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海洋生态文明视角下海湾区域规划布局探索 —以宁波市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为例
欢迎点击以上蓝色字体
关注规划师杂志
[ 关键词 海洋生态文明;海湾区域;规划布局;象山港区域
[ 文章编号]1006-0022(2016)12-0063-07
[ 中图分类号]TU984.189
[ 文献标识码]B
导语
象山港区域是宁波市“三湾”中生态价值最为突出的海湾。作者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三所所长罗明,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三所陈玉飞,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三所倪敏东在《规划师》2016年第12期撰文,文章以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为例,基于海洋生态文明的视角,从保护生态本底、确定发展框架和强化区域统筹三个维度对象山港区域的规划布局进行探索,以期推动宁波市海湾的保护与利用,并为其他海湾区域的规划布局提供借鉴。
象山港区域现状分析
象山港区域是宁波市“三湾”(杭州湾、象山港和三门湾)中生态价值最为突出的海湾。该区域是全国海洋生物繁殖育种的重要基地、东海舟山渔场鱼类洄游产卵基地,港内海域500m²以上的无居民岛屿有59个,岛屿总面积约为10km²,海域水体透明度平均达到1.05m,形成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完整海洋生态系统。
现状象山港区域涉及鄞州、北仑、奉化、宁海和象山 5 个县 ( 市 ) 区 23 个乡镇,陆域面积为 1776km²,区域总面积为2868km²。近十年来,随着能源、造船等临港工业迅速发展,养殖业规模迅速扩大,周边乡镇的城镇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不仅占用了大量滩涂湿地资源,还产生了一定的工农业污染,导致象山港区域生态失衡、生产低效、污染严重。
基于海洋生态文明的海湾区域规划
布局理念与策略
在现有的发展形势下,海湾区域的发展由原来强调开发建设逐渐转向生态保护。本文从保护生态本底、确定发展框架和强化区域统筹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总结提炼了基于海洋生态文明的海湾区域规划布局的理论、策略和框架。
一、保护生态本底
规划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由海及陆对海域、岸线、海岛和陆域进行统筹保护,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对区域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1海域保护
海域保护是海湾区域保护和利用的核心,规划应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以此为基础,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用海保障。
首先,要充分落实海洋生态功能区划,借鉴有关海洋生态功能区划的方法,根据海域生态环境要素、海域生态环境敏感性与海域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异规律,将海湾区域划分成四级生态敏感区。
其次,以海洋生态功能区划为依据,考虑农渔业区、港口航运区、工业与城镇用海区、矿产与能源区、旅游休闲娱乐区、海洋保护区和特殊利用区等的用海要求,进行海洋功能区划,保障城市涉海重点 ( 大 ) 项目用海和军事用海。
最后,依据区域海洋功能相近性原则,结合区域地理资源环境特点,确定海湾区域海洋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总体格局。
2
岸线利用
规划根据海湾区域岸线资源的现状特征,以突出生态优先为规划基本原则,在保障海岸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划分港口、工业、生活、渔业、旅游和生态等不同用海功能岸线,尽量增加生态岸线比重,尽可能使生态、生产、生活岸线的占比均衡,避免生产性岸线和非生产性岸线之间的相互干扰,充分利用滨海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实现不同类型岸线之间的和谐共生,从而塑造海湾区域海岸带的独特魅力。
3
海岛保护与利用
