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3 具足了诚意尽心尽力,供一杯清水也具足了三德六味功德圆满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严经讲义下193

会通四科之二 六入即如来藏性 鼻入 舌入

第五十七面末后一行。【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那么经文的格局与前面两段都是相同的。这个畜,就是吸气,我们讲呼吸啊,这个吸气很猛烈啊,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晓得鼻是司呼吸的,呼吸的速度要正常,所谓是不快不慢。譬如我们说是跑步,跑了很久的时候,气喘,这个时候啊,这个鼻呼吸已经对于我们不够用了,这个疲劳超过了我们的体力,有的时候我们张着口呼吸。那么在这种情形之下呢,猛烈地吸气,就会造成鼻的疲劳的现象。

【冷触】,鼻里面就发冷,这是鼻的疲劳的现象。那么冷,这个冷的相啊,是因为触才有的,如果要不触啊,可见得这个劳相本来是没有的,所以说【因触分别,通塞虚实】。那么这个时候,我们鼻子是通还是塞,这个虚就是通,实也就是不通。那么这种现象呢,平常我们在感冒的时候,我们自己会感觉到有这种现象。这里是讲一个正常人,你要是猛烈地吸气啊,也会有这个现象,造成鼻根的劳相。同时辨别气味,有些人鼻根很敏锐,轻微的气味他都能辨别;有些人鼻根不灵敏,很浓的香臭气味他都不晓得,不能够辨别。经文里面提出这些例子,是说明鼻嗅闻性的作用,是说的这个。

那么闻性,就是能闻的这个闻性,也是因妄而有的。古人所谓,有些气息亦是病,这个话的意思说得很深。我们晓得禅定功深的人,他不用鼻呼吸,特别是道家讲这个调息,他这个打坐的时候讲调息啊,他用这个功夫。那么他们的目的呢,是养生,换句话说,延年益寿啊。那么他不用鼻呼吸,用全身毛细孔呼吸,这个实实在在是很高明,这是长寿的修行法。

在佛法里面晓得,纵然你活上一千岁,这个寿命呢,还是不能达到很久。为什么呢?佛法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是一个虚妄之相了,必定免不了成住坏空。这个现代的天文学发达,每一天在这个太虚空当中,不知道有多少星星出现,也不知道有多少星星爆炸、毁灭了。我们地球在太虚空当中,是微不足道的一颗小星星啊,并不很大,是个小星星啊,那么地球同样有成住坏空啊。我们这个身体,活上一千岁、一万岁,实在讲,也算不了什么一回事情啊。所以佛法呢,不求长寿,跟这个道家的宗旨不相同,佛家所要求的是见性,是要求证得真常、不生不灭。那么再问问了,这能做得到还是做不到呢?给诸位说,能做到。

你要说能做到,那释迦牟尼佛不也是死了吗?不生不灭,不是指这个肉体啊,肉体是生灭的啊。诸佛菩萨所示现的,也有生灭,释迦牟尼佛示现的,八十岁入灭,我们讲,他八十岁死了,世寿是八十岁,也不算太长。这个不生不灭,不是指肉体;那么这不是肉体,是不是灵魂呢?我们世间一般人讲,这个灵魂呢在六道里头轮回投胎,舍生受生,是不是它呢?给诸位说,也不是它。灵魂呢,也是个生灭法,在我们佛法唯识里面讲,阿赖耶啊。玄奘大师在八识规矩颂里面给我们说的,来先去后作主公,这个就是讲的阿赖耶识。佛法里面有的时候讲神识,世间人呢,不晓得这个道理,叫它做灵魂。那么在百法里面,阿赖耶识,大家一看就晓得,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生灭法,不是究竟法。究竟法是什么呢?是不生不灭的真如本性,不是阿赖耶。

那么这个是在楞严,在起信论,唯识里面都说了这个道理,所以古德这一句话说得很有理。有些气息啊,这是病啊。没有气息,那是死人啊,没有气息不是死人吗?!这个道在哪里呢?这就叫诸位细细地去参了。所以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这个佛门里面的修行人,在古德里头,有一个很著名的人,叫宝志公,梁武帝时候的人。现在大家修的那个梁皇忏啦,就是宝志公印的,超度梁武帝的妃子,超度她。宝志公啊,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那么诸位想想,这个超度啊,是有功效,但是得要是得道之人,才有这个力量。没有得道呢,那就是诚心诚意地去修法,也能够有几分感应。如果自己没有得道,佛事又不能尽心,不能竭尽自己的诚敬之心,这个佛事就不会有感应的。宝志公曾经说过,他说我们在寺院里头修道的人,一天到晚,像做这个香灯师一样啊,佛前面添香换水,佛前面来供水,不晓得身是道场。那么我们要是听了这一句话,懂不懂宝志公的意思呢?道场在哪里?道场在六根啦。

