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师论坛4】武汉青山老旧社区品质提升的规划对策

2018-02-08 王智勇 李纯 等 规划师杂志

主题:城市空间品质与活力提升

【编者按】

城市空间是城市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的部分,是城市特色的魅力展示场所,而城市空间的品质与活力是衡量一个城市的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由追求“规模扩张”向关注“品质提升”转变,人们对城市空间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空间品质与活力也因此成为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核心关注对象。为此,本期“规划师论坛”栏目以“城市空间品质与活力提升”为主题,在梳理、总结我国城市品质提升规划主要实践与探索的基础上,对大城市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老旧社区及保障房住区等的空间品质与活力提升策略展开探讨,以期为读者们提供有益参考。

【规划师论坛4】

武汉青山老旧社区品质提升的规划对策

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讲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城市规划系系主任助理,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教研室主任王智勇,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李纯、杨体星,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助教、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助教杨柳,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讲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讲师刘法堂在《规划师》2017年第11期撰文,在“开放街区”和“城市双修”的背景要求下,老旧社区改造成为当前城乡规划领域关注的重点。文章针对当前老旧社区存在的发展问题与特征,提出老旧社区品质提升改造设计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城市微空间改造、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开放式街区改造、社区适老化改造、海绵社区构建、步行环境改造和景观特色提升七大领域,并以武汉市青山区老旧国企社区改造实践为例,从七大领域综合探讨老旧社区品质与活力提升的七大策略,以期为其他老旧社区构建高品质、有活力的宜居街区提供参考。

[关键词]老旧社区;品质提升;改造设计;规划策略;武汉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11-0024-06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文格式]王智勇,李纯,杨体星,等.武汉青山老旧社区品质提升的规划对策[J].规划师,2017(11):24-29.

一 

 老旧社区现状发展问题与特征

(一)特色迷失,新建及改造行为破坏旧城肌理

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特殊历史背景下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单位成为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单位大院也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组织细胞,占据着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尤其是在老旧社区中单位大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社会主义中国城市基本的邻里单元。在城市存量规划的新背景下,这些单位大院已成为亟待改造的老旧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这些单位大院大都已转换成功能单一的居住小区,更有大型的商业综合体植入社区或周边地块,这种转变会对原有的旧城肌理造成较大破坏,造成城市特色空间传统风貌的丧失。

(二)管理松散,圈地自建现象严重

老旧社区大多建于 20 世纪中叶,社区物业管理较为松散,体现在居民随意侵占绿化带为停车位、建筑垃圾的随意堆放及广告的任意粘贴等现象上;社区居民侵占公共空间并将其私有化,如用于自建房屋、停车位、花园甚至楼梯等设施。公共空间私有化的行为,极大地破坏了社区的整体风貌和社区公共环境,影响了社区活力。

(三)设施老化,与现代生活需求脱节

老旧社区的基础设施老化严重,这主要是因建造年代的局限而未能考虑到现今城市的发展变化。因此,老旧社区往往成为城市内涝、社区交通堵塞等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尤其是在社区停车问题上,由于汽车的普及,私家车占据了社区的交通空间,一些老旧社区不得不牺牲宅间绿化来为停车位腾出空间。

(四)压缩景观,老旧社区绿化不足

为了缓解上述社区空间管理松散、设施老化等问题,老旧社区往往采用减少社区绿化的方式为新的功能提供空间。因此,老旧社区的景观空间极少,社区的地面硬化率极高。一般而言,新建社区的绿化率为30%,但在老旧社区中远不达这一标准。同时,老旧社区的绿化景观与人的活动分离,“难以接近”的宅间绿地的使用率较低。

(五)老龄化突出,养老适老改造未能跟进

老旧社区中老年人的数量较多,许多老人选择了居家养老的方式。然而,社区中适合老年人活动的空间与设施不足,针对老年人活动需求的适老化改造也未能跟进。而均质化的活动设施已经很难满足老年人的活动需求,因此老年人的户外活动量减少,这又影响了社区活力与人们的交往。

二 

老旧社区品质提升的规划理念与重点领域

针对上述问题特征,城市老旧社区的更新改造应引入有机更新、“微空间”及精明城市理念,从微空间改造设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开放式街区改造设计、社区适老化改造设计、海绵社区改造设计、步行环境改造设计及景观特色改造设计7个重点领域展开规划探讨,提升社区品质,激活社区活力。

