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2月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朱一龙是个好演员,但林楠笙不是 | 杨殳专栏

杨殳 枪稿 2021-09-26

开腔 ▻▻▻

前几天,枪稿发了我写的《叛逆者》,聊的是主旋律的“弦外之音”。今天我们请到杨殳老师继续来聊《叛逆者》,他的视角很独特,与我截然不同。


杨老师看了剧也读了原著,在感受上比我多了一个维度。


他这篇文章谈到的问题,往小了说,是每个职场青年都会遭遇的困境。林楠笙作为职场新人,不幸进错了公司,但比《一地鸡毛》里的“彼小林”幸运的是,“此小林”还有选择的机会,有家理想公司正在向他招手,于是整部剧主要在讲他“如何跳槽”。


往大了说,这部剧更在探讨“跳槽后怎样?”那是一个堪比“娜拉出走后怎样”的问题。


林楠笙皈依了新的信仰后,从一个柔弱男子成长为坚毅的战士。他从前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有人被当作棋子,用完即弃,这也是他离开“老公司”的直接原因;可当他加入“新公司”,背负上巨大的使命,他也不得不为了顾全大局,去牺牲具体的人。


这其中实际包含着一明一暗两重“叛逆”:第一重,是林楠笙弃暗投明;第二重,是他背叛了当初的自己。


杨老师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看到了潜伏在林楠笙身上的更深一层的悲剧。


枪稿主笔 子戈






坏时代下的蛋:叛逆,叛变与牺牲


文/杨殳

作者简介:杨殳[shū],作家。一个神经衰弱的大叔,看书,看片,吃药丸,三位一体。最大的爱好是收集古今中外药物说明书。



01



大凡民国谍战戏,都逃不过做论证题。


讲的算是历史故事,人物可虚构,情节可夸大,但终局悬念不可扭转,立场动摇不得。这是做论证的基准线。这道线确定类型边界,也构成创作局限,于是情节重心难免在猫鼠游戏,也就是论证过程上,难有对灰色地带的探索。


为了论证得精彩,讲述者要么正面发力,布烧脑迷局,挖人性险恶,彰显隐忍和牺牲;要么做类型融合,如爱情、推理或职场;当然,还可以在制作上求精,追求质感。


以上论证方法,《叛逆者》都做得不错。不过,也并无多少突破,甚至可以说女主角单薄,爱情抽象,师生恋情节像从套路言情剧移植来的。


这剧真正有意思的地方,是在历史必然的大论证之中,聚焦一个更具体的论证对象——既然林楠笙必然“叛逆”,那么,他因何叛逆?如何叛逆?叛逆后怎样?


这个子命题才是故事核心。


《叛逆者》着重描述林楠笙的成长与转变


全剧共四十三集,前三十三集都在讲林楠笙为何及如何叛逆,情节聚焦在人物变化和关系发展上,在“为什么”和“怎么办”论证中,主旋律之外多出一曲“成长故事”的二重奏。


这重旋律是一段传奇人生,有鲜明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伙伴、导师、对手、难题,是个典型的“英雄踏上征程”的原型故事。


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讲,民国青年林楠笙的叛逆之路,其实也是一个普通大学生谋求出路的故事。


以林楠笙的传奇做透镜,或许也可以折射出某些当下青年的日常困局。



02



师范毕业,林楠笙不做老师,加入复兴社特训班,是顺应了一九三零年代的时代潮流,以报国为业。这和有些年代年轻人爱新文化、有些时代爱写诗歌,有些年代爱考计算机是一个意思。


复兴社全名中华复兴社,是蒋介石领导的三民主义力行社的外围,直接负责“中国革命复兴运动”的执行工作。这个组织影响力很大,据参与者回忆,当年“全国青年,无不同声响应,国家民族复兴气象,几弥漫全国,人心振奋,蔚为高潮”。


而全国青年当时可能不了解另一方面,力行社和复兴社都是国民党内部危机的产物。抗战期间国民党二十九军政治部主任晚年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九一八前,他与同僚谈论国民党的问题,比如分裂,领导逞意气,为一己之私罔顾大体;比如不好好开会,一盘散沙;比如党员漠然,同志间还不如同乡同学情谊;再比如疏离民众,北伐时期的民爱党党爱民已不复见,等等。


这是严重的组织问题,要解决就得重建革命团体,吸收青年人,复兴党建。


之后的几年,国民党旗下的革命团体林立交织,有些有名无实,有些有实无名,至今是未解的历史公案。这些团体最大的共同点,是“坚决拥护蒋公为领袖”。


复兴社会员证章


对于有志青年,加入复兴社是最直接的报国门路。军统的前身特务处曾由复兴社提供资金,算对口单位。故事开始的一九三六年该部门已相当成熟,有明确工作目标:“抵御外族侵略,平定国家”。


