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 | 梁颖:丰沛人性与诗性智慧——读傅光明著《独自闲行》有感

巴金故居 2021-02-13
点击上方“巴金故居” 可以订阅哦!

丰沛人性与诗性智慧

——读傅光明著《独自闲行》有感

梁颖

  提起学者散文,或许我们马上会想起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的散文。眼前的这本散文集《独自闲行》就是一本学者散文,却更具个人特色。它比我们常见的学者散文更具作家个人性情,比一般的作家散文更富学理性,且彰显了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道义精神。在2016年炎夏,它是一本具有美丽精神,让人灵魂清凉的好书。

  喜欢这本书,缘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它显示了作者丰沛健全的人性格局。《独自闲行》的作者傅光明是位职业编辑,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编辑和研究工作,但书中第一辑《书与史》的部分,绝大部分内容都在谈对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观感。自“五四”以来,学界强调的多是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所谓“割裂”,因此,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对古典文学感兴趣乃至有所研究者寥寥无几。《书与史》的存在,不仅与第二辑《人与史》中与中国现代文学相关的内容相映成趣,形成对比,打通了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学科壁垒,也使本不应该分开的文史连在了一起。这两辑还谈到了村上春树与莎士比亚,显示了作者宽阔的文学视野。

  书中第三辑《书与我》相较于前两辑,逐渐增加了私人化的笔墨。《看来唯有我知音》回顾了自己学习书法的痛苦历程和“究篆”的始末,《我的读书生活》谈的是“我”的读书生活,也谈到作者编辑学术期刊和参与筹建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的一些日常工作,还有很多篇幅直接对现实发言,如《“奥运会”与“奥运肺”》探讨的是我们目前非常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城记”下的历史面影》呼吁有关方面对在高楼大厦包围中的北京古建筑的精心保护,《何止足球需要精神》由国足谈到了“精神匮乏,信仰缺失,唯利是图”这些急需解决的国情问题,《做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呼吁国家用第一流的文化艺术教养出第一流的公民,《学而优不仕如何?》《何以为官》、《以何为官》是对高等学府的行政化、官场一些为官之道的批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直面现实的批评文字体现了一个现代公共知识分子“介入现实”、“干预生活”的担当精神与责任感、使命感。

  第四辑《岁末感言》辑录了作者自2009年以来每年岁末所发的感受文字,写作家生活中的郁闷,辛劳,书生意气,旅行中领略到的生命阳光,别样的收获,感动的人和事,以及意外之喜。娓娓道来,更具温度,也可以使读者更近距离地了解一个真实的,血肉丰满的更加生活化的傅光明。凡此种种,作者呈现了自己对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的研读心得,也和读者分享了近年来他与莎翁结缘的始末,新译莎翁所付出的坚忍与心力,撰写莎剧导读过程中的苦与乐(为了新译莎剧,将《老舍传》的写作割爱,五篇导读已写下30万字)。但作者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文人,而是喜欢对生活发声的现代公共知识分子。作者全方位地展示了一个文学编辑,一个文学讲座主持人,一个文学研究者,一个翻译家,一个作家,一个喜爱旅行的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精彩丰饶的精神生活。长年艰枯的编辑和研究工作,非但没有压抑他的人性朝着扁平的方向发展,反而激活了他全部的生命力。作者精力之充沛,精神视野之宽阔,人性格局之丰沛健全,令人心生敬意。

傅光明著作

  其次,是书中所呈现出来的诗性智慧。傅光明是中国现代文学和莎翁研究者,著有《老舍之死口述实录》、《老舍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等学术著作。但《独自闲行》是本学者散文,它规避了目下我们常见的学术论文的模式化和死板面目,它更见才情,更活泼,更有趣味。它又比很多学者散文更多作家本人的个性,习性,脾性。比如,“历史从来不是僵死的,它只是沉沉地睡着了,几乎听不到脉搏的跳动和轻微的喘息声。掠美陈平原先生的话,它需要触摸,才能进入。”又如,“我清晰而深刻地记得《艺术的故事》第九章《战斗的基督教》起首那句简单而深邃到漂亮的话——‘日期是不可或缺的挂钩,历史事件的花锦就挂在这个挂钩上。’当历史过去以后,宿命地想,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个日期里,似乎就是早已注定、不可更改的。”像这样有见地而不失漂亮的话,在《独自闲行》中还有很多。

