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古镇小纪的历史
张广祥
1991年我才工作的时候,为了班上一个学生的事,我曾经骑着自行车到周西,路过小纪,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踏入小纪土地。再就是2010年10月,我和我的语文备课组几个鸟人特地到小纪吃了熬面。这是我第二次到小纪,却是真正地走进小纪镇内。我们吃的那家店叫利民小吃部(名字有点俗),在真如寺附近。说到熬面,绝对是江都的美食,曾上了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名扬海内。熬面的主料是质地较高的水面。配料有猪腰、猪肝、鲜虾、鸡肉、鳝鱼丝、蟹黄,另根据季节配备笋片、小青菜、茭白、菠菜等。色质鲜艳,香气诱人,味道鲜美,酥脆爽口。
(小纪熬面)
那好,今天就来说说古镇小纪的历史。
小纪古名小溪,后为纪一位纪姓艄公慈航义渡而更名小纪。其历史始于唐朝,距今已有1400余年,与樊川相当。
“芳草萋萋丛木生”,春秋战国时期,小纪一带是一片沼泽之地。
相传在古时,这里住着几户人家,是个无名的小渔村。村庄北面有一条大河,河上没有桥,水边又没有渡,南来北往的人走到这里,只有等待过往行船顺便渡过去,很不方便。在河南岸的坡地上有一户人家,一间“丁头府”的茅棚里住着一个健壮的青年,此人姓纪,乡亲们管他叫小纪。由于家境贫寒,二十多岁尚未娶亲。
小纪为人勤劳善良,他常想:人生在世总要为别人做点好事,才不枉过一生。他看到过往行人为过河发愁,便暗自寻思,发愿造船,为乡民摆渡,他听人说过,神通广的大观世音有慈航普渡的能耐,便到庙里烧了香许了愿,决心为乡亲解难,弄个摆渡帮人过河,当日夜里做了一梦,梦见观世音菩萨送来了一只可载10人的小船,并能保证渡船永远平安,菩萨正在点化小纪时,突然一声雷响,小纪已惊醒。不待天大亮,小纪来到河边一看,果然有一条小木船、两只木桨,饭也忘了吃,就为百姓摆起渡来。
从此,不论炎炎烈日,还是冷冷寒天,风雨无阻,都守在河边为人义务摆渡,终身不悔。年年月月、朝朝暮暮,渡船的木桨换了一支又一支,任劳任怨地为河两岸乡亲摆渡。
“好人多有好报。”当地一个姓滕的大户人家姑娘心甘情愿嫁给了他,为他烧饭做衣,生儿养女,使他香火有继,繁衍后代,并形成了纪家庄。
这位义渡创始人,由小纪变成老纪,老人的儿子、孙子又接上班,成为摆渡的小纪。不知经过多少代,这里的交通便利了,经济也跟着繁荣起来,小渔村逐渐成为热闹的小集镇。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把毕生精力和几代人的青春献给摆渡事业的艄公,将小纪摆渡时期新兴的集镇冠名小纪。
(摆渡的艄公塑像)
小纪镇名的由来不是因为位高权重,不是因为富甲一方,而是因为一位最最普通的持之以恒为他人摆渡的艄公。这不能不令人感慨。
1912年,泰州改称泰县,建小纪市。1926年,建泰县小纪区,后为泰县第十区区公所在地。1941年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将泰县第十区临时划江都县领导。1942年建立了党组织,彭冲、管文蔚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设立新四军团部。1947年底,江都县委机关进入小纪地区。1958年9月,建立小纪人民公社,1983年9月,恢复小纪镇人民政府建制至今。
1995年以来,竹墩乡、宗村镇、华阳乡、富民乡、高徐镇、吴堡镇等与小纪镇合并。
说到竹墩人们就会想起岳飞抗金的故事。据说金人进犯中原时,为了防御驻在泰州泰山的岳家家,曾在竹墩扎过大营。现在竹墩庄东头有一个几丈高的土墩,就是当年金兵所筑的堡垒与燎望台,当年旌旗蔽日,战鼓声喧,一片厮杀之声,令人毛骨悚然。后来金兵退走,留下土墩,人们就种上竹子,久之人称竹墩,这就是原竹墩乡的来由。
宗村也与岳飞有关。传说,北宋抗金主帅宗泽曾经在此驻扎过大营,故名宗村。华阳,古为水荡,有华垛和阳景垛为陆地,民筑屋而居,故名华阳。吴堡,相传五百年前,苏州人胡姓迁居于此,筑圩治水,开荒种地。后人错将胡字当做吾字,故名吴堡……
小纪曾是抗日战争时期扬州中学的复课地。扬州时报上有过一篇文章《扬城曾并存两所扬州中学》,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扬州沦陷前,扬州中学撤离扬州,赴外地办学。期中私立扬中在戴天球校长的率领下先后辗转至江都樊川水陆寺、江都小纪竹墩,后又迁至高邮周山龙华寺,坚持办学。
(博浪园)
小纪镇位于江都东北部,水陆交通便捷,素有“里下河水乡重要门户”之称,是里下河与上河的物资交流窗口。小纪镇为什么能够成为古集镇呢?实在是得益于纵横交错的水网。你想想,古代交通主要靠什么?水网哎。水网纵横的小纪具有天然的优势!
