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讲解100:我们所有的情绪变化、执着分别,是自己依报、正报所显现的假相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楞严经 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39 (建议在wifi下观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5218gougp&width=500&height=375&auto=0
楞严经 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40 (建议在wifi下观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521fdvobl&width=500&height=375&auto=0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座视频:
楞严经 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39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白虎通》云:五脏,即肝、心、肺、肾、脾;】这五脏,也就是肝脏、心脏、肺脏、肾脏、脾脏。【六腑者,即五脏之宫府也,胃为脾之府;膀胱为肾之府;三焦为命之府;】三焦是指食道、胃、肠等部分,以及生理机能,生理机能就是我们的泌尿系统这一类的。三焦,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胃啊、肠啊等等,以及生理机能、泌尿系统等等,这是三焦,分成上焦、中焦、下焦。那么有一本经叫做《难经》,这是黄帝发明的,就是发明《内经》之旨的书,《内经》也就是黄帝的内经,里面的内、内外的内,这是医书。我现在念一遍: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水谷之道路,也就是我们喝的汤、吃了这个五谷类的,这个道路通过去。所以,气之所终始,就是三焦。上焦者,在心下,下膈,这个膈就是横膈膜的膈,体腔中,横分胸腔跟腹腔的膜。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主要的是进去,而不出去,叫做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热水谷,水分,还有五谷类,叫做主腐热水谷,这是中焦。所以,中焦者,在胃中脘,脘就是胃腔,脘就是我们胃里面的腔,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胃囊,胃好像一个气囊,胃囊。在胃中脘,不上也不下,主要的,主就是主腐热水谷,就是把它消化,里面蠕动,胃部蠕动,把它消化。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出就是排出去;而不内,不会往上,它是往下的,以传导也。
师父再念一遍:三焦,这是黄帝的《内经》里面所讲的,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热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清”就是清净,“浊”就是浊气,主出而不内,就是主要的是让它出去,而不内,就是不会纳、接纳东西进来,也就是只出不入的意思,以传导也。好!三焦了,就是从食道、胃、肠,到生理机能。好!这三焦为命之府,【胆为肝之府;大小肠为心府、肺府。】等等。【五脏者:肾为精藏;心为神藏;】我们常常讲:心神不宁,心神不宁。是不是?【肝为魂藏;】就是魂魄了。【肺为魄藏;】我们常常讲:肝胆相照,肝胆相照,【脾为志藏。腑脏皆身内之物,故曰在中。】
所以,在座诸位!我们就了解,这个五脏六腑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去看西医的时候,就会分这脑科、胸腔科、胃肠科,直肠科、肿瘤科、妇产科、泌尿科、小儿科、骨科。所以,一个医生穷其一生,也只能在身体上某一些做特殊的研究,真的没有那个万能的医生,没有的!那么,中医呢?就比较一起了,像邱医师的看法,他说:西医分科来医治;在中医来讲,是很难分的,因为它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中医来医治的话,他医的话要全身医,也就是体质要彻底改变,才有办法,叫做治疗,叫做真正的治疗。所以,一般来讲的话,西医有它的优点,有它的了不起的地方。那么,西医只医了某一部分,肠子不好,西医就医肠;心脏不好就医心脏;肝脏不好医肝脏;中医就是彻底全身都医。但是,还是要碰到名医,才有办法!你碰不到名医,也是没有办法,没辙!这就要看个人的因缘跟福德了。
因此师父走过人生病苦最黑暗的时刻,当我在最严重的病苦的时候,旁边的人一直在安慰我,在病床上躺着,旁边的人买花、买水果、拿红包来,还是痛啊!买水果来也痛;买花来还是痛,说:哎呀!师父啊!这个供养您!还是痛啊,痛的时候,任何人同情你都没有用!所以,我发这个决心,这四年来:我一定要好好的照顾这个身体!所以,我现在的口号是:健康第一,佛法第一,健康一定要排第一,佛法要排第一!为什么?别人在旁边同情你也没有用,再怎么安慰你还是没有用啊,痛是你在痛啊!对不对?
佛法也是这样啊,你自己不解脱,你烦恼、起无明、起瞋恨、贪瞋痴,旁边安慰你有用吗?有用,暂时;你的无明烦恼,潜藏在你的深层意识里面,我执摆不平;我贪摆不平、除不掉;无明烦恼除不掉,佛菩萨、经典都讲得那么好,祖师大德真理那么好,你心不受用,法不入心,有什么用?旁边的祖师大德一直劝你放下,你却这样子的痛苦、执着,帮得上忙吗?佛菩萨帮得上忙吗?身体病苦,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在旁边推拿、安慰,痛到发抖啊!那根本就连站就没办法,叫做寸步难行啊!所以,由这个病苦的体会,就知道什么事都要靠自己的,要把自己的身体健康搞好;解脱还是要靠自己的!这是师父深深的体悟。好!靠自己以后,就不需要人家同情了!对不对?
