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讲解264:把所有功德变成一百分来讲,只要闭上嘴巴不再造口业就得了四十分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15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525mpop60&width=500&height=375&auto=0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视频讲座:

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 15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有的人是不吃饭也不喝水的,如果你要看看这些无益之苦当远离,那你到印度去看,就有种种的不可思议的!在印度的时候,蛇有蛇庙、老鼠有老鼠庙、猴子有猴子的庙,然后大部分都是拜这个湿婆神;当然,文化跟宗教我们要尊重。还有人是蛇庙,这在台湾看起来都……没有看过这种习俗或传统,在印度都看得到。那么这是文化,我们不够资格去批评人家,我们对他们的文化传统,我们尊重。底下,无益之苦当远离,此中最后一句“无益之苦”指外道无益解脱之苦行,如是苦行以无益故应当远离,不应修学,就是修了那么久,还是不能开智慧、不能断烦恼。所以,应依佛正法而修学。周利盘特伽为了学这四句偈,于三年之中,五百罗汉先后教他,都不能成诵。他哥哥摩诃盘特先他出家入道,见他这么愚钝,即使出家也不能修行,就令他还俗回家。周利盘特伽因此在精舍外的路上哭泣,为佛所见,佛问其故,周利盘特伽即说其因由,佛愍其愚,即带他回精舍,亲自教导他。

“教我安居,调出入息”:“安居”,就是指远离愦闹杂处,独自静修。“调出入息”,即(就)是安那般那法。就是数息观。因为周利盘特伽缺少多闻性,文字上他记不起来;调出入息之法就可不必依文字,所以对周利盘特伽很适合,是为对机之法门。又调出入息时,须调之令无风相(就是无(没有)声音)、也没有气相(不结滞、不顺畅)、喘相(出入不尽叫做喘),且令深深密密。

“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我那时依佛所教,于(在)静坐中,观察自己的出入息,乃至可以观到出入息生住异灭的极微细相,例如能观到出息之生、出息之住、出息之异、出息之灭,以及入息之生、入息之住、入息之异、入息之灭。乃至于“出息生”之生相、“出息生”之住相、“出息生”之异相、“出息声”之灭相——也就是出息之“生、住、异、灭”四相,亦皆观知各各有“生、住、异、灭”四相;如此仅仅一个“出息”之中便含有十六相;入息亦然(也是这样),也有十六相;这样,于息之一出一入,便共有三十二相。这就是法相学、阿毘达摩、以及《大毘婆沙论》所说的“大生、小生”。那个“生”就表示生住异灭的意思,叫做大生、小生。

“诸行刹那”:“行”,就是迁流造作,生灭之义。经言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住佛座下”:因成阿罗汉,所以才有资格于众会中近佛而坐。“住”在此为坐而不动之义:于佛座下坐而不动,故名住。亦(也)有表示依佛所教证而不退、不动摇之义。1131页。“反息循空”:观出入息是缘出入息而观,今则进而反息出入之相而观“能观之自性”。“循”,就是顺。“空”,就是空理。循顺空理,了知本性实无能无所,一切法非我我所,能观之心、所观之息,两皆空寂,本不生灭、亦不出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义贯】:“周利盘特伽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宿昔以来“阙”修讽“诵”忆“持”之业,“无”广学“多闻”之“性”;我于“最初值”遇“佛”时,“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内,“得前”半句便“遗”忘了“后”半句,记“得后”半句又“遗”忘了“前”半句。“佛”怜“愍我愚”痴,便亲自“教我安居”处静,于静坐中“调出入息,我”在那“时”依教而“观”气“息”,功夫渐渐地纯熟,心渐渐地“微细”(起先只调息之出入,后来便能观察息相之出入、来去、生灭)最后甚至能“穷尽”出入息之“生、住、异、灭”四相,乃至能观察到四相“诸行”之“刹那”差别之相。如是观已,“其心豁然”开通,“得大无碍,原来万法尽是生灭、尽不可得。乃至漏尽,再来就没有烦恼。漏尽就是证诸法皆空,了解一切生灭,证到诸法皆空,证到诸法皆空,就没有烦恼。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呢?就是因为不懂得空,不了解诸法本空,而且是第一义大空。成阿罗汉”道,从而得以“住佛”之“座下”,蒙佛“印”证我“成无学”道。今“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而言,系心鼻根,“反”观风“息”之相,“循”顺无能无所之“空”理,达心空阔圆通,“斯为第一”最上之妙法。

