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暑期特辑 | 周作人:能够告诉我两三家做得上好点心的饽饽铺么?
点击巴金故居关注我们
导
语
文人墨客不仅是文学艺术上的文艺青年,在吃上,也有自己的追求和偏爱。翻阅众多读物,发现不管是哪个时代的文人,都会在自己的小说或者传记、甚至是日记里,写上一些关于自己对美食的喜爱与理解。他们用自己的文学功底把美食描述的眼未见其物而闻其香,同时让我们从书本里探究到了属于寻常人家的烟火气息。
从2018年开始,巴金故居微信公众平台立志于打造“亲近经典——现当代作家作品赏读”微平台,每年暑期推出“文学大师们的青年时代”、“跟着文人游故乡 ”系列微信后,深受读者好评,而在2020年的暑期,我们将推出“看文学大师安利美食”系列。整个七月,跟着小编的脚步看看那些文人墨客都在吃些什么?他们的作品又给我们“安利”了哪些人间美味呢?
02
美食推荐人:周作人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浙江绍兴人。作家、学者、翻译家。
第一期我们介绍了鲁迅先生对美食的热衷,
本期紧随脚步的是鲁迅的弟弟周作人。
周作人专为吃写的《知堂谈吃》中记载了许多美食,
并不是所有文人都善于吃,更未必善于谈吃。
但周作人先生对吃的态度仿佛在告诉我们:
“谈吃也好,听谈吃也好,重要的并不在吃,
而在于谈吃亦即对待现实之生活时的那种气质和风度。”
1
1.故乡的野菜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 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故乡的野菜》
2
2 茶食
在东安市场的旧书摊上买到一本日本文章家五十岚力的《我的书翰》,中间说起东京的茶食店的点心都不好吃了,只有几家如上野山下的空也,还做得好点心,吃起来馅和糖及果实浑然融合,在舌头上分不出各自的味来。想起德川时代江户的二百五十年的繁华,当然有这一种享乐的流风余韵留传到今日,虽然比起京都来自然有点不及。 北京建都已有五百馀年之久,论理于衣食住方面应有多少精微的造就,但实际似乎并不如此,郎以茶食而论,就不曾知道什么特殊的有滋味的东西。 固然我们对于北京情形不甚熟悉,只是随便撞进一家悸悸铺里去买一点来吃,但是就撞过的经验来说,总没有很好吃的点心买到过。难道北京竟是没有好的茶食,还是有而我们不知道呢?这也未必全是为贪口腹之欲,总觉得住在古老的京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北京的朋友们,能够告诉我两三家做得上好点心的饽饽铺么?
......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可怜现在的中国生活,却是极端地干燥粗鄙,别的不说,我在北京彷惶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
——《北京的茶食》
3
3 绍兴酒
《西斋偶得》中说饮食与音乐变化最快,越数百年便全不可知,《东京梦华录》所记汴城食料,南渡后杭城所市食物,张沂王进高宗食单,大半不知其名,又尝见名人所刻书内有蒙古女真畏吾儿回回食物单,思之亦不能入口。后又云:今天下盛行三事,绍兴酒、昆腔曲、马吊戏,皆起于明之中叶。绍兴酒始见于《谰言长语》,谓入口便螫,味同烧刀,此酒一出,金华浙闽诸酒皆废矣。明朝中叶大概可以算作十六世纪初,到现在已将四百五十年。昆曲久已为京戏所压倒,再也站不起来。马吊也被麻将牌所取而代之了。绍兴酒总算还是健在,实在很不容易了。不过就上边那一节看来,他也并非毫无变化。据《谰言长语》说他入口便螫,味同烧刀,假如这不是作者因为喝不惯而随口胡骂,那么一定当初绍兴酒的确是那么样了。现在再请教普天下吃绍兴酒的看官,目下是否如此,我想这答案总是说否,他和烧刀总不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推定绍兴酒最初乃是辛螫的,后来变得温和,像现代的那样。但是将来如何,我们可不能知道,说不定他又非变得像烧酒那么不可,这话无甚凭据,只是觉得并非不可能罢了。绍兴酒的价值不比烧酒便宜,吃起来却更为耗费,岂非失败之道乎?至于这要如何使他变化,可与烧刀竞爽,那是酿造上专门的事情,不是我们所能知道的了。
——《绍兴酒的将来》
4
4 点心还是饭?