(一)规划理念

“新常态”背景下的城镇建设更加关注存量规划、注重实施、强调品质。因此,在老旧社区综合规划的过程中,如何挖掘并保留历史记忆,彰显地域特色,提升社区品质与活力,建立完整的社区改造模式,提出具体的规划目标、准则和实施路径,都是社区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

基于此,老旧社区的品质提升改造设计主要围绕三大理念展开:①有机更新理念。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强调小范围的渐进式改造。在满足现代城市功能需求及改善城市环境要求的同时,通过保留城镇记忆、协调新旧城区关系和挖掘多元文化等手段延续城市肌理与传统风貌。②“微空间”理念。微空间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居于微观层次,更加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通过对微空间的功能植入可以盘活存量,激发城市活力。③精明城市理念。节约用地,提倡土地的混合开发与使用,倡导有特色的慢行交通,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

(二)规划重点领域

1.微空间改造设计

微空间的改造设计以“小工程、大民生”为目标,以盘活存量、功能植入、激发活力为切入点,采取“自下而上”的城市设计方法,运用“众规”平台,多学科参与规划设计。具体可从社区微空间现状入手,以问题为导向对微空间的生活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基于现状,因势利导,挖潜微空间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并探寻相应的发展策略,在整个社区层面上实现错位发展,各显特色;同时,以微生活为导向,提出以目标为导向的设计考量体系,作为微空间设计的参考与考量标准,关注人文需求,提升空间的生活品质。

2.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规划

由于老旧社区中大部分业态 (公共设施、活动场地 ) 之间缺乏联系,大多采取点对点的交流方式,使用效率较低,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如何在保留场地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加强业态之间的联系,形成多点对多点的“点脉相承”的公共空间活动模式及有活力的场地空间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社区的公共生活和交往方式经历了不同时段,发展至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的交往方式必然引起新的居民需求,新的居民需求又将带来交往空间的变革,交往空间的变革又必然伴随着新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完善。因此,对老旧社区的改造提升需要根据社区中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植入对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尤其需改善老化的基础设施和植入急需填补的适老化户外活动设施,补全短板、全面覆盖、联结成网。

3.开放式街区改造设计

老旧社区内的人际关系和谐,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充裕,但老旧社区大多采用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模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居民出行的时间与距离成本,不利于地块间资源的共享与交流,也降低了公共空间的活力。而开放式街区有利于促进交流、方便出行且更加安全,如小街区、密路网、窄断面所形成的大量宜人的街道空间有利于街道生活的展开,增加人们的交流机会 。

因此,在封闭式社区向开放式街区转变的过程中,宜采用层级开放、逐渐过渡,大开放、小私密,开放空间与半私密、私密空间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

4.社区适老化改造设计

通过营造亲情化的社区空间氛围、建设无障碍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智能化的社区服务及全程化的医疗服务等,实现不同年龄层老年人的自我价值,满足其心理需求。此外,从设施适老化改造的自主期、部分覆盖期、全面覆盖期到终末期,不同阶段的老年人有不同的身体特点,应通过分析不同年龄层老年人的不同心理和生理特点,分层次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以达到适老化改造的最终目标

5.海绵社区改造设计

在创新社区微改造的过程中,通过推广低影响开发模式,开展雨水综合利用,建设多层次的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社区海绵单元——MSC,提高社区的防洪排涝减灾能力,缓解城市水资源困局;通过对老旧社区雨洪措施的适用性评价,筛选出适用于老旧社区的海绵街区工程措施;通过对社区现状问题的分析,尝试运用植草沟、屋顶绿化、雨水花园和透水铺装等方式对小区进行改造设计,解决小区的排水问题,提高整体的环境品质。

6.步行环境改造设计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老旧社区内的步行道路层次划分不明确,步行空间组织凌乱而无序,如广场、绿 41 48218 41 20210 0 0 3503 0 0:00:13 0:00:05 0:00:08 4427步道和步行街等空间“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过渡。基于此,规划针对现状问题提出“智慧步行、健康步行、安全步行、绿色步行”的社区级绿道规划,将居住区景观、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等相连接。

