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苏晨:性情中人陈从周(节选)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性情中人陈从周(节选)
文 | 苏晨
最后一面
我和陈从周最后一次见面,在1994年11月18日,那年他七十七岁。我出差过上海,顺路去看他,就在同济大学教授宿舍他家那间小平房里。
他好像刚才还在给他的一位研究生对谈上课,该是上完课了,不会是被我的来到搅黄,他不是那样的人。
他打发走那位研究生,和我拥抱。同行的原《广州日报》摄影部主任、著名摄影家廖衍强,还“咔嚓”拍下了这个镜头,发表在一个杂志上。当时陈从周穿着一件花毛衣,在彩色照片上特显眼,这老头儿好美?
他拍拍我后背,平平常常地告诉我:
“我刚刚去‘鬼门关’打了一个转儿,才回来。我们差点儿见不到面了!”
我惊讶地问:
“为什么?这样惊险?”
他摇摇头说:
“别提了,那是因为参加一个关于古建筑文物保护问题的会,我和一位副市长发生了争执。那位副市长官高脾气大,大概是以为我陈从周‘顶多不过是一名处级干部’,竟敢和他争执,一时大发雷霆,出言很是不逊。偏偏遇上我这个‘有理不怕官儿大’的陈从周,我已经忍了又忍,他竟越发出言不逊。我在盛怒难忍之下,终于被逼无奈一时火起,‘啪!’地一声拍了桌子,结果落个‘自讨苦吃’,拍断了手指,还有一截血管出了大问题……”
从他被我压下的所谈经过,知道多亏在场还有一位明白人,他明白陈从周并非像那位副市长眼里“顶多不过是一名处级干部”那么简单,这位副市长多半是自以为他训斥一个“处级干部”这人还敢不服气,那还了得,撤了他职也是芝麻大的事儿。他哪儿想到,没有了陈从周想再找一个陈从周,可比没了他这位副市长再找一个副市长至少是难得多……
那位明白人悄悄走出去,避开那位副市长免得惹祸上身,偷偷给比这位副市长官儿更大的市领导打了电话。这位官儿更大的市领导可不像那位副市长,光从陈从周“顶多不过是一名处级干部”,尽可以“一划拉一大堆”那么看待陈从周,而是赶快带了专家赶来会诊,抢救,这才把已经一只脚迈进鬼门关的陈从周又抢回来……
他讲得平平常常,我听了可也并不觉得有多么稀奇。马克思主义的老祖宗马克思,把人看作“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时下的某些高官,却是惯于把人按科级、处级……看成没有心灵的“级别抽象物”,见多了,也就怪不起来。
陈
从
周
人以类聚
陈从周这老头儿,怪处颇多。他“不懂得”把人看成“级别抽象物”,“有理不怕官儿大”,本来是“祸根儿”,他也不在乎。他大概是受了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传染”。在泰戈尔眼里:“水里的游鱼是沉默的,陆地上的兽类是喧闹的,空中的鸟儿是歌唱着的;但是人类却兼有海里的沉默,地上的喧闹,与空中的音乐。”因而像我们这些布衣芸芸众生,如果偶尔也能唱出一句半句动听的歌儿,他甚至会比我们还高兴。
如1983年12月,以我为出版人的花城出版社,出版了一部由旅游编辑室主任、著名作家易征(后为《现代人报》总编辑,已故)编辑的《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1984年7月再版。因为该书收有陈从周的《桐江行》一文,当然照例得第一时间给他寄样书去。他收到样书,立即于7月16日用很讲究的彩笺、用墨笔、连选信封也有讲究地用旧式写法写了一封火辣辣的信给我:
蝉鸣门外柳,人倚水边亭,江南正溽暑矣!
今晨奉到《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新刊本,老眼为之一明。不仅文章之美,而编辑、装潢,均为上乘。中原书坊,将自叹落后矣!而印数初印五万本,似太保守矣!