所以,讲到这个中西医的问题,我还是表达:我对西医没有成见,那么,我把中医的观念告诉你,一起医,同时医,不能分科;也很难分科,西医有西医的了不起;中医有中医的伟大,我想二种并用,对病人还是都存在的,有时候,用西医;有时候,就是要用中医。底下,说:腑脏者皆身内之物,故曰在中。【窍穴即七窍(眼二、耳二、鼻二、口一,为七)孔穴,皆面上所具,故曰居外。藏者包藏义,有藏则必暗,窍者通达义,有窍则必明。阿难思惟,此有藏则暗,可脱前昧内之过;有窍则明,可脱前知外之过,】总之,想要摆脱着心在内和着心在外之过。底下就举事证了,【故下擧事以证。】
经文:【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你看,这个口气缓和很多了,不敢很硬了。说:今我对佛,我眼睛睁开来,见到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叫做见内,我这样的见解、这样的义理云何?您的看法如何呢?是不是对呢?请佛明示。
【此自释窍明藏暗。】【以对佛开眼,窍有故见明,名为见外,】因为有孔,就见明了,眼睛有窍嘛,所以就看到明。【有时闭眼,有藏故见暗,名为见内。】【此还同第一番在内之执,因已被破,未敢自决,故请决于佛曰:是义云何?】【观阿难此处语气,与前第二番云:“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两相比较,其勇气又相去几何?】“实”就是决定了。是义必明:你看,语气多么坚定!将无所惑:一点都没有困惑。【同佛了义。”】完全跟佛的看法一样了!那个语气多坚定啊!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名为见内,是义云何?【初阿难以见明暗分内外竟。】今天大家要稍微辛苦一下,我们一定要把这一段讲完,这个分开,第二天他就会忘记了。【辰二如来以不成见内为破(分三)】【巳初破所见非内二破能见非实三正与结破(今初)】
经文:【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眼对?】眼对就是:跟眼睛有没有关系?佛告阿难:你当闭上眼睛的时候,看到暗的时候,这个所谓眼前的这个暗的境界,是不是跟眼睛有关系?叫做为与眼对?就是:是不是配合着眼睛?如果配合着眼睛,是往前看,见明、见暗都往前看。为不眼对?或者是不配合眼睛呢?为不眼对?
讲义【因阿难所执,还同在内,故佛独约见暗破。此就所计,双开对眼不对眼,下分破两途皆非。】也就是配合眼睛,或者是不配合眼睛,二个角度来说。
经文:【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何成在内?】意思就是说:通常人眼睛是往前看的,你现在闭上眼睛,见内为暗,就变成返观回来了。若与眼对,如果你前面的这个暗的境界,跟眼睛配合来看,暗在眼前呢!如果是跟眼睛配合,你所谓的暗,应该是在眼睛的前面呢,何成在内?为什么闭上眼睛见到暗,就叫做见内呢?意思就是:暗应该配合眼睛,不能说看到暗,就叫做看到内,这观念是不对的!【此破闭眼见暗,名为见内。】闭上眼睛,就认为是看到里面,名为见内。【见暗之时,此暗境界,若与眼对,则暗在眼前,】如果你跟眼睛配合,那么,暗境是在眼睛的前面,不可以说在里面。【相对于眼,何成在内,】它是眼睛的前面呢,怎么会变成眼睛的里面呢?身体的里面呢?【名为见内耶?】
底下说:经文:【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若成内者,意思就是:如果这样可称为见内,闭上眼睛没有光线,见暗,这样也说得通,叫做若成内者。如果你这样闭上眼睛见暗,叫做见内,这样也说得通;那么居暗室当中,没有日光、没有月光、没有灯光,那么,都很暗啊,是不是都变成你身体里面的三焦六腑呢?就是我们的五脏六腑呢?这样讲得通吗?你说见暗则见内,那么,所有的,只要把电灯统统关掉,也没有日、也没有月、也没有灯光,统统没有,那么,统统暗啊,那么,是不是见到你的五脏六腑?名为见内吗?
【若执眼前之暗,成为见内者,则居暗室中,无有日、月、灯,三种光明,此室暗中境界,都成在内,】既然暗就是你身体内,那么,只要没有光线,是不是你所看到的境界,都是你的五脏六腑呢?【皆汝之焦腑,】是三焦六腑。【岂有是理耶?】哪里有这个道理呢?【焦是三焦,上焦在胃上,中焦在胃脐之间,】“脐”就是我们的肚脐,腹部中间凹下成一小窟窿的部分,是出生的婴儿脱去脐带的地方。【下焦在脐下,三焦为命府,乃六府之一,故曰焦腑。】
经文:【若不对者,云何成见?】如果不配合眼睛,那怎么叫做见呢?见一定要配合眼睛嘛,见明、见暗都是见,可是,都是眼睛,要配合眼睛嘛!若不对者,云何成见?如果不配合眼睛,怎么能说:他看到明、看到暗呢?
讲义:【此防转计,对既被破,遂计不对,故并破云:若所见之暗,不与眼对,云何可以成见?】你看到的暗境,如果不跟眼睛配合,就不能说看到暗了,怎么可以成见呢?【凡见必定根境相对,】就是根跟境相对。【此为世间共许。】【初破所见非内竟。】底下,【巳二破能见非实】
经文:【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我解释一下:这里不是很好懂,若离外见,内对所成,意思就是:如果不是向外看,那么,便是向内看了。如果向外看,所成之见是不对的,那么,当然便是向内看;不是向外看,就是向内看了,只二种嘛!若离,“离”就是不是。如果不是对外看,外见就是外对所见,中间加二个字:外见:外“对所”见。因为眼睛对外直视,他就能够看得到;内对就是闭眼,外见就是眼睛睁开来。眼睛不是向外看,就是向内看嘛!所以,若离外见,如果不是眼睛配对所看得到的,意思就是:这种功能,内对所成,那么,这种功能,暗对,也就是对内看到暗,内对所成就是:闭上眼睛的时候,变成看到暗、看到内。这意思就是说:如果说:所对的暗境,不是外对身外的暗境,而是内对身中的暗境,就是说:眼睛有返过来看的功能了。
好!在座诸位!把笔放下来,看师父这里,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眼睛睁开来往外看,是正常,对不对?阿难说:把眼睛闭起来,叫做见什么?见暗,就是见内。懂吗?懂佛陀的意思吗?见暗,阿难的意思就是:把眼睛闭起来,见到暗,见到暗的时候,就认为是见到内。那么,眼睛有什么能量呢?返过来看啊!知道吗?眼睛闭起来,就变成看到里面;这眼睛本来看外面的,这眼睛变成看里面了,懂我这个意思吗?把眼睛闭起来看到暗,就认为是看到内,这眼睛变成返观回来了。这个观念很重要,阿难变成这个道理了。所以说:合眼见暗,就变成眼睛会跑回来看到里面的东西了,眼睛不是看外面,就是看里面嘛!这是阿难。。。就变成怎么样?问题就出来了。
说: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好!如果你阿难所讲的,不是用眼根看外面,所配对所成,看到的暗的境界,而是由闭上眼睛,所看到的暗境,合眼,合上眼睛看到这个暗,名为身中的暗境,认为这个是身体上的暗境,既然如此,开眼见明,睁开眼睛,诸位!眼睛变成阿难讲的:有返观的能量,眼睛张开会看到什么?何不见面?
