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 凡是因缘所生法,它就没有自体,就是虚妄的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严经讲义下201

会通四科之三 十二处即如来藏性 眼色处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一页倒数第四行。【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个几句啊,是总结见、色处无自性。所谓【无处所】者,就是指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没有一定的住处,那么这是说它无处所。这个【二处虚妄】啊,就是指它的体性亦没有。那么根尘识,是相对而生的。

这一段的意思,是比较上要深一点,它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实相。众生因为不能够如实了知一切事理的实相,这就叫做起惑,佛法里面叫迷惑。因为迷,所以才有妄动,这才有造作。造作如果要与理性相违背,在佛法的名词,就叫做业障。业呢,是事业,也就是造作。所谓障呢,障碍了见性,佛法终极的目标就是见性。性是什么呢,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实相,禅宗叫明心见性,般若经里面常说诸法实相,华严里面讲一真法界。其实是同样的境界,是一样的意思,那么这是佛法修学终极求证的目标。

那么佛在楞严会上啊,这一大段经文,相当之长,四科七大,那么一共是五个段落。五个段落前面,我们曾经讲过了五阴、六入。此地呢,这是第三个段落,讲到这个十二处。那么后面呢,还有两大段,就是十八界和七大。这个五个层次的说法,诸位要晓得,它是说一桩事情。那么一桩事情呢,为什么要五次的来说呢?我们世间讲是一而三、三而四,佛在此地是四而五啦,其目的啊,是叫我们开悟。如果要是不悟,不要说是说五次了,说五百次、五千次,都不多啊。悟了以后啊,就不必再说了,那如果再说呢,就叫累赘。所以他终极的目标是叫我们开悟。

那么佛法的修学,在期限上来说呢,没有长短。不是像我们这个世间修学啊,它有期限的。小学有六年,中学有六年,大学有四年,给你定上期限。佛法没有期限,而是叫你开悟啊,就圆满。如果没悟,那么就是永久地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开悟了,这就毕业了。有人很短的时间就开悟了;有些人啊,真正是三大阿僧祇劫,还开不了悟。所以你要问这个学佛究竟要用多少时间?这个没有一定的。我们读《六祖坛经》,六祖大师啊,他大概不到两个钟点,就开悟了。这是我们在中国历史上所见到的最快的一位。其余的我们看到,是一年、两年、三年开悟的,有,有几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开悟的,这个人数就相当之多了。在《禅宗语录》、《高僧传》里面,总有几千人。这个一生不能开悟的,那就数量太多太多了。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原因实在说,没有找到门道啊!好像我们入门呢,他没找到门,所以他没法子入门。如果你要找到门,那就有入门的希望了。

实际上门在什么地方呢?门太多了。佛法里面讲,无量法门呢。此次所说的四科七大,一共就是二十五门。那么这个二十五门呢,这是讲的纲领,所以佛说这个二十五门。第一门入不进去,哎,还有第二门;第二门入不进去,还有第三门。二十五门都入不进去,从头再来,一遍一遍的熏修。所以,诸位要明白这个意思,你就晓得佛所说的这一切法门,并没有重复,也不雷同,但是,它却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那么中下程度的人,在佛法里面讲根性,中下根性的人,往往呢,我们要有相当长的时间来熏习、来陶炼,而后才能够找到这个门道,门径、道路啊。学佛,如果不懂这点意思,你读佛经啊,免不了枯燥无味。尤其佛经比世间书籍难懂的地方,就是它是意在言外,我们要从文字里面去求它的意思,就很难了。楞严,稍微还好一点,为什么呢?直接讲理。诸位如果要读华严、读法华,佛在里面讲的有许许多多的比喻,那真是字字句句啊,都含着有很殊胜、微妙的意思。可是,你要从文字以外去体会,这个字里行间是很不容易体会到的,真正是弦外有音的。

那么诸位啊,从这一节经文里面,这一节是眼、色处的总结。前面已经说明了,所以佛在此地做一个结论,告诉我们眼根与色尘这个处所啊,也是虚妄的,二处虚妄。为什么呢?色性之体不可得,眼根之体啊也不可得,可见得它是无自性的,无自性就是没有自体。有没有这些事呢?有,这些事叫因缘生法。诸位要晓得,凡是因缘所生法,它就没有自体。换句话说,没有自体啊,就是虚妄的,就不是实在的,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真相了解真相了,这就能够得正知见,就是对于这个眼色处啊,你有一个正确的看法,不致于看错了。我们佛法里面常讲的,正知正见,这是非常难得的。知见不正呢,那么换句话说,就是所谓的邪知邪见,是一种错误的知见。

