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品鉴析】品质提升需求下的新城设计思路 — 以廊坊市香河县运河新城城市设计为例

孙奎利 运迎霞 等 规划师杂志 2021-01-15

欢迎点击以上蓝色字体

关注规划师杂志

作者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讲师,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访问学者孙奎利,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运迎霞,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院所长谭啸在《规划师》2018年第2期撰文,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由追求“规模扩张”向关注“品质提升”的转变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空间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空间品质也因此成为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核心关注对象。廊坊市香河县运河新城城市设计基于空间品质提升的需求,结合区域自然生态资源禀赋及区位优势,提出“定形态、筑路网、保生态、定业态、促实施”的设计思路,通过营造高品质的城市空间,以期改善新城人居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空间;品质提升;设计思路;香河县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2-0114-08 

[中图分类号]TU984.11 + 3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 孙奎利,运迎霞,谭啸.品质提升需求下的新城设计思路 — 以廊坊市香河县运河新城城市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8(2):114-121.

 

运河新城项目用地概况

(1)优越的区位。

香河县位于河北省廊坊市,与北京、天津接壤,处在京津冀城市群中,距离廊坊40km,距北京市区45km,距天津机场 70km,距唐山 110km。此次规划的运河新城位于香河县西部,处于北京、天津的区域发展主轴上,属于两大三角形区域之一 — 京津唐三角形地区地理中心区域;比邻老城,以新开大街、新华大街、绣水街为纽带与老城区衔接,将成为距离京津最近的开发区之一,以及京津尤其是北京产业调整、扩散转型的重要区域之一;北临京沈高速公路,西与北京通州区交界,南部与天津市武清县相邻,东部隔香五自留渠与钳屯乡政府毗邻。

(2)便捷的内外交通。

香河县的对外交通往京津方向有京津塘高速公路、京津第二通道、103 国道和京沪铁路,往京唐方向有102国道(京哈公路)、京秦铁路和京唐高速铁路。香河县域交通网络密集,有2条高速公路(京沈高速公路、密涿高速公路)、1条国道(103线)、3条省道(通唐公路、夏香公路、双安公路 ) 及 4 条县道 ( 香武路、香宋路、香三路和蒋渠线 )。现有公路可分为高速公路、省道两个等级。其中,京沈高速公路在县城潮白河以北东西向通过,在县城北部设有一处出入口,与夏安公路 ( 五一路 ) 相接;与县城相连接的夏安公路在县城范围内自北向南经由京沈高速公路出入口、潮白河大桥、五一路、刘庄、池屯贯穿而过;通唐公路为省级干线公路,在县城范围内自西向东经由矬口、绣水大街、前小屯贯穿而过。便捷的交通加强了运河新城与周边大中城市的交通联系,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突显。

(3)良好的自然生态与用地环境。

香河县城北部与西部分别有潮白河与北运河流过,河流水质较好,雨季水量充沛;河道两侧生态景观良好、环境优美;地块内有很多环状与指状水系沟渠,有利于构建完整生态体系,为打造功能性与景观性融为一体的多层次运河文化水系、赋予新区水的肌理和灵性及塑造北方独具特色的“亲水”小城提供了良好条件。此外,运河新城坐落在海河流域的潮白河冲 ( 洪 ) 积平原上,地势由东北向南微微倾斜,较为平坦,区域内的村庄相对较少,用地形状完整,且无不良工程地质因素,适宜进行基础工程建设。

总体而言,区域内拥有绝佳的区位条件、便捷的内外部交通及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运河新城的品质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也存在经济发展水平在香河县处于落后地位、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在运河新城的品质提升中也需对产业的功能布局进行适当考虑。

运河新城空间品质提升的设计目标与思路

(一)设计目标

设计秉持“永续发展、多元共生、网络复合”的原则,以“运河之畔,活力之城,以人为本,以水为脉,弘扬双河文化(北运河、潮白河)和家具文化,打造独具香河特色的自然核心、人文核心,创造地区活力焦点与魅力中心的花园商务服务新城”为设计理念,通过多种功能的混合共存、协调统筹,形成具有亲水景观特点、蓝绿交融的新的城市街区形象,力争创造一个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服务新区;一个现代化、环境优美、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一个复合城市功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城中心,最终将运河新城打造成为以高铁枢纽、总部办公为主导功能,以休闲商业、文化创意、会议接待和都市旅游为特色功能,以生活居住和配套服务为支撑的花园商务综合服务新城及品质新城。