附图来自《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上)好!这样讲还不是很清楚,诸位!看这里,譬如说:这是镜子(师举一方形纸片以为镜),面朝我这边,当我镜子拿这样的时候,镜子会照回来,对不对?镜子会照回来。我看镜子的时候,我镜子拿这样子,我可以看到镜子的后面。对不对?阿难的意思就是说:眼睛闭上来会看到里面,就像镜子往内照一样啊,那么,我眼睛一睁开,睁开(师将“镜子”放远照着自己),如果镜子往前面移,会看到自己的什么?看到自己的脸。知道吗?眼睛一睁开,因为它会照回来嘛,我镜子放这边(师将“镜子”挪近自己脸旁),可以看到后面;我镜子放这边(师将“镜子”放远照着自己),会看到什么?看到自己的脸,因为它有返照的功能嘛!
这个就是说:阿难自己的见解被佛所破,说:你这个见地,见暗叫做见内,看到暗,就认为是看到自己身体里面;那么,佛陀说:那么,你的意思是不是跟眼睛有关系呢?如果跟眼睛有关系,见暗就叫做见内,那么,没有灯光的时候,是不是都是你的五脏六腑?好!如果说:你的眼睛不是配合着外境而成的,这是一般所能理解的;你的眼睛是闭上眼睛可以看到暗,那就变成眼睛会看回来了,闭上眼睛;那么,睁开眼睛,眼睛还是有返观的能量、力量,对不对?会看到自己的脸,何不见面?当你闭上眼睛,见暗;睁开眼睛,会有返观,当然会看到自己的脸,跑回来嘛!如果这个观念纠正了过来,好了,底下就不是困难了。
讲义:【此恐阿难救云:我开眼见明,乃直视对外;我闭眼见暗,乃返观对内,不取眼前暗室为焦腑。】【故先按定,设若汝之见暗,是离直视对外之见,】一般眼睛是不能离开直视而能见的;离开了眼睛直视,你根本就看不到啊!所以,是离直视,对外之见,【乃是返观,内对身中所成之见。】会跑回来看到自己。【下二句释此一句,合眼见暗,名为返观身中。】【则难之曰:合眼既能返观,】则反过来问他:眼睛合起来,闭上眼睛既然看到自己的内部、身内,【开眼亦当返观,见是一个,开合理当一致,】因为这个功能还存在嘛,因为什么?因为有往内看的功能嘛!往内看的功能,闭上眼睛,能够返观;开了眼睛,一样可以看回来嘛,就一定看得到自己的脸。所以,【则开眼见明之时,何不返见自己之面?】
经文:【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如果看不到自己的面,意思就是:没有能力返观、返见自己的面,那么,你的内对不成,你闭上眼睛;内对就是闭上眼睛,眼睛是根、境;根、尘的作用,这是大家所知道的,你却说:闭上眼睛可以看得到暗,又看到内部,你这个内对,闭上眼睛见暗,名为见内,是不可以成立的。好!见面若成,就算你睁开眼睛,可以看到自己的脸,见面若成就是:姑且让你成功,让你假设成功,姑且说:你睁开眼睛,可以返过来看到自己的脸,假设这个是成立的话,那么,这个了知的心,以及眼根,变成在虚空,只有虚空可以看回来自己的脸嘛,何曾在内呢?为什么你讲是在内呢?
【此蹑上,双破见面不见面。】是不是?【若开眼见明,不能反见自面,可证闭眼见暗,亦不能反见身中,则内对之义不成矣。】你开眼见明,看不到自己的脸;当然,你闭眼见暗,也不可能看到你自己身内的东西,这眼睛的功能是一样的嘛!如果按照阿难你的讲法,闭眼见暗,名为见内这种讲法。【下纵云:】底下说,稍微放宽一点。【开眼见明,反见自面若成,】开眼能够看到明亮处,又可以返过来看到自己的脸,就算这样,姑且让你成立。【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反见汝面,】反过来看到你的脸、你的面,【竟成心眼在空之过,何成在内耶?】为什么讲在内呢?