9.舌根圆通(憍梵钵提尊者)。经文:【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闻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注释】:“憍梵钵提”:义为牛呞。“呞”,就是牛噍也。噍,即是(就是)嚼的意思。。故(所以)牛呞,也就是牛吃草后反刍,这个胃再把东西反过来,吐出来再嚼一嚼,口中常常不断的在咀嚼。“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我有口业”,就是我过去造了恶口之业。“轻弄”,轻蔑戏弄。“世世生生有牛呞病”,憍梵钵提因过去劫以轻蔑戏弄之心,詈(lì)骂一些出家人为牛,由此恶口业,反而自己生生世世有牛反刍咀嚼的毛病。再者,若有人无端戏弄、或侮辱出家人,骂彼为某种畜生,结果骂者自己来世反堕此畜生之报。此类事经中所载很多,譬如说笑这个出家人:出家人像猴子一般,这个出家人看起来像猴子!自己便多生世堕为猴身;自己便生生世世堕为猴身;或者怒斥众比丘为“一群猪”,自己便多生堕为猪身之报。因此须知:不是只有身业才会令人受报,甚至一句戏言、一言轻蔑辱骂,也是会令人受极重果报的故(所以)口业不可不慎,不可不防护。由一言之讥,而多生堕畜类,多划不来?因此修行者,一切所言,切莫逞一时之快。又,此处是说讥弄沙门,其实对一切人皆不应生轻心、慢心、恼害之心,方为佛之弟子。(呞,就是shi,又念chi)。

在座诸位!这里有个很重要的比例上的问题,身体是杀、盗、淫;口:恶口、妄语、绮语、两舌等等,就四种业;意就贪、嗔、痴。在座诸位!我们只要禁闭这个口业,把所有的功德变成一百分来讲,在座诸位!要及格并不困难,只要闭上这一只嘴巴,不再造口业,不生轻心、慢心、恼害之心,不随便去攻击、批评别人,你得了四十分。为什么?你这样一百分轻而易举就得四十分,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对不对?不妄语,这四种口业,一闭上嘴巴,他就得了四十分。如果我们把身三、口四、意三来讲的话,简单讲:你这样轻而易举考试就可以得到四十分,阎罗王也拿你没办法,我静静的不说话,怎么会有事呢?没事!所以,最聪明的人,我们就把身三、口四、意三加起来,以一百分来计算,口业就占四十分,百分之四十,这个多可怕!为什么口业,佛会制得这么重?因为要造口业是很容易的,脱口就出来,脱口就出来!所以,佛严格的禁止口业,是因为众生无量劫来的口业习气太厉害了,动不动就骂、骂詈,骂人家,所以说:这个恶口,有时候来自于愚痴无明、不知道。