(二) 设计思路

城市品质是生活质量的空间投射和实现路径,是从居民的根本需求角度来审视城市发展,将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居民日常活动紧密联系。而良好的城市品质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为香河县带来发展机遇,面对区域内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及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运河新城内的居民迫切希望通过改善城市综合环境品质来寻求新的发展机会,提高生活品质。基于此,运河新城设计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资源和优质空间,提出“定形态、筑路网、保生态、定业态、促实施”的设计思路,通过构建合理宜人的空间形态、便捷可达的交通路网和形态多样的生态绿化景观,使其转化为改善城市环境和培育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动城市品质的提升,增强城市吸引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图2)。

(1) 定形态 — 合理布局,优化空间形态。

在香河县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运河新城空间发展不仅要植入新型服务功能,还要延续老城的发展脉络,促进老城的功能疏解,并为未来香河县的发展预留对接可能,使香河县老城与运河新城实现功能衔接、空间互补,进而提升新城空间品质。基于此,设计提出“两心、一脉、多组团”的空间结构,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构建品质空间;通过构建生态、活力、品质的自然核心,塑造城市形象,展示城市魅力,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通过营造现代、领智、聚合的人文核心,集聚人气,满足人们多元的功能服务需求;通过构建一个集休闲、文化和娱乐于一体的景观带状公园,联系南北两个核心主要廊道;通过组团共建,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2) 筑路网 — 发挥交通优势,构建区域协调的交通体系。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动脉系统,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城市经济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提高城市交通的可通达性,将更方便人们的出行,进而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舒适、便利、安全的城市交通环境。可见,便捷可达的交通路网也是城市品质空间提升需考虑的要素之一。基于此,设计从道路规划布局、道路性质划分、公共交通系统及慢行交通方面组织新城交通,构建窄路密网、多级分层的低碳道路体系;完善道路分级系统,重点加强区内交通建设,加强组团间联系,健全组团内路网系统,同时合理利用国家级和省级公路,完善对外交通联系,形成完整的区域交通网。

(3)保生态 — 依托生态资源禀赋,营造优美的城市宜居环境。

生态是发展的前提,城镇发展应有利于生态的保护与培育,而高品质的城市空间设计必然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自然环境是城市的一部分,自然环境越优美,城市的空间品质越卓越。虽然运河新城的居住功能并非核心功能,但区域内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于开发居住社区及提升空间品质具有巨大的潜力,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因此,设计在依托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景观加以设计,打通运河水系,以纵横的水系和绿地为骨架,通过绿楔、绿道联系成网,并结合公共活动空间建构新城的开敞空间系统,为居民提供环境优美的活动场所。

(4) 定业态 — 多元复合,建立区域协调的产业分工空间体系。

运河新城处于京津结合点,区域内人均GDP水平在香河县处于较低水平,现有劳动力数量大、成本低,在招商引资和劳务输出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随着大北京产业转移的加快,规划区需要整合区域资源、发挥区位优势,引入商业商务、休闲娱乐等生产性和生活性功能,丰富区域业态,依靠内力和外力在区域产业分工空间体系中站稳脚跟,将运河新城打造成为香河县产业梯度西进的桥头堡。

(5) 促实施 — 严格把控,保障新城设计的实施。

为促进设计的有效实施与管理,塑造香河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空间活力和空间效益,优化景观环境品质,引导城市健康发展,规划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城市设计实施标准与准则,从空间结构、道路交通、街道整治与绿化等方面对运河新城城市设计进行管控,提升城市品质。

运河新城空间品质提升的内容

结合上述设计思路,设计从空间结构、交通路网及生态绿化等方面对运河新城的空间品质进行提升(图3)。

(一) 定形态 — 两心联结,一脉相承,组团共建

设计提出“两心、一脉、多组团”的空间结构,通过营造自然核心和人文核心,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环境和多元的功能空间,提升空间品质,激发空间活力(图4,图5)。

(1) 营造生态、活力、品质的自然核心。

设计以大面积开敞空间和水面为主,以大型文化体育休闲建筑作为地标和景观中心,结合景观、植被的设计,在不同区域分别营造温馨、闲适、欢乐的气氛和空间,使得在自然核心活动的人们得到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形成生态、活力、品质的自然核心。自然核心内包括体育公园、音乐广场及潮白河主题公园等各类文化、休闲、娱乐设施。设计将其打造成为塑造城市形象、展现城市魅力的城市核心,以优质的自然环境提高周边品味与居住环境品质。同时,建设文化娱乐综合服务中心,为新城提供全面、多元的服务,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图6)。