小时候爱吃杂食,时常被大人们教训,说点心不是当饭吃的。这句话里的真理我一直相信着,因为点心与饭的区分就是这样定的。我们乡下的点心大抵可以分作两类,一是干点心,在茶食店里所卖的是,二是湿点心,一切蒸制及有汤的东西。这第二类中有莲子茶、汤圆、烧卖、花饺、馄饨、包子、各式面、藕粥等,有的家制,有的有专店,半干湿的糕和麻糍一类也就附在这里。这些湿点心固然可以吃个半饱,但总不把他当饭,除非是有特别情形,这也只是偶尔的例外而已。所以有些旧式的老辈诉说胃口不开,问他今日吃了些什么,则面和饺子之类也相当吃了些,可是饭并没有吃,因此足见胃口是不好了。这个道理拿到北方来,便全然讲不通,这里说吃饭,不能如字讲的,固然也有小米饭与高粱米饭,一般所珍重的是面条、馒首与烙饼,用南方的旧标准来看,乃是以点心当饭的。不明瞭这个关系的人来到以面食有名的地方,一吃馄饨、炒面等,觉得并不及南方好吃,未免奇怪,其实是当然的,因为这里乃是当饭吃的呀。在北京要吃面食的点心,必须去找江苏或扬州的馆子,在那里所做的才不是饭而是点心。北方烙饼有一手指厚,奢侈点裹一片肉,普通只用葱蘸酱,卷了就吃,我们乡间戏台下卖的山东饼乃薄如指甲,却加上红酱、辣酱、葱花,裹上几倍大的一条油条,广东月饼的用意相同,这表皮差不多只作容器用而已,这正是一个很明白的例子。
——《点心与饭》
5
5 关于鲁迅,不得不说的故事
落花生
传说鲁迅最爱吃糖,这自然也是事实,他在南京的时候常常花两三角钱到下关“办馆”买一瓶摩尔登糖来吃,那扁圆的玻璃瓶上面就贴着写得怪里怪气的这四个字。那时候这糖的味道的确不差,比现今的水果糖仿佛要鲜得多,但事隔四五十年,这比较也就无从参证了。
鲁迅在东京当然糖也吃,但似乎并不那么多,倒是落花生的确吃得不少,特别有客来的时候,后来收拾花生壳往往是用大张的报纸包了出去的。假如手头有钱也要买点较好的吃食,本乡三丁目的藤村制的栗馒头与羊羹(豆沙糕)比较名贵,今川小路的风月堂的西洋点心,名字是说不出了。
有一回鲁迅买了风月堂新出的一种细点来,名叫乌勃利,说是法国做法,广告上说什么风味淡泊,觉得很有意思可是打开重重的纸包时,簇新洋铁方盒里所装的只是二三十个乡下的“蛋卷”,不过做得精巧罢了。查法文字典,乌勃利原意乃是“卷煎饼”,说得很明白,事先不知道,不觉上了一个小当。
酒
鲁迅酒量不大,可是喜欢喝几杯,特别有朋友对谈的时候,例如在乡下办师范学堂那时,与范爱农对酌,后来在北京S会馆,有时也从有名的广和居饭馆叫两样蹩脚菜,炸丸子与酸辣汤,打开一瓶双合盛的五星啤酒来喝。但是在东京却不知怎的简直不喝,虽然蒲桃酒与啤酒都很便宜,清酒不大好吃,那也算了。只是有一回,搬到西片町不久,大概是初秋天气,忽然大家兴致好起来,从近地叫作一白舍的一家西洋料理店要了几样西餐来吃,那时喝了些啤酒。后来许寿裳给他的杭州朋友金九如饯行,又有一次聚会,用的是中国菜,客人恭维说,现在嘴巴先回到中国了。陪客邵明之引用典故,说这是最后之晚餐了,大为主人所非笑,但那时没有什么酒,不知是什么缘故。鲁迅不常在外边吃饭,只是有时拉许寿裳一二人到神乐坂去吃“支那料理”,那是日本人所开的,店名记不得了,菜并不好,远不及维新号,就只是雅座好,尤其没有“富士山”,算是一件可取的地方。在我看来,实在还是维新号好得多,他的嘈杂也只是同东安市场的五芳斋相仿,味道好总是实惠,吃完擦嘴走出就完了。鲁迅在北京也上青云阁喝茶吃点心。可见他的态度随后也有改变了。
