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 | 傅光明:老舍:“人民艺术家”与自由作家(下)
老舍:“人民艺术家”与自由作家(下)
傅光明
二
老舍加入“美国作家联盟”是秘密的吗?
我们知道,大卫•劳埃得是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于1948年推荐给老舍的他旅美期间的第二任版权代理人,而且,从老舍回国后仍与大卫•劳埃得大量通信来看,他们的合作不仅愉快,也富有成效。除了《骆驼祥子》,《离婚》、《四世同堂》、《鼓书艺人》得以翻译英文在美出版,是与大卫•劳埃得的工作分不开的。老舍与大卫•劳埃得的通信所存45封,收入《老舍全集》第15卷。很容易就能够统计出,大卫•劳埃得也是老舍书信卷中收信最多的一位。而且,从老舍1948年4月6日第一次致信,到1952年10月1日止,时间跨度长达4年。同时,即便从所存的这最后一封信来看,老舍对大卫•劳埃得始终充满信任:“如果其他出版商想出版的话,那么他们一定要经过您,在美国您是我一切书籍的出版代理人。”
《老舍全集》书影
除此,还有一封老舍于1950年8月26日写给可能是美国作家协会负责人员罗伯特•兰得的信,应引起关注。信只有短短几行:“我接受‘作家协会’的邀请加入‘美国作家联盟’,我应每年交十五美元的会费。有关通知及文件请寄到:中国,北京,东城,霞公府,北京文联。”
这样,有两个事实凸显出来。第一,老舍在回国以后,一直与大卫•劳埃得有书信往来。第二,老舍并不回避与美国人通信,且还在信尾注明回信寄到所在单位。
笔者曾向老舍之女舒济询问,是否知道父亲在建国后同意加入“美国作家联盟”?回答是否定的。从老舍家人的角度,老舍此举无疑是私秘的;亦曾向老舍建国后的第一任秘书葛翠琳询问,老舍与美国的通信是否私秘进行?答案也是否定的,即老舍把自己跟美国的通信情况,以及更私秘的个人情况,都向组织做了汇报。
如此,疑问来了。照常理推论,老舍与大卫•劳埃得大量通信及同意加入“美国作家联盟”,这两个事实如果组织掌握了,《大事记》应是不会放过的。而且,在此做文章,会比仅仅揭发老舍把《骆驼祥子》的版权卖给美国掀起更大的斗争波澜。这在“文革”中当属罪不容诛了。
合乎情理的解释或许有三个:
第一,《大事记》之所以“疏漏”,是因为不论组织,还是个人,在建国后的每一次政治运动中直至“文革”,都对此事严格保密,从无泄露。否则,老舍早就在劫难逃。
第二,老舍只向组织汇报形式,而不关乎内容,即老舍坦承与美国有通信来往,但组织对于往来信件的具体内容并不知晓。
第三,老舍在1951年12月加冕“人民艺术家”头衔之前,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要与美国划清界限。或者,他心里清楚,与美国划界并不意味着与美国人绝缘。显然,他是把“美国作家联盟”视为民间机构。否则,他就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与“美帝国主义”相勾结。
这样,回国后的老舍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内,一方面表明痛斥“美国立国的精神至此而丧失净尽,”另一方面却同意加入“美国作家联盟”,就能够解释通了。
因此,由《大事记》的这个“重要疏漏”,是否可以推论,老舍加入“美国作家联盟”,并同意按年度交美元会费,是私秘且不为外人道的。
《从两个司令部的斗争看北京市文联这个裴多菲俱乐部——北京市文联1949——1966.5.大事记》
事实上,老舍的自由主义思想倾向由来已久,举离建国稍远的例子,正如保尔•巴迪所说:“战前中国的作家中拒绝听命于党派的并不很多,但老舍是其中之一,他竭力捍卫自由的价值:如人类的尊严,民族的独立和个人的自由。……老舍以他的漫长的创作实践和全部作品已经诠释了自由主义的定义。大致说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基本上都属于高等学校教育系统,他们倡言社会进步、民主和改革。老舍不承认自己是知识分子,他并没有完全说错,因为他从来就没有上过大学。但,作家和大学的教授,不管他们愿意与否,他们都属于‘新的知识分子’范畴,他们的政治主张与思想意识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别无二致。他们的思想与主张都写在1919年5月4日前后的伟大的改革者的著作中,鼓吹人的解放,要求把人从长期承受的各种压迫形式下解放出来。老舍跟随在陈独秀、胡适、蔡元培之后,加入了挖掘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基础的行列,致力于废止传统家庭、传统教育和传统道德三大‘制度’。”