军统后来有一首“局歌”,延续了复兴社和特务处宣称的精神,歌里唱道:


革命的青年,快准备,智仁勇都健全!掌握着现阶段的动脉,站在大时代的前面!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维护我们领袖的安全,保卫国家领土和主权……


林楠笙听见的便是这样的呼唤。当他作为精英被特务处上海区站长陈默群选中时,眼中闪烁的是希望。


但是,他显然是选错了专业和岗位,注定了将来会跳槽。


首先,他的气质和性情与组织不符。


不管做站长亲信,还是后来做行动队队长,他都不算一名优秀的特务。高敏感性格的他太冲动,动辄豁命。这也让他容易愤怒和幻灭。


朱一龙可能是个好演员,但林楠笙不是。若没有国难,他就是个普通教师或文艺青年。


不同于通常特务的冷峻形象,林楠笙敏感优柔,最初并不具备成为特务的素质


理想的特工都是极度理性的方法派演员,像左秋明和老顾。林楠笙是体验派,不会人格分裂,最多在极有限的伪装下做自己,能奉命谈恋爱,是因为早动了真情。


同理,他也不具备中国官场的生存基因,压抑不住的自我意识让他显得过于扎眼,根本藏不住,只会做事,不会做人,觉得领导是叛徒,当面就要对质,简直是幼稚。


其次,他的价值理念也与组织割裂。


军统《局歌》里唱,青年要“智仁勇都健全”。“智”在军统是过剩的,但“仁”和“勇”缺太多。可林楠笙恰恰最在意这两种品质。他在意爱情、友情和兄弟情,认为出卖同志者比投敌的汉奸更可耻。


这一切都因为他看重“人”——活生生的、追求安稳生活的人,而非可利用的棋子或用后即弃的人。


林楠笙的种种表现,让我想起《世说新语》里一个故事。东汉时,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生病的朋友,碰上匈奴打过来。朋友说,我反正要死,你快走吧。荀巨伯不走,说这种“败义以求生”的事,我怎么能干?


匈奴打到跟前,见到他很纳闷,说满城的人都跑了,你是谁,还敢待在这儿?荀巨伯说,我朋友病了,我不能丢下他,你们杀了我放了他吧。



君子危不忘义。


林楠笙的敏感、冲动、迷惘和愤怒皆缘于这个古已有之的、朴素的道德观。


这个品质超越了现代意识形态中的主义和立场,是普世的。它也为林楠笙后续的转变,埋下了种子。



03



林楠笙活在官场里,也可以说是社会的缩影。


职业官僚王世安及其周边人等的行为逻辑,完全符合权威结构中的权威人格,惧怕权力,仰慕权力,一旦有了权力就不择手段地维持权力。


因此王世安一切以仕途为重,永远关心如何向上汇报,怎样往下扔锅,万事唯结果论,处事不择手段,视他人如工具,也把自己当工具——看他一再咆哮“我要的是结果”,何其熟悉的日常场景?


后来他与陈默群及孟安南之间的捆绑纠缠,简直是一场用后即弃的赤裸表演。


这个官场是国民党组织腐败溃烂的样板,很多谍战剧的主角都要浸染其中,老顾就是典型,像《潜伏》里的余则成翻版。


余则成,2009年播出的谍战剧《潜伏》主角,孙红雷塑造的经典特务形象


但林楠笙总也泡不进去,他一再挫败,且愈挫愈不勇,迷惘连连,身体越来越糟糕,感情越来越无望,活脱一个不合适的工作消磨殆尽的丧青。


随着实然的世界和心中应然的理想日益撕裂,他眼中的希望之火渐黯。最后促使他跳槽的直接刺激,也正是一起典型的官僚主义腐败案,戴老板要杀一儆百,于是从上到下都不关心真假是非,只求戴稳乌纱。


失望,是所有关系危机的重症表现。归根结底,这是个“信任危机”问题。


林楠笙与组织之间的信任危机基于前述的朴素道德观,谁都不想做用后即弃的棋子,这种个人体验,在任何时代都相通。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组织,背离了自己所宣称的理想和道义,本身就是种背叛,如何处理这种背叛,决定了其选择。第二十一集,关禁闭中林楠笙获悉陈默群确实投敌,丧得不行。老顾开导(当然也是引导)他的台词点了题:


——你彷徨了,你怀疑自己的信仰和选择出现了错误,担心自己的努力是一场空。


这种自我怀疑的“彷徨”,也和很多日常体验相通,是可以跨时代的共情。


而老顾的另一句话,则道出了这种信任危机发生的更深原因:


