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补锅匠(下)

何仁坤 丁中广祥 2019-04-15

【往期回读】

补锅匠(上)

今天我买了一位老奶奶的菜

向天再借五百年

我的健康行动

江南女子(含朗诵视频)

竹墩人的骄傲:孝女王尚妹

我的堂小姨上了电视

如米苔花竞芬芳

补 锅 匠(下)

丁沟  何仁坤

作者何仁坤先生:生于1942年,丁沟镇乔河村人(原友谊村)。中共党员。曾在原友谊大队任生产队、大队干部,后在丁沟镇任组织干事、组织科长、副乡长、副镇长、纪委副书记等职。2002年退休。

接上期:补锅匠(上)

锔碗的技术要求比补锅更高一些。

也有两种锔法,其中之一是针对比较一般的碗,就像补锅一样,用旱疤子,不过疤子比补锅用的小点、薄点,制作也精致一些,补的手法基本相同。因为碗的体积小,疤子隆起就显得不够美观了,手感也不好,主要就是方便省钱。因此,多数人还是用锔锔碗,特别是瓷质较好的细瓷古董更会讲究。

有句俗语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锔碗的关键是熟练的使用金刚钻。有的碗破成几块,先得把破碗按原形凑齐凑紧,再用碗钩、碗绳绑扎牢固。计划好用锔的部位用金刚钻打眼,金属的钻杆比圆珠笔芯粗点长点,上端用一个夹在左手中指的卡具顶着,下端有一个开口夹住金刚钻头,一把比二胡弓还长的拉弓绕着钻杆。锔碗师傅平坐,两腿膝夹着碗,左手扶钻杆,右手来回拉弓,必须拉得很快才有力度锥进碗体,发出“吱—鼓—吱—”“吱—鼓—吱—”的响声,那声音特别悦耳动听,犹如奏乐。后来我们常用一个歇后语来比喻自私自利的行为:你是玩的金刚钻——自顾自(“吱鼓吱”的谐音)。相对的两个眼打成,就可挂锔。锔是用22号铜丝或铅丝锤打成瓜子瓣型1.5公分左右剪断,两头弯起锔爪,并根据碗的花纹、颜色配用金锔(铜丝的)或银锔(铅丝的),嵌入钻眼后用瓷灰揢实,小锤轻敲实在即可,然后再锔其余部分。锔完的碗、盘、碟、花瓶、盂缽不能接着下水,要等瓷灰固化以后才可使用。

接犁头,也是补锅匠在农村巡回服务的重要内容。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础的农活,耕地用的犁是农家必备农具,一张犁除了上部的牵引结构,关键是底部锥入土壤的犁头和弧状起翻土作用的犁铧(俗称犁耳)。犁头与板结土壤、碎石、砂浆直接接触摩擦,尖端部位则容易磨损,锐尖磨钝了耕地就费力,甚至于“跑墒”(即偏向和滑行),这种情况就必须请补锅匠来接犁头。所谓接犁头,就是把用秃的犁头接上一个尖套。补锅匠事先用耐火泥制作模具,分上下两片,内侧刻成犁头前端部分的凹型,外用夹具把上下模夹紧;然后生火化铁,铁水数量必须不多不少;再把熔化的铁水一次性倒入模内,迅即将事先预热的犁头准确无误地插进去——这必须具备相当的基本功,不能深、不能浅、不能翘、不能垂。略等片刻,铁水凝固,和老犁头完全吻合,即可拆模,大功告成。

在补锅这个行业中,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行规”:他们在乡间巡回服务途中,如果遇到同行,就必须“相担”,也就是两个人一起走,接到生意共同做。不论年龄大小,本领高低,所做收入两人平分,直到这天收工。

如今物质丰富,供应充足,铝制品、不锈钢制品的锅具,小家电、灶具等,花样繁多,使用方便,结实牢固。即使在广大农村,土灶、大锅也越来越少,老式耕犁也近乎淘汰。因此,补锅匠这个行当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人们难以忘怀的记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