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3 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你不疑就不悟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严经讲义下203

会通四科之三  十二处即如来藏性 耳声处

那么这段文字,我们在前面一段看到啊,色生眼见,眼生色相,有这么个句子。此地说呢,【声来耳边,耳往声处】,到底是声入了我们耳朵里面来了,还是我们的耳识啊,跑到那个声音的所在那里去了呢?那么这是佛讲这一段意思的时候,先给我们列的前提,【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这个耳是说的耳识,声是讲的声尘。

那个这个现象有,现象确实是有。我们也一天到晚在闻声呢,在讲堂里,我在这里说,你们在那里听。你们有没有想到呢,是你的那个耳识到我这个音声这来的?还是我这个音声跑到你那个耳朵进去了呢?所以你仔细一研究的时候,处处都是问题啊,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了,你智慧才会开啊。如果说一天到晚懵懵懂懂,我什么问题也没有,你啊,就永远开不了智慧了。你看佛门常说啊,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你不疑,不疑就不悟啦。宗教不许你怀疑啊,佛法是希望你怀疑。你不疑,就不能追根究底啊,你这个事情就搞不清楚,事实的真相,你就不能够通达。

所以这个讲经,我再给诸位说,如果佛陀当年讲经像我们这个讲法,呵呵,你们想想,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能讲几部经?!我们今天所翻译的经典,占释迦牟尼佛当年那些经典,大概十分之一都不到。我们现在在这里讲的呢,是注解,注解里头再注解啊。佛当年讲经,就是经文啊。你现在照着这个经文念,就是佛当年所讲的。一天讲八个小时,还真有那么多人来记录啊,记录成这样丰富的这个著作。我们讲,古今中外哪个人的著作有释迦牟尼佛的多呢?!所以我们今天讲的,这是注解之注解啊。这个讲法对大家有没有好处呢?给诸位说,只能够说对初学有一点方便。实际上我们这个要在教学上来讲呢,这是错误的。所以今天讲经啊,那真是过去李老师所讲的,这是宣传而已,不是教学。教学,不是这个讲法。教学是讲纲领,来讨论问题。每一章、每一节里面我们提出问题来辩论,这个才是教学。不是一句一句给你讲解,不是一个字一个字讲的,那要费多少时间啊。所以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啊。教给他方法,教给他原则,叫他去学,老师在旁边看到。

那么你们诸位要是读《学记》,你也会了解啊。《学记》里面所讲的教学,老师很轻松啊,学生很苦啊。譬如说你要是学楞严经,那么我们指定在这个星期这一个半小时这堂课当中,我们研究的科目,是十二处,十二处里面一共有六节的经文,那么这一个半小时,我们这个进度啊,就是这一个科目。经文,你自己去念,再指给你、提供你几种注解,你去研究。到了课堂里面,学生先要把这一科的经文大意,要说出来,宗旨,要说出来,然后,再提出问题来研究讨论。老师做什么事情呢?老师充其量到最后,给学生们做一个结论,做一个讲评,这堂课就结束啦。那么学习的人,至少在这一个科目、这一节经文,他要用一个礼拜的时间,他去预备,他去找参考资料。这样的学习,才能够收到真实的利益。

这个听讲,老师不负责任的。这个讲学,讲学啊,老师辛苦。学生呢,很安逸,坐在那里不动啊,爱听就听,不爱听也可以打打瞌睡,也可以打打妄想,学生很舒服啊。教学的时候,老师很轻松、很舒服,老师也可以在底下打打瞌睡。学生苦啦,学生苦啊。如果学生学习得路子完全都很正确,没有错,老师再点点头,“可以了”,就行了。哎,他这一堂课,就说三个字,“可以了”,就行了。要是哪个地方还有不行的,老师嘛,指导指导,讲几句话,批评批评,叫你们改正过来,就行了。教学轻松啊。那么这个你看,佛在此地提出问题。所以在这些地方,我们得常常想想,哎,如果我们要是做这个老师,做这个佛这个地位,我们来教学生,我们会不会想到这个问题?我们要是给人家讲这个十二处啊,讲到耳声处,我们能不能想得出、提得出这么一个题目来研究、来讨论?这叫开智慧啊。所以你在楞严经里面处处去看,它提出这个问题,确确实实不是普通人能想象得到的。佛提出来的问题,阿难所提出来的问题,都非常的巧妙。

你譬如讲前面讲这个七处征心,心在哪个地方?阿难能想到七个地方,我们有没有办法想到七个地方呢?我们认为心在哪里,哦,心在这里。我们想不到七个地方啊,他能想到七个地方,不简单啦。我们今天看起经来,好像很容易,你仔细想想,人家提出这个问题,不简单,而佛解答得更妙。所以从这个一问一答,自己要会到自己心里面来,如果当时我是佛,或者我是阿难,我们怎么应付?我们是怎么一个状况?再看看别人,这是不能不佩服啊。