7.景观特色改造设计

针对老旧社区中社区级绿化较为薄弱的现状,规划提出织补景观、蓝绿成网、塑造“主—次—社”三级健康活力网状绿道系统的目标;扩展和连通城市绿道,整合、调整绿地系统与社区系统,拓展社区内部公共开敞空间,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满足居民日常出行与游憩需求;在原先较为封闭的住宅区绿地中植入相应景观功能,提高绿地的使用率,防止绿地被侵占与挪用。

青山区老旧社区品质提升规划实践

根据上述规划理念与规划重点,本文以武汉市青山区老旧社区更新改造为例,探讨其品质提升对策。

(一)青山区老旧社区概况

青山区位于长江南岸,西与武昌区相连,南与洪山区及东湖风景区接壤,北靠天兴洲,东至武汉化工区(图1)。因“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钢铁基地与城市发展的需要,青山区得以成立。目前青山区辖区人口的近一半都是武钢的职工家属,工资高,福利好。青山区人均 GDP 高达 6.8 万元,是武汉市人均GDP 的 2 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位居武汉城区之首。在钢铁、煤炭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以武钢为发展核心的青山区面临着人口流失、经济衰退、人口老龄化、居民收入下降、社区老化和片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在“去产能、去库存”和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作为中国钢铁三大央企之一的武钢集团预计将有4万左右的员工被分流至其他行业,也就意味着将有一半的人员被裁员。因此,青山区面临着经济转型与民生问题的双重压力。

1.现状人口特征

(1) 偏高的人口密度。通过对青山区街区集中的三环以西地区内街区人口的走访与普查发现,124 个街坊的平均密度为2万人/平方公里,其中约75%的街区人口密度超过武汉主城区的平均人口密度(1.09万人/平方公里)(图2)。

(2) 突出的老龄化特征。根据 2014年青山区人口普查数据得出,青山区三环以西地区老龄化率约为17.6%,高于武汉主城区12%的平均老龄化率。其中,82%的街坊都属于老龄化街坊,最高的街坊老龄化率达到32%(图3)。

(3) 显现的人口流失趋势。从 2009年开始,青山区出现人口负增长,缺口达到近 3000 人,且从青山区内迁出的多为青壮年。在区域内部,青壮年人口也主要聚集于青山区西南部品质较好的社区。

2.城市风貌特征

(1) 整体空间特征。伴随以武钢为首的大型国企建设和城市发展历程,青山区城市空间自东向西递进拓展,形成了 4 类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① 20 世纪50~70年代早期以红房子为代表的住区;② 20 世纪 70 ~ 90 年代大量企业自建的多层组团式住区;③ 20 世纪90年代~ 2005年前后随着住房改革与地产开发兴起的小高层住区;④ 2005年至今兴起的大型住区,青山区进入填充式更新阶段。总体上看,青山区的整体空间相对平缓,80%的建筑高度在60m 以下,沿和平大道出现局部的高层聚集区。

(2) 建筑风格与布局特征。青山区社区建筑风格与布局在不同阶段呈现出鲜明的特色:20 世纪 50 ~ 70 年代建设的社区呈现出坡屋顶、红砖立面、庭院围合、几何对称和注重小空间变化的“囍”字形结构;20 世纪 70 ~ 90 年代建设的社区呈现出行列式与点式结合的组团布局;20 世纪 90 年代~ 2005年建设的社区则呈现出以行列式为主,整体空间缺乏变化的特征;2005 年以后,青山区在延续街坊空间肌理的同时吸引了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入驻。

3.设施配套水平

(1) 区级水平较好,社区级质量不佳。虽然青山区的市区级设施建设水平良好,但是街道及社区级设施规模与质量不佳,尤其是文化设施与医疗设施。其中,养老设施整体配套不足,难以满足居民需求。

(2) 分布均衡性有待提高。青山区在各类设施的布点上有待优化,尤其是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菜市场和社区服务设施,而体育设施的建设规模与水平都相对滞后,未能全面覆盖。

4.绿化水平特征

(1) 整体指标较高。该区域内有六大市区公园均衡分布,现状绿地面积(含江滩公园 ) 共约 291 hm 2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 7.46m 2 ,在武汉市中心城区中位居前列。

