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 如果在六根六尘这十二处,其中任何一处有了一个入处,问题就全都解决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师主讲楞严经讲义下199
会通四科之三 十二处即如来藏性 眼色处
第六十一面第四行,十二处。【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那么这个是四科里面的第三大段。所谓处啊,就是处所,那么在此地呢,指六根为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六根起作用的对象,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六尘呢,是外六处。合起来呢,我们称它做十二处。这个十二处里面,除了意处之外,其余的十一处都是属于色法,唯有意处属于心法。在前面也曾经给诸位说过,一切众生在内外境界所迷著的不相同。如果对于色法迷得轻,心法迷得重呢,那么佛常常就讲的啊,像这个五阴、六入。五阴里面,这个色法说得最少,只说了一条,心法说得多,受、想、行、识,都是讲的心法。这就是如果迷心迷得重啊,佛就对这个说得特别详细。
那么十二处啊,可以说跟五蕴呢,是一个很强烈的对比。因为在十二处里面呢,这个色法说了十一条,心法只说了一条。那么由此可知啊,这是对于迷在色法里迷得重的,心法里面迷得轻的,跟前面这个五阴六入是一个强烈的对比。因为六入啊,完全讲的是心法。如果对于色心都迷得很重的,那么就在底下的一大段,就是十八界。十八界,对于色法、心法,都说得很详细。心法说了七条,色法说了十一条,所以说是色心啊,都说得很详细。那么这是如来说法的一种体例,我们应当要晓得。那么此地最要紧的是告诉我们,这个十二处啊,也不是实法,不是真实的。换句话说,也是虚妄的啊,所谓是即空即假即中。所以佛在经里面告诉我们,本如来藏,如果追究它的本源,它也是如来藏妙真如性。那么由于众生迷了色心,所以才有这些界限,那么这个十二处,如果在其中任何一处,你要是有了一个入处,这个问题全都解决了。
我们读楞严,这个楞严经讲了很久了,在初卷,我们一展开经文,就看到所谓是七处征心,看到这一大段的经文。那么七处征心呢,在交光大师的科判里啊,叫做七番破处。实际上这两种的标题,就是这个科题啊,都很有意思。所以我们读古人的注疏,最好不要有成见,我们很客观地来看。那么古德所判的叫做七处征心,征,是征问,也就是征问这个心之所在处,七处俱不可得。那么这个心呢,究竟说的是真心还是妄心呢?这个我们姑且不谈。不管是真心或者是妄心,你要找它的处所,是找不到的。那么交光大师啊,就直截了当地判做七番破处,是说明心,无论是真心妄心,没有处所。那么这个地方十二处呢,是破那个“处”也没有处所。不但心没有处所啊,就是连那个处所你也找不到,这是这一段经文的旨趣之所在。如果我们说是连处所都找不到了,这个事实真相完全明白了,妄念才能够消除。可见得,我们要觅心,或者要觅心的处所,无非是妄想而已,决定不是事实。
那么本经在前面五阴一科里面,用比喻的方法,破除众生的情执,五阴本空啊。如果不从比喻当中,确实很难显发五阴的空义。五阴本空了,那么这世出世间一切法,哪一法啦,离开了五阴呢?!五阴本空呢,就说明诸法空义啊,实在就是将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实相给我们揭露了。真相明了了之后,那么底下呢,这就是要做功夫。因为明了啊,这个在佛法里面叫开悟,就是事理的真相明白了。但是悟了还是不行,必须要自己证得这个境界,才会有受用。所以,悟属于解门,解了以后要修行,行成证入啊,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那么修行,所谓有八万四千行门,也就是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啊。但是,在这么多法门里面,它的原理原则,是一个,也是永远不会变的。那么在初学方便,讲到用心之处呢,首先要修慈悲心,其次就要修忍辱度,唯有慈悲忍辱,才有资格入门。而在修学的纲领上来讲呢,可以说千经万论、无量法门呢,无不是叫我们放下,也就是六度里面所讲的布施。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这是行门里面重要的纲领。
上面一段,我们讲过的六入。六入啊,佛是借事假设,发明六入是虚妄的。所以他的办法是以妄引妄,以此类推,明白事实的真相。那么从这一段,十二处,乃至于后面讲的十八界、七大,这是就我们现前见闻的境界,指示出它就是如来藏性,正所谓尘尘刹刹,自然无见呢。那么我们把楞严这些理论,要是汇入到华严经里面去,来详加研究,那就很容易开悟。悟入之后啊,这一些理论与我们现前实际的生活,就可以融成一片。那么这个就是大经里面所讲的行成证入的境界,也是佛法里面常讲的超凡入圣啊。可见得佛法不是谈玄说妙,而是我们现前能够得到受用。那么经文虽然讲的十二处呢,那么它这个讲解的方法呢,是把它归纳,性质相同的归纳在一起,所以文字一共有六段。第一段呢,讲眼色处,这是性质相同。因为眼根所接触的是色尘,眼识与色尘,这是相对而建立的,根尘识三,到十八界的时候,还要重复地来说的。