其中,设计结合人工湿地对位于新城北区的体育公园进行布局,采取全开敞设计,将竞技与休闲、体育与自然完美结合,使市民可以与河流、植被亲密接触,以打造一个集运动、休闲、娱乐和餐饮于一体的体育公园。此外,设计通过融入绿道概念,将人行道、自行车道与公园园道结合在一起,打造一条靓丽的景观带,同时对周边道路也进行了重点绿化打造,把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内置在绿化带内,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绿道。音乐广场将音乐喷泉、地面乐谱书和全场背景音响作为主题,通过特效音箱的设置使人们不论身居广场何处,都可以欣赏到效果极佳的音乐;在人行通道边,设置有序分布的琴键式坐凳,更加突出了广场的音乐特色;在西侧设有休闲商场,内设音乐茶座,可举办音乐沙龙。

(2) 打造现代、领智、聚合的人文核心。

设计营造现代、领智、聚合的人文核心,建设高铁极核、运河公园、总部基地。其中,高铁极核能带来大量的人流集聚,通过在区域内构建现代化的城市商务商业区,将其打造成为地区的城市核心;运河公园以展示运河文化为主题,打造御林丘岗、古韵码头园、运河领智广场、家具雕塑园及运河历史展示园等特色景观节点,传承地区文化特色,保留历史文脉;总部基地以前瞻性开发理念,设置专业卖场、休闲水街、培训中心、商务办公和会议中心等功能区,为企业提供高效、多功能、全方位的中枢式经营氛围和高速发展通道,并以中心辐射全国乃至全球,实现“中心外围效应”,为企业提供全新的发展空间和管理视野。此外,控制引导人文核心区内的建筑高度和体量,保持运河、绿脉等重要景区,并通过衬景和相互对景,打造和谐的城市空间,营造人文核心的现代气息(图7)。

(3)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之脉。

设计通过打造一条集休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景观带状公园,成为联系南北两个核心的主要廊道,并将其作为城市生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各功能区之间的沟通纽带,与沿线功能区的功能相互渗透,形成一条丰富市民业余休闲、娱乐生活的文化生态之脉。同时,将其划分为4个区段,结合周边功能区赋予不同的主题:“生态绿滩,绿色低碳”结合周边生态宜居的功能区,搭建休闲运动场所,打造运动自然之旅;“文化左岸,古韵新风”结合周边社区功能营造体验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公共空间,打造历史文化之旅;“活力之泉,创新之源”结合周边商务休闲交流及会议居住的场所功能,打造Soho之旅;“休闲之洲,度假港湾”通过与周边高铁站前广场及商务居住地段互动,打造运河文化之旅(图8)。

(4)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居住组团。

设计将区域划分为八大功能组团片区,即商务花园、现代居住、文体生态、行政办公、商务商贸、生态度假、高铁极核及总部基地功能片区。同时,以“水绿交融、系统成网、和谐共生、生态低碳”为设计理念,打通运河水系,以水系和绿地为骨架,串联成网,联系各个功能组团,为居民提供环境优美的活动场所,实现组团共建共发展。

(二)筑路网 — 窄路密网,多级分层的低碳道路体系

设计通过合理布局道路、划分道路性质、组织公共交通及慢行系统,构建窄路密网、多级分层的低碳道路体系。

(1)道路规划布局。

设计重点控制建设区内的结构性主干路、主干路和次干路。其中,结构性主干路包括东西向结构性主干路 (景观大道、北环路、新华大街、新开大街和南环路)及南北向结构性主干路(运河大道、西环路和五一路),其中景观大道是建设区重要的对外联系通道。通过主干路形成该区内方格网状的道路骨架,串联组团;通过次干路连通各社区单元,增加通达性;通过城市支路联系新城景观和社区生活的纽带。在公共活动密集区设置社会停车场,在商务办公和商业区的建筑按规范预留地下车库,居住社区内停车位按有关规定配置(图9)。