吃茶
鲁迅的抽纸烟是有名的,又说他爱吃糖,这在东京时却并不显著,但是他的吃茶可以一说。在老家里有一种习惯,草囤里加棉花套,中间一把大锡壶,满装开水,另外一只茶缸,泡上浓茶汁,随时可以倒取,掺和了喝,从早到晚没有缺乏。日本也喝清茶,但与西洋相仿,大抵在吃饭时用,或者有客到来,临时泡茶,没有整天预备着的。鲁迅用的是旧方法,随时要喝茶,要用开水,所以在他的房间里与别人不同,就是在三伏天,也还要火炉,这是一个炭钵,外有方形木匣,灰中放着铁的三脚架,以便安放开水壶。茶壶照例只是所谓“急须”,与潮汕人吃工夫茶所用的相仿,泡一壶只可供给两三个人各一杯罢了,因此屡次加水,不久淡了,便须换新茶叶。这里用得着别只陶缸,那原来是倒茶脚用的,旧茶叶也就放在这里边,普通顿底饭碗大的容器内每天总是满满的一缸,有客人来的时候,还要临时去倒掉一次才行。所用的茶叶大抵是中等的绿茶,好的玉露以上,粗的番茶,他都不用,中间的有十文目,二十目三十目几种,平常总是买的“二十目”,两角钱有四两吧,经他这吃法也就只够一星期而已。买“二十目”的茶叶,这在那时留学生中间,大概知道的人也是很少的。
课后作业
北京的朋友们,能够告诉我两三家做得上好点心的饽饽铺么?
相关图书推荐
书名:
《知堂谈吃》
作者:周作人
选编:锺叔河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7年05月
《知堂谈吃》为现代著名散文家周作人所作关于吃食的文章的结集,由著名出版人锺叔河先生编选。自1990年初版,2005年再版,并多次重印。
“民以食为天”,关于吃这个人生的大事,读者的关注度也是非常高的,更何况是名家谈吃。同样一种吃食,名家的笔下所流淌出来的文字,让我们领略的不仅是食物本身,还有食物背后的知识和精神。
正如编选者锺叔河先生所言:“谈吃也好,听谈吃也好,重要的不在吃,而在于谈吃亦即对待现实之生活时的那种气质和风度。”带着这样的心情来审读本书,那自然是愉悦的。
暑期活动
在许多文人的作品中,描写吃的情节不在少数,鲁迅也毫不吝惜笔墨,在《朝花夕拾》中,就曾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每个人都有记忆中的家乡美食,不妨来和我们说说你记忆中的家乡味吧!本次活动主要是以探索家乡美食与家乡情为主,以孩子们跟家长的互动为核心内容,让孩子用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方式来描述自己家乡的美食,参与为主,形式不限。(作文,画作,诗歌等形式都可)
投稿邮箱:bjgj1125@163.com
截止日期:2020年8月31日
*稿件经筛选后,将有机会选入巴金故居微信公众号平台发表,并将获得精美纪念品一份。
写作
画作
欢迎踊跃参与活动,祝大家暑期愉快
巴金故居| 公众微信号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编辑:忻世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