经文:【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好!师父解释一下,如果在虚空,当然跟你身体没有关系,自非汝之自体,当然就不是你的身体的一部分了,因为它在虚空嘛!即应如来,那么,现在的如来,即应就是:我站在你的前面这个如来,今见汝面,我也看到阿难你的脸呢!底下加四个字:难道如来,“亦”底下加二个字:“变成”是汝身,底下加几个字:身体的一部分吗?今见汝面,亦是汝身?(加字后变为:今见汝面,难道如来亦变成汝身体的一部分吗?)因为它字太简单了,整句的意思就是说:现在的如来看到你的脸,难道如来也变成你身体的一部分吗?是不是?因为心在外,才可以看到自己的脸嘛,那么,如来就变成阿难的一部分了。所以,如果在虚空,就是在外面了;如果在虚空,当然不是你身体的一部分。如果说:是你身体的一部分,那么,现在如来站在你的前面,难道如来也变成你阿难身体的一部分吗?
【心眼若在虚空,反见汝面,已离于汝,】已经离开你。【自非汝之自体。】当然不是你身体的一部分。【此两句下,应补足其意,】说:【汝若定执离体之见,不妨仍是汝体,】意思就是说:你一定执着,离开自体,而能够看得到,不是身心一体的,可以分开来,不妨仍是你的身体。【下接云:即应如来,今离汝体,】现在在你面前的如来,离开你的身体,【而见汝面,】难道如来也是你身体的一部分吗?【难道亦是汝身耶?】也是你身体的一部分吗?【如是则有认他成己过。】认为别人是自己;你是你,我是我,大家互不相干嘛!
经文:【汝眼已知,身合非觉。】这整句的意思就是说:在外面的如来之见,如果就当作是你的身体,你的身体,你的眼已知,就在虚空了。身合非觉,“合”就是应该,你这个身体就变成一个没有知觉的了,因为身眼,身体跟眼睛本来是一体的,你的眼睛已知,你的眼睛已经跑到虚空外边去了,已经知道了,那么,你这个色身怎么样?分开来,身合非觉,身体应当是怎么样?没有知觉了,变成了眼睛跟身体配合起来,变成了身体不觉了,这样是讲不通的!这个是继续上面所有的假设说:心在虚空;诸位!如果前面加几个字,就更清楚了,汝眼已知,身合非觉,意思就是说:若心在虚空,汝眼已知,如果你的心在虚空,就是在外面,汝眼已知,你眼睛就已经有知觉了,这个是继续上面所说的心在虚空,继续讲下去的假设。就算你的心在虚空,“知”就是有知觉了;“合”就是应该;“非觉”就是非有知觉了。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心跟眼睛在虚空中,则当你看东西的时候,你的眼既然已经有知觉了,那么,你的身体就不应当有知觉。这样听得懂吗?很简单!说:接下去前面,如果在虚空,那么,你的眼睛已经知道了,眼睛有知觉了,你的身体应该就没有知觉,因为已经分开来了,知觉已经被眼睛。。。在外面看得到了。
讲义:【如若执如来之见,】 在外面的如来之见,【亦是汝身,】【则汝眼已知,汝身合当非觉,】那么,你的眼睛在外已经有知觉了,那么身体就应当是非有知觉,“非觉”就是非有知觉了。【如是在有身成不觉过。】而事实不然,身也是一体的,所以,阿难!你这样是不对的!
经文:【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如果你一定执着:身体跟眼睛是两种觉知,应该有二知,那么,你的一身,你这个身体就变成两尊佛了,两个都有知觉嘛!讲义:【此恐更转救,眼虽在空,何妨身眼两觉,】身体跟眼睛两个觉知。【故破云必汝执言,】你一定要执着说:【身眼两皆有觉,则汝一人,应有二个知觉。人身知觉,即是佛性,既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岂有是理耶?】所以,【二破能见非实竟。】【巳三正与结破】
经文:【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讲义:【是必不能见内之故,则应知汝言,闭眼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四执心分明暗竟。】好!诸位翻过来,109页经文。我用白话文,简单的、快速的,三分钟以内就结束。执心分明暗,现在全部看经文就好,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脏在中,五脏六腑在中间,窍穴居外,有了七孔,窍穴就是在外边,会通外面。那么,有藏则暗,有窍则明。翻过来,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这样的看法如何?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的时候,这个暗的境界,为与眼对?为不眼对?要不要配合这个眼睛,说明你见暗呢?配不配合?大家都知道,暗就是眼睛所显现的地方。如果与眼对,暗在眼前,为什么说在你的身内呢?为什么讲在内呢?应该是在眼前嘛!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如果这样也讲得通,说你闭上眼睛看到暗,就是看到你的内在;那么,只要没有光线,没有日光、月光、灯光,那么,在暗室中,是不是都是你的五脏六腑呢?这个道理是讲不通的。若不对者,云何成见?如果不跟眼睛配对,怎么能讲眼睛看到呢?因为根、境配对,是大家公认的。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好!如果说:我们可以把眼睛看外面,这个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而你不认同、不承认这样子,好!你变成闭上眼睛而看到里边,合眼见到暗处,名为身中的暗境,既然如此,开眼见明,你有返观的能力,为什么睁开眼睛,不会看到自己的脸?如果不会看到自己的脸,表示说你闭上眼睛见暗,这样是不对的!
如果说:你可以看到自己的脸,见面若成,那么,这个了知的心跟眼根,变成在虚空,为什么变成在内呢?如果在虚空,当然就不是你的自体了;就是站在你前面的如来,我现在也看到你的脸,难道如来也变成你阿难身体的一部分吗?如果在虚空,你的眼睛已经知道了,那么,身体就应该没有觉知啊!如果你一定执着:身体跟眼睛两种觉知,应有二知,一个阿难的身体,怎么可能变成两尊佛呢?这个道理是讲不通的!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为见内者,无有是处,是不对的。知道吧!
