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79 世间法不离妄想,佛法是叫我们离妄想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严经讲义下179

会通四科之一五阴即如来藏性受阴

二乘是方便土里十八种受,菩萨是实报土里十八种受。三个一十八啊,这是我刚才给诸位说的是越分越细啊。这个说法全是从纲领上来说的,总而言之都是因缘所生法。依此虚妄受阴,这就有五浊里面的见浊了。

那么所受的是尘,能受的是依托根身的心法,我们现在讲唯识,就是识,前五识跟第六识,它们是能受。不了解六受用的根,这是从根本上去追究、去观察,本来还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啊。由凡夫起有我的执着,二乘生起无我的执着。我们也可以讲我见呢,凡夫是有我的见解,二乘是无我的见解,权教菩萨是亦有我亦无我还有这个非有我非无我的见解,这些统统叫做见浊啊。我们在弥陀经里面讲五浊恶世啊,这个见浊就是这么来的。

经文说:【受阴当知亦复如是。】第一段的色阴说得详细,此地佛给我讲,这个受阴呢,也就像前面无缘无故以两个手掌在虚空当中搓摩所生的虚妄不实受的这个情形是相同的。了解这个真相了,就晓得冷热之相本来是无有的,触尚且不可得,哪里会有受呢?!你要是不相信,佛底下举出例子来,叫我们了解这个事实的真相。说:【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那么这个经文,不必要细讲。前面给诸位说了,四阴,都是心法,众生执着这是自己的真心,比执着这个一切色法啦,要坚固得多,也要亲密得多。为什么呢?那个色法啦,往往是从里面还想到有内有外啊,这内而根身,外而世界啊。那么今天我们看看这个受,从哪里来的?我们这个手搓的时候,有冷有热的感受,这受从哪来的?它也不是从空中来的,也不是从掌里头出来的,既不是从空来的,也不是从掌出来的,那么它不是虚妄,是什么呢?!两处都找不到它的来处,这是非因缘生啦。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这个话好懂,如果我们摩掌这个热相从空中来的,空中这个热相啊,可以随便接触我们身体哪个部位,不一定要在掌上啊。这个虚空要有热相到我们身上来,它怎么会选择到我们这个手掌上呢?【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如果掌里头要出这个热的话,不触也就出来了嘛,应该常常出来嘛。这说明不从掌出,也不从空来。【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这个经文都好懂,如果这个热相是从手掌出来的,合掌的时候,手掌应该晓得,从手掌出来的。那么换句话说,手掌分开的时候,这个热要入进去了,再回去了,应该从掌里头入进去啊。入进去的时候,我们这个手臂啊,腕骨髓啊,都应该晓得啊。哎,这股热流进去了,又回去了,有出就有入嘛。【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如果果然这个热流真有出入的话,那它一定是一个物,是一个物体。在我们身体里来来去去,我们能够觉察得到的。为什么一定要等到我们合掌摩擦才会有这个现象,才会叫触,才有触受呢?

【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就是这个受阴、触受,非空来的,也非掌出的,这就是非因缘。那么何待掌合,才知这个是非自然。由此可知,当体寂灭,本来不生。这就说明,即受非受啊,即此受阴啊,也能够从它的根源上追究,能够通达实相。

会通四科之一五阴即如来藏性想阴

五十四页第八行,想阴。【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这个想,是无有实相的,完全是由心里造成的境界,所以叫做想。那么我们中国文字造字,这一个字是会意,心里面有这个相,当然不是真实的相,是一个虚妄的相。佛在此地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想阴之虚妄。

第一个例子,所谓是望梅止渴啊,我们说起这个酸梅啊,口里面就流酸水,实际上并没有见到这个酸梅,也没有尝到酸梅。可是,心里头有这个相呢,它就会起作用。那么第二个例子,就是你想的蹋在悬崖,那么一想到悬崖啊,这个腿就会发软,足心酸涩,确实会有这个现象。那么这种现象呢,对于这个意志薄弱的人来讲,这种现象尤其是显著。那么从这两种境界,这是易知的境界,佛将它来比类难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想而生的。如果我们从唯识上来讲,六识取六尘境界,这就有六种想。一一妄想之中又有善、恶、无记这个三种不同的性质。这就是三六一十八种妄想。凡夫在三界之中,缘六尘境界,起贪嗔痴,这个叫恶的妄想;如果是没有贪嗔痴,那么这个就是善的想;要是非善非恶,我们就叫它作无记想。我们现在正在研究《八识规矩颂》,这一说我们大家都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这是说的凡夫。

至于二乘圣者,他要是沉迷在偏真涅槃,这个就是恶的想;如果他要觉悟了,能够从空脱假,就是说回小向大啦,那么这个是二乘人的善想。像这些地方啊,我们要留意,由此可知,独善其身啊,并不是真善。如果说独善其身是真善,那么释迦牟尼佛应当赞叹小乘人,小乘是一个独善其身的人。为什么还要求小乘回小向大呢,而且赞叹他回小向大,这才是至善呢?!

