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 | 黄乃卷:我怕惊醒您的梦——巴金故居随想

巴金故居 2021-02-1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我怕惊醒您的梦 

  ——巴金故居随想

黄乃卷

  回国度假的头几天,时差搞得我黑白颠倒,夜不能寐。半夜起床翻书,一眼看见了巴金的《随想录选集》。巴老为香港《大公报》写的随想,始于“文革”后,完成于八十年代中,陆续成集。我那时将负笈远游,未有机会拜读。今天一册在手,那朴实无华,娓娓道来的语言,裹挟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那坦荡无羁,“说真话”的胸襟一下子揪住了我的心。不知不觉,竟读到天边泛起了鱼肚白。窗外云杉的枝叶也从黑暗中,逐渐冒出了它的倩影。一连几天,一杯清茶,得闲便读,爱不释手。平时忙忙碌碌,难得有时间静静地读书,现在趁休假,细细品味文学经典之作,实在是一大享受。有所收获,也不枉这次返沪之旅了。

  五月的上海,气候宜人。一日得闲,沿着家附近最具欧美风情的武康路漫步。这里有很多名人的故居。著名电影艺术家郑君里、赵丹、秦怡、孙道临住过的武康大楼,从前叫“诺曼底大厦”,还有黄兴故居,郑洞国、陈立夫、陈果夫的旧居等,现在都挂牌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看来是越来越尊重历史了。在路边一幢建筑的底层,竟还设有徐汇区老房子艺术中心。在此听说巴金的故居修缮竣工对外开放时,我的心砰然一动。莫不是苍天有意,引领着我向巴老家的方向,去一睹巴金故居的风采?我兴趣盎然。 

  在门口保安处领取了故居简介,我便走进了武康路113号深色的大门,走进了巴金老人的故居,也走进了巴老历尽沧桑,饱经风雨的生活。

  巴老的家是一处带草坪的庭院,有一幢假三层英式住宅。底层的主楼门厅正面挂着一帧巴老微笑的大幅彩照,据故居志愿工作者的介绍,是由《文学报》的摄影家徐福生所摄,想必是巴老生前所喜爱的。听说巴老很少有开怀的时候,是不是因为他的为人内向,思想特别的敏感深沉呢? 从《随想录》中,我读到的巴老是个“不善于讲话,也不习惯发表演说”的老人,“因为不善于讲话,有感情表达不出来,才求助于纸笔,用小说的情景发泄自己的爱和恨……”如今,摄影家捕捉到了那稍纵即失的瞬间,使得这张照片弥足珍贵。门厅的左面墙上挂着黄永玉的诗画“你是谁”,画下方则陈列着一方巴老每日用餐的餐桌。玻璃桌面下还压着往日的蕾丝白桌布。应该说,这里是巴老平时一日三餐必到之处,想到这,我不由地放轻了脚步。尽管故居对公众开放,但我总有些莫名的拘谨。不敢造次,倒像是个闯入了私人住宅的不速之客。这里毕竟是巴老的私人寓所啊,这里仍然歇息着巴老不朽的灵魂!

  进入主楼门厅后的左手一间原是卧室,现开辟为巴老的实物陈列室。在陈列柜中,我见到了巴老的手迹。在名篇《怀念萧珊》中,工整的字迹填在稿纸的方格中,很少改动。萧珊逝世后,巴老“每天坐三四个小时望着面前摊开的稿纸,却写不出一句话”。在六年后亡妻的纪念日,巴老对萧珊的怀念之情一泻千里……巴老写到“文革”中萧珊为他挨了北京红卫兵的铜头皮带。我知道那是真事。记得我家楼下的一位天然药物化学家,就受过同样的“礼遇”。他们不仅用皮带抽,他们还用皮带带着铜扣子抽!在展品中,我还见到杜宣 (时任笔会中心秘书) 送给巴老的名片,上面有题诗,因为是手书,有个字我看不清,问了别人,才辨清是个“几”字。全诗为: 文章到处说巴金,几度巴黎誉满城。红酒一杯人万里,秋风飒飒发如银。想必是1981年9月为巴老赴法国参加国际笔会所作。但诗作没有打印成文及英文翻译。诗虽短,却有极大的概括力和感染力。似乎又让人见到当年巴老七十七岁时出访法国巴黎万众瞩目的场景。是啊,小小的陈列柜,风云变幻,笔墨春秋!