“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佛应极而施教,因为牛呞病(反刍咀嚼)与味觉有关,也就与舌根有关。“一味清净”,舌根所知之味有种种差别不同,而佛所教者,非观诸味差别之相(别相),而是教他去观诸因缘所生之众味共同之相(共相);亦即(也就是)非观“味相”,而观“味性”:味相有种种味,可是味性不可得。味性即(就)诸味之共相,共相即(就)是一相,一相即(就)是味性,故是(也就是)一味,以一味故,诸味实无有差别:甜者实非甜,以因缘故甜,而因缘不可得故,甜实非甜,甜不自甜;同样的,苦者非苦,因缘故苦,而因缘不可得故,苦实非苦,苦不自苦。同理,淡味、无味皆然:淡实非淡,淡不自淡,淡不可得,唯是一味。以觉“所知味”是一相、一性故,故(所以)反观能知之舌根与舌识之种种分别及差别,实皆虚妄,皆不可得。因为一切皆是缘起,都是妄觉、妄知、妄尝、妄味。能知之味觉以及所知之味,既皆是一味,即(也就是)离一切分别;若离于分别,即是离于遍计所执性;即离遍计所执,即性离杂染;若离杂染,即(就是)圆成实性;简单讲:于相上离一切相,就是圆成实,对于假相、缘起的假相放得下,就是圆成实,就这么简单,不去分别。若是圆成实性,则根尘皆是一味清净,亦即(也就是)一道清净。如此根尘离于分别、一味清净,以根尘和合于中生识,而识依心,心依本性,所以这个识其实是依他起,也不可得。故层层往内推求,反观内照:以味尘及舌根系一味清净故,舌识亦(也)是一味清净;舌识一味清净故,诸识亦(也是)一味清净;诸识皆一味清净故,心意识亦(也是)一味清净;心意识一味清净故,藏识一味清净;藏识一味清净故,真如本性一味清净。因此这就是世尊所示的由舌根、尝味而入一味清净的心地法门。以真如本心即是心地,故(所以称为心地法门。“地”者,就是根据也,根本也。以真如本性为心之根据、根源,故称心地;所以称为心。若法门能令人彻本心源、悟自真如者,方可称为心地法门,非一切修心者皆可称为心地法门,以其它一切修心,不一定能达究竟之心地本源——真如本性,亦即(也就)是如来藏。

“我得灭心,入三摩地”:“灭心”,就是寂灭缘尘分别之心识。“入三摩地”,即(就是)入正定。以心识不缘尘,不起分别,故不起虚妄现行;心识不现行,故(所以)寂止;寂止就是心有定,学佛的人心有定,知道万法是着不得,心就有定了。以心寂止故能入于正定。此正定系合奢摩他(就是止)及毗婆舍那(叫做观)为一体的,亦即(也就)是止观双运之定,故于此定中有观,观中有定。“观味之知,非体非物”:“体”,就是舌根之自体。“物”,就是外物。此言:于三摩地中,观能尝味尘的觉知,非生于舌根自体,亦非从具有甜苦等味的外物中出,能尝、所尝,不在内根、不在外尘,有如幻化,能所俱非真实,乃如来藏妙真如性之所现。“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应念”,就是言下,犹言当下。“超”,就是超越,超出。“漏”,就是烦恼。三界共有三漏:欲漏(就是欲界的烦恼)、有漏(就是色界的烦恼)、无明漏(就是无色界的烦恼)。“超世间诸漏”,即(就)是超三界。“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脱”,就是解脱。“遗”,就是遗弃,放舍,犹弃无用之物,以不再执取、受用,故称“遗”。“身心”,就是能取者。“世界”,就是所取者。以内脱身心、外遗世界,故能取与所取悉皆销亡,无能无所,得大自在。

诸位!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在讲这个:无能无所,得大自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在讲无所,无所就没有能。识心分别皆不可得,就是无能,无能就无所,统统在讲这个,就是要让你进入绝对的解脱状态,没有能所,但有能所,俱是戏论,唯是一心,更无他法,唯是一心就是唯是真如,诸法就是这样子。所以,用本性修行,没有内、没有外;没有能、没有所;没有来、没有去;没有增、没有减;没有一、没有异;没有生、没有灭,一切来去、生灭、增减,尽是幻,不可得,当体即空。