好了!我已经尽力了,听不懂就没办法了,回去拜拜佛、观世音菩萨了!今天耽搁大家一点时间,这个没办法,这中间一停,你就听不懂的!我知道,大家微笑就表示大家都听得懂。
好!下课!(未完)
楞严经 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40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好!看114页,【卯五执心则随有(分二)】前面四个地方,被阿难怀疑的地方,被佛陀所破,所以,阿难没办法,又找第五个地方:执心则随有。【辰初阿难计心随合随有二如来破其无体无定】【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说:【此计心在随合之处。】随合就是随那个因缘,而显现有那个心。现在【阿难既已四处被破,】所以,【未敢再逞己见,故下三处,皆引昔教,】昔教就是过去佛陀所讲过的,叫做昔教。引用过去佛陀自己所讲的,【以为把柄,】来当作是阿难的立足点。【无奈多闻人,】就是阿难,他是多闻第一。【率皆闻言昧义,】听到了言说,却不知道它真正的义理,不晓得佛的知见是什么。【殊不知昔说,】过去所讲的。【心法互生者,以诸法本无,】诸法,它从本以来、亘古以来,常自寂灭相,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也就是诸法本来就是毕竟空。【由心故有,】由心,这个“心”是啥意思呢?这个“心”就是动念,因为动到意识心,所以,不知道如幻的境界,以为实有,所以,心就加了一层执着、加了一层分别,起种种的颠倒知见。所以,由于动念,所以,就有种种的法产生。而这个动念、意识心,也是本来就没有的;意识心是清净心一念不觉,所幻化出来的,当我们入禅三昧的时候,会发现,所有的动念都不实在的,都是多余的负担,因为诸法本来就空。
说:【心亦本无,因法故有。】这个意识心,本来就是不存在的,这个“法”也就是指外境。是因为外境所勾引出来的烦恼心、无明心,其实不存在的。佛陀这一句话重点在哪里?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这个重点在讲什么?重点在讲: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这一句话就是在诠释这一句话,究竟义就是这个道理。由于你动到执着、分别心、意识心、颠倒见,由于你动到这个烦恼心,心生故,所以,种种的法就执为实有,外在的法就执为实有。像执有六根、六尘、六识,以为是实在的。由外在的法生(境界)引出来故,所以,会继续的往外追求,因此,种种的心生,种种的心生。所以,一个是由内无明动念,而攀缘外境,叫做由心生故,种种法生;另外一种角度是:从外境而不觉察,然后,引起内在里面的起心动念,叫做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那么,不管是由心生故,种种法生;或者是由法生故,种种心生,这个在强调什么?强调那只是缘起如幻的,不实在的意识心,它根本就没有,是这个意思。
【所以前二句,心生法生,明法不自生,】法不自生,就是因为你动念才生,诸法不动念,万法无咎。【从心而起;后二句,法生心生,明心不自生,由法而现,正显心本不生,法无自性,二俱无体,】这个就是重点,缘起无自性,就是告诉你:究竟义就是没有体性;没有体性就像虚空花、水中月,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诸法本身就没有实体可得。【乃心法皆空之旨也。】那么,我们就悟到了歇即是菩提的道理。
【此四句,通大小乘,故佛常说,阿难常闻,而小教指六识为心,】六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为法。】少谈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所以,【《灌顶》云:“由内心而攀缘外境,境随心起,故曰心生法生;】这意思就是,心生就是:心若动念,则诸法就生起。换句话说:诸法生起是唯心所现。【由外境而激发内心,心逐境现,故曰法生心生。”】一切的众生,都是过这种日子,唱歌啦、跳舞啦、喝酒啦,都是由外境,着境以为实,以为那个是实在的,不知道那是生灭无常,那是缘起缘灭,诸法本来就空,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由外境而激发内心,而内心无明、没有智慧,因此就追逐了境界、种种的假相,所以叫做法生心生。是由于外在的境界,勾引内在的起心动念。所以,这个统统是指相辅相成,互为依缘的。
【大乘指第八识为心,根身器界种子为法,】根身跟器界,这个是显现的一种果报;种子是隐藏在第八意识当中的。所以,种子会起现行,引根身跟器界,这是果报。根身、器界,六根、六尘会引六识,又熏习,又变成种子,这种子又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所以,无论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其实,都在第八意识里面活动,所以,我们称为八识田中,或者是称为八识一个大海,把第八意识比喻作如大海;前七识比喻作波浪,前七识所有的波浪的作用,都不离大海,不离大海的水;所有大海的水,可以起种种幻化的浪潮。换句话说:你今天所有的情绪变化、执着、分别,其实没有真正的东西让你分别,是你自己依报、正报所显现的假相,你错认它,所有的起心动念,其实,还是你自己的心,还是我们自己的八识田中。
所以,根身器界种子为法,【由业识动故,】诸位。这个业识就是极微细的动念,很难去觉察,我们不要说像佛的这么样的境界,我们在晚上休息睡觉,几乎都难以控制了,连晚上休息睡觉,我们那个业识都控制不了,更不用说大菩萨的境界了,那种能了解最微细的地方。
大乘指第八识为心,根身器界种子为法,由业识动故,【转本有智光,为能见之见分,】因为本有的智光它是平等见,平等的见;但是,我们变成了我执的见分以后,为能见的见分,就加一个我执跟法执了,这个见分就变了,就像戴了一个太阳眼镜看这个世间,全部都是黑的。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出去的东西,没有一种东西,不以自我为定位,而染污了清净心,无一时、无一刻没有我执;无一时一刻没有法执,它一直存在。所以,为能见的见分,【依能见故,】因为它能见,【妄现境界相分:】为什么讲妄现境界相分?为什么讲“妄”?因为它是生灭无常的;它是缘起缘灭、空无自性的,相分。所以,妄现境界相分,简单讲就是:缘起缘灭的假相,没有透视过。因此,我们起精神作用,依能见故就是:当我们起精神作用的时候,却不知道,外在的境界,也是我们心所影现出来的,所以叫做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就是这个道理。【此则法随心生也。】