那么诸位也晓得,佛法的修学,大家都知道,有大小乘。小乘法呢,著重,就是偏重在事相上的修学,在事上的修学。大乘佛法呢,重在知见,这个是不相同的。所以小乘的目标啊,是以定为主,虽然修慧啊,还是以定为主。所以你看小乘到阿罗汉果,在最高地位了,它所成就的是九次第定。大乘人修行,是以开智慧为主,所以大乘讲啊,一切种智。它是以智为主,不是以定为主;纵然修定,还是在慧。这是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所以唯有大乘人才能够入佛知见,这个是佛法里面的究竟法。那么也就是像佛在法华经里面讲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个意思就在此地。

那么这些可以说是在佛法里头很重要的修学原则,这个地方也不例外,告诉我们这个两处是相对而生的。由于一切众生不晓得事实的真相,把我们这个眼根也执著认为是真的能见。你去问问那个人:“你能见,能见的是谁?”“能见的是眼。”哪一个人不执著眼能见呢?!眼是不是真的能见呢,这个里头很有问题,要是深入一追究啊,问题就出来了;如果不追究,含含糊糊的,好像是有这么回事情。那么色尘,真的是我们所见的吗?真有这个东西吗?这个里面有许许多多的问题。

从唯识上来说,我们眼见色,这个唯识是不讲第一义,它讲的是第二义,单单讲这个见色。我们眼是不是真的见色呢?没有。眼根就像那个照相机的镜头一样,只是把外面的色相照在里面,由于眼识,造成了一个相、一个画面,那么这个画面呢,跟外面的画面完全一样。那么诸位晓得,眼识是不分别的,我们读唯识,晓得前五识也有相应的心所,更有相应的烦恼心所。实际上,前五识哪里会有相应的心所呢?!唯识学里头说得很清楚啊,这些相应的心所,是被拐带的,被第六识、第七识连带而生的。不像这个第六、第七的心所,是直接的。那么前五识它这个心所起作用啊,它是被牵连的啊。能够分别一切色相,是第六识,不是眼识。所以眼识只有了别,而没有分别。分别色相的好丑、善恶,是第六意识啊。

第六意识是不是分别我们外面的色?没有。第六意识啊,这就好像传播一样,现在的无线电传播一样,讲眼识的那个画面啊,又传播到第六识,第六识又起了一个相分。你们读过唯识的你就晓得,心心所都有四分啦,各有各的见分,各有各的相分。你比如说好像第六意识把这个画面传过去了,贪心所啊,这个画面每一个心所都接受,但是哪一个心所跟它起作用呢,那么这个心所它的力量就特别强,这就贪爱了。贪爱的时候,你们晓得,二十六个烦恼里面,贪心所啊,哎,贪爱。贪心所啊,于是又从第六意识这个画面呢,接受过去,它自己又造出一个画面。

所以你要真正懂这个道理,于外面境界简直不相干啦,简直叫胡闹啊。所以佛给我们说,迷惑颠倒。眼、色处情形是这样的,这个下面五处啊,都是一样的,没有一样是例外的。唯识说得精细,把这些详细情节一样一样给我们仔细地说明。但是在楞严会上呢,就不是那样的细说了,因为这个楞严经呢,在佛法里面它也是一部相当高深,也是重要的一部经典,它不是属于初学的。你譬如说像这个唯识里面呢,唯识百法明门,那是初学的。在初学的时候,已经把这些事情给你讲清楚了,所以在这些经典里头,不必要再那么详细地说明了,一提,大家都晓得。这是叫我们认识到我们今天讲见色闻声,以及心里起种种感受,实际上这个情状过程,是非常非常的复杂。