“远离三有”:“三有”,三界又称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远离三有,即(就)是离三界系。“如鸟出笼”:“笼”,就是比喻三界五阴。“在笼”喻迷真取妄而受系缚,“出笼”比喻证真离妄而离一切系。“离垢销尘”:“垢”,就是心垢。心垢者,能取及贪取之心,以心若不取、不贪,心本无垢,尘亦不能染;这一句话可是很重要,心若不取,就是心不着一切相,那么就没贪,心本无垢,尘也不能染,哪来的生死?哪来的烦恼?以自心取着,所以令心有所污垢。所以,我们烦恼是怎么来的?烦恼,很简单,心取相,心就有垢,着相叫做取着,心着相,因为相,不晓得那是如幻,众生不知道。以自心去取着,故(所以)令心有垢,起贪嗔痴。转尘性为染。“销”,就是销落、销熔。“销尘”,以第一义智慧之火、销熔妄计分别之味尘之垢染性,见味尘之垢染性,实不在于味,味尘染性不可得,乃至味尘之自性亦不可得,称为“以无分别智销熔尘性”,因而照见诸尘无性,乃至诸法无性。

1137页。“法眼清净”:又简称“法眼净”。以能照见诸法,故(所以)称为法眼。以此法眼能照见诸法无性,究竟清净,故(所以)称为法眼清净。又,“法眼净”在声闻教中是一个密语(或者叫做代号、暗语),表示“证道果”。以法眼净,得亲见、亲证诸法实相,本自涅盘寂静,即是得见涅盘性,亦(也)是得“诸法实相印”。

“还味旋知”:“还”,就是返也,即(也就是)返观之义。返观诸味尘,不得诸味尘性差别,入于味尘一性:既证一味之性,复由所知之味,反推于能知之觉,由味尘一味,故(所以)了前面能觉知味尘有种种味之觉,实属妄觉,因而照见真觉亦(也是)本一味清净,因而以第一义智力旋转妄知妄觉,妄知妄觉,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种种的知识,对相上的种种剖析,其实相不可得,我们在相上安了种种的概念、思想、推理、推论。所以,佛法它不是哲学,佛法它不是逻辑,它不能推论,由A推论到B,B推论到C,A不存在,A本来就不存在,你如何推论呢?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诸法当体即空,空就是不可推论,依据这个点,这个点并不存在。所以只有佛看到生命的究竟、宇宙的究竟。那我们科学家。天文科学家,就是以地球为立足点,来观察宇宙的太空,给我们很多的知识,来解释种种的现象界,解释种种的现象界,让我们得到很多的知识;但是,就佛的角度来讲,地球不存在,它只是缘起。是不是?那么谈到这个太空物理学,那就多了,讲不完了,包括了黑洞,包括太空可以扭曲,太空,认为太空可以摺皱,褶皱就像摺衣服一样,摺衣服一样。

现在科学家常常发明这个虫洞,虫洞就是这样子,如果这是几十亿光年,从东边这样几十亿光年,这是几十亿光年,光年,这边为点的话,对不对?如果有足够的能量,这边是银河系,这边有个银河系,如果用太空物理来讲的话,太空船要跑……。。跑了几光年,要跑很久。可是,虫洞的理论就是这样,把这里挖一个洞、把这里挖一个洞,把它折叠起来,就穿梭过去,这个是空间,不同的space 空间,这不同的空间、这不同的空间,把它折叠起来,这里是银河系,这另外一个银河系,空间把它扭曲,就可以,叫做虫洞,直接穿过,超越时间跟空间。所以,在科学家来讲,时空是可以转换、是可以摺皱,就是可以扭曲掉,会转换,可以转换的。这个就是科学,给我们知识;但是,这问题并不能解决生命的究竟问题,所有的知识、所有的科技发达,都是在相,而且在定位里面,因为他认为有一种东西可以分析,而在诸法的实相里面来讲,这些统统叫做知识,是生存的一种知识,很好,科学给我们更宽广的宇宙的理论,宇宙的理论。所以,佛讲的这些太空物理,跟科学家所讲的有某一些差异,因为现在的科学家这些,像黑洞、虫洞,或者黑色的物质,黑物质,或者物质,或者叫做反物质,或者是恒星的死亡,爆破出来的γ(伽玛)射线,这都是现在的科学种种的。师父念过科技的东西,所以能理解;但是,对今天没念过这个高科技的东西,那就完全听不懂!譬如说你念这个economic 你搞这个经济的;或者是你搞这个生物的,那么,对这个来讲,就有一点很难去契入,了解得就很难去深入。