这一段经文讲的六入啊,六入就是六根的作用。道场就是在六根,就是叫我们在根尘相接触的地方啊,去见性。见性,就是证道啊,道就是性。所以禅家讲调息,那么换句话说,他就专在嗅闻性上做功夫。他这个功夫啊,跟这个道教里的功夫可是大大的不相同。刚才给诸位说了,道教的调息是讲的养生,佛门里面的调息,是叫你见性,所以目的不相同。

【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那么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嗅觉的功能,怎么产生的呢?这里一语给我们道破了。我们晓得,鼻根,哪里有自性呢?无自性啦。它是因于浮尘根,帮助胜义根,在这个通塞之间呢,通的时候,这就有闻了,就有这个嗅觉的作用了。塞的时候,它就没有作用,这个作用就失去了。那么由于通塞这个两种虚妄不实的尘象,在这个里面,使我们觉得有嗅闻性。所以说发闻居中,吸此两种,就是通与塞两种尘象,我们叫它嗅闻能入之性。

【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如果没有通塞,嗅闻性我们就找不到,嗅闻性一定是在鼻根通塞之处产生的。那么在佛法里面讲,发现的啊。如果要是穷究其根源,毕竟没有实体可得,所以就证明了它没有自性。【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这个经文的格局跟前面几科都是一样的,说明嗅闻性,不自生,不他生,不无因生。

【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个结余的经文,与前面完全相同,前面明了了,后面一念呢,我们也就都了解了。所以不必要再重复地来讲解。

下面呢,是第四科,舌入。【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这个舌吻,就是用舌头舔东西。如果用力,舔的时间太久了,这就叫熟舐。这个时候舌根就疲劳了,就有这个劳相出来了。所以一个甜,一个苦,这个是舌的劳相。由于甜苦这两种触,同时也显发这个舌根不动的时候啊,淡性常存,我们不觉得口里面有什么味道。那么这也是一种常识,健康的人,这个舌的味道,带一点甜味;身体要有疾病,不健康呢,这个舌头带一点苦味。那么不但这个现象是舌根的劳相,就是连带这个舌根,以及这个劳相呢,都是菩提心上瞪发之劳相啊。

这个都在前面给大家讲过,所以在此地就不重复了。可是诸位就是每一章,四科里头每一科的第一节,是很重要的,我们一定要把它牢牢地记住。为什么呢?向后的这个几节,与第一节都是差不多的,只是句子里换了几个字而已,所以是一样的讲法。那么为了有一些后来的同学,前面没有听到的,我们也不能辜负人家,所以多少要把这个意思说一说。

为什么说我们这个六根的根性与作用是菩提心中瞪发劳相呢?这个理啊,很深。如果我们从唯识里面来讲,真如本性是不动的。那么我们虽然说动,一念不觉而有妄动,这个动是真的还是假的呢?如果说真的动了,那还能叫真如吗?实在没有动。没有动而说动,给诸位说,这叫方便说啊。本来是觉,如果本来觉要不觉了,那就不叫作本觉了。所以这个话说得很难,愈说愈不容易理解。如果要是像《起信论》里面所讲的,所提的问题,如果本来是觉呢,大家都成佛了。大家既然都是佛,为什么会变成众生呢?本来都是觉,为什么会迷呢?