离建国稍近到1946年,老舍与曹禺一起受邀赴美时,他已被认为是“一个始终为了中国的自由和人民的幸福而战斗的无党无派的自由作家。”
更意味深长的是,在1946年到1948年内战局势趋于明朗和最终尘埃落定之前,中国有许多作家、文人,尤其是国统区的知识分子,多有自由主义倾向。这种情结往往是超越阶级和国界的,就内战而言,他们不去管国共双方哪边代表着正义,只“超阶级”地一心反战,认为一切战争都是“屠杀和平人民”。1946年1月,国内燃起了内战烽烟,老舍写文章,对“和我一样的是老百姓的人说:(一)……八年的抗战,使我们受了极大的损失。今天我们要休息,要和平。……自相残杀,反之,是同归于尽!(二)发动内战的,不论说得怎样有理,我们也不能相信他。和平是活路,内战是死路,其他都是诡辩。关心民众的,决不会教民众再破产,再流血,再流离失所。这是真话,也是唯一的真话。(三)……武力可以征服别人,可也可以毁灭了自己。我们不能替任何人去打内战,因为征服与毁灭都是我们先吃亏。我们不想占谁的便宜,也没有替谁先毁灭自己的义务。 (四)我们反对内战,不去打内战,别人就没法支使我们。我们不受别人支使去打内战,我们才是真正的主人,而不是甘心作炮灰的奴隶。……你们打,你们会毁灭了自己。”
而且,老舍在赴美之初,还曾因这方面的言论,遭到过“进步作家们”的“冤屈”。据叶圣陶1946年11月6日的日记载:“上午梅林来谈老舍事。老舍到美而后,美国通讯社曾发简短消息,谓老舍曾在某一会中发言,美国应保持原子弹秘密,以与苏联折冲云云。上海友人见此,颇不满于老舍,沫若、雁冰、田汉皆尝为文论及此事。其文传至美国,老舍大恚。大约通讯社之消息系有意或无意之误传,而沪友不察,遽加指摘,且执笔者均为支持‘文协’之老友,尤伤其心。最近老舍致书与余及振铎、梅林,请辞‘文协’理事,并退还前年‘文协’支助之药费,于发言事并未直接提明,唯言到美后未公开演说。此事欲求弥补,转落痕迹,唯有俟老舍归来时当面一谈。庶几前嫌尽除耳。”
三
自由和作家
如果能够事后诸葛亮地看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不仅老舍,许许多多作家都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段,写了大量令后人觉得该替他们脸红的文字。但在当“文学身体”只能仅仅充当“身体政治”的附庸时,“自由性”也只能让位于“人民性”。其实,这也是像老舍这样的作家,身上的“人民性”与“自由性”常常是悖论存在着的重要原因。因此,说老舍一方面写大量的配合政治的“歌德”文章,另一方面又坚守创作自由的底线,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圆滑的极有城府的双面人。也不能简单地认定,哪个“性”就是真诚的,哪个“性”就是敷衍的。不能否认,老舍是真诚地在写《我们在世界抬起了头》、《为人民写作最光荣》、《新社会就是一座大学校》、《毛主席给了我新的文艺生命》、《要为目前的政治任务服务》等并非单纯遵命的文章,也是真诚地在写被《大事记》污为毒草的那些自由创作的话剧:《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女店员》、《红大院》、《全家福》、《宝船》、《义和团》、《王宝钏》等,更不用说被《大事记》“疏漏”掉的《正红旗下》。
再看对作品的修改,也是如此,因为修改本身即意味着老舍对自己的“自由”有一份清醒。他意识到,无论是《猫城记》那样“不仅讽刺了当时的军阀、政客与统治者,也讽刺了前进的人物”自觉思想有错误的小说,还是《骆驼祥子》原来那个把祥子写成“个人主义末路鬼”的结尾,正如他文章标题所言,“要为目前的政治任务服务”,其“自由性”都须让位给“人民性”。否则,他也不会私下对朋友说:“老巴(巴金——笔者注)的旧作,还算是革命的,尚且遭到这帮人的批评;我的旧作,例如《猫城记》之类,如果编入文集,我还过得了安稳日子吗?”