【复由境界为缘故,】你所执着的境界,有依靠这个境界,不实在的境界,怎么样?【起智分别,】这个智分别,也就是指分别心,不是起智慧,这个“智”不是智慧的智,这个“智”就是分别心,起智分别。【觉心相续,】这个觉心是指分别心继续坚持下去。【执取计名,】计名就是一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缘起缘灭、诸法的幻化相,统统出来,世间不是追求名,就是追求利了,追求一个头衔。是不是?说:【生后七转识:】生后就是:生出了后面的七转识。第八识,我们称为根本意识,根本识,依着第八意识的根本,所以,后面产生出来的称为七转识。七转识也就是依根本而转,就是你怎么转,它就是不能离开第八意识,所有的意识活动,统统在我们的自心当中,你生气,也是你的心;你今天慈悲,还是那一颗心;你今天起嫉妒,还是你自己的心。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如果也能够体会这一句话,意思就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心的问题,看你动什么念头?痛苦的还是你自己啊;快乐、解脱也是你自己啊!了解了这个,我们就很清楚的明了,降伏自我、超越自我,是有多么的重要!所以,因此,真正一个大修行人,他二六时中,统统在降伏自己的,才不会去管你什么是什么非的,你的生死,他才不会替你挂碍的,他自己的生死最重要的!我不是告诉你说:学佛学这个自私,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学佛的初步功夫,是一定要控制自己,要学习降伏自我,把别人的生死、是非统统放下,这是修行的第一个步骤。如果你有能力,那么,用行为,或者是语言、文字去感化,或者是度化、讲经说法,这个又在后面的工作;前边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做降伏自我的工作、功夫,以德服人。是不是?
底下,【此则心随法生也。】【《正脉》云:】就是《楞严正脉》。【“今阿难失旨,】失掉佛的宗旨,不明了佛意。【反证】反过来,而反过来证明什么?【缘心有体有处,】缘心,在旁边写:就是妄识心,就认为那一颗能攀缘的心有实自体性、有一个处所,而佛陀一直破斥他,说:无处也无体。【在彼心法偶合之处,】“法”就是境。在那个心境,“偶合”就是因缘会合的地方,认为,阿难就说:心就是存在在这个地方,叫做执心则随有,因缘生的时候,心显现的那一念就是心了,因为阿难说:佛以前讲嘛: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那个时候生起的缘起的那一念,就是我们的心。【可谓迷之甚矣!”】是迷惑到严重!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说:我现在思惟,既然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现在想到了,这个能思惟的,这个思惟的体;他还加一个“体”,就表示有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认为有一个处、处所,心则随有,那个时候心显现的,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心啊,心就在这儿,缘起所显现的那一颗心。阿难的意思就是:根、尘缘起的那一刹那,偶合的那一刹那,就是我们的心,那也不是前面所讲的内、外、中间三处。
【此指体标处。以思惟体,认作真实心性,】诸位!加几个字更清楚:以生灭思惟之心为体,叫做以思惟体,认作就是误认为、误认作,中间加三个字:“不生灭”真实之心性。所以,以生灭思惟之心为体,误认作不生灭真实之心性。【并不知思惟,即缘尘分别之妄想心,乃非真实心性。】所以,一般众生看到什么着什么,就认为那个是心,佛陀说:那刚好是妄心,我们用的就是妄心,所以,修行不能成功,可见明本心、见本性,有多么的重要!佛陀一生一世,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的知见,佛一辈子活下来为了众生,就是这一种工作: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要悟入佛的知见,必须要明心见性,佛的心,不生不灭的清净心,都体会不出来,我们怎么成佛?怎么修行呢?【正下文所谓: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贼”就是意识心,为子。【失汝元常,】“元常”就是清净心,不生灭的清净心,就是元常,本来的永恒清净心。【故受轮转。】简单讲:轮转的根本就是意识心,刚好我们就是错用心!
【随所合处,心则随有者:随所合何法,】合于何法,【心则随何法而有,为心在之处,】现在阿难讲了有体,又有一个地方,之处。而之处【亦非】也不是【内、】也不是【外、】也不是【中间三处。】因为内、外、中也被佛所破。【此句要总脱前过,第一番十生同计在内;】“十生”就是十类的众生,皆计执心在内。【第四番见暗名为见内;】昨天讲过了,见暗就是闭眼,闭眼见暗,名为见内,那么,眼睛就有返观的能力了。【第二番实居身外;】以为我们的心是居住在身体的外边。第三番心潜在眼根当中。(【第三番潜在根中。】)【今非此三处,当可总脱前过,岂知心与法合,法在外,而心亦应在外,何得谓非三处耶?】何得谓:怎么能说,非,不是三处,三处就是内、外、中。如果你的心跟法合,法在外,你的心也应当是在外了,为什么,怎么能够说,不是这三个地方呢?【初阿难计心随合随有竟。】底下,【辰二如来破其无体无定(分三)】“无定”就是无定处、无定体。
【巳初约无体破二约有体破三正与结破今初】116页,【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师父解释一下,今天的课程会愈来愈难!佛告诉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的心生,随所合处,随着因缘,在因缘处所显现的那个时候,心则随有。佛陀说:若这个心无体,则无所合,因为心要有体性才有合;心如果无体的话,就无所合。若心无体,心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我们知道,六根、六尘、六识,只有十八界,没有十九界。因七尘合;我们都知道,六尘外,另外有一个无体的七尘,第七尘。十九界,也就是十八界以外,另外有一个无体的十九界,没有体性的十九界。因七尘合,六尘外,另外又有一个无体的第七尘,那就像龟毛兔角了,意思就是:不存在的东西,当然不能合了,乌龟没有毛,是不是?兔子也没有角,龟毛兔角,根本就不存在的,所以,是心无体,则无所合,所以,合要有体性才能合嘛!所以,你讲的:如果是无体,那么,就变成了超越十八界,另外一种不存在的,就像龟毛兔角一样的第十九界;还有超越了六尘以外,有一种如龟毛兔角不存在的第七尘,这样能合吗?因为它没有体性。是义不然,这个当然是没有道理的,这个道理是不对的,因为是心如果没有体,就是不存在了,不存在怎么能合呢?