——你的信仰不应该依附于任何一个人。


顾慎言(王志文 饰)的这段台词被广泛传播


虽然没法验证,但我认为这句台词来自小说原作中的一个场景,军统上海区被日本人端掉之后,老顾(小说中是林的直接领导)和林楠笙商量退路,感叹到:


——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会落到今天的地步?任何组织一旦把忠于个人或某个集团作为精神支柱,今天的悲剧就在所难免。


这是组织崩塌的原因,也常常是坏时代的原因。



04



林楠笙的反面是陈默群。


在官场里,两人其实算同类,认定了目标就要去做,算实干派。因为这点,两人都把自己逼到了远离组织的孤独境地。前者信念上遭孤立,选择走向叛逆,后者实际地遭背弃,选择走向叛变。


这个差异可以分两个层面看。


第一层,两人对现实问题的态度有根本差异。


林楠笙始终保有一种批判意识,因此会质疑和反抗。


人都会有意无意追求某种美好生活,认定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如果有一种社会状况,让你想要追求美好生活,但却在不断造成阻碍,让你没法自主地追求和选择,甚至奴役你。于是你就觉得不舒适,想提问,批评,反思。


许渊冲先生翻译《哈姆雷特》,说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并非生存与毁灭的大问题,而应翻译为“要不要这样过日子,这是个问题”。


对现实和自己提出哈姆雷特这样的问题,就是现实批判意识。因为有这种意识在,林楠笙总显得格格不入,也因为这一点,他的叛逆并非简单的立场选择和顿悟。


陈默群则是极端的“现实主义者”,面临现实困局他也愤怒也抗争,但绝对顺应现实既定的规则,而不去质疑和挑战。


所以当陈默群遭构陷,他认定不可能翻案,而林楠笙却认为挑战有希望。差别在于是否敢于质疑“现实逻辑”可能是假的。


陈默群(王阳 饰)在剧中仿佛是林楠笙的反面,二人虽然都走向叛逆,但前者没有挑战现实的信念


第二层,两人对生死的态度也有根本差异。


林楠笙曾多次被陈默群拿枪顶着头,只有最后一次他完全镇定,对陈说:如果你过得了生死这关,就不会投敌。


对死的看法,决定活的方式。


林楠笙本就是个不怕死的人,甚至有点自毁倾向,所以他做军统特务也能奋不顾身。“皈依”明确信仰后,这种气质很自然地升华为意识形式层次的殉道精神。


陈默群又完全相反。他不信鬼神,一再拒绝护身符——这段细节非常微妙有趣,这种彻底唯物,让他彻底虚无,所以只能执着于“活着”。


从这点来看,他比林楠笙更孤独,也更真实。



05



说到生死的终极命题,又回到论证题本身。


林楠笙真正的叛逆推动节点是牺牲,像所有的主旋律一样,“怕死不是共产党员”仍是绝对核心。但凡信仰,都要处理终极命题。过了这关,才有蜕变,进而走向成熟。


宣誓入党后的林楠笙继续潜伏在军统,他跃进式地走向成熟。


先是穿衣打扮,更像个国民党人,再是学会打官腔,行贿送礼,拉拢关系,方法派表演,俨然老顾附体,成了优秀的特工。


忘掉自己,长期潜伏,隐藏身份,隐藏感情,这是比跨越生死更进一步的牺牲,代价是另一种可能的世俗生活。


林楠笙成为潜伏在军统的特务后,从穿着到行事都变得成熟

然而这还不是林楠笙成长终点。


直到历史的决定性时刻,蓝心洁为掩护淮海战役的情报传递拉响手榴弹的那一刻,林楠笙才最终走向了成熟。他因目睹牺牲而成熟,又因成熟而敢于牺牲一个具体的人——这件事,恰恰是曾经幼稚的他最不愿意做的。


而这个具体的人不懂什么信仰和主义,她的舍生取义是对朋友的情义报答:你一再救我,我的命便是你的。


蓝心洁是时代火山爆发下的一片灰烬,她真实,独立,坚忍,重情重义,咬牙活,但不苟活,这是人最美好的品质。但无论在历史逻辑中,还是一出通俗剧的创作逻辑中,她都不可避免地成为失道者无道的罪证,成为理想者实现理想的代价。


林楠笙的成熟和蓝心洁的牺牲,是故事最拧巴最悲凉的地方,是叛逆者的叛逆。


要超越这种拧巴和悲凉,唯有对已然发生的牺牲予以铭记,并以美好的应然世界不断审视和反思现实处境,让那样的成熟和牺牲不再成为必须。


否则,那些义无反顾的生命,又是为谁消失呢?



编辑|子戈
排版|Owlet

THE END

相关回顾:
台式现实主义和陆式现实主义是两码事|杨殳专栏
《叛逆者》故事背后,藏着一曲弦外之音 | 子戈专栏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