  因为是试开放,陈列品的说明牌还有些简陋,是用纸叠的标牌。能不能做得稍微精致一些呢?尤其像巴老这样一位享誉中外的文学家。也许,是由于时间仓促或是其它的缘故,但那是必须的啊!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增加视频项目。另外,离此不远的一些名人旧居参观时要收门票,而巴金故居是免费的。巴老将自己的稿费多数捐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为何不能在巴金故居门口搞个自愿捐款箱,积少成多,收入作为维修保养故居的费用呢?收入用不了可以捐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面向屋外草坪的一间屋子原来是开放式的露天阳台。1982年改建成了现在的全封闭式。全封闭后安装的落地玻璃窗,既遮风挡雨,又便于采光。巴老称之为“太阳间”。从这里,他时时能见到庭院里的一草一木,时时能感受春华秋实的季节变换。在临窗的“太阳间”,有一架老式的脚踏式翻板缝纫机。巴老曾用它作为书桌写过《随想录》的部分章节。桌面虽小,却一字一句地见证了传世之作的诞生。故居简介上一张巴老伏案笔耕的照片就记录了那一刻。照片上的他佝偻着身躯,专心致志在写作,旁边还斜倚着他的拐杖:“我还想写那么多文章,一天却只能写一两百个字,有时拿起笔手抖起来,一个字也写不好。我着急。然而我并不悲观。我写不好,会有写得好和写得更好的人。年轻人已经赶上来了。现在和未来都是属于他们的。当然我手中的笔也还是我的,我有权,也有责任写作到我生命的最后一息。”多么阳光的心态,多么顽强的斗志啊!

  从门厅进入后的右手一间是正式的会客厅,就在陈列室的隔壁。客厅里围着一圈沙发和茶几,门口用红绳拦着,参观者不能进入,同样不能拍照。但在故居简介上有客厅的照片,上面有一只白色的小狗趴在地毯上,特别传神,也给清冷的客厅增添了一点生气,又像是在等候着主人的归来。巴老曾收养过朋友转送的小狗,还专门写了一篇《小狗包弟》,他不仅写小狗的故事,也写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细腻情感,令人动容。包弟是只干干净净的黄色小狗。“文革”初,巴老生怕它的叫声引来红卫兵,忍痛托他的妹妹,将包弟送给了上电医院。事后巴老仍耿耿于怀,自责不已。照片中的小白狗也许是巴老的女儿李小林养过的,志愿者告诉我,好像叫它“东东”,或是“冬冬”?现在它也不知跑哪去了,只有客厅里的花儿在静静地开。尽管如此,想到从前这儿高朋满座,欢声笑语,不知有多少闪光的思想碰出了火花,激励了巴老的无数忠实读者,我不禁对此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门厅的右侧面有宽楼梯通往二楼。在楼梯拐角墙上,我又见到了巴老发自内心的笑容。那是一幅发丝绣,相当逼真传神,作者是艺术家孟永国。但在楼梯口,我却有过片刻的幻觉,像是看见许多人沿着宽敞的楼梯在上上下下跑着,挥舞着手在喊“打倒”的激进口号,但我听不见。我怎么会有这种幻影联想呢?我不知道。也许是这宽敞的楼梯,也许是“文革”印象,也许是<<随想录>>中的叹息引起的:“我诉苦般地说,‘日子难过啊!’她也用同样的声音回答:‘日子难过啊!’”这是巴老与妻子萧珊生前在“文革”中的一段对话。我知道,那些都是近五十年前的事了。是发生在巴老书里的事。它再也不会发生了。当人们都在忙着深挖“文革”的发生根源时,巴老却开始对自己的软弱、盲从开始了自责与忏悔,那有时过于苛刻的鞭鞑深深刺痛和震撼着我:“……我一页一页地翻看,越看越觉得不是滋味,也越是瞧不起自己。那些年我口口声声‘改造自己’,究竟想把自己改造成什么呢?我不用自己脑筋思考,只是跟着别人举手放手,为了保存自己,哪管牺牲朋友?……想想可笑,其实可耻!”我没想到巴老会如此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真是我们的“世纪良知”!