那么这还没有说到体性呢,如果说到体性呢,完全是虚妄的,所以大经里面常常把这些现象比作空花,比作灯上的圆影。金刚经上,佛举的比喻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拿这个东西来做比喻。一切有为法是哪些呢?世出世间一切法,可以说都是有为法。如果诸位要是读了百法,百法前面九十四种,都是有为法。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全是有为法。那么佛说,有为法呢,皆是梦幻泡影,不是实在的啊。所以何止二处虚妄啊,这九十四处通通是虚妄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啊。所以,我们要是执著因缘,这个因缘里头找不到啊;执著自然,自然里头也没有啊。那么这是说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但是诸位要晓得,虚妄之相从哪里来的呢?是从真性当中来的。所以妄是依真起的,迷是依悟起的,正如同起信论里面讲,不觉是依觉而起的,这要很细心去体会。因为妄是依真而起,所以就相上来说,它是虚妄的;就性上来说呢,它是真实的。所以在一乘教义里面给我们讲,真妄不二啊,性相一如。如果对这个意思我们一下还不容易会通,实际上从梦幻泡影这个比喻,也能够想得到。那么古人还有一个比喻,比较上浅显,容易体会,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这个金呢,比作真,比作真性。把这个金器啊,比作妄相。我们用黄金,可以造成成千成万的不相同的样子,做出很多花样来,那个花样是随时可以变化的。所有这些花样是虚妄的,但是这个金是真实的。那么这个比喻,比喻啊,只是一个比喻,没有法子比得恰到好处啊,比不到的。只能够比个仿佛,希望从这个仿佛的意思,诸位能够悟入实相。

那么说到性相不二,我们用唯识的话来讲呢,就很容易明了。见分、相分,是同出于自证分。那么在此地我们讲的色相,是指的相分;眼见,是讲的见分。见相,都是从自证分出生的,可见得这个见相同源啊,同时一体啊。所以经上常讲,理智一如,如如理与如如智,是一不是二啊。所以才说明,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啊。

佛在前面给我们说过,在这个纲领上给我们提过,是俱无处所,在总纲上有这么一句话,那么在此地又给我们说出,二处虚妄,我们要从这些言语文字当中去体会妙真如性。佛这个说法啊,是用一种所谓是烘云托月的方法来显示出来。刚才给诸位说了,言外有音啊,言外有意思,我们要能够体会。这个意思,就是叫我们体会这个妙真如性。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解mp3音源下载网址: http://pan.baidu.com/s/1eSrMFSI  (注:复制网址打开后选择下载,并需要用到百度网盘)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01-171目录上(点击进入)

172  一切众生之间的缘,前生已经有了结了,这一生想逃也逃不掉

173  见色闻声无论办什么事情、从事哪个行业,外不着相,内不乱

174  无论修什么法门,从远离名闻利养下手

175  中国的禅宗就是修无念、无相、无住这六个字

176  四相破了才入大乘之门,而破四相是自家功夫,谁都帮不上忙

177 心清净就悟得快;心染污就悟得慢

178  真正做到彻底放下,必须对五阴的真实相彻底明了

179 世间法不离妄想,佛法是叫我们离妄想

180 我们一定要修福,临命终时不害病,决定做主

181 行阴尽了,阿赖耶识才现前

182 只要不起心不动念,这个心没有界限,心量是周遍法界的

183 我们修念佛法门就是修楞严大定

184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乃至于一切众生,原来是同一体

185 要想成佛,因地心与果地觉一定要相应

186  这个悟啊,还是非顿悟不可,一定要顿悟

187  能入与所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188 每一天念佛参禅听经,这个功夫继续不断,人容易开悟

189 当你一念不生没有能见取见的时候,这是见性用事,与诸佛菩萨没有两样

190 不用第六意识,显示出来的是见性

191  读诵经论这个背诵的目的是在开悟,不是在记忆

192 我们看这个社会复杂、人事复杂,实际上是我们的心太复杂了

193 具足了诚意尽心尽力,供一杯清水也具足了三德六味功德圆满

194  是非邪正、真妄善恶都不能辨别的就去修福,这个通通叫痴福

195 我们每一天醒了要睡,睡了要醒,这个就是生死轮回的缩影

196 你用心清净没有得失利害,这个就是神保佑你,佛菩萨加持你

197 除了净土之外,你要用第六意识修行,都得不到结果

198 佛号只是一个外表而已,真正的是说佛号能不能降服烦恼

199  如果在六根六尘这十二处,其中任何一处有了一个入处,问题就全都解决

200  悟了之后不是外面境界相有什么改变,是你迷悟的感受不相同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祖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接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154 (未完)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01-171目录上(点击进入)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历史文章选读目录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大悲咒的妙用 (宣化上人)

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仁清法师)

盂兰盆节的故事——目连救母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