事实上,小纪这种水网交通优势直到民国时期依然存在。据当地“老小纪”回忆,那时候,来往小纪的船只穿梭不绝,有的船装运的是大米,有的装运的是干货……小纪还有一个粮仓,周边乡镇的粮食都往这里送。即使到抗日战争时期,小纪依然是一片繁荣昌盛,盐城、阜宁、东台及江南一些商人为避战乱也到小纪设店。
小纪古镇的繁华,可从真如寺、当典等看得出。
目前,小纪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真如寺、广济庵及小溪古渡、宋代古迹竹墩、清代当典、磨子街等历史遗存。
真如寺,初名地藏殿,又名真武庙。始建于唐代。明弘治八年(1495年)重建,正德二年(1507年)增修,原为道教庙宇,现为佛教所用,1995年更名为真如寺。
(真如寺)
据该庙和尚回忆其师所传,庙之旧迹缘于唐代之地藏寺。民国二十九年(1940)前后庙制尚存:前殿(又叫献殿)7檩硬山式,面阔3间,杉木结构,设拱顶庙门,上书“北极宫”三字。门旁一对抱鼔石,上檐为牌楼式样。庭院中有五松一柏,甚为壮观。正殿前为一排槅扇。两旁圆窗对出,出檐翘起,2层8角均有铁铃垂悬,风吹铃动。内供真武神像一尊(木塑,毁于“文革”中)及“六神”像,俨然诸神共聚商讨其事。后殿为楼,上下两层,面阔5间,9檩硬山式,杉木结构,上层中3间通敞,两头各据1间。外为走马廊檐,下5间全部通敞(该楼毁于日寇炮火之中)。楼前东侧有廊房4间,6檩硬山式,西侧院墙有一便门出入。前后3进远望一样高,整个面积有3亩多。一个集镇,能建如此规模的庙宇,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绝对是做不到的。
(真如寺)
1940年前后,真武庙前殿、后楼被毁,仅存大殿一座,幸而是其建筑之精华所在。此大殿由全楠木建成,全国仅两座。解放后,真武殿先后为工人夜校、保健所、文化站等单位所用。1976年以后,江苏省文化厅两次拨款对其维修,1985年大殿整体落架东移,1995年塑释迦牟尼、阿难、迦叶、十八罗汉等佛像,并更名为“真如寺”。2000年小纪镇先后投入400多万元,在大殿前后、左右新建了天王殿、藏经楼和廊房等建筑,在寺院东侧新建了真如广场。
(真如广场的磨子雕塑)
现在,真如寺大殿坐北朝南,气势宏大,古朴端庄,大殿总面积140平方米,高9米。“大雄宝殿”匾额由原中国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正殿柱悬楹联由心澄撰写并题书:“真实智真谛行三界四生知定慧,如是观如来法千贤万圣仰高明。”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左右侍立阿难、迦叶,东西供十八罗汉,北面仙人岛。新建的天王殿内塑供弥勒佛、护法神、韦驮四大天王。
真如寺内供奉着一尊价值200余万元人民币的木质“自在观音”彩绘像一尊。该佛像制作于光绪6年(公元1878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劫至美国,后被多个民间文物收藏家所辗转收藏,2006年传入解勤耕、陈建行夫妇之手。解勤耕、陈建行夫妇,是美籍华人,祖籍南京市,定居于美国得克萨斯州,解陈夫妇二人颇具佛心,人在海外,心系祖国,发心要将佛像送回祖国。因佛缘所至,解陈夫妇结识了小纪真如寺住持智海法师,遂将佛像捐赠于真如寺供奉。
如今,真如寺香烟缭绕,在香期或庙会期间,礼佛信士摩肩接踵,朝拜如云,成为水乡一道新的民俗风景。
广济庵位于小纪镇窑头村,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约400余年,毁于“文革”期间,后于2000年重建。
(广济庵)