那么说到大乘菩萨,我们同修们,大家都是发大愿,学大菩萨的。菩萨要是有分别心,分别二谛啊,这个想就不好了。如果我们拿这个三性来讲啦,这个就是菩萨的恶性。如果了达中道,这个就是菩萨的善性。什么叫做中呢?金刚经里面讲啊,万法一如,经文里面讲,诸法如义啊。如,就是中道。不如,就非中道了。那么我们讲到这个如字,过去讲过很多。天台家讲百界千如啊,千是有差别,如则无差别。那么换句话说,百界千如,是一,不是百千啦。是一,不是百千!尤其是大经里面常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禅宗常讲,万法归一啊。一就是如,一就是中道;二就到了两边了,就不是中道了。所以菩萨以了达中道为善,菩萨以了达中道为可贵处啊。

那么这些相,总无实境。我们讲界,讲这个三界九地,讲这个三性,善恶无记,这些总是属于妄想。依此虚妄的想阴,造成了烦恼浊。烦恼从哪里来的?烦恼从妄想里面来的。如果我们不打妄想了,烦恼就没有啦。我们学佛,念念希望着断烦恼。四弘誓愿里头,烦恼无尽誓愿断啦,我们天天念,天天在发愿,想断烦恼。断烦恼要不断妄想,诸位想想,那烦恼怎么能断呢?!不但不能断呢,而且增长烦恼,因为你不断妄想,就是增长烦恼。

凡夫,不知道三界确确实实是想阴,那么就可以说,三界惟想。因为不了解这个事实的真相,所以就妄生染着。想阴是虚妄的,想阴所生的种种境界相,哪有真实呢?!那么我们在这个里面起执著,为一切染污,这样就有了见思烦恼了。见思烦恼,这个见呢,就是见解上的错误,由于错误的见解,所生的烦恼,我们叫它做见惑。思是讲的思想,由于思想所生的错误,起的烦恼,我们就叫它作思惑。其实见思烦恼,皆无自性啊。你要不执著,不染污,见思就没有啦。刚才说过了,只是见解上的错误,思想上的错误。

佛把这个理论,在经论里面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而可惜的是我们听了不能够信受,不能够奉行啦。果然能够信受奉行,断见思烦恼,不是难事情。在我们中国,无论是宗门教下,断见思、断尘沙、破无明,实在是大有人在啊。那我们想想,为什么人家能做得到,我们做不到呢?这个原因在哪里。别人呢,是一听了就相信;我们听了之后怎么样呢?哎,还得去研究研究。诸位要晓得,这个研究研究啊,就是听了之后还再打几次妄想,这研究就是妄想啊。别人那个聪明人一听了之后啊,这个妄想就断掉了;我们听了之后啊,不但不能断,还在增加几番妄想,这个妄想如何能断得了呢?!

这个就是佛法与世间法不相同的所在,世间法不离妄想啊,佛法是叫我们离妄想。这就是凡夫的大病,那么说凡夫大病呢,就是说我们自己的大病啊。我们讲席也常常提醒诸位同修们,真正讲究修行,不是叫你不看、不听,是叫你天天看、天天听,在见闻当中是不打妄想,这就叫修行,这就叫用功夫啊。诸佛菩萨、古圣先贤,就是这么成就的。

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六根广泛地接触六尘境界,他修什么呢?正是修的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啊,实在上讲就是不打妄想啊,一切境界里头不打妄想啊。顺其自然,没烦恼啊,那么烦恼障就可以断啦。

那么二乘圣者,他亦有麻烦,他也有病。他不晓得,涅槃生死也是妄想,于是乎他舍生死取涅槃。那么诸位想想看,这有个取舍的心,就是妄想。真如本性里面,哪有取舍呢?!那么诸位要晓得这一桩事情,我们今天修净土,舍娑婆取极乐啊,给诸位说,还是妄想。这是说明什么呢?我们这个妄想丢不掉,没有能力断掉,但是,要是打这个妄想啊,比那个二乘人的妄想还要高明一等,确实还再高明一等。但是有取有舍,这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最高的也只能升到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啊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实报庄严土啊,取舍之情已经断了,没有了。