请看经文:【阿难。汝且观此只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那么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到,佛跟阿难的对话,这个要特别留意,要晓得它对话的用意之所在。刚才说过了,这以下的经文,它所用的方法,都是讲眼前的境界。那么佛说本经,是在祇树给孤独园讲的,讲堂外面呢,就是林园。林园里面呢,有池塘。这个都是在讲堂从门窗往外面一看呢,都能够见得到的眼前的境界。那么佛举出这个例子,叫他看看树林泉池,由于你见到了,你才晓得这些树林泉池啊。那么也正因为外面有这些境界,才显示出来你这个眼睛能见。这个事情啊,在我们一个正常的人来说呢,有的时候还不大能够体会到这个里头的意思。
那么我有一个朋友啊,他有一个眼睛失明了,只有一个眼睛能见东西,一个眼睛失明了。他要把这个左面眼睛是遮起来,右面眼睛就看不到,什么也看不清。那么昨天我去看他的时候,他就试了一下。哎呀,那个眼睛蒙起来,他告诉我,我现在这个眼睛又能见了,又看见了。那么诸位想想,如果没有外面这个境界,他怎么晓得他看得见看不见呢?他遮住一个眼再看外面,哦,外面这个境界看到了,哦,看到某某人在此地,那么就证明他这个眼睛呢,能见。
从色相上证明眼睛能见,那么从眼睛上证明外面的色相存在。这个意思就是说啊,眼之于色,乃是因缘所生法啊,而且是互为因缘。到底是眼睛见色,还是色显示眼睛?这个问的意思在这个地方,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然后啊,你才能够懂得他讨论的宗旨。下面呢,佛就问他,你的意思怎么样?能见的眼,所见的就是色处。能见的是眼处,我们这里讲十二处啊,所见的是色处,【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呢?
那么佛在此地就提出两个问题呢。意思就是说,此等根尘生法,还是色所现,而后生起了眼见?为什么呢?因为离了色处啊,你就不晓得这个见处的存在与否,不晓得自己是不是能见。就跟我举的这个例子,我昨天去看的这个朋友,他要不试验试验,他不知道他这个眼睛能不能见。眼睛原先前几天什么都见不到,试一试的时候,哎,他眼睛又能见了。所以说在这个例子里头很容易体会,我们这个正常的眼睛,因为一张开眼睛就见到了,不大容易体会。所以说,眼见要离了外色,这个见很不容易表示出来,所以说,色生眼见。这个生呢,就是显发的意思,由于外面这个境界相,就显发,显示发明了我们这个眼能见,这个能见性存在。那么这就是前面这一句啊,【为是色生眼见】,这个意思。
底下这一句呢,也是【为是眼生色相】,这个为是两个字是贯下去的,在此地底下一句,它就省掉了。底下一句,翻过来,还是你的眼,由于你的眼见,而起的色相呢?因为离了见呢,色相不可得。这一句话呢,不太容易懂。为什么呢?你比如说,假如我们的眼睛瞎了,一切色相我都见不到了,外面色相在不在呢?在。诸位要晓得,那个在啊,是别人的色相啊。自己的色相,不存在了。这个道理,诸位要很冷静、细细地去推敲。假如你要有唯识的基础,那么我一说啊,你就很容易明了。相分是从见分变现出来的,没有见分,哪里会有相分呢?!这个是一定的道理。那么我们在意识里面会想到的是,我们自己眼睛坏了,这个色相不能现前,外面境界相在。这个外面的色相啊,我们叫它做本质相分,是阿赖耶见分所变的。那么我们此地给你讲的啊,这个眼见分、眼色处,是给你讲第六意识,不是给你讲阿赖耶识。所以你的眼坏了,你的眼识不起作用。唯识里面讲嘛,眼识九缘生啦,九缘里面就有根,根坏了,当然眼识不生。那么眼识的相分呢,当然也不生。
可是六识虽然是不生,这个眼识与五俱起意识不生呢,但是,你的第七识存在啊。你的第六识也存在,不过就是这一部分它不起作用。耳能听,它在耳根上起作用;舌能尝味,它在舌根上起作用。在眼根上不起作用,那么就是说第六意识它的作用啊,少了一分。但是第七识存在,第八识存在,所以外面本质的相分存在。我们今天不谈本质相分,只谈眼色处,只谈这个地方,所以这个是有范围的。那么因此才说出眼生色相。是不是眼见生的色相?还是色相生的眼见?佛就给我们提出这么两个问题。那么这两个问题我刚才略说的,可以说把这个大概情形都说出来了。在唯识里面讲呢,这个见相两分呢,就好比那个蜗牛的两只角一样。伸出来是一双啊,缩进去之后都没有了。古德用这个比喻,比得很好,比得很巧妙。因为见相两分呢,都是从自证分变现出来的。总而言之一句话,一切浮尘,诸幻化相,不是真实的相。可是凡所有相啊,是不是虚妄的呢?我们在所有相里面呢,处处执着,处处认真,有几个人把它看成虚妄呢?!再给诸位说,如果说你把它看成虚妄,这不行,这个解决不了问题。为什么呢?那是很勉强的,你依旧是在第六意识里头打妄想,这起不了作用的。必须要你自己真正地证得了、证实了,这个一切现象是虚妄的。