1990年出版的隆根长老所著的《七十自述》,从中依稀可见二十世纪20年代广济庵之景象:“进入广济庵,这是一座规模不大而却很清净的庙宇,进门是韦陀殿,中有坍墀,后有佛殿,左边是一座长型厢房,分为僧房与客堂,后有一块小菜园。综合的构成四方型的全座庵堂,坐落在村庄的中央。庄上住民有两百户,庵中有二僧一道。二僧中一是年近花甲的住持三乘老人,他是江苏佛教界一致尊为僧宝的守培上人之剃度师,也即是我的曾师祖。另一青年僧伽名莲蕙,他即是我的师兄。……一道即是负责打理庵中炊事与清洁的男工。庵上有田五十余亩,出租农人耕种,每年收来稻谷五千余斤,加上一些佛事、香火,勉强维持常年生活费用。”
重建后的广济庵殿宇恢弘,分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玉佛楼、综合楼等殿堂,设有故宫式青铜宝鼎以及独特庄严的水陆内坛。在大雄宝殿、藏经楼有隆根木刻楹联各一副:“大智出轮回广渡众生同登觉路;多情留相好常劝我等照样回头”,“藏经楼上参观法宝无分男女能生般若智;卧佛殿中瞻礼如来不论僧俗俱长菩提心。”
2001年10月22日,隆重举行广济庵落成暨佛像开光庆典活动,来自上海、南京、苏州、无锡、镇江等地名刹高僧大德云集广济庵,81岁高龄的隆根长老亲自率团40余人回乡朝山拜佛,并亲自主持开光庆典。
清末典当行在真如广场东北角,建筑古老,呈带状分布,古韵犹存,是目前苏中地区比较少见的古代当铺建筑、遗存。当典原本有三进房子,后来拆掉了两进,后来当典关了,被用作学校,再后来还曾被用作粮库,直到前些年才腾空,才作为文物古迹保护起来。即使只看留存到现在的房子规模,也可以推测出当年的小纪典当行生意很红火。当典在古代可以看成是一个地方的金融中心,小纪典当行的生意红火,能反映小纪的经济繁荣。
古镇小纪,原来主要有四条街巷:南街和北街、东大巷和西大巷。
南街是市井巷子,也就是现在人家常说的商业街,什么东西都卖。日寇侵华后,商业街毁于战火,房子都烧掉了,重新修建的房子只有一层砖。到1958年,房子全部推倒再重新建,就是两层砖了,住家也用,开店也用。南街原本是一条石街(条石铺就的街道),街西尽头,还有一座石桥,三孔的,可惜的是,街上的条石后来被撬掉了,烧石灰用了,石桥也被换成了水泥桥。在石桥的桥墩下,还可以寻找到带有历史印记的石头。石头上刻着字,从内容看应是一份捐修名单,上面有“康熙戊戌年……修葺……陈火顺(应该是人名)”等字样。
北街是传统庙会举办地。一到庙会,街上人山人海……
虽然有个“大”字,但实际上东大巷和西大巷并不大。这两个巷子以前是住家,后来改来改去,西大巷就挪地方了,原来巷子所在地都建了房子。
在小纪,还能寻找到古味的街道是磨子街。磨子街是水乡小纪的标志,因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磨子路面,及沿街开设的磨子坊,槽坊而得名。位于镇郊,街道中间,有5个大大小小的磨子。经过长年累月风吹日晒,磨子上的凿痕已很淡很淡了。目前磨坊、槽坊虽留存稀少,但以磨子铺设路面的街巷依然存在,让人顿生怀古之幽。
这里有个故事。过去有一个姓滕的,在磨子街开了一个大碾坊(榨油磨坊,过去不像现在,都是用牛马拉石磨的)。有一年,拉磨的牛马遭瘟疫,一下死了不少。磨坊老板就请人来算命,一算说是风水不好,要在街上埋几个磨子,以镇风水。于是就埋了几个磨子,果真风水好了。风水好了,后来磨子街还真就出了一个人才,一个姓谭的高中探花,人们都叫探花郎。
说到小纪古老的历史,还得提一提一棵树。在小纪镇槐树街中段有一棵老槐树,距今已600多年,堪称江都的“槐树王”。在地面向上2米多处,树干向路中躺去,几近90度,要靠铁箍固定;主干朝南部分腐烂成很大的空洞,可以站进去一个小孩,就连多根主枝干也腐烂不堪;朝北的主干自上而下覆盖了厚厚一层绿油油的青苔。尽管如此,这棵古树还是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仍旧枝繁叶茂。翻阅2013年出版的《江都古树名木名录》发现,这棵编号为“4”的国槐,与江都丁伙一棵银杏同龄,都是610年,江都排名第一、第二的为邵伯镇一棵760年的银杏和一棵710年的君迁子。
(槐树王)