那么何以说这个方便有余土还有取舍之念呢?因为方便有余土是事一心不乱。在事一心不乱里面,像阿罗汉、辟支佛、权乘菩萨,都还有取舍的妄念,因此他们虽然能断见思烦恼啊,尘沙烦恼他还是不能断的,他有尘沙烦恼。菩萨也有毛病,菩萨不知道十法界依正庄严,也是惟想而生的,所以,他缘理断九法界,根本无明断不了。为什么呢?那个九法界他断掉了,他想成佛啊,他就是说舍九法界,取佛法界。所以这个菩萨心里头啊,还是有取舍。诸位要晓得,这个讲法呢,通是讲的权乘菩萨,那么换句话说,他的根本无明烦恼还存在。总而言之,这就叫烦恼浊。

真正聪明伶俐汉,给诸位说,那个真正聪明的人啊,就是心寂静。我们常说,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种人是真正聪明人,心是定的,一切境界里头他一念不生,而什么境界是清清楚楚,心里没有念头。这个叫有智慧的人,这个就是禅家所赞叹的聪明伶俐汉啦。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是照啊;心里头如如不动,就是在一切境界里头不起分别,不起妄想,这个就是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时,这在佛法里面讲,就是上根之人,也就是六祖所谓上上根人。这样的人,是一闻佛法,他就能通达。这个通达,不是第六意识在思维研究了就叫通达,这一思维一研究就不会通达了。为什么呢?落到意识里面去了,那怎么会通达呢。真正通达,就是在寂照之中通达,这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换句话说,决定不会落到意地上去,他是直接的,不是间接的。

那么读这一段经文,也就是听世尊这一段的开示,果真能够了达,当是想时,即是无想,我们能不能够表达呢?这是说实在的境界,想与无想,是不二啊,这才叫真正的无想。想与无想要是二,那是无想还是想,想无想。呵呵,想无想是什么呢?那个功夫差一点的呢,就是无想天人,无想定。高一点的人呢,阿罗汉就是这样的人。咱们经前面说得很清楚了,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阿罗汉想什么?想无想。所以他只有寂,没有照,他不起作用,这个释迦牟尼佛说是他堕到涅槃坑里去了,是这么一个境界。所以佛法里面讲无想,是讲想无想不二,这是真的无想。到这个境界,一天到晚打妄想,一天到晚无想。这越说越玄了,呵呵,越说越难懂了,但这是真的,这样才能破想阴啊,才能够见性。才晓得想阴它的真性是什么,那就是此地所讲的,元是妙真如性啊。

古德有一首偈子说,“妄想元来本自真,除时又起一重尘,言思动静承谁力,仔细看来无别人。”正与永嘉证道歌一开头,他老人家也是这么说,“不除妄想不求真”,为什么呢?妄想跟真,是一不是二。二,才有取舍。一,哪里有取舍?!一没有取舍啊,有取舍就错了,这也是最难体会的一层意思。那么由此可知,十法界依正庄严,想阴是主宰,都是从想阴而生的啊。

那么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经文,世尊就从这个两个比喻上来说明想阴之虚妄不实在。说:【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就是我们讲这个酸梅啊,口说酸梅,听到的人就流口水啊,这个是讲的反应,有的人流口水反应。这个口水流了,不从梅生啊,没有梅,眼前并没有梅啊,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所以说是非从口入啊。眼前并没有梅,你的口水不是从梅生的,你口里头也没有尝到这一个梅,非从口入啊。非从口入是什么,说这一句话,佛说这个酸梅,这句话并不是从你口进去的,你耳听进去的嘛。那么换一句话,你口里流酸水的时候,这简直不相关嘛。为什么人家口说,自己耳闻,闻了之后啊,口里头会流口水?这是什么呢?听了之后打妄想,想到那个梅很酸,口水就流出来了,那么这就是说明想阴本来是虚妄的。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说这段文也不必细说,一看意思就懂。那么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看出释迦牟尼佛是辩才无碍啊,他这个辩论可以说是相当的到家。那么总而言之,既然晓得说说这个酸梅并无根源,就知道想阴不是真实的。【想蹋悬崖,与说相类。】我们想到脚要蹋在悬崖上了,身上发软,心里面发慌,脚心酸涩,这个情形跟上面是一样的。那么换句话说,这个反应呢,也不是从崖生的,也不是从足生的,由此可知啊,只不过是一个虚妄的想象而已。