(2)道路性质划分。

考虑到城市设计中道路对城市建设所起的积极作用,本次设计从功能和美观的角度,将新城道路分为交通性、景观性及生活性道路。①交通性道路串联组团中心,具有快速通达性,以机动车为主,强调公交优先。因此,道路两侧建筑界面要连续,道路两侧可设置中央绿带,种植高大乔木,因自行车需求较少,可与机动车合设混合车道。建筑禁止直接向道路开口。②景观性道路注重对道路景观的体现,道路两侧建筑形式宜自由活泼,结合人工及自然环境,控制后退绿线,断面设置分车隔离绿带,延续景观性,保持交通顺畅。③生活性道路穿越组团,构筑组团内部生活空间,强调步行和公交优先,主要完成居住区内交通功能,因此支路断面需要适应慢行活动、限制机动车速度,以塑造良好的街道空间品质。

(3)公交系统组织。

在公共交通方面,鼓励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代表的低能耗、低污染型交通,打造低碳香河、生态香河。提倡公交优先,结合绿色交通工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对所有公共交通方式进行统筹设计,形成高效的公交网络系统;通过主要公交线路串联各个组团的服务中心,横向串联核心区和各个组团,形成重要环状公交线网;通过短程公交路线服务于各个片区和核心区之间;公共交通应延续老城区内的公交网络至新城,结合该地区高铁站场、文体娱乐中心、商业街区,沿主要道路、人流集散区布置站点或换乘枢纽。因此,在组团开发中,在步行道路和机动车道路交叉口处布置公交站点,以保证慢行区域内公交的通达和衔接,且公交站点间距为500~600m,以形成约300m服务半径的公交系统。

(4)慢行系统规划。

设计打造人性化的慢速交通 (步行+ 自行车 )。以滨水空间为核心,打造公共步行区,特别考虑城市的步行系统规划,包括旅游观光型、滨水健身休闲型和城市交通型3类,如沿商业商务等公共区域打造林荫步道、商业步行街和室内步行街,实现人车分流,构建宜人的步行领域;在新城中提供自行车赛道和慢跑道,为城市创造丰富的体育休闲氛围;在社区中构建社区服务功能环形步道,串联城市社区,提供基本服务;在交通枢纽和公共活动区域设置自行车停车场(图10)。

(三)保生态 — 合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改善区域综合环境品质

设计结合区域自然生态基底,通过合理的绿地、景观及水系规划,改善区域综合环境,提升空间品质。

(1)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设计以提高新城综合环境品质为目的,旨在建设一个要素趋于多元化、结构趋于网络化、功能趋近生态化和满足景观欣赏的绿地体系。绿地系统规划采用网络化、分散布置的方式,主要绿化节点和廊道随着核心水系和县级公园逐渐展开,以点、线、面的方式组织,构成绿地网络(图11)。

(2)景观系统规划。

设计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利用开敞空间的步行体系及轴线构建景观系统,作为鼓励步行出行的一部分。同时,在各个轴线的交汇处布置景观节点,在面积较大的开敞空间处布置公共活动节点,以形成完整的轴线节点景观系统。充分发挥运河滨水开放空间带的景观价值,延伸滨水界面至城市空间,并在重要节点位置布置地标建筑,构建景观视廊,塑造特色滨水空间意象(图12)。

在城市设计中通过对重要街道 (如新华大街、淑阳大街、新开大街和运河大道 ) 的控制形成网络骨架,分别体现运河新城社区文化路风貌特色、生活慢行路风貌特色、现代商贸街风貌特色及总部金融街风貌特色,并控制三级建筑景观节点:①核心建筑景观。其在城市中占据核心作用,体现城市标识性,作为地标性建筑在全市范围内各个角度都可以观察到,控制建筑高度为180m,由群体组团建筑构成。②节点建筑景观。在道路节点处构成节点空间,形成道路节点处的建筑景观,使人们在道路行进的沿途可以观赏到起伏跌宕的优美建筑轮廓线。控制建筑高度为100m,由单体或组合建筑构成。③单体建筑景观。此类景观在道路沿途由单体建筑构成,在道路两侧形成对景和小节点标识,是道路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建筑高度为80m(图13)。

(3)河流水系规划。

根据规划区自身特点,将水体岸线分为亲水岸线、硬质岸线和自然岸线 3类。在岸线周边结合景观、树木、花草、铺地及建筑小品等布局,形成一个亲水、生态的景观带。水体通过绿地渗透进区域内的居住区和商业中心,增大了水体的影响范围,使基地内更多的地方拥有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基地内部的小块水体,提升了所在区域的环境舒适度,改善了基地周边的环境(图14)。