提起小纪的文化,又使人们想起“莲汀花鼓”。这当中有一段浪漫的传说。据说明朝朱元璋一次被敌人追击,败到小纪里下河,身临险境 ,在这紧要关头,当地老百姓为了掩护他,将他扮成三花脸,并由两个男扮女装的村姑,一鼓,载歌载舞将他平安送走。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仍留念这件事,并加以扶持提倡。这花鼓戏得到封建帝王的支持,一直传到今日。
要说小纪历史名人,不得了啊:抗战时期,这里曾居住过一代爱国省长徐鼎康。
(徐鼎康)
徐鼎康(1876~1938) 字锡丞,今上海嘉定镇人。1920年4月,应张謇、韩国钧之邀,担任江北运河工程局参赞,协理运河整治事务。1926年曾短期担任江苏省省长,卸任后,又出任江北运河工程局局长。
由于频繁往来,徐鼎康对古镇小纪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抗战爆发后,日酋威胁利诱,要他出面维持苏北秩序,被严词拒绝,“坚持抗日,不作汉奸”。随后将江北运河工程局迁至小纪镇,租住了程氏屋宅作为办公居所。寓居期间,他关心百姓,深得百姓爱戴。从他《同人至小纪》一诗中可见心迹:“天地今何蹙,栖栖彼此身。与君同系缆,容我好垂纶。境僻疏闻警,缘深偶结邻。一椽欣有寄,还念乱离人。”
1938年10月底,徐鼎康病逝于小纪。身后因家境萧条无以为殓,由佣者拼凑数百元料理后事。出殡之日,小纪群众纷纷自发为“徐老爷”送行,路祭满街。如今小纪镇的徐氏故居以修缮,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遗产。
大翻译家钱春绮(1921—2010),生于民国江苏省泰县第十区小纪镇。1946年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后长期行医,60年代转而从事外国文学翻译活动。历任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德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上海翻译家协会名誉理事和上海文史馆名誉研究员。翻译出版有席勒、海涅、歌德、尼采诗集及波德莱尔等法国象征派诗人诗集多种。钱春绮迄今已出版外国文学翻译作品50余种,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曾荣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鲁迅文学奖“1995-1996年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荣誉奖”。2001年,钱春绮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钱春绮)
一个义渡艄公的名字,被叫成一个镇;博浪勇进的精神,成了一方水土上的文化沉淀。历史的小纪,感慨多少后人,激励多少后人。今天的小纪,是江苏省经济发达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农业现代化示范镇和重点中心镇,继续谱写着过往的荣光。
人啦,站在新时代,不妨时时回眸历史,向历史汲取精神营养。我从网上获知,小纪中学退休语文老师吉荣福著有《千年古镇的记忆》。这是一本文史类书,主要反映小纪近千年的历史变迁、人文故事、世俗风情等。欲回眸打量小纪厚重的历史,可读此书,只是不知道从何处可获得此书。
【声明】
本文旨在供读者知晓家乡历史,激发热爱家乡之情。撰文时借鉴了网络上的部分资料,如向家富等先生的文字,于此表示真诚地感谢!所配发图片均来自网络,但拍摄者姓名不可考,于此向有关网站及原拍摄者表示谢意!如果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我联系,我会及时审核处理。
更多小纪及家乡史料,大家亦可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