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本 · 乡土——我丁中《江都地方巡礼》序

本号笔友 丁中广祥 2019-04-15

【往期回读】

李主席来访       我的骑行史

中年男人与酒    记忆中的爷爷

到珠湖,看绝美芦花

一次有意义的骑行

躬逢盛饯,不胜荣幸与欣喜

敬   告

今日《江都日报》同步发表此文

校本 · 乡土

——《江都地方巡礼》序

江都  梁明院

作者梁明院女士:1964年3月出生,仙女镇人。198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哲学学士学位。曾从事中学教育,后任职江都区文广新局副局长、江都区文联主席、旅游局长,主要从事教育、文化、旅游等。江苏省九三学社社员,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扬州市第四、五届人大代表,现为江苏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九三学社江苏省文史委副主任,扬州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去年11月,再度走进了丁中校园。那是扬州诗歌学会十多位诗人应丁中之邀,与师生进行诗歌创作分享交流,我也随同。会前大家随意游览,经操场,过小桥,至花木扶疏的生活区。在南岗有一棵青桐,青色树身,高大阔叶,想起《诗经·大雅·卷阿》中“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句,由此生发感慨:所谓校本,即在乡土中,而乡土亦在校本中。


旁边的那条河,由南向北,隔着教学区和生活区。七八年前,在踏访、筛选大运河遗产点初选名录时,曾沿着这条河走进过丁中。这是一条有历史有故事的河, 名字叫山阳河,后人多有误作“三阳河”。它的开端连着一个伟大朝代的前启。公元587年,隋文帝为了统一大业,听取吴州(扬州一带)总管贺若弼平陈十策建议,以老马换购陈船,藏匿于山阳河中,又买破船五六十艘停泊在邗沟西道运河(今邵伯一段)中,陈人以为隋无船,未加防备,从而成就隋一统江山的梦。


大运河的历史,真是一部称霸的历史。邗沟开始时因为军事目的,山阳河也是军事需要,但后来却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隋唐以降的山阳河,南起江都宜陵老通扬河,折向北经樊川,进入高邮境内,直至宝应的射阳湖,出射阳湖,达淮安末口,与淮河相接,它的作用和价值可等同于今天的安大路。

这就是乡土教材、校本教材。


山阳河从丁中校园穿过,也使得她蕴藉不凡。丁中原本是老牌名校,上世纪80年代曾经是我们非常向往的,拥有许多名师,且以所教科目扬名,如“某代数”、“某几何”等等。今天,虽然学校仍以传统鼎立于江都教育界,但为人师者却以高远的眼界和情怀,在为孩子们未来的乡愁记忆和故乡归宿谋篇,为涵养未来乡贤准备。

与张广祥老师交集还是在2010年,他参与了《映像江都》的编写,承担了六个古镇之——宜陵镇的编写,以及“民俗拾趣”篇章中“六礼周全迎凤侣”一节。其时并不认识他,在网上搜索看到他写的一些地方乡土文化类的文章,占有资料之详实、文笔之流畅谐趣,辗转联系到他,并邀请他参与《映像江都》一书编写。


后来,也记不清从哪年哪月开始,便收到张老师主编的《丁中报》,凡学校动态、老师们的课程、学生们的习作、社会生活的投射…….皆收纳于该报。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在繁重的教育教学之外,内心涌动着一种见微探索和传播分享的热情,我以为教育与乡建文化的情怀正在于此。


有了微信后,张老师开通了个人公号,除了自己写,还转发推介本土文化学者、作家们写江都的文章,影响日渐广大。有趣的是,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直到这次随诗人们走进丁中,才见到真人,竟是很安静少语的。不禁慨叹网络时代,文化无距离,见面很遥远,一笑。

还有一个人不得不说,丁中现任刘立忠校长。我的文友葛秀兰女士与他是高中同学,正是丁中校友。时时听她说起,由衷言赞,由此也大略了解他的教育理念与风格。任小纪中学校长时,提出“规范教育法”;转任区一中校长时,崇尚“尊严教育法”;而今任丁中校长,则新立“平民教育法”,主张“存平民本色,育合格公民,做有良知的教育”。这里引用秀兰女士写刘校长的一段话:“他常常跟老师们说《现在的小讨债鬼们》很聪明也很顽皮,生源不好没事,我们要因材施教,即使成绩不好,也要让他们学会自尊、自重。他对将读高中和高中在读的孩子们说,《孩子,别小瞧了自己》,常言道《坏稻剥好米》,你们要记住三句话:1、一切皆有可能。2、适合的才是最好的。3、条条大路通罗马……”她书名号标注的正是刘校长在自己博客里写的文章。


今年春天的一天,张老师老家宜陵镇的千亩桃园桃花盛开,约了一起赏花。在谈及张老师的微信公号所承载的乡土文化和教育功能时,刘校长说他相信很多江都人不了解江都,更不用说我们的学生,将来学生走出去对故乡一无所知,那是我们的失职。因此,他想请张老师从微信公号中选一部分文章编辑出版,作为学校的校本教材。


及至张老师发来他选编的文章,虽有期待,但还是超出所想。关于江都13个乡镇的史话,孩子们读了会记住来时的路,生长于斯的家园原来有着他们从不知道的历史和故事。而从所选游记中,又看出他的取向:依然是乡愁主题,那些在乡镇合并中逐渐被遗忘的老街、农耕生活时代流传下来的庙会,还有当下新时代新农村背景下的新景区。我想张老师心里是想通过这些文字让学生们看得见乡,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吧。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里有诗有美好,不仅在远方,更在身边,就像校园里南坡的那棵青桐树,还有散落在乡镇的老街、老井,古巷、古树,纵横如网的河流,生生不息的乡亲……

注:《江都地方巡礼》已经出版。有朋友跟我留言,希望能够获得此书,在此顺带作如下说明:此书乃丁中校本教材,主要供校内学生阅读,部分赠送相关部门,不对外出售,请包涵。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