海岛是海岸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存在于海洋、河口等区域的一种特殊的海岸带形式,且兼具旅游、资源开发与国防安全等重要职能,是保护海湾区域生态本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规划可根据海湾区域海岛的区位条件、自然特征和发展潜力,将海岛划分为生态保护岛、综合开发利用岛、旅游观光岛和历史文化岛等多种类型,通过明确各类岛屿的功能定位与发展导向,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特色海岛。
4
陆域保护
海湾区域的陆域保护主要包括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联海通廊及保护特色村庄三方面内容。规划通过对区域自然资源本底和空间特征的判读,找出关键控制要素,保护陆域生态环境。
(1)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主要依据沿海各市出台的关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技术导则,识别区域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生态公益林、洪水调蓄区、重要自然岸线、重要物种(含渔业)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生态廊道等保护要素,并进一步划定管制分区,提出管控要求。
(2)联海通廊主要是在梳理城市和自然山水关系的基础上,依托陆域范围内的山体、水系、湖泊、湿地和植被等生态要素进行划定的。
(3)特色村庄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趋势进行分类保护,明确各类村庄的保护重点和开发强度,并进一步考虑与休闲旅游的结合发展。
二、确定发展框架
规划坚持高效科学利用的原则,将长远利益、整体利益放在短期利益、局部利益之前,明确区域功能定位、空间结构、产业发展思路和发展规模,制定区域发展框架。
1明确功能定位和空间结构
规划以海洋生态文明为导向,根据国家或地方对海湾区域的发展目标定位及其生态本底条件,合理确定功能定位;根据功能定位的内部差异,明确海湾区域的空间结构。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将区域划分为核心区、建设引导区和生态恢复区三个功能分区。
(1)核心区,包括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经济生物物种栖息地,涉及国家海洋权益和国防安全的区域,以及将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特殊保护价值的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系统和历史遗迹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区域。核心区以实现“工业零增长”为目标,不围垦、不占岸线,保障海洋生态本底。
(2)建设引导区,包括海湾区域内环境容量较高的工业与城镇用海区、矿产与能源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海洋功能用海区域。建设引导区以实现“污染零增长”为目标,不扩张、不增排,引导建设发展转型。
(3)生态恢复区,包括生境比较脆弱、生态与其他海洋资源遭受破坏,需要通过有效措施进行恢复、修复的区域。生态恢复区以实现“破坏零增长”为目标,不采石、不砍伐,修复海陆生态环境。
2
明确产业发展思路
在产业发展思路上,规划按照海湾区域的功能定位,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导向,强化主导产业培育,提升发展水平,优先培育和发展生态旅游业、海洋生物和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海洋渔业、港航服务业和休闲地产业等生态型高附加值产业。
在产业发展准入上,规划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制定严格的产业准入目录,新(扩)建工业企业单位用地的投资强度及产出强度不低于国家级开发区平均水平的2倍,或达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平均水平。重点发展区新(扩)建企业的清洁生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禁止新(扩)建煤电、造船和水泥等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产业项目。同时,应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和集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制定实施退出机制。
3
确定发展规模
规划根据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分析,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科学预测海湾区域内的人口容量和建设用地容量,进而确定区域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三、强化区域统筹