所以诸位必须要了解这个事实的真相,迷,是有,但是不是真的,是妄的。觉是真的,在迷的时候,觉也没有失掉。你要是说我们现在觉性失掉了,我迷了,失掉了。失掉了,你还会起作用,你眼还能见,耳还能听,你哪里失掉了?没有失掉啊。纵然是那个人死了,死了也没有失掉,为什么呢?他还有尸体在啊。那个是色法啦,色从哪里来的,色从心心所变现出来的。今天人晓得一点点消息,所谓是物质不灭,精神不灭,这个是现代人晓得的这么点消息。可是对于物质与精神的真实相,他不了解,他要把这个物质、精神的实相彻底明了了,这个人就叫佛菩萨。所以,一切的色法,我们六根这个根,眼耳鼻舌身,连同这个意啊,意是属于心法,前面五根属于色法。色法、心法,都是阿赖耶变现出来的,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这是阿赖耶的三细相啊。业相,就是楞严里面讲的晦昧之空。色法呢,就是楞严里面讲的结暗为色,在唯识里面讲叫做相分。精神呢,在唯识里面称之为见分,都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那么阿赖耶识又是什么东西呢?就是菩提心瞪发劳相。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这个整个宇宙,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非是菩提心瞪发劳相变现之物啊。那么变现的这些现象,有没有呢?给诸位说,是似有非有,看到样子是有,实际上没有。给诸位说,当体即空啊,不必要等到分析啊,当体就是空。天台大师教给我们这个三观,与楞严经所教给我们,奢摩他观,奢摩他、三摩、禅那啊。天台宗解释楞严,就是把这三个名词配这三观,奢摩他,空观;三摩,假观;禅那,中观,天台家所讲的啊。利根的人,所谓叫一心三观,三观是同时的,没有次第,没有先后,这样就能够见性。

那么交光大师呢,他是不太赞成用天台三观的方法来解释楞严经,他的看法呢,认为天台的三观所用的心是意识心,而楞严经里面所用的心,不用意识心。所以这一点呢,有差别。换一句话说,楞严经这个境界啊,还在三观之上。如果我们讲到一心三观,差不多是能够到这个标准;次第三观呢,是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所以由此可知,经里面所讲的菩提瞪发劳相,岂止是六根呢?!我们今天念头的妄想,一天到晚就妄念纷飞,以及我们这个六根在六尘里起的这些作用,哪一法不是菩提瞪发劳相呢?!这个是我们要觉悟的,这就是一种病态。有这个病态,不怕,怕的是什么呢?是有这个病态,自己不晓得,最怕的是这个。知道自己有病了,那么你才会有这个求医的念头,你才会想到我要恢复健康啊。如果你自己有病,而不知道自己在病中,不知道求医,也不晓得求健康,这个病啊,当然一天比一天严重,怕是怕这个!那么今天世间人,几个人已经觉悟到自己有病呢?!此病,就是我们的菩提心里面呢,带着这一分迷情。这个迷情给诸位说,是虚妄的,决定不是真实的,是虚妄的。可是你要得认识它这个妄心,果然认识它是虚妄的了,这个妄,不碍真。你不晓得这个虚妄呢,这个虚妄会妨碍到真性。

那么我们现在晓得不晓得这个虚妄呢?给诸位说,不晓得!不要说,哎呀,我看到经上讲的,听到那个法师讲的,哦,我晓得一切都是虚妄的。你真晓得吗?如果真晓得了,你应该在这个虚妄境界里面,你就不会有得失取舍的念头。你有得失取舍,可见得你并不晓得那是虚妄的。只有被妄境迷惑了,把妄境当做真,才在这个里面起心动念啊,才有得失取舍啊。如果晓得一切境界相是菩提心瞪发劳相,正如同金刚经里面所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这个心在境界里,决定是清净的,这是很显然的道理啊。千万不要误会了,现在这个道理我们懂得,我们还是放不下啊。所以古人所谓的看得破,忍不过啊,没看破啊。真正看破了,决定放下!

这个事情,我在刚刚学佛没多久的时候,就跟章嘉大师讨论过这个问题,就是知难行易啊,还是知易行难?知是看破啦,行是放下啦,到底哪个难,哪个易呢?给诸位说,知难。看破难啊,放下容易啊。那么换句话说,之所以放不下,就是没有看破。所以世尊当年在世,他老人家所表现给我们看的,是说法四十九年,原因在哪里呢?就是看破太难了,所以要给我们讲解啊,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揭穿,让我们看破。你几时看破了,你的这个修行功夫啊,就是圆修圆证,就是普贤行啊。所以佛法,确实是着重在解,着重在开悟啊。悟后起修,那个修就很容易了。修什么呢?就是修在境界上,提得起,放得下。而且给诸位说,提起跟放下,是同时的,也是没有先后的,这个才是妙极啦。放下呢,是清净,自己在一切境界里一念不生啦。提起是大慈大悲,利益一切众生,它是同时的,没有先后。先放下,再提起,不是的,没有这个道理,决定是同时的。那么这个是经文里面主要的宗旨义趣。