  值得提及的是,很多散文见出了作家对文学、历史的非同一般的识见。如“显然,周作人晚年是作为一个翻译家在延续着他的文学和思想生涯,这本‘对话集’实可看作是周作人晚年的托言之作,既是他对于建构现代中国国民性的一种独特的参与方式,更是他在以隐晦的方式坚持着‘文化复兴’的梦想,并传达他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重获新生的期待。”寥寥数语,使读者了解了晚年周作人的精神境遇,打通了周作人研究的前期与后期界限,这是不太为人所知的周作人的一个侧面,知人论世,很见功力。又如,“这其实也是目前文学史书写上的一个问题,即被许多部文学史约定俗成书写出来的‘五四’,并不一定就是历史的五四。历史呈现出来的多元复杂貌相的五四,也许因为书写者习用非第一手资料,甚更因为意识形态化的缘故,在文学史中编排成了单色调的统一面孔。以《新青年》杂志、思想启蒙、文学革命、‘德先生’和‘赛先生’建构起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固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大叙事,但将其放进历史的大视野里去考察,便显出了张力的匮乏。”对目前文学史书写中一个突出问题进行了质疑,呼吁文学史书写对历史多元复杂貌相的关注与恢复,很能见出傅光明在文学研究方面的独立个性与自由精神。

  从这些流畅的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傅光明先生的心跳,触摸到他的精神体温,也往往因他文字中闪耀的思想火花和过人识见而眼前一亮。窃以为,援引维柯在《新科学》一书中的“诗性智慧”来界定《独自闲行》这本书整体上给人的突出感受,最为恰当。这一方面缘于傅光明本人那种浓郁的诗性气质,一方面也与他后天的学术训练有关。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诗人,作家写作与学者写作边界的消泯,是学术写作的去模式化,也是一般散文写作的思想者化。

  再次,是纤秾合度的美学风格。纤秾合度是女性美丽的理想境界,也可以借用来概括一种文章风格。《独自闲行》所呈现的诗性智慧,既没有哲学、美学书籍的抽象与枯索,也没有一般散文,特别是一些家长里短散文的情感泛滥,这就像一个美人,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在肥与瘦之间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平衡。《独自闲行》在论文与散文、思想与情感之间达到了美妙的平衡,是一本感性与理性兼备的散文集,是一本具有清明的理性,又如话家常,亲切温暖的书。从前述引文中我们是不难得出这样的感受的。即使在非常家常的岁末感言里,写到最感人的作者与韩秀的结缘和相互支持时,作者也只是用很知性优美的语言,如:“秋思韩秀”来表达。写到妻女,有爱,有亲情,但也多与文学,艺术,写作,精神生活有关。作者对于“度”的把握恰到好处,在情感的流露与节制,在思想的深入与浅出方面收放自如。读这样的书,不仅可以提升读者对于文学的品鉴能力,也能滋润读者的心灵世界、情感世界。

  第四,是这本书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我们处身于一个喧嚣的世界,人们每天形色匆匆,为生活四处奔波。一方面是物欲的泛滥,一方面是灵魂的空虚和无处安放。提到为什么写这样的一本书,作者在书前代序里说:“好在历史并非全没有答案,至少关于古雅典人谋求什么样的生活准则或理念,作为‘文献’的‘历史记忆’提供了明证,即不谋求一种好的、安逸的生活,而谋求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谋求一种人死后会留下来点什么的生活,会让后人有所得益的生活。这也算我‘独自闲行’所努力谋求的吧。”读完这本书,我对作者的这段话感触颇深。应该说,作者的生活方式完全达成了这样的“谋求”。阅读、写作是作者每天的生活常态,除此之外就是旅行。而旅行,也并非简单的游玩。关于旅行,作者如是说:“感谢旅行,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那是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这样的世界自然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让我重新认识自我、也重新认识世界。人在阅读和旅行中成长,是一件多么令人愉悦的事。”可以看出,作者过的就是这样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作者关心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而是人的精神境遇,正如作者在谈到伊拉斯谟时所说:“别的不说,他视精神独立和人格尊严高于一切,就足令我心驰神往了。在他看来,没有自由,生活就不成其为生活;没有宁静就没有自由。”是的,没有精神上的追求,没有宁静自主的生活就没有自由,没有自由的生活就不成其为生活。这是作者的信念。诚如批评家谢有顺所说,“没有信念,就无法诞生一种贵重的人格,甚至无法逃避哪怕是渺小的利益的袭击,这很可悲。而我是越来越看重写作者的人格力量的。”正是从这样的信念中诞生了作者贵重的人格。