规划坚持整体统筹发展的原则,整体优化提升区域,“一盘棋”考虑重点区块和基础设施,对功能组团、区域交通和市政设施进行统筹 ( 图 1)。
(1)培育特色功能组团。规划打破行政界线,以功能组团的形式统筹城镇、产业区块、港口区块和度假区块的发展,明确特色功能组团。
(2)统筹区域交通布局。规划以生态保护为导向,根据海湾区域的发展定位,确定区域交通容量,配置合理的区域交通等级路网,加强海湾区域与中心城区及周边县市区的快速联系。
(3)统筹区域市政设施。规划整合现有设置不合理的排污口,统筹排污设施建设;对海湾区域范围内的水源、给水工程、电力设施、电力通廊、燃气和热力工程等进行统筹规划
象山港区域空间和保护利用规划
案例
一、保护生态本底,坚持由海及陆的海陆统筹保护
规划遵循由海及陆的海陆统筹保护模式,分别从巩固海域保护、合理利用岸线、海岛保护与利用、陆域保护四个方面对象山港区域进行了生态本底保护。
1
巩固海域保护
(1)海洋生态功能区划
规划借鉴有关海洋生态功能区划的方法,根据海域生态环境要素、海域生态环境敏感性与海域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异规律,将象山港海域划分成四级海洋生态功能区。其中,一级生态敏感区最为敏感,海洋环境容量最低,规划将水动力作用较弱的铁港、黄墩港和西沪港等划为此区域;四级生态敏感区环境容量最高,规划将海面开阔、水动力作用强的港口区(象山港大桥以东大部分海域 ) 划为此区域 ( 图 2)。
(2)海洋功能区划
规划以海洋生态功能区划为依据,结合宁波市海洋功能区划,在象山港海域重点考虑围海造地区、围塘养殖区、港口航运区、海洋旅游区和海洋保护区五个主要海洋功能区的用海需求,重点保障宁波市涉海重点(大)项目用海和军事用海。规划将象山港海域分为象山港中底部和象山港口部(图3),以此确定海洋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总体格局。
①象山港中底部(象山港大桥以西),自象山港大桥至象山港底,以海域保护为主,重点区划海洋渔业和海洋旅游业,兼顾重要渔业品种的保护及现有港口的维护,保障军事用海和电厂用海。
②象山港口部(象山港大桥以东),自穿山南至象山港大桥和象山涂茨钱仓,以综合利用为主,重点区划港口和航道,保证梅山岛开发,兼顾渔港建设,保障渔业资源洄流繁育。
2
合理利用岸线
规划结合象山港区域现状岸线资源特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提出严格控制象山港大桥以西区域的围垦,增加生态岸线,优化生活岸线,将生态、生产、生活岸线的比重大致控制在1∶1∶1的岸线规划总体目标。未来象山港区域的岸线利用将在保障海岸带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并合理划分港口、工业、生活、渔业、旅游和生态岸线,避免各类岸线的相互干扰:
(1)春晓街道、松岙镇等部分地区的港口已经废弃或者使用频率相对较低,考虑到梅山岛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的建设,规划将部分岸线设置为旅游—生活休闲岸线;考虑到松岙镇沿海湾区域有大片的白鹭休憩区,以及未来周边狮子口休闲区和船厂的改造,规划将部分岸线设置为生态岸线和渔业岸线。
(2)对于象山港底部区域,考虑到其生态敏感性,以及现状已经形成了相对连续的旅游—生活岸线,规划建议将部分生态岸线、渔业岸线和工业岸线穿插其中。
(3)在西沪港区,规划变更原来的渔业岸线为生态岸线,并延长旅游—生活岸线。
(4)在象山港口部和中部等水动力较强区域,规划建议保留现状部分港口岸线和工业岸线。其中,贤庠镇和梅山岛保留现状港口岸线,西周镇、黄避岙乡等保留现状部分工业岸线 ( 图 4)。
3
海岛保护与利用
规划根据区位条件、自然特征和发展潜力,将象山港区域内的海岛划分为生态保护岛、综合开发利用岛和旅游观光岛等多种类型(图5),并明确各类岛屿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
(1)生态保护岛,主要包括缸爿山岛、南沙山岛,以及其他面积较小、环境脆弱、植被覆盖良好、具有较好自然景观的岛屿。其中,缸爿山岛被开发为野生海滨木槿保护区,南沙山岛被开发为植被鸟类保护区,这些区域严禁任何形式的大规模开发,并加强对特殊濒危物种的保护,以防止生态退化。
(2)综合开发利用岛,主要有梅山岛、涂茨镇东屿山岛和涂茨镇西屿山岛。其中,梅山岛将建设成为集高端产业、滨海新城、保税物流和旅游开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岛屿。
(3)旅游观光岛,主要有中央山岛、白石山岛、悬山岛、凤凰山岛、横山岛、道人山岛、东屿和西屿等岛屿。未来这些岛屿将根据旅游岛屿的总体发展定位,结合度假项目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及景观改造进行开发。其中,中央山岛、白石山岛、双德山岛和咸祥大礁作为科考旅游岛,可以依托科研基地的建设及科技人员的进驻,适度开发科学考察和科普教育旅游等项目。