  我沿着楼梯上二楼,我发现我走到了主人的卧室和书房:简朴的卧室用具,朴素的办公用品,无不透露着一个信息:伟大的文学家,普通人的生活。在巴老的卧室里,我见到了他曾长期存放萧珊骨灰盒的五斗橱。上面空荡荡的。我知道,在等待了漫长的三十三年之后,巴老如愿以偿地回到了他最挚爱的的蕴珍身边。2005年11月25日,巴老的骨灰和萧珊的骨灰合在一起,撒入了东海长兴岛附近的茫茫大海。巴老再也不用在梦里寻找他的蕴珍了,因为她,巴老“有勇气迈步走向我的最终目标——死亡”,萧珊也用不着担心没人来照顾李先生而低声哭泣了,他们重逢在一起,永不分离,任凭地老天荒,沧海桑田……

  下楼后,在靠楼梯的书柜上,我看见好几尊依次排开的青铜塑像,分别为丁玲、茅盾、冰心、巴金、朱自清、艾青、赵树理及其作品《小二黑结婚》中的人物。据介绍,这些雕塑都是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真人塑像的袖珍版。他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作家都是中国文学史上大师级人物。在巴老的故居,他们聚集在一起,是在分享各自的故事,还是在讨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盛事呢?

  我沿小径信步向院子走去。我在院子一角找到了摄影的角度。有几个工人在整理小草坪。据说院子中有两棵广玉兰,不知为什么我只找到一棵。它是巴老和萧珊亲手种植的,萧珊曾为打理它付出过辛勤劳动。它也为两位主人送过清香。现在它仍然坚守着半个多世纪前的承诺,枝繁叶茂,生生不息。远处,巴老伤心过的倒塌的葡萄架又修复了,新栽的葡萄藤也悄悄地冒出了新绿。一对情侣在葡萄架下窃窃私语,徘徊,在用相机拍特写。在这无人打搅的明媚春光里,两个倩影相依相偎,该是一幅多么迷人的图画。但我却忘了举起手里的相机。我仿佛看见了巴老与萧珊年轻时的影子。他们那时也该是这样的。我放任自己在小小的庭院里漫步,一次又一次,心想总有一次能合上巴老的脚印;我有些流连忘返。我还想嗅一嗅玉兰花五月的幽香,也想听一听复原的秋千上端端天真的笑声,尽管我从未见过她……

  要离开中国文学泰斗的故居了,临行前,在访问留言册上,我虔诚地用心写上了:

  我轻轻放慢了脚步, 生怕惊醒您的梦。

  在您随想的梦里, 有您真善的笑容……

2012-6-10 完稿 于 新泽西州


(本文系“走进巴金故居”征文一等奖作品)


选自《点滴》2013年第2期,原题为《巴金故居随想》,题目为编者加。










巴金故居实景










巴金故居 暑期活动

  在文人的作品中,描写吃的情节不在少数,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记忆中的家乡美食,不妨来和我们说说你记忆中的家乡味吧!

  本次活动主要是以探索家乡美食与家乡情为主,以孩子们跟家长的互动为核心内容,让孩子用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方式来描述自己家乡的美食,参与为主,形式不限。(作文,画作,诗歌等形式都可)


投稿邮箱:bjgj1125@163.com

截止日期:2020年8月31日


*稿件经筛选后,将有机会选入巴金故居微信公众号平台发表,并将获得精美纪念品一份。


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更多精彩请点击:

2020暑期特辑 | 原来鲁迅也是美食家

品读 | 周立民:《家》里《家》外——谈巴金的《家》

品读 | 李树德:梦中的那座小楼

新书 | 巴金:《长生塔》——文学大师的语文课堂

走进巴金故居 | “重回文学现场,云游名人故居”巴金故居直播整理



编辑:张瑞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