那么这一段意思里面,与前面一节的格局是相同的。所以前面一节你要是明白了,这一节看起来就很轻松了,经文一念呢,意思就晓得了。耳识对着这个钟鼓的音声,假如我们的耳识果然是跑到钟鼓那去了,这两种声音啦,这个佛举的例子都很巧妙,一个是敲钟,一个是击鼓。如果是同时,又有钟又有鼓,我们这个耳识,如果说跑到钟的那个地方去,钟声听到了,鼓那个地方没有耳识啊,那敲鼓不应该听到啊。如果说耳识跑到敲鼓那个地方去了,那敲钟你不应该听到嘛。或者你又起了个想法,我有两个耳朵嘛,一个跑到钟那里去,一个跑到鼓那里去,哦,我两边都听到了。那么也可以试验,你把耳朵塞一个,用一个耳朵来听,那钟鼓都听到了,你这个一个耳朵你到底跑到哪里去了?这就说明了什么呢?你耳识闻声尘呢,决定不是耳跑到声那里去。那么这个前提不能成立,再看第二个,是不是声跑到我们耳里面来了呢?声如果跑到我们这个耳里面来了,也有过失。声如果到我们这个耳来了,跟我们同时站在一起的人,入了我这个耳,就不应该入他的耳啊,为什么别人也能闻到音声呢?

今天这个学术啊,可以说是比以往要进步得多,我们可以从物理上来探讨。但是佛法在此地,它不是给你讲物理,它是给你讲心理,它是叫你觉妄。唯有觉妄之后,才能够证真。所以这个声尘生灭,动静皆空啊。声尘不到耳根,耳根也不往声处,换一句话说,彼此没有往来,这个是事实的真相啊。了解真实相了,你才晓得心境寂灭,了不可得啊。可是,我们现在毕竟是闻声,而且是同时俱闻。所以十方齐击鼓啊,我们在一个地方全都能够听得到。那么能闻与所闻,这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呢?既然没有出处,彼此不相到,所以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讲,当处湛然啊,心境寂灭啊。而我们今天呢,在这个彼此不相到的处所啊,起了妄想,麻烦在这个地方。换句话说,都不是真实的。为什么呢?我们要以唯识学来说呢,大家就更容易了解这个经义。

我们今天能闻的,是耳识,五俱起意识。这个五俱起,起信论里面说得很清楚啊,阿赖耶的三细相,三种;第七识、第六识,这个五种,与耳识共同起作用。但是诸位要晓得,这是有为法啦,不是真实的啊。真实的境界呢?真实的境界是彼此不相到。而有为法呢,正是本经里面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才是真实的。所以诸位就是从物理学上来研究,研究到最高的,一定会发现到这个真相,就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更深一层来说呢,那就是即闻即幻,即幻即性啊,所以在经典里面才说啊,性音真空,性空真音。在这个境界里面,跟谁来往呢?!可是我们世间人迷了这个真实相,这个真实相的境界啊,确实有相当的深度。那么这个经啊,要是乍从此地这个中间来听呢,不太容易懂。如果从前面一直听下来的,那就好多了,因为有许多道理前面都说过。我们凡夫迷失了真相,可以说在音声门头错过了啊!几个人能像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呢?!

真正善于用耳根当中闻性的,观音第一啦,换句话说,他会听啊,他一听音声,就开悟啦。我们听音声,迷在音声里面,迷而不悟;而人家会听的,一听就开悟,是悟而不迷啊。这个不一样啊,所以学佛在此地要用心。我们迷在哪里?我们错在哪里?那个观世音菩萨,他对在什么地方?所以,把自己这个病根找到了,障碍找到了,消除了病根、障碍,那我们就跟观世音菩萨没有两样啦,我们也会听啦!这些事情绝不是说,经典里面说了,而我们没有见过这个人。实际上在我们中国古代高僧大德里面,像这样的人真是不在少数啊。禅宗六祖,这个鼎鼎大名,是我们中国人啦,一提起来,哪个不晓得?!六祖的耳根呢,就会听,他一听就开悟了。所以他见五祖的时候,第一次见面,给五祖说啊,慧能心中常生智慧。这个话是真的,为什么呢?他见色闻声都生智慧,都长智慧,他不迷嘛。智慧就是觉啊!我们今天,见色闻声呢,都生烦恼。为什么呢?我们迷,不觉。所以烦恼是从迷里面生的,智慧是从觉悟里面生的。他觉而不迷,他就常生智慧啊;我们今天是迷而不觉,所以常生烦恼啊,这不相同啊。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解mp3音源下载网址: http://pan.baidu.com/s/1eSrMFSI  (注:复制网址打开后选择下载,并需要用到百度网盘)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01-200目录(未完)

201 凡是因缘所生法,它就没有自体,就是虚妄的

202 佛陀的教学是三世的教育;孔子的教学是一世的教育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祖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接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154 (未完)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01-200目录(未完)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历史文章选读目录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大悲咒的妙用 (宣化上人)

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仁清法师)

盂兰盆节的故事——目连救母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