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融资3轮估值20亿!薄荷健康切入1200亿代餐市场
体育大生意第2548期,欢迎关注领先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
文|马莲红
体育大生意记者
5月26日,薄荷健康宣布已完成D轮融资,本轮由铭耀资本领投,C轮投资方复星集团继续跟投,投后估值超过20亿元人民币。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薄荷健康的运营资本补充。这是薄荷健康自2020年以来第三次获得融资。
过去三年,薄荷健康营收保持约100%的增速,特别是在电商领域,薄荷健康取得很好的销售战绩,去年天猫双十一,薄荷健康位列“人造肉零食”排行Top1。截至目前,薄荷健康月销售额已经突破1亿元,今年整体销售额目标达到15亿元。
2007年,一个主打健康瘦身的网站“薄荷网”正式上线,同年专业网络减肥电台“薄荷电台”开播;2008年,电子瘦身杂志《享瘦》创刊,也是在这年薄荷建立起了一个食物数据库“薄荷食物库”,为用户提供免费的食物热量查询服务。
如今这个成立超10年的薄荷食物库,已经录入63万种食品数据及150余种营养素数据,是微信、支付宝、百度等多个主流平台的合作伙伴,日均查询量达数千万次。可以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绝大多数食物,都可以在薄荷食物库中找到。
基于食品库,薄荷健康又推出了一种“工具式”减重方案:输入个人身体数据,设定减重目标,然后获得订制减脂方案,这一业务受到了广大减重者的喜爱,直到现在薄荷健康依旧提供此类健康营养管理功能,包括食物营养、热量查询、定制食谱、饮食分析、拍照识别食物热量、健康社区及在线商店等。
这两项业务为薄荷健康积累了大量用户。据悉,包括APP及小程序在内,薄荷健康应用平台累计注册用户超1.2亿人,日均活跃用户数达200万人,月均活跃数达到1000万人。
食物热量的录入,看似简单,实则是件十分专业且长期的事。食物的营养成分有N种不同的整理和测定方法,举例来说,一个包子的热量,是依据其用到的原料、食材、烹饪方法一步步分解后合理计算出来的,但这个结果只是一个参考值,还得和各种第三方数据做对比。同时,随着饮食习惯的变迁和速冻食品的种类日益丰富,与包子有关的各种菜式也要及时查漏补缺。因此,尽管如今市场上有多个竞品提供“食物热量计算”服务,但其数据丰富度远低于薄荷健康,很难取代薄荷健康。
薄荷健康是最早尝到“流量”甜头的互联网产品,早在2013年薄荷网用户就已经突破2000万,并多次获得资本的加持。
然而,庞大流量的背后,是薄荷健康的变现难题,薄荷健康尝试了各种方式,减肥方案收费等,都没能让公司摆脱连年的亏损。一直到2015年,薄荷健康把目光放在代餐食品上,推出以“超模25”为代表的自主品牌食品,终于在这一年实现盈利。
2016薄荷又推出了智能体脂秤,实现软硬件互联;2017年薄荷健康APP升级为健康管理平台,提供包括体重管理在内的多项专业健康服务,自有KOL孵化,全网分发健康内容;2018年建立以KOL为核心的主题付费社群,推出美味零食系列 Easy Fun;2019年推出年轻人的健康解决方案系列 Easy Ace,确定年轻家庭的健康消费平台定位,全面上线 Easy 会员体系。
对于薄荷健康来说,最大的转变契机是加入电商平台。自2018年在天猫推出健康零食类新品“低脂鸡胸肉肠”后,薄荷健康便一飞冲天,月销量突破10万,成为天猫”鸡胸肉肠”品类中的TOP1。2019年起,薄荷健康又推出明星健康减重21天全餐方案,至今已陪伴数十万顾客减重。
目前薄荷健康旗下已成功推出薄荷之心(功效型食品)、薄荷上选(健康零食)、薄荷有料(健康速食)、薄荷之森(儿童营养)四大健康食品子品,薄荷官方账号覆盖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B站等主流新媒体,全网粉丝超600万,年度自然曝光3.5亿+,薄荷营养师服务超过100万消费者。薄荷健康的主要用户是25-35岁之间的年轻都市女性,占比超过80%,及以女性为消费决策中心的年轻家庭。
2020年,薄荷健康宣布,其定位将从减重扩大至“健康消费”这个用户群体更为宽泛的领域,同时下架健身课内容,把运动营养食品归入健康食品领域。据了解,2020年薄荷健康的销售额20%来自减肥用户,80%的销售额来自大众消费。
同时,薄荷健康已开发家庭智能营养处方系统和家庭健康数据中心两个全新功能,进一步为年轻家庭提供个性定制化的营养方案,打造营养领域的“健康数据基地”。
近年来,A4腰、漫画腿等网络用语层出不穷,体重控制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而吃什么不易胖、怎么吃才能既健康又饱腹,也成为减重一族十分关心的事。
根据天猫数据预测,2021年代餐轻食类目销售额同比增长290%,代餐消费人数三年来增长了78%,人均年消费金额达3000元以上。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代餐市场规模约在571.7亿元人民币,预计2022年会达到1200亿。
然而,这个看似是消费者刚需的赛道,却存在食品安全、虚假宣传等诸多问题。2020年湖北12315平台共接收涉及代餐食品的投诉45件,同比增幅为80%。投诉主要反映:代餐食品虚假宣传,虚标营养成分,以“假全麦”、“假无糖”、“假低脂低卡”的噱头欺骗消费者,产品质量不合格,甚至危害身体健康等。
某代餐品牌就曾因虚假宣传被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处罚。该品牌在宣传中称产品“提升免疫力”、“减肥必备”,但实际上该产品不属于保健食品,已经违反了《广告法》。
此外,代餐的口感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好,香医生发布的《代餐行业营销洞察报告解读》显示,52%的代餐消费者选择了放弃,食用1个月内的消费者中,只有7%表示会一直坚持使用代餐。如此低的复购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