4
陆域保护
(1)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根据《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5 年修订 ) 划定的十二类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象山港区域涵盖了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生态公益林、重要自然岸线和海洋保护区八大类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总面积为1384km²,占整个陆域面积的78%。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应实行最严格的管控。在此基础上,规划结合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确定象山港区域的管制分区(图6)。
(2)划定山海通廊
依托现状象山港区域内的山体、水系、湿地和植被等生态要素,规划划定11条主要通廊和12条次要通廊(图7)。其中,主要通廊包括山体通廊和水体通廊两类,次要通廊主要依托小的山脊和水系形成。
①山体主要通廊以山脊线为生态廊道,保持植被的生态涵养功能,成为鸟类的过境通廊,如总台山通廊、虎头岭—瞻岐岭通廊、大山—大洋山通廊等。
②水体主要通廊以主要水系和湿地为生态廊道,成为具有生物多样性的聚集通廊,如大嵩江通廊、凫溪通廊、安家溪—西沪港通廊等。
(3)保护特色村庄
规划对象山港区域61个特色村庄进行分类保护,将它们分为山水风光特色村、文化遗产特色村、旅游设施完备特色村、历史名人特色村和农林渔特色村五大类型,并对各类村庄的保护重点和开发强度进行规定,考虑与休闲旅游结合发展 ( 表 1)。
二、确定发展框架,坚持长远利益、整体利益高于短期利益、局部利益
1
明确功能定位
依据《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规划纲要》,象山港区域的整体功能定位为全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休闲度假港湾、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基地和宁波市现代化都市的重要功能区。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是对此纲要的深化,其立足海洋生态文明,力求将象山港区域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港湾,浙江省的“维多利亚港”,并提出打造国家生态海湾、国家级海湾公园、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特区的空间发展目标。
2
确定功能分区
规划在象山港大桥西侧区域内划定国家级海湾公园,主要包括沿象山港海湾公路以内的全部海域、滩涂和陆地,部分地区包括海湾公路外围景观较好的森林公园和湿地,总面积为686km²,占区域总面积的24%。规划在国家级海湾公园范围内进一步划分核心区、建设引导区和生态恢复区。
3
确定空间结构
规划根据象山港区域的生态本底条件和发展定位,确定“一带、一轴、两区”的空间结构。“一带”,即沿象山港城镇发展带,是象山港区域及城市的生态和生活基地。“一轴”,即象山港大桥发展轴,该轴线将融入整个宁波市域发展体系,强化产业的发展引导。“两区”,即以象山港大桥为界,分别为东侧的海洋产业区和西侧的生态引导区。在海洋产业区,规划整合梅山保税港区、北仑滨海新城和鄞州大嵩新区,突出现代港口、金融服务、休闲旅游和宜居新区等功能,形成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引导开发海洋产业,开发新型城镇区;在生态引导区,规划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矿场蕴藏地、海洋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打造供国民游憩娱乐、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的特定海陆空间—国家级海湾公园。
象山港区域自西向东分别形成了宜居城区、海湾公园及海洋产业区,打造了生活、生态和生产协调发展的美丽象山港。
4
明确产业布局
(1) 产业发展思路
规划在象山港区域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港航服务与现代物流业,大力培育海洋生物和海洋文化创意产业,适度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和休闲地产业,努力形成“3+2+2”的现代产业体系。
(2) 产业布局
