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 我们看这个社会复杂、人事复杂,实际上是我们的心太复杂了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师主讲楞严经讲义下192
会通四科之二 六入即如来藏性 耳入
我们再想想我们这个见性,我们这个见性啦,与这个因缘、自然都不相应。为什么呢?它随缘不变,不变呢,又能所缘。所以它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那么这就是正是显示出真见无生啦。既然无生,哪里会有灭呢?!有生才会有灭啊,无生哪里会有灭呢。因此,真见呢,也决定不因为见明见暗而有,也不会因为离明离暗呢,而无。换一句话说,它是不来不去啊,真见是实实在在的啊。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见,就一般凡夫概念里面所谓的见,实在是讲的眼识与五俱起意识。这个在唯识里面,我们在下一个星期,要研究《百法明门论》,我们会讨论到,眼识九缘生,九个条件,缺一个,就不生。诸位要记住,那不生的是识,是眼识,可不是见性。见性呢,是离缘独立的,而且是永恒存在的。它是真的!那么这个妄识,既然加个妄了,可见得它不是真的,所以说妄无自性。但是诸位要晓得,当体即真呢,所以佛才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虽然那个妄,妄那是相啊,相是虚妄的,作用是虚妄的,但是它体是真的。这是我们应当要认识清楚的。
那么下面一段呢,这是讲到耳入。耳入啊,就是讲的耳识。耳根、耳识、声尘,这个入的是声尘。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那么这是首先举一个例子来说,举一个比喻。如果我们用两个手指用力,很猛烈的一下子塞住两个耳朵,就会有这个现象。为什么呢?耳根疲劳了。前面讲那个眼睛看东西,瞪着两个眼睛看,眼睛眨也不眨一下,瞪久了,眼睛就疲劳了,看外面就会有许多虚妄的相出现。耳根疲劳了呢,头就痛,那么这个现象是怎么回事呢?在我们说,哎,我们现在一定是耳根神经受了压迫啦,在现代医学里头是这么个解释。佛的看法不是这样的,佛的看法是从根本上给我们指出来,这是菩提瞪发劳相啊。
那么在这段经文里面呢,眼入有譬喻可以表示,所以佛是用比喻来说的。其余这个五根不太容易,找不到比喻,所以是不得已啊,用这么一个比喻。如果不以比喻,实实在在地说,有些很深的道理啊,我们不太容易悟出这个根由。譬如这底下所讲的呢,耳,本来没有声,可是它要是疲劳了,耳朵就有声。所以我们读的时候,有一种病叫耳鸣啦,我们耳疲劳的时候,耳朵会有声音。实际上是不是外面的声音?不是的,是耳朵疲劳了,会有这个声音。那么这个现象呢,学佛的人晓得,这个是一种疲劳的现象,菩提瞪发劳相。
这个也是比喻,真本来是无妄啊,而以妄为明觉,因明立所,带来的这些麻烦。那么这个两句都是楞严经的经文,这个后头有。这是我们虚妄分别啊,古人所谓,要知今日事,需问本来人。由此可知,妄本无因,既然没有因,它不是真的,又是什么呢?前面说过啊,凡是有因缘的,这是虚妄。找不到因缘,那是真实的。兼耳与劳,这个劳,是指声说的,换句话说,这个劳呢,就是耳根所现的劳相,与前面那个比喻的瞪目所发的劳相,见那个狂花啊,是一样的用例。瞪目,见狂花;塞耳呢,就有声音。所以说,眼根劳了,就有妄色、狂色;耳根劳了,头里面就有声音。那么我们再要追究,能劳与所劳,这个里头有能所啊,皆是由于菩提心之所显现的,所以说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啊。
这样讲法呢,恐怕诸位还不太容易理解。为什么呢?理实在是太深了。诸位要晓得,十法界依正庄严之体,是法性,就是此地讲的菩提真性。佛在有情众生上说呢,叫佛性;在无情众生上说,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并没有二性,这个在今天科学昌明的时候,能够证实。我们这个肉体是物质,我们这个物质再一分析,与一切的物质啊,并没有两样,是一不是二啊。我们看到这个依正庄严,琳琅满目这些不同的形象,今天科学家说,那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啊,不是基本物质有两样啊,而是排列方程式不一样,组合得不一样。那么由此可知,我们这个身,与外面这个物,没差别。为什么呢?同一个真性所现的妄相。因此,相有没有离开性呢?没有!你要想见性,在哪里见呢?见相就是见性呢,性要在相中去见呢。在有情众生呢,你见到他的佛性;无情众生上,你见到法性,这就见了性啦。
古人呢,也是不得已用一个很巧妙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这个金呢,就比作菩提真性;器呢,就比喻这依正庄严的万象。如果你要着相了,你就不见性。我问你,有没有看到黄金,金有没有看到?没看到,不晓得在哪里。比如说我们这个讲堂里啊,样样都是金做的,蜡台、香炉、佛像啊,全是金做的,我问你金在哪里?你没看到。蜡台看到没有?蜡台有,看到了,香炉也看到了,金没有看到。我们凡夫就是这样的啊,我们一切这个虚妄相都见到了,就是没有见到金,不晓得器就是金,金就是器啊,不晓得这个道理啊。如果诸位在这个地方能够会通了,那么这个经文你一看就明了了。