其实,就拿这两部作品来看,《猫城记》正如保尔•巴迪所分析的,它“不是一部‘预言’,它并没有把后来的中国共产党当成讽刺的靶子,……他当年批评的只是那些追随‘机会主义’路线或共产国际的‘冒险主义’路线的人,而与其后在共产党内占多数地位的毛泽东没有什么关系”。相反,“老舍在作品中所讽刺的东西,也正是中国共产主义政党的领袖后来多次批评和斗争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本本主义’,及‘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当成教条’的倾向。”
而从1955年修订的《骆驼祥子》中,“可以看到作家为了适应新政权的意识形态而作的调整,除此之外别无可观之处,既看不到原作的精神风貌,也看不到作品所表现的时代的历史真实”。
然而,意味深长的是,1957年1月,老舍在《人民中国》用英文发表《自由和作家》,提出“一个作家应该在他想写的内容上有充分的自由。……应该允许一位作家用他选择的方式写他爱写的东西。……作为作家自己的组织的作协有义务帮助作家解决困难;但是没有权力干涉作家的自由。”而且,他还不留情面地抨击“有些政府干部热情有余却成事不足,他们只想让创作服从命令。行政干预无论动机多么好,都必然会妨碍创作真正的艺术。”“文学要遵从其自身的规律。没人肯读那种说是文学,其实满是政治词句的作品。”“在过去几年里,文学领域中一直存在着公式化和概念化的毛病。”甚至对于中国作家协会的工作,他也公开提出批评:“一个作家的团体理当首先注意研究创作上的问题,从而组织创作,鼓励创作。作家协会是作家之家,不是一个衙门。有衙门就有官僚主义。”并再次重申、强调,“实践百花齐放,首先就要取消以行政命令方式干涉创作。文艺创作有它本身的规律,这个规律必须受到尊重。”
1957年的这个老舍,与30年代初写作《文学概论讲义》时的那个老舍,近乎是合二为一了。30年代初的那个老舍以为,“最近有些人主张把‘文学革命’变成‘革命文学’,以文艺为宣传主义的工具,以文学为革命的武器。这种主张是现代的文艺思潮。”在他眼里,这种手段并不是新鲜的,因为柏拉图在《理想国》里就想把文艺放在政治之下,替政治工作。其实,中国古代所谓的“文以载道”的“道”,虽非什么具体的政治主义,但在拿文艺为宣传的工具这点上,是一致的。“这种办法,不管所宣传的主义是什么和好与不好,多少是叫文艺受损失的。以文学为工具,文艺便成为奴性的;以文艺为奴仆的,文艺也不会真诚的伺候他。”“文艺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乎它有艺术的价值没有,它内容上的含蕴是次要的。”他这样说,恰恰是因为他在当时只是“听见一片呐喊,还没见到真正血红的普罗文艺作品,那就是说,他们有了题目而没有能交上卷子;因为他们太重视了‘普罗’而忘了‘文艺’”。
即便是到了“反右”前的1957年6月,老舍还在谈剧本的百花齐放:“人民内部矛盾是不少的,应该号召作家大胆去描写。”“应该放胆写讽刺剧,讽刺官僚主义和旧的思想作风。悲剧问题也是过去没有注意到的。”“清规戒律是一般的历史规律,许多国家在革命胜利后都产生过这种现象。”“创作中的清规戒律去掉以后,作品一定会写得尖锐一些、活泼一些。”“现在剧本创作还应该大胆的放,对于那些思想不反动、艺术性强的剧本应该发表出来。”