规划依据象山港区域的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从现有产业基础出发,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加强规划引导,集中配置要素,谋划生成项目,加快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及布局合理的产业功能区块(图8)。同时,推进产业转型,逐步关闭污染高、能耗大、布局不合理的电镀、造纸、纺织印染和拆船等企业;淘汰落后工艺,对明显影响象山港区域生态环境的电厂等企业加强温排水管理,并对象山大唐乌沙山电厂和宁海国华电厂适时进行技术改造。
5
确定发展规模
规划预测到2020年,象山港区域总人口约为110万,其中城镇人口约为70万,农村人口约为40万,城镇化率为65%;城乡总体建设用地为186km²,其中城镇建设用地为148km²,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210m²,农村建设用地为38km²,人均农村建设用地为 95m²。
规划预测到2030年,象山港区域总人口约为150万,其中城镇人口约为132万,农村人口约为18万,城镇化率为88%;城乡总体建设用地为230km²,其中城镇建设用地为212km²,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 160m²,农村建设用地为18km²,人均农村建设用地为 100m²( 图 9)。
三、强化区域统筹,“一盘棋”考虑重点区块和基础设施
1
培育特色功能组团
规划以功能组团的形式整合区域内城镇、产业区、港口和度假区的发展,初步形成梅山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等特色功能组团。
(1)梅山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规划整合原梅山岛、北仑的滨海新城和大嵩,形成滨海组团,提升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现代港口、宜居新区和滨海绿廊等特色。
(2)奉化莼湖—滨海新区—阳光海湾休闲度假区。该区域的发展目标为构建绿色、环保的生态旅游风貌区。在奉化滨海新区南侧,规划结合海洋保护区打造湿地公园;在阳光海湾南侧,规划对“荡、滩、堤、圩、岛”进行地形处理,以维持景观的多样性。
(3)宁海强蛟—大佳何旅游文化商业区。该区域禁止新(扩)建煤电、造船和水泥等产业项目,对明显影响象山港区域生态环境的电厂等企业加强温排水管理;开展海上休闲娱乐、展览等项目,打造休闲旅游区。
(4)象山西周—黄避岙—西沪港休闲区。西周将依托市域轨道站点,打造生态新市镇;西沪港区域将推进大米草治理工作,作为港内湿地、鸟类观景点,体现生态原真性。
2
统筹区域交通设施
(1)打造海湾公路
规划沿海岸线新建一条接山连海的休闲景观道路——象山港海湾公路。该公路将串联穿东望日、梅山维港、九曲嵩江、鹭翔松岙、千岛海湾、渔满桐照、雁林苍泉、强蛟探海、西周新镇及西沪港湾等象山港最具价值的景观 ( 图 10)。
(2)统筹交通设施
规划加强象山港区域与宁波市中心城区、宁海、象山及台州等地区的快速联系,重点建设区域高速公路、市域轨道、干线公路及港口集疏运交通网络,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干线公路为主通道、以客货运场站为依托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 图 11)。
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规划形成“一横三纵”的路网结构。其中,“一横”为象山港疏港高速公路;“三纵”分别为甬台温高速公路、甬台温复线高速公路和六横高速公路。在市域轨道建设方面,共建设云龙—象山线、奉化—宁海线两条市域轨道线,规划设置裘村、西周、西店和宁海4个站点。在游艇基地和邮轮码头设置方面,规划在宁海湾强蛟—大佳何、奉化悬山—凤凰山、鄞州横山、北仑洋沙山建设4处游艇基地,在梅山岛设置 1 处邮轮码头。
3
统筹区域市政设施
规划统筹市政基础设施,整合现有设置不合理的排污口。在象山港大桥以西段,规划禁止新建排污口;在象山港大桥以东段,规划新建排污口,并按规定程序报批。此外,规划对象山港区域范围内的水源、给水工程、电力设施、电力通廊、燃气和热力工程等进行了统筹规划。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6年12期
《海洋生态文明视角下海湾区域规划布局探索
—以宁波市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为例》
《规划师》12期文章推荐
【规划师论坛2】“海绵城市”视角下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与规划策略
【规划师论坛3】预控与协调:城市水系保护区的划定路径 及管制措施
【PM】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的行政组织冲突解析 —以重庆湖广会馆历史街区拆除事件为例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