【前阿难所引昔教,心法互生四句,其意但取后二句,以前二句,心先有,不可说随合随有,】因为你心先动念,【故佛亦但牒】“牒”就是依、依照。只是依照【后二句;】由法生故,所有种种心生,(【既法生心生,】)也就是说:由境界引起你内心里面的动念,就是缘起而引起你的意识心,是这个意思。法生心生,意思就是说:由外境的缘起境界,引起你的意识分别心,种种的意识分别心一直起现行,是这个意思。【是心本无体矣,】因为本来就是幻化的、不实在的。【无体则无所合。】
【且根、尘、识三,必各有体,】各有体性。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各有体性,是站在缘起某一个时间、空间的短暂因缘,所承认的有时空性的,叫做有实体性。无体有二种:无体,有时候是诠释究竟无自性,讲无体;无体,有一种诠释:如同龟毛兔角,连体性都没有,如同龟毛兔角。所以,佛在讲经说法,不是明眼人,还分不清楚的;讲这个注解,没有悟道,还分不清楚什么。。。有时候讲无体,有时候讲有体。
所以,在这个时候讲:根、尘、识三,必各有体性,【三六合成十八界,】我举个例子,譬如说:眼睛确实可以看;耳朵确实可以闻;花的确是香,这个就是姑且承认缘起的时空性,让它存在,所以叫做有体。眼睛、眼根确实可以看,境界,花确实存在啊,眼根攀缘花,心起欢喜,确实有意识心啊!好!如果我们讲到究竟处,眼根究竟处,空无所有;花讲到究竟处,空无所有,这个时候也讲无体啊,无自体性,无自体性。究竟处,眼根无自体性;究竟处,花无自体性,究竟处,意识也不存在啊!好!在现在某一个时间跟空间里面,承认有,我从出生就有眼睛,一直到死亡,眼睛都在作用,就这个时空性来讲,它存在,所以讲:它有体性。花从种子长出来到凋谢,这一段说:花的确有存在,这个时候讲有体性,知道吧!所以,站在缘起短暂的时空性,讲:三六合成十八界,大家所能认知的、所能体会的,就这样讲。
【若无体而能合者,则十八界外,另有一无体之十九界,】这个时候是讲龟毛兔角,不存在的无体,不是缘起无自性那个无体,意思就是说:离开了六根、六尘、六识,有一种无体性,而能合者,那么,就超越了十八界以外,另外又有一个无体的十九界。【六尘外,另有一无体之七尘,】第七尘,【与他相合,】因为是心无体。【岂有是理耶?故曰:是义不然。】这个道理当然讲不通了!
【初约无体破竟。】好!师父再解释一遍: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外在的法生故,引起你内心里面种种的动念,就在那个时候,你心就存在那个偶合之处,叫做随所合处。心随有,那个时候,心便存在,心随有者就是:那个时候因缘和合,你说那个心就是存在。佛说:那个心是无体?或者是有体?好!先破无体,若这个心是无体性的,是像龟毛兔角一样,不存在的,那么,当然无所合了。如果一个龟毛兔角不存在的这个体性,而能合,根本就没有这种道理啊,超越了十八界,跑出一个不存在的第十九界;超越了六尘,另外有一个不存在的第七尘,来讲因缘会合,这样道理讲得通吗?是义不然,这个道理不是这样子的,这个道理是讲不通的。这个是就心无体性,无体是不能合的。
好!现在讲有体性,【巳二约有体破】【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先解释一下,前面破无体,现在破有体。如果这个心是有体性的,那么,你阿难,如汝以手,你自己用手,自“挃”就是捏一下;其体:你那个身体,你自己捏一下你这个身体,这种感觉,稍微捏一下,就是痛痛的感觉。汝所知心,你所以能知的那一颗心,到底是从里面跑出来?为从外入?还是从外边跑进去,让它感觉痛痛的呢?你捏这个身体的感觉,是从身体里面感觉出来?还是从外面跑进去感觉的?为从外入?若复内出,如果这个觉知心,是从里面跑出来的,还见身中,就像你前面执着心在内,应该看到你身中的五脏六腑啊!还见身中物,加一个“物”,意思更清楚,还见身中的五脏六腑,那么,就是前面着心在内。若从外来,如果这个心是在外边,从外面来,就先看到你的脸啊,着心在外嘛!先合见面,心从外面来,一定会先看到你的脸。
【此下约无从来,】所以,来是妄,去是妄;内出是妄,外入还是妄。为什么?诸法本来就没有因缘和合的东西,《楞严经》更进一步,破二乘人对缘起法的执着了。二乘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佛为了破外道的自然,或者是昧因果,所以,世尊只好用讲缘起法、因缘法——诸法因缘生,来破除外道;修持到成熟的阶段,佛陀告诉他说:连这个缘起法都是方便说,缘起,自性本来就空。所以,更进一步的,我们要体会如来藏缘起和真如缘起。我们前面讲过,缘起法有五种:一叫做业感缘起;二叫做阿赖耶缘起;三叫做如来藏缘起;四叫做真如缘起;五叫做法界缘起。