但“反右”刚一开始,“自由”的老舍就立即转向,赶紧积极表明自己的立场,“斗争右派,检查自己”。有意思的是,他又写了篇题为《创作的自由》的文章,明确而坚决地回击了自己,却也不忘为自己开脱:“有人说,创作必须自由,不受任何干涉。这似乎是说,作家宜有绝对的自由,否则碍难创作。可是世界上从古至今有没有绝对自由呢?没有。”“领导为的是明确方向,不是干涉自由。
以行政命令方式干涉创作是不好的,但不能因此而排斥文艺事业的社会主义领导。……在反右派斗争中,我们要锻炼自己,教育自己,克服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全心全意走社会主义的创作道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地变为社会主义的文艺战士。”
然而,老舍在“自由性”与“人民性”之间的腾挪闪跳,只能蒙混过关一时。从以上所摘《大事记》第9条可以看出,1960年3月,“旧市委集中市属文艺单位及大专院校文科师生约百余人至工人体育场,开展对文艺上修正主义思想进行批判的学习运动。巴人,李何林,白刃列为批判重点。(原来老舍也是批判重点,材料都已印出,但因旧市委包庇,又把老舍勾掉了。)”也就是说,老舍的劫数已经临近。或者说,老舍的劫数在层累延续着,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直到1966年8月23日。
可“自由”的老舍还是不长记性,如《大事记》第11条所记:1962年“3日至26日。广州会议。北京市文联有老舍、刘厚明参加。这是一次替资产阶级分子‘脱帽’,让反动‘权威’出气的黑会。老舍在会上大放厥词,还胡说什么‘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如改一字,男盗女娼’。”
因此,从这个角度再来认识“老舍之死”,或可以又多出一个层面,即把他的投入太平湖视为一个自由的“人民艺术家”的自杀。
《大事记》并非琐事,而是另一种历史,因为不仅像梁启超所说,“帐簿、家谱可以当作史料,即杂志、报纸、传单,亦无一不是史料。”
也许这种史料,“个别看来,没有什么意义;要综合起来,才能显出更大的价值。……片面看来,没有什么价值;要比较看来,才能显出更大的意义。”
从《大事记》所摘有关老舍的15条,不难发现,至少在文学创作上,他还是尽力坚持将意识形态文学化,并努力体现出作为“人民艺术家”的使命、责任。但只要给了他“自由”的环境和“自由”的机会,他会不失时机地在言、行和作品中,播撒思想“自由”的种子。这些种子也成为他被秋后算账的“劣迹”。
作家再自由,也恐难从根本上做到完全与政治无涉。可如果一旦作家或文人的“文学”、“学术”身体从属于“政治”,文学与学术就会随之变成纯粹“政治”的吗?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08 (2) :165-175
注:本篇为《老舍:“人民艺术家”与自由作家》下篇,请点击“阅读原文”阅读上篇。
傅光明讲座
傅光明主讲
《茶馆》及其它
时间:2017年11月11日下午7:00-9:30
地点:大隐书局(淮海中路1834-1)
陈思和讲座预告
陈思和主讲
重读《寒夜》的几个体会
时间:2017年12月2日下午2:00-4:30
地点:思南文学之家(复兴中路505号)
品读︱周立民:难以忘怀的印象——巴金1947年的台湾之行及其他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张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