那么由此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一桩事情,也就是说我们能够证实一桩事。想阴之所处,就想阴,也能够通达实相。《楞伽经》里面讲,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前圣是指佛菩萨,他们所亲证的境界,可以转相传授予后来的人。想阴无自性,无自性之性,就是妙真如性。世间的学问,世间的宗教,对于一切万法的根源,都没有找到真正的根本。真正的根本,在佛法里面就是讲的妙真如性啊,这是真正的根本啦。真正的根本,是一不是二。正因为如此,佛叫我们生平等心,为什么呢?万法是一不是二啊。

那么我们粗说,从这个粗境界上来探讨。儒家也找宇宙人生的根源,道家也讲宇宙人生的根源,外国的这些哲学、宗教都在那个地方寻求啊,所以有许许多多的学说,我们看起来啊,也相当的高明。可是怎么样呢?没有能够找到一个万法归一。好像那个大树一样,很多这个枝啊,通通都在枝叶里头寻找,没有找到根。几时找到根了,哦,原来这个根是一啊,不是二啊。找到了根,问题全部都解决了。找不到根呢,问题就解决不了。

譬如说一棵树,两个枝,如果没有找到这个根的话,在两个枝里面,它是对立的。既有对立,免不了就有争论啦,就有取舍。尤其在今天,一般这个大众,求知的欲望比过去的人来得强烈,求知的机会,比过去人来得多。求知是好事情啦,但是求知这个智慧要不能达到究竟圆满,这个智慧就是麻烦事情。何以呢?不圆满就有争论;一有争论呢,这个世界就没有安宁日子啦。不达到究竟彻底,必然造成思想上的大混乱,就好像没有找到根本呢,那个枝枝叶叶那是太多太乱了,一个不服一个,这个世界怎么能得到安宁呢?所以今天讲真正的学问、究竟的学问,比过去是要来得重要。那么真正的学问确确实实是在佛法里,这个是举世公认的,不是某一个人说的,连西方的学者也承认。真正达到这个学问,他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心清净平等,问题就解决了,世界才能太平啦。

那么换句话说,真正体验到、证实到万法是一不是二,这个森罗万象从哪里来的?想阴变现出来的。细说这个道理,通在唯识学了;性宗里面固然讲,但是不像唯识分析得那么样详细。那个这个也是由于根性的不相同,这个妄想少的、心清净的,学性宗就好,简单明了,一闻千悟;那个喜欢打妄想的,妄想特别多的人,那怎么办呢?学唯识。唯识什么呢?就是叫你打妄想。把你那个乱想啊,唯识就是做一番整理的功夫,还是叫你继续去想,但是什么呢?把你原来的乱想都给你纳入轨道,给你整理,使你是有次序、有条理、有层次,你去想去吧。这是两个路线啊。想到无想的时候,你就通达了,这才能够见性。几时见到妄想无性,这才是真正契入法性之真中啊,所谓实相真性,无相无不相啊,全在个人认得。

下面这一句是总结,【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那么这个想阴,如果是因缘性,那再前面这个例子里面讲呢,一定是不离酢梅与口说而有。如果是自然性的话,那么谈梅,梅是酸性的啊,那个脚应该发酸啦。想到悬崖,悬崖的时候,应当口里头出水啊,才合乎于一种自然性啊。可是现在情形不是如此,正是唯识里面所讲的,各随种子习气而出,说得明白的,还是唯识,种子自类相生啦。所以,它也不是无缘无故而有的,非自然非因缘,也不是无因而有的。那么由此可知,当其想时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解mp3音源下载网址: http://pan.baidu.com/s/1eSrMFSI  (注意,复制网址打开后选择下载,并需要用到百度网盘)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01-171目录上(点击进入)

172  一切众生之间的缘,前生已经有了结了,这一生想逃也逃不掉

173  见色闻声无论办什么事情、从事哪个行业,外不着相,内不乱

174  无论修什么法门,从远离名闻利养下手

175  中国的禅宗就是修无念、无相、无住这六个字

176  四相破了才入大乘之门,而破四相是自家功夫,谁都帮不上忙

177 心清净就悟得快;心染污就悟得慢

178  真正做到彻底放下,必须对五阴的真实相彻底明了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祖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接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01-127目录链接(点击进入)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01-171目录上(点击进入)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大悲咒的妙用 (宣化上人)

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仁清法师)

盂兰盆节的故事——目连救母

历史文章选读目录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