那么在佛法里面大体上分呢,则是有性相二宗。性宗,所谓是空宗,像我们中国的天台,是空宗;三论,是空宗;禅,是空宗。从空宗下手,这个固然是很快,所谓是顿悟。但是,那是要根性利的人啊,才办得到。中等以上的人,可以从有宗下手,像唯识,华严,都是属于有宗。从这个地方下手,也能够证得同样的境界。
那么我常教同学们把这个性相两宗合起来看,更容易觉悟。你譬如说金刚经里面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可是我们观不起来。这个四句偈我们会念,我们不会观,我们会念呢,不会观呢。但是你念过唯识呢,就会观了。一切有为法,我们展开《百法明门论》,前面九十四种就是有为法。我们才晓得,这个一切有为法里面包括着心法、色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包括了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一展开呢,就是宇宙万有,包括了我们自己的身心。我们自己的身心啊,是小宇宙;这个小宇宙跟外面的大宇宙啊,没两样,完全相同的。正是佛在大经里面所讲的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这个大宇宙包我们现在这个身体啊,这就是须弥纳芥子;可是我们自己这个身心里面呢,也能够把整个大宇宙啊,都包括在自己心胸啊,这是芥子纳须弥啊。大小不二,一多不二,实实在在是妙绝了,我们才晓得什么叫做一切有为法。
这一切有为法,皆是梦幻泡影。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是实法,它是幻有,不是真有。真的里面,真的是性、真性,真性里面没有这些东西。但是真性里面虽然没有这些东西,并不妨碍这些东西的存在,不妨碍。这些东西虽然是妄有,妄有也不碍真性,没妨碍。佛在经论里面常常用病目见空花的比喻,把虚空比作真性,把虚空当中的狂花啊,比作一切有为法。那我们想想,那个狂花在空中,碍不碍虚空呢?不碍虚空。为什么不碍虚空呢?因为它是虚妄的。如果它是真实的,那就妨碍了,它不是真实的。那么这就是所谓妙有不碍真空,真空也不碍妙有,妙有即是真空,真空即是妙有。心经里面讲的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说明这个事实的真相。
所以悟了,就是觉悟了啊,根本就没事啊,得大自在啊。毛病出在什么地方呢?毛病是出在迷,不晓得一切有为法是梦幻泡影,以为这个一切法是真实的。于是在这个梦幻泡影的有为法里面呢,起了取舍得失的妄念,这个就是愈迷愈深啦。由于这种迷、执著,造成了虚妄不实的六道轮回。虽然虚妄不实,迷了,还真有这个事。给诸位说,不是说真有六道轮回,迷了有这么回事情,就好像你做梦一样,你醒了,才晓得,哦,这梦是假的,没这回事情。但是你在做梦的时候啊,哎,真有那么回事情,不能说没有梦啊。梦幻泡影啊,梦也有、幻也有、泡也有、影也有,虽有,不是真实的。所以说呢,你悟了,这个东西不碍事。迷了,碍事。碍什么事呢?要在这个里面受无量苦啊,这受苦啊。
那么我们现前问一问,我们这个生活苦不苦呢?每一个人都说我们生活很苦,精神苦闷,物质生活也不能样样如意。这个苦从哪里来的?这个苦就是六道轮回的现象啊,是我们自己对于这个一切有为法的真相迷失了,所以才产生这个虚妄的幻相。觉悟了,就叫佛菩萨;不觉的,就叫凡夫。觉悟了,真正是离苦得乐啊;不觉悟的,那真是苦海无边呢,轮回无尽啊。佛法的教学,就是教我们勘破迷关,离苦得乐。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解mp3音源下载网址: http://pan.baidu.com/s/1eSrMFSI (注:复制网址打开后选择下载,并需要用到百度网盘)
172 一切众生之间的缘,前生已经有了结了,这一生想逃也逃不掉
173 见色闻声无论办什么事情、从事哪个行业,外不着相,内不乱
176 四相破了才入大乘之门,而破四相是自家功夫,谁都帮不上忙
189 当你一念不生没有能见取见的时候,这是见性用事,与诸佛菩萨没有两样
192 我们看这个社会复杂、人事复杂,实际上是我们的心太复杂了
193 具足了诚意尽心尽力,供一杯清水也具足了三德六味功德圆满
194 是非邪正、真妄善恶都不能辨别的就去修福,这个通通叫痴福
195 我们每一天醒了要睡,睡了要醒,这个就是生死轮回的缩影
196 你用心清净没有得失利害,这个就是神保佑你,佛菩萨加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