所以,《楞严经》讲的,叫做如来藏缘起,也就是说:所有的缘起法,都是如来藏性所显现出来的,方便说有缘起,而所有的缘起,其实就是心性所显露出来的,也就是所谓的真如缘起。因此,《楞严经》就更进一步的,万法都是绝对,意思就是: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什么讲本如来藏呢?就是说:没有缘起法了,就像虚空。
好!这个你听不懂,诸位!把笔放下来,看看这里,注意听!你今天还没有来的时候,在座诸位!我们这个教室、讲堂,虚空是这样子,诸位!你们今天来上课,占据了虚空,虚空有没有减少?没有,答对了!你们离开以后,虚空有没有增加?没有,是的!本来就没有缘起法,诸法本来就空,讲缘起,是对二乘人,不得已破除自然的外道,不守因果、生灭因果的法则,佛为了破除外道的思想,只好讲缘起,缘起无自性。
所以,因此,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做自性本空?自性本空的意思就是说:你在家的时候,你的身体,你很清楚四大本来就空,空就是零。好!在座诸位!每一个人在家,其实自性本空,空集合在一起产生空,这样讲,讲得通吗?讲不通!对不对?0+0+0+0,空+空+空+空,变成一个大空吗?错!所以,意思就是说:自性本来空,来集合还是空;你就是不集合还是空!为什么?父母没有生我们来到这个世间的时候,本来就无一物,知道吗?绝对就是绝对,讲缘起,是佛不得已的苦衷,因为怕众生坏了因果相、坏了事相,不守因果的戒律法则,胡作非为,所以,佛陀只好讲:那是你必须遵守因果的法则。
因此,来的时候,我们没有增加这个虚空;当离开的时候,我们这个教室的虚空也没有减少。意思就是说:我们的清净自性,就像虚空一样,究竟如虚空,平等如法界,心性究竟如虚空,平等如法界,法本不生,法本不灭;法本不来,法本不去;法本不增,法本不减,这个都在强调什么?重点都是在强调:如来藏性本不生,本不灭;本不增,本不减,没有缘起法的。知道吧!
讲缘起,那就是方便说了。是不是?讲缘起就是方便说;讲究竟义,诸法本来就空,就是绝对。好!看底下,说:此下约无从来,【以破随合。】随合就是缘起。【因前破无体,恐其转计有体,故复破云:若汝所知心,是有体者,此指心之体;汝且以手,自挃其体,此指身之体。挃者捏也,试看汝所以能知心,为复从内而出?为复从外而入?若从内出,是心在内,还应先见身中腑脏;若从外来,是心在外,现要入身,先合亲见汝面,】因为心由外面来嘛!【今二俱不见,则是无所从来矣!】所以,来去、生灭、增减,都是缘起;都是如幻,都是空无自性。【既无从来之相,岂能随合耶?】诸法从本来,就没有来去、生灭、增减,哪里有缘起?所以,《楞严经》就更进一步了,因为要成佛,就要讲到如来藏性的究竟处了。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阿难说:看到,是那个眼睛,“心”加二个字:“但能”知,中间再加一个字:“而”非眼之功能,这样看了很清楚了。叫做心知非眼就是:心但能知,而非眼睛之功能。阿难的意思就是说:心不能看,看是指眼睛。为见非义,令心把它当作看,非义就是:这样讲是不对的。意思就是说,为见非义就是:令心为见,说心看得到,这是没有道理的,看得到是眼睛,心但能知,不能见,阿难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为见非义。阿难反而误认为眼睛是能看到的,所以,阿难言:看得到是眼睛,心但能知,不是眼睛的功能。世尊说:令心是见,这是没有道理的,心但能知,无所见,把心和眼分开来讨论,而阿难却认为眼才是能真正的见。
【因闻内出,】若心从内出,【还见身中,】如果【外来】心从外来,【先合见面,阿难以心能觉了,但名为知,眼有照明,方称曰见。】把心跟眼;这个知跟眼分开来讨论。【故言见是其眼,见是眼家之功能,】眼家的功能。【心但能知而非眼,】不可以责难说心令见,【不可责心令见,】不能说心让它见,心是能知,不是眼的见,这是阿难的见解。【故曰为见非义。不知眼不能见,因心有见,观佛喻破便知。】
【此阿难认肉眼为见,更反劣于认识为心耳!】“识”就是意识,认识为心耳,更糟糕!你认识为心,还比较接近,当然也是不对了;现在认肉眼为见,更糟糕!反而更差。【一、眼有坏故:少着灰沙,即不能见,】(未完)
楞严讲解91: 心了解,钱增加了跟减少都是虚妄的,这个就是真心
楞严讲解92:生命是一种错觉,在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就是照见五蕴皆空
楞严讲解96:不该你得到的多出来,超过你本身背景时空的欲望,你的灾难就会到来
楞严讲解97:不是上帝在替我们作主,是我们的业力习气在做我们的主人
楞严讲解98:要解脱跟束缚完全就是看你这一颗心,解缚从心,无关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