劳相是菩提之相啊,劳相啊,那个清净之相,又何尝不是菩提的静相呢?!因为什么?清净这一个相你不容易发现,佛才举这一个比喻来激发你,叫你在这个里面去体认,在这个里面呢,去悟。听,能听呢;声,是所听。能听,这个耳根,在此地讲耳入;所听的是声尘,这个声尘就是所入。能入、所入啊,也是找不到处所啊,没处所的啊。那么,能入与所入,就是能听与所听,两处都是虚妄的。妄,没有自性;没有自性,这个相呢,就是菩提妙净明体的现象。
我们看底下这个经文,佛给阿难尊者说的:【因于动静二种妄尘】,这个耳根所接触的声尘,实在讲这个声尘啊,也是无量无边,如同眼根所见的色尘一样。无量无边的色,佛给它归纳为两大类,一类叫明,一类叫暗,用明暗呢,包括了一切色法。那么耳根所接触的声尘呢,佛也给它分为两类,一个是动,一个是静。有声音,不管是什么声音,凡是有声音,都是动;没有声音的时候,是静。所以动静呢,包括了耳根所接触的对象,是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尘是虚妄的。【发闻居中】啊,发这个闻,居其根之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尘,既然是发了这个相了,这个相分,是耳根所接触的。那么我们在唯识里面讲呢,就是耳识的相分,眼识有眼识的相分,耳识有耳识的相分。不但八个识各有各的相分,与八识相应的心所,每一个心所也有它自己的相分,那么这个里面是非常非常复杂。百法是用归纳的方法来讲的,所以诸位千万不可以执著,这个一切法啦,哦,只有八个识五十一个心所,那就坏了。你去看看《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所讲的是六百六十法,岂止八识五十一心所呢。我们今天讲八识五十一心所,是归纳的啊。
譬如我举一个例子,我们举一个贪心所。这是把一切的贪心所归纳为一个啊,你再细分呢,嗨呀,这一个贪心所里头那就不晓得有多少了。有贪名的,有贪财的,有贪色的,各有各的相分,贪名的那个相分与贪财的那个相分不一样啊。所以说凡是属于贪世间法的、贪出世间法的,阿难尊者出家就是贪世尊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啊,那也是贪啦,各各相分皆不相同。那么我们就用一个贪心所,通通把它归纳了,所以诸位要晓得。实际上要分呢,无量无边啦,不是那么简简单单的。所以我在讲席当中也常常给诸位提起,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样复杂,复杂的宇宙啊,跟我们自己的心识这个复杂程度完全相等。如果我们心里简单,那外头宇宙就简单,内外完全一样,没有两样啊。我们今天看这个社会复杂,人事复杂,实际上是我们的心太复杂了。如果我们自己修学,修到一心不乱了,这心很单纯了,你看到这个十法界依正庄严,也单纯了,到一真法界啦,不复杂啦。功夫不到这个程度,实实在在这个境界是无法体验的。
那么在此地讲,这个声尘,既然有个相了,有了尘象。根呢,吸取这个境界相,根境相待啊,于是就有了闻这个现象。所以说,【吸此尘象,名听闻性】,就是我们现在耳能够听音声这一个相状。后面这个三句说呢,【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在注经所说,对声有闻,缘明相呢,则有见,那么这个就是讲啊,尘有则有,尘无则无。本经前面,世尊也用这个来勘验阿难尊者,就是讲我们的妄心啊。我们的妄心什么呢?所谓是心随境转。境界有,嘿,心就有了。境界没有,心就没有了。心为境转呢,这个心是妄心。闻,也是心闻,见是心见,闻当然也是心闻。耳不能闻,如果耳要能闻的话,那个人如果是个年轻人,有什么突发的病,死了,他那个耳根没坏啊。你去检查检查,一点也没有坏,他为什么不能闻呢?他要能闻,能闻就不叫死人啦。可见得,能闻的是心,不是根啦。根只是心的增上缘而已,它需要这个增上缘帮助它,它才能闻。所以此闻呢,也是无自性的。因为无自性,所以离了动静二尘,它没有自体,毕竟无体啊。
【如是阿难】,这个句法跟前面这一章,你看都很相同。所以前面一章明了了,这一章就很容易懂得了。【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前面眼入刚刚念过,这个意思跟前面完全相同,就是这个听闻性呢,不他生,不自生,也不是无因生。【何以故?若从静来】,假如这个听闻性从静来的话,动的时候不应该听到,应非闻动啊。因为动的时候它没有闻性啦,那怎么能够闻动呢?!【若从动来】,动的时候,闻性能够听到动的声音。【静即随灭】,静的时候,应该就灭了,闻性就断啦,不应该再听到静啊。所以说【应无觉静】,以对于静,不应该觉察到。
