第五,他拿来干嘛。如果是急活,将影响到这个月的业绩实现,那我肯定赴汤蹈火。但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常工作,而且你还有时间去找工作上的其他人,那为什么要来找我?
第六,他给的条件。如果我们关系并没有什么特别关系,要占用我的时间,那请公事公办。
理清了这一套逻辑,我们会发现借钱这件事,本质上是长期博弈。
它不同于在旅游景区卖小礼品,能敲诈一个是一个。它需要的是不断地进行良性互动,双方建立起情感和信用基础,最后才能让人信任,并做出借的行为。
所以,对于借钱(或要有求于他人)的人来说:
重要的是在这之前,做好积累。
这种积累,可以是多为他人付出,积累自己的交换资本。毕竟以前帮过你,下一次有求于你,你也不好意思拒绝吧。
这种积累,也可以是自己的品牌积累,让自己有东西去跟他人做交换。这又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有能力,比如很懂设计;二是别人知道你有能力,这样他人在帮你时,也会知道以后可以找你回报什么。
这种积累,还可以是自己的诚信积累。以前请教了 A ,做出了回报;求助于 B ,也在合适的时候进行了报答——那大家自然会相信,你是个靠谱的人,于是等到下一次,理所当然会说 OK 。
我是尾巴
上面都是基本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个人觉得是绝对不能帮忙的,那就是:对方完全没为你考虑,甚至将你置身于被动境地。
前年,朋友 A 突然收到了几百年不见的老同学微信。那人想找他借钱,但方法是:让 A 去银行借那种快贷,然后把钱给他,他有渠道办理。
当时 A 简直哭笑不得。
——既借给你钱,还背负一个可能产生信用问题的风险,这不是害人吗!
我的建议很直接:把他拉黑吧。
他说: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晚安好梦。
- 更多《高手》系列文章 -
喜欢曹将文章 ,记得戳一戳右下的「在看」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