至于小文亦列其间,未免脸红。高谊隆情,泥首为谢。
小著《春苔集》,闻已发排,甚感。附古书重刊两本(苏按: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按他藏书影印、由他题签书名的清李渔、李斗著《一家言居室器玩部工段营造录》,宋黄伯思、明戈汕编《重刊燕几图蝶几图附匡几图》),另邮。上海《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未到。即来,弟亦难访得。因须送海外友人,拟买四本,请邮下。书款汇贵社何部门?便示知。
苏晨吾兄。
弟 从周
八四、七、十六
雪林兄前致意
信封是选用的“纪念清代文史学家赵翼逝世一百七十周年”纪念封,印有茅盾的题词。赵翼的生活年代是公元1727—1814年(清雍正五年—嘉庆十九年),他字云崧,号瓯北,又号阳湖,江苏阳湖人,所著《二十二史札记》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考史名著”。他的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他在贵西兵备道任上遭到弹劾降级后辞官归里。所著《陔馀丛考》四十三卷,是我的长备书。陈从周用赵翼逝世一百七十周年纪念封写信给我,岂有考我知道不知道赵翼曾为广州知府乎?当然,这是我瞎猜。
信中提到的《春苔集》,是他经我签发在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本散文集,第一本是《书带集》。两书印数可观,很快再版,外国也要求翻译出版,显然可见是他对花城出版社伸出的有力援手。信中提到的邝雪林,是花城出版社的副编审,杂文家,他是《书带集》《春苔集》的责任编辑。
此刻我想到了沃克说的:“人的主要动力是竭力要理解生存的意义。动物寻求快乐与征服,但却不懂得生存的意义。”我们这些布衣芸芸众生,也是人,陈从周为我们高兴,当是在他眼里看我们也是以“竭力要理解生存的意义”为人生动力的一群,人以类聚。
人生幸事
陈从周在发出上面所录一封信的次日,又发来一封信,急催我们向上海发送《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
晨公阁下:
奉华翰甚慰。近年文思之敏,行笔之快,令人倾倒(苏按:这是对我的谬赞,我可不敢当)。愿晚晴天气,再发云霞,此正共勉其望者(苏按:鼓励当鞭策,我当努力)。
赠书(苏按:指此前寄去的几本拙著)无一本收到,但望早日再赐下,正大旱之望云霓也。老实说,有些书不愿看,有些书不释降手,大作属后者。
花城之书,上海几乎无法买到,何流通之难也!如此《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省人新书,介绍已写好送《文汇报》,奈市上未见书,为憾!因文一刊出,便要书也!
此书乞代购者,(仍请)寄下……
即颂
大安
弟 从周
十七日
这更是说,他这位“急性子”小老头,已经当即读过《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并且读后当即写了书评,也当即寄给了上海《文汇报》……
他对发行花城出版社图书,比我们还积极!人生得有这样的朋友,该是多么的幸福,真的是此生之一幸!
至于他在信中对于拙著的谬赞,我只看作是鼓励之言,从来不敢当真。他在一些信上,还几次三番声称:“公是良师,亦益友”;“我对老兄,以师事之”;并且还在字的旁边画了红圈儿。我不敢引用,或避不开也必删去代以“……”。
其实即便讲文字功夫,我也比他差得远远一大截。他是1942年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科班”文学士,我是什么,一名少年参军的辽东老兵,所以他那些在字边画了红圈的话,我都反过来当作上进目标看。
不过因为当时我正处在一种令人愤懑非常,而又只能忍气吞生的坎坷之中,自然而然也想到过,如培根所说:“友谊的主要效用之一,也是使人心中的愤懑抑郁之气得以宣泄释放。”我不意想到这一程,怕是由于我当时情绪的影响。一时想歪了?不,我是实话实说。
何出此言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这是张彦远《叙画之源流》所言。陈从周是一代宗师大画家张大千的入室弟子,早年还做过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副教授,听说他的画还是限制出口的,不确知是真是假?让我有些纳闷儿的是,弄不明白他为什么对当代画界,似乎别有让人感到不太平常之言?
如我因为组织去香港展出的“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展”,看到他的画很喜欢,写信向他要画。他在复信中竟是说:
晨公赐鉴:
奉手教,潜读再三……(苏按:我右手不能写字,左手写字,他赞我左手书的一段话,谬赞又涉及名人,不敢录。关于《书带集》的外译问题,颇长一段话,也为节省篇幅从略了,请谅。)
小画昨日寄上一张,请正。明日又有一张托好(苏按:指“托底”),送来再奉。我一不买(苏按:疑为“卖”之误)画,二不发表画,三不加入美协(苏按:指美术家协会),四不参加展览。公肝胆相照,俯允所嘱也!