  作者这种有意义的生活,贵重的人格,由于把它以散文的方式呈现出来,成为可以传播的文字,于是就变成了能够让后人有所得益的生活。相信看过这本书的读者,会逐渐认同这样一种生活理念:物质并不是最重要的。宁静,自由,精神上的自适,才是更加值得追求的。

贝多芬

  此外,作者非常喜欢贝多芬的音乐,喜欢贝多芬式的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也曾专程去维也纳拜谒贝多芬旧居,并在这本书中收录了三篇关于贝多芬的散文:《聆听贝多芬与素质教育》、《热爱生命,常念田园》和《那一条静静的贝多芬小路》。这也是全书最打动人的几篇美文。作者说,“我爱贝多芬的音乐,除了其音乐本身,最心仪的就是他的这样一种精神本质——‘不,我决不能忍受痛苦!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命运使我屈服。’”“在我的心目中,贝多芬是一位天才的音乐之神,是一位面对命运的真英雄,我时常通过聆听贝多芬,与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并努力从他的音乐里获得一种精神和坚韧的生命意志力。”可以说,贝多芬和他的音乐、他的抗争精神早已内化为作者精神世界的重要背景。在此,请容我引用罗曼罗兰评价贝多芬的一段话:“贝多芬的音乐……唤醒和激发人类心灵中一切优美的情操……是使人类精神崇高圣洁的源泉。”其实,不止于贝多芬的音乐,《独自闲行》也能感染人,唤醒人和激发人,因为这是一本可贵的富有存在主义精神的书,它关心人的精神境遇而非金钱,名利,权位。也因为它的诗性智慧。在物欲沸腾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书,以让自己保持人格上的贵重和精神上的清洁。

  作者在岁末感言中收录了三篇与阳光有关的散文:《在佛罗伦萨感受生命的阳光》、《“忘忧珠”里的阳光》和《安静是灵魂深处的一缕阳光》,可见阳光之于他的重要性。在全书最后,作者说,“无疑,这是一个浮躁、喧哗、骚动的尘世,我的余生,只想在‘独自闲行’里,‘三心’(安心、静心、潜心)‘二意’(执意、刻意)地完成新译莎翁这么一件值得付出整个身心的事。”因此,我们祝愿傅光明能够永远保有宁静的创作心态,每天沐浴着忘忧珠的阳光, “独自”穿行在文学中,诗意地迷失在灵魂归所的“落晖”之中,顺利完成新译莎翁,并愿他的散文能像阳光一样照亮越来越多读者的心灵。

原载于《农家书屋》 , 2016 (10) :50-51

《独自闲行》

作者:傅光明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3月

傅光明讲座

傅光明主讲

《茶馆》及其它

时间:2017年11月11日下午7:00-9:30

地点:大隐书局(淮海中路1834-1)

陈思和讲座预告

陈思和主讲

重读《寒夜》的几个体会

时间:2017年12月2日下午2:00-4:30

地点:思南文学之家(复兴中路505号)

品读 | 李树德:《寒夜》的世界语译本

品读 | 吴心海:南国诗人荻叔的惊呼

品读 | 傅光明:老舍:“人民艺术家”与自由作家(上)

品读 | 傅光明:老舍:“人民艺术家”与自由作家(下)

憩园讲坛︱11月11日傅光明主讲:《茶馆》及其他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张瑞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