(2)社区绿化滞后。社区级绿地以宅间绿地为主,缺乏集中的开敞空间且常常受到停车侵占。同时,根据“500m见绿、1000 m见园”的要求,仍有19个社区未能达标。

5.公众意愿调查

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的形式,掌握老旧社区居民重点关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社区配套服务与基础设施(如排水管网、停车位等硬件设施)的缺口。尤其是由于缺少服务于老年人与残疾人的养老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导致设施利用率较低。

(二)老旧社区品质提升规划对策

1.以点串区,多区成域的微空间植入

首先,针对彼此孤立的微空间及其潜在价值,规划对平庸化、片段化和消隐化的社区微空间进行挖掘,综合提升社区微空间品质并构建网络化邻里生活,最终彰显社区特色。其次,在整体利用体系构建完成后,针对6种社区微空间类型选取相应的典型代表进行详细设计,并根据以目标为导向的微空间设计考量指标体系,将微空间生活化,并进行具体的控制。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里有过著名的论断:“有活动发生是因为有活动发生,没有活动发生是因为没有活动发生。”可见,活动是吸引人交流实现互动的重要因素,活动的增加使得社区的活力增多。而微生活旨在体现对既有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回归,注重城市微元素的设计(如街道空间、社区功能等),交通方面以绿色和慢行交通为主,注重生活的舒适方便,追求人性化的尺度和传统街巷的温情及归属感(表1,图4)。最后,在宅间绿地的改造中,对居民的生活场景进行再现,综合评价空间的典型问题与突出特征,最终得出空间改造利用的方式与更新策略。

2.在地营造,有机更新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

社区内从老人打牌到年轻人打球再到儿童嬉戏,期间产生了大量或长期或短暂的交往行为,这使得交往空间无疑成为提升社区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因此,规划通过群组设计、“动脉”与节点设计及政府的强力支持完成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首先,尽力整合现状设施,包括交往群组、商业群组和文化群组设施,推动物质空间的有序更新。其中,交往群组适度分散于社区各处,商业群组多元串联社区各处并保持连贯,文化群组功能丰富体现多样性。其次,用道路串联各个群组和节点,推动服务设施的逐步完善,并尽量减少距离和时间成本,注重时空的可达性。再次,争取政府资金持续支持,选取重要地点进行场所改造,包括更新老旧设施、增添不足设施、重置效率低下的设施及迁移不符合现代使用需求的设施。最后,推动NGO参与下的社区管理由外力管理逐渐改为社区自治(表2),最终将消极空间改造为活力交往空间,提升社区活力。

3.层级开放,逐渐过渡的开放式街区构建

首先,重构空间领域的划分,通过构建四层空间结构体系,引导公共空间向私密空间逐渐过渡:第一层为完全对公众开放的街道、公园与广场;第二层为社区组团绿地和道路;第三层为宅间小路与宅间围合式的开放空间;第四层为私人所有的庭院与花园。其次,确立“大开放、小封闭”的空间开放原则。“大开放”是指“可游”的公共空间领域,如邻里互动和谐的街道空间、广场空间和路网空间;“小封闭”是指“可见”的半私密和私人领域,其中屋顶花园为居民邻里私人共享的空间 。最后,在推进传统社区向新型街区转变的过程中提出“新”邻里单位的概念,以小区路为界线划分组团公共服务设施的中心位置;各组团共享绿地等开放系统,并形成圈层绿地;沿街开放空间逐渐向小区内公共空间依次开放。

4.多维融合,多层需求的适老化社区改造

在保留传统单位社区传统养老方式的同时,推动社区养老体验:加入生态宜居要素,提倡建设适老化温度社区和活力老年社区;满足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的需求,并为其建立智能化的个性档案;根据当前社区老年室外活动空间需求,重点增设室外棋牌空间及交流场地。