从周
十二日
我收到陈从周的赠画,给他复信致谢。他在接信后写来的一封信里更谈到,他“耻向人前称画师”……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何出此言?不明究竟。我明明见到他家里墙上正挂着大画家吴作人画给他的骆驼,大画家李可染画给他的山水。这是说,他本来是热爱绘画艺术的,不然他拜为张大千的入室弟子干吗?他早年到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去做副教授干吗?
“耻向人前称画师”,我想他可能是对当今画坛的某些不良现象,有所不满?如他写给我的这一封信:
晨公赐鉴:
国庆节奉到华翰,翘首同乐,想南国盛况,必胜沪滨也。
小画无足珍,公留下可也,弃之亦可也。我对于自己的画,看得一钱不值(苏按:拍卖场上很值钱)。我恨画,尤恨画家,“耻向人前称画师”。我不参加展览会,不登报,也不愿加入美协。总之,今日(有的)艺人,实杂技团也。因此我对(一些)画,越来越讨厌,这种骗人的技术,有无可言也。我觉得世上没有比(某些)画再无聊、再骗人的东西了!(苏按:括弧里的“有的”“一些”“某些”,都是我代加的,相信不失他本意,为免一船篙打了一船人也。)
《说园》承为加评(苏按:指我为他的名著《说园》一书所作的评论),感激不尽!有公一言之加,当得高身价矣!(苏按:我写的不过是向他学习的体会,他言重了)
最近去鞍山开全国风景会议,我说今日风景:“四面树木皆砍尽,一路天窗直到山”。无处不砍树开山,风景从何言也?奈何,奈何!
林业部是“剃头部”,“专剃光头,一发不留”,如何是好(苏按:陈公似应息怒于林业部,高高上头有旨,说不定他们也是无可奈何)。国家园林局要我们大叫大喊,此事还望大力呼吁(可见园林部门也是心有知而不敢言)!
《谈书》,“广告惊人”,并不惊人,倒是少见多怪,小题大做,苦了九十老人叶老矣(苏按:指叶圣陶),一笑!
我想,新华书店(提出)《书带集》再版已定,重印时我那张照(片)换一张,已早寄联海兄,如已遗失,可再寄上!
弟 从周
二日灯下
信中提到的李联海,当时是花城出版社散文编辑室副主任,经手《书带集》再版事宜。《谈书》不是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书,叶圣陶老人只1982年在花城出版社出版过《日记三抄》,和陈从周的《书带集》《春苔集》都是大受读者欢迎的书。如《书带集》,同济大学校园内的新华书店门市,初版预订四百本,一扫而光!再版又预订八百本,又是一扫而光!
来信中提到的“鞍山会议”之类,他则有时也干脆不去参加。如他在另一封来信中告诉我:“承德函电邀我去避暑山庄参加学术会议,我婉言恳辞,盖空洞无物可言,且有外国学者参加,更觉无聊矣,等于演戏,不当配角了。” 此类只稍提几句,不多谈。
点到为止
看来陈从周对学者或艺术家的修为,要求很是严格。
如他对人们称他为作家,他在来信中自视为“布衣门外‘作家’”,但是坚信:
……私意布衣之文,终胜馆阁之章,公意何如?宫廷艺术已成程式,但纱帽官气煊赫一时耳,自古传布衣文章……
他又在来信中说:
……历史上素来宫廷作家可红极一时,到头来“扬州八怪”,亦未能没有一席之地,天下事就是如此微妙呵!
对于那时候的文化市场,他或许说的是一时气话,如:
……弟深感“老八股”,“新八股”泛滥成灾,“大众食堂”无一点清新之味。由于杂志太多,市场有货无佳品,“回锅肉”,“炒冷饭”,皆应客矣!尤以旅游文章,笑话百出……
我市情闭塞,判断难周,不引,不老实,略引几句以存真,也只能点到为止,因为虽然他人已经驾鹤西去十九年,我还怕多引耗篇幅,这引一句那引一句易前言不答后语,万一于陈从周不利。这位直爽的可爱性情中人,让人怀念和尊敬的性情中人!
好在谁对他有兴趣想深知也不难,尽可以去嘉兴市海盐县万苍山麓北湖之滨西涧北侧与著名古迹西涧草堂为邻的“陈从周艺术馆”(也称“梓园”)看看,那儿关于陈从周的资料多。
2020.1.8于南海金沙洲泰成逸园养老院
本文选自《点滴》2020年第一期
云共建 | 【读五四】春吹到每个人的心坎,带着呼唤,带着盅惑
编辑:张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