(四)定业态 — 功能多元,优化布局

设计在业态布局上考虑功能的生态综合性,使得各个功能相互有机地穿插组合,通过弹性的业态规划实现各个街块功能的复合使用,提高各个功能区块的使用效率,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例如,以公共服务设施为导向,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设置会展、金融和商务服务等总部经济基地,以及家具技术研发试验、信息交流中心、创意工作坊、包装设计和专利申请机构等生产服务功能空间,构建高效智慧的生产服务体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要求,设置政府行政办公、社区零售商业、商贸综合体、星级酒店、特色商业街、文化活力公园、文化艺术广场、技术培训、医疗康复、旅游度假和高端住宅等生活服务功能空间,构建健康宜居的生活服务体系,为新城居民提供多元的交流平台(图15)。

(五)促实施 — 合理控制,保障品质

为了保障上述设计内容的有效实施,设计对运河新城的总体空间结构、道路交通及生态资源进行合理的控制。

(1)总体空间结构控制。

设计在香河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基础上,通过对自然、景观、人文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控制城市总体空间结构,构筑具有香河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和整体空间形态。在香河县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用地布局基础上,通过对香河特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塑造体现香河县双河文化、家具文化等多元文化及创新精神的香河城市特色风貌;延续香河县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多中心组团”城市空间结构,明确城市组团与组团之间、城市建设用地与生态保护用地之间的界限,保护生态用地的整性,防止城市无序建设;突出城市各组团自身的资源特色和环境特色,明确空间发展模式,通过划定组团内建设用地的风貌分区、密度分区和高度分区等方式来塑造组团特色。

(2)道路交通控制。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机动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和轨道交通设施等的设置提出控制要求,结合景观环境统筹考虑城市道路、大型市政设施的布局,结合绿化带、公用设施及城市小品等要素,统筹安排城市道路的人行使用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系统站点周边宜采用 TOD 理念,提高站点周边用地的开发强度,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各类公交站点、出租车上下客点、公共停车场和自行车停放点宜采用一体化设置,满足公交发展需求;城市道路网络的布局应符合所在组团和地区的功能、景观特色。在道路选线上,可考虑结合地形、地貌及组团的功能定位和自然资源特色来布局路网系统与道路走线,设计灵活多样的城市路网格局。此外,加强景观、生态通廊等方面的设计,使道路交通建设符合美学和生态学的要求。

(3)生态资源控制。

香河的自然景观资源地区包括基本生态保护用地、河流、湖泊组团隔离带和城市公园等(一般应为大于5   hm 2 的开敞用地 ),应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与控制,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重点保护河流、湖泊等反映香河地域特征的自然景观资源,严禁大挖大填、改造地貌、损坏植被等破坏性的建设行为;对北运河、潮白河进行整治与保护;采用建立生态通廊、视线通廊或步行通道等方式加强联系,构筑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彰显自然景观资源在香河城市中的地位;维持自然景观资源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建立完善的步行系统和自行车系统,为市民提供优质的休闲活动空间;通过步行优先的城市道路网络和视线通廊展现自然景观,但应避免大型市政道路对景观资源的分隔。

四   结语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正逐步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呈现出内涵式、精细化和持续发展的新趋势,城市品质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关注的新焦点。城市空间品质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提升空间品质对塑造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市民形成城市认同感、提高公众素质、塑造良好的行为风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廊坊市香河县运河新城城市设计从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需求角度出发,提出“定形态、筑路网、保生态、定业态、促实施”的设计思路,通过营造合理宜人的空间形态、便捷可达的交通路网及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空间品质,进而激发空间活力,促进新城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2018年02期《规划师》杂志

新媒体编辑:肖莉

审读:郭敬锋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8年02期

品质提升需求下的新城设计思路

— 以廊坊市香河县运河新城城市设计为例》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                                      

【规划师论坛1】走向善治的社区微更新机制

【规划师论坛2】第三方组织参与社区规划的协作机制研究

【规划师论坛3】基于社区资产的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微更新方法探究

【规划师论坛4】公共性的旁落与唤醒 — 基于空间正义的内城街道社区更新治理价值范式

【规划师论坛5】“在地文化”导向下的社区多元与自主微更新

【规划师论坛6】以年轻社群为导向的传统社区微更新行动规划研究

【规划师论坛7】集体行动视角下的社区规划辨析与实践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