5.理性评估,随行就势的海绵社区打造

青山区北近长江,城市建设区内存在少量景观水体,多位于城市公园内,地块东侧有河流连通长江、青山港、青山公园水体、小潭湖和东湖,降雨由各社区向北汇集入长江。因此,在老旧社区的品质提升规划中,应理性评估社区现状,因地制宜打造海绵社区,可采用分散式排水,将道路及广场雨水排入绿地和植被浅沟中,分区消纳雨水,减少场地雨水大面积汇集的可能;可充分利用道路两侧绿带设置植被浅沟,根据浅沟功能的不同,设计成不同的形式,包括传输草沟式、雨水滞蓄式、生态净化式和雨洪拦截式。以青山区钢花社区为例,社区早期的填湖造地工程对城市生态保护工作产生的影响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因此在打造海绵社区时,规划保持社区四周高、中心花园低的地形不变,将中心花园改造成雨水花园,同时增设下沉绿地与透水铺装;在社区主要道路设置植草沟与卵石排沟,通过土壤的渗透、吸收作用,减少地表水的传输,控制社区雨水的排放;在小区公共建筑上加设生态屋顶用来收集雨水,减少雨水溢流,从而缓解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

6.开放共享,尺度适宜的步行空间设计

规划从宏观、中观、微观上对步行空间进行开放共享的设计。宏观上构建社区绿道,立足江、河、湖、渠、园的生态资源,塑景造园,增补街头绿地及社区级绿化空间,接驳公共交通系统。中观上对社区内部步行空间进行分级,构建由公共步行空间、半公共步行空间、半私有步行空间及私有步行空间共同组成的步行空间系统,创造丰富的社区步行绿化空间,实现点、线、面与垂直绿化有机结合,营造合理的社区步行空间尺度,完善空间配套设施。微观上从标志、边界、路径、节点和区域五方面入手,优化城市街道意象,如去掉边界与通道中的路缘石,打开其与活动空间的边界,形成开阔的空间感受,打破小区拘束感,在知觉上拓宽道路;采用不同色彩与样式的铺装,形成边界感;区域上要求以铺装和两侧的树木为边界,围合成领域,形成半弯型花架以增强围合感;节点与标识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要强。

7.记忆再现,重点地区的景观特色营造

挑选具有示范性的社区住宅院落空间、社区街道空间与社区商业空间,结合青山区独特的场地记忆,通过景观介入的方式再现部分场景,引发街区居民的共鸣。同时,通过查漏补缺,对缺失的设施、空间等进行修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观赏性与环境质量。以消隐的社区宅间空间改造为例,首先是划定场地界限,通过绿植围合出空间的界限,利用绿植的高差阻止机动车进入,避免对居民造成影响;其次是确定使用功能,划定不同功能的活动区,满足不同年龄人群的使用;最后是完善活动设施,在原有设施器材的基础上增加适合于周边使用人群的景观设施。

结语

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改变,老旧社区的存量空间将得到进一步认识,追求街区空间与环境的高品质、生活环境的高舒适度将成为居民的根本诉求。因此,如何营造传承记忆、配套完善、富有人情味与活力的老城区城市空间与环境,将是未来城市老旧社区规划研究和关注的主要方向。本文结合武汉市青山区老旧国企社区改造实践,从微空间改造、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开放街区打造、适老化社区营造、海绵社区构建、步行环境改善和景观特色提升七大领域探讨特色街区品质提升的规划对策,以期为其他老旧社区构建高品质、有活力的宜居街区提供参考。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7年11期

武汉青山老旧社区品质提升的规划对策

 

转载须知

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查看转载要求,

如需开白名单进行转载请在后台留下公众号ID,

感谢您的支持!

  

《规划师》杂志近期好文推荐(点击蓝字可查看原文)

新书推荐|《城市观察》,不只是观察……

实施导向下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方法探索

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低影响开发规划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需求导向的城市公共停车场规划方法探讨

中德城镇群城镇等级与发展资源差异比较研究

基于绿色出行的城市街区影响机理及布局模式研究

高铁站点周边地区发展与规划策略研究

绿野之州:漳州市郊野公园概念规划

【专题研究1】城市更新和风貌保护的城市设计与城市治理实践

【专题研究2】新时期苏南典型开发区转型发展关键问题与对策

【专题研究3】公共政策导向下重庆市主城区城市更新制度设计与空间策略

【专题研究4】城市更新形势下日照主城区建设强度研究

【专题研究5】“微更新”理念下日照市山海天民俗旅游村更新与改造探讨

【规划师论坛1】城市品质:城市规划的新焦点与新探索

【规划师论坛2】大城市老城区宜居品质提升的控规路径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规划师杂志公众号ID

guihuashizazh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