那么这段经文也是从这个假设的事相里头来说明,所谓身体不健康的时候,舌有苦的味道,身体健康啊,有甜的味道。那么对于舌根不动的时候,这个就是有淡的味道,什么味道都没有,我们叫它做淡。那么在佛门里面,这个吃饭呢,是一堂功课。所以那个道人,他明心见性了,有人问他“你怎么修法?”你看我们禅宗有记入禅门语录的,你问他一天到晚做什么功夫?他告诉你,饥来吃饭困来眠。那我们一听,这修什么道啊?哪一个人肚子饿了不晓得吃饭,疲倦了不晓得睡觉呢?!人家那个吃法睡觉是修行,是修的明心见性啦;我们这个吃法睡觉,一塌糊涂,这不能比啊!人家吃饭的时候,舌根见味性,他由舌性接触味性啦,明心见性呢。

那么佛门里面供佛,三德六味。我们说三德六味,这个最恭敬的,六个菜,那就错啦,呵呵。这个六味是怎么说呢?酸甜苦辣咸淡,这叫六味啊。这个六味一和合,美不胜收啊。你做一百道菜、一千道菜、一万道菜,也不出这个六味啊。所以不要呆呆板板看到,哦,供佛就是六个菜,你要晓得那六个菜是表法的,它表这个意思。现在呢,我们都是把它看在这个数字上,认为这是佛门里最恭敬的六个菜的供养了,少则三个菜,多则六个菜。这都搞错了,不晓得三德六味表法的意思。这个敬,是随我们自己的力量,所以说是随心随力啊,尽心尽力啊,就是圆满。随随便便的,这个是不敬,没有诚意,没有敬意。所以你要具足了诚意,尽心尽力,供一杯清水,也具足了三德六味,功德也是圆满的。没有敬意,供一百道菜啊,功德也不圆满。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历史?你们看看这个清朝的历史。皇帝吃饭,这个每一天三餐呢,菜,都是一百道,圆圆满满。不管他吃不吃,厨房一定给他做一百道菜。那么这个是从前宫廷里面的规矩,而且那个菜还不是天天一样的,餐餐一样的,不是的。天天在那里换,变花样啊,所以那个御厨不容易当啊,天天要变花样。

这个六味归纳起来呢,不外是两种妄尘,此地是举这个,一个是有味,酸甜苦辣咸,这是有味;淡呢,是无味。归纳的,一个是有味,一个是无味啊。所以经文讲,【因甜苦淡二种妄尘】,你看看,甜苦淡,不是三种吗,怎么是二种呢?你要晓得,甜苦是有味,淡是无味。就是酸甜苦辣咸这有味,归纳为一种,没有味的,是一种,这是两种妄尘呢。这两种妄尘,是对立的,【发知居中】,这个就是味觉,知道这个味。【吸此尘象,名知味性】,就在有味与无味当中,出现了能入之舌性。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解mp3音源下载网址: http://pan.baidu.com/s/1eSrMFSI  (注意,复制网址打开后选择下载,并需要用到百度网盘)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01-171目录上(点击进入)

172  一切众生之间的缘,前生已经有了结了,这一生想逃也逃不掉

173  见色闻声无论办什么事情、从事哪个行业,外不着相,内不乱

174  无论修什么法门,从远离名闻利养下手

175  中国的禅宗就是修无念、无相、无住这六个字

176  四相破了才入大乘之门,而破四相是自家功夫,谁都帮不上忙

177 心清净就悟得快;心染污就悟得慢

178  真正做到彻底放下,必须对五阴的真实相彻底明了

179 世间法不离妄想,佛法是叫我们离妄想

180 我们一定要修福,临命终时不害病,决定做主

181 行阴尽了,阿赖耶识才现前

182 只要不起心不动念,这个心没有界限,心量是周遍法界的

183 我们修念佛法门就是修楞严大定

184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乃至于一切众生,原来是同一体

185 要想成佛,因地心与果地觉一定要相应

186  这个悟啊,还是非顿悟不可,一定要顿悟

187  能入与所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188 每一天念佛参禅听经,这个功夫继续不断,人容易开悟

189 当你一念不生没有能见取见的时候,这是见性用事,与诸佛菩萨没有两样

190 不用第六意识,显示出来的是见性

191  读诵经论这个背诵的目的是在开悟,不是在记忆

192 我们看这个社会复杂、人事复杂,实际上是我们的心太复杂了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祖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接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01-127目录链接(点击进入)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01-171目录上(点击进入)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历史文章选读目录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大悲咒的妙用 (宣化上人)

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仁清法师)

盂兰盆节的故事——目连救母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