【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前面说明,不从他生,不从动静生,这一句说,不从根生。闻之体性尚无,怎么可以说它有生呢?!这也是说单根,不能够发识,不能够生耳识。所以,根只是增上缘而已,这些法通通属于心法。心法,佛给我们说的,他有四个条件,这个心法才会现相起作用。可不是说理体,体呢,什么缘都不需要,无需要具足的。就好像我们前面举的这个比喻啊,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个金呢,它不要任何条件,可是它做成一个像呢,那需要条件。那么第一个,金是体,比如说我们拿黄金,塑一个佛像,那首先要有金,金是体。我们再做模子,再来铸像,那都是缘。佛给我们讲的,心法,要四种缘:亲因缘,亲因缘呢,就是本体,就是妙真如性;第二种呢,叫所缘缘;第三种要无间缘;第四种要增上缘。所以这个耳根呢,是属于色法,它是属于增上缘。
那么至于色法,这一切万法,分为两大类,色、心两类啊。这个色法呢,只要两种缘,一个是亲因缘,所以亲因缘相同,妙真如性相同,刚才讲过,一个佛性,一个法性。有情众生,心,心法的亲因缘,就是佛性,我们此地讲的如来藏性、如来藏妙真如性,或者我们讲真如本性,我们讲真心。都是一样的,名词不相同,意思是一样的。那么在无情众生上,我们今天讲的植物、矿物,在这上面说呢,我们说它做法性。这个就是亲因缘。无情呢,它不需要所缘缘,不需要无间缘,它只要增上缘就行了,就可以了。譬如我们此地插的一盆花,这个花是无情的,它有亲因缘,亲因缘就是妙真如性,这是本体。那么花在此地插上去的时候,这是我们人来帮助它,从增上缘上,把它插起来。以至于这个花从树枝上长成,到这个插上去,通通都是增上缘。所以说是,色法啦,两种缘就成就,心法要四种缘。
前面佛曾经给我们指示过,如果说离前尘无体,那么就是无分别,就是无分别性,即无分别啊。这个时候啊,也应当可以指示陈数明白,如果是没有法子指出来,也没有法子说明它,那么换句话说,它必定是属于无自性的。这是我们说前面佛讲的妄心,妄心有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在此地讲这个耳的听闻性,亦是这个样子,也是无法指陈啦。
那么底下这一句呢,说明不是无因生的。【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空如果还出声音,那就不叫空啦,空应该是什么都没有啊,才叫做虚空啊。空里头有东西,那就不叫空啦。【又空自闻,何关汝入】,假如空里头真有声音,它有能闻、所闻,那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这变成不相干啦。【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就是叫我们从境界上去体验,从耳根、从虚空,都找不到听闻性之体性可得,找不到。那么由此可知啊,能闻、所闻呢,是如幻如化啊,不是真实的啊。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一句话就是说即幻即真。假使有因缘自然可得,那么这个闻性呢,就是生灭法。你们想想看,生灭法怎么能叫做妙真如性呢?!
所以在这个四科七大这一大段的经文里面,诸位如果能够细细去体会、去领略,确实能开悟。如其不能,那就得多多地学习了,这个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根性大利的人,所谓是言下大悟啊;根性不利,不利要培养,如何培养呢?这个最方便的办法,无过于读诵。这个里头啊,真的,佛法里面讲善巧方便,读诵是一种方便,方便里头要加善巧,才能收到效果。我们现在所难在哪里呢?给你起了方便呢,没有善巧。叫你读诵吧,你就死读书了,读到最后啊,变成书呆子。不但不能开悟啊,变成个呆头呆脑,啊,这学佛变成佛呆子了。
背诵是方便呢,你里头没有善巧啊,只晓得死念书啊。有善巧的,有善巧是活活泼泼地学习,是读活书啊,在这个里面能大彻大悟啊。没有善巧的,是读死书,背得再熟,决定不开窍。为什么呢?诸位要知道,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是分别执著。所谓善巧呢,是没有分别执著,你才能开得了悟啊。你在这个里头有分别执著的心,这个就是病根啦。教你这个方法,不但不能除病根,反而把这个病根加深了,你看看,这个东西是无可奈何啊。所以读经要会读啊,不要死在字里行间,要在字里行间里面有悟处。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解mp3音源下载网址: http://pan.baidu.com/s/1eSrMFSI (注意,复制网址打开后选择下载,并需要用到百度网盘)
172 一切众生之间的缘,前生已经有了结了,这一生想逃也逃不掉
173 见色闻声无论办什么事情、从事哪个行业,外不着相,内不乱
176 四相破了才入大乘之门,而破四相是自家功夫,谁都帮不上忙
189 当你一念不生没有能见取见的时候,这是见性用事,与诸佛菩萨没有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