那么,就佛法来讲,诸法都是成住坏空,无论你外太空怎么变化,都是成住坏空……。成住坏空,成住坏空,重复的循环;只有一种东西不会循环,就是我们的第一义谛大空的自性。说到第一义谛大空,连大自然都得屏住呼吸,倾听它的呼唤,无尽的时间、无尽的空间,第一义谛大空,永远是天边最闪亮的那一颗星,它代表究竟,它代表圆满,它代表平等,它代表真理,所以第一义谛大空是永恒的真理。所以,佛陀是讲永恒,就是它一直存在,而只是你没有去发现到。所以,科学家往外求,佛法往内观,问题就出在不一样了。(此处为师父重读上面注解故省略—整理者注)所以,你在吃东西的时候,那个味道不要太着迷,才能接近第一义谛。而合于本元心地之真知真觉,因此,根、尘、识心圆明通达。

【义贯】:“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不善“业,于过去劫”中曾“轻”蔑戏“弄沙门”唤彼为牛,因此“世世生生”感得“有牛呞”反刍、口中常不断咀嚼之“病”态。“如来”视我根极因缘而开“示我”味尘、舌根,乃至根尘识、一切诸法本自“一味”究竟“清净”,通彻“心地”本源之“法门,我”依之而修,因此而“得”寂“灭”缘尘分别之“心”识,妄心寂止故,得“入三摩地”,复于三摩地中“观”能尝“味”尘“之”觉“知”,观彼觉知并“非”出于舌根之自“体”,亦“非”出于甜苦等外“物”(觉味之知,非从舌出,非从物来),能尝所尝不在内根、不在外尘,因缘幻化,因缘幻化就是一切法都不可得,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我如是观了,“应念”(当下)即“得超”越“世间”一切“诸漏,内脱”能取之“身心,外遗”所取之有情、无情“世界”,顿然“远离三有”之系缚,得大自在,“如”受困之“鸟出”于樊“笼”,远“离”能取之心“垢、销”熔所取“尘”之染性,见诸法无性,诸位!见诸法空无自性,就是三藏十二部经的经典,这没什么好说的。如果你根器很够了,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这样OK,一拍,一拍就解决了,底下经典就不用看了,因为讲来讲去都是重复这个。不垢不净、清净平等一味,故所以证“法眼清净”,解脱微细三结,“成阿罗汉”,于是“如来亲”自“印”证我“登无学道”;今“佛问圆通,如”以“我所”自“证”者,即以“还”观诸“味”尘之差别本不生,入于一味;复由悟味,进观根识,而“旋”转妄“知”妄觉之根识,入于本元清净一味之圆明觉性,“斯为第一”最妙法门。

1139页。【诠论】:从阿那律的眼根圆通开始,到周利盘特伽的鼻根圆通,以及现在憍梵钵提的舌根圆通法门,其中都有一个“旋”字、或者“反”字、或者“还”字。如眼根圆通的“旋见循元”,鼻根圆通的“反息循空”,舌根圆通的“还味旋知”,这些都开示了同一个道理,同一个修证原理,就是不要往外看,往内,即(叫做):“反观内照,返流照性”:出流就是生死法,返流就是照性,了生死的办法。所以,简单讲:就是不必去看众生的缺点,不必着于缘起的假相,它一定会变化,一定会毁灭的。这些也就是所谓的“口诀”,或者密诀。表示此原理之口诀,除了此三种圆通以外,还有下面的须菩提的意根圆通之“旋法归无”,目犍连的意识圆通之“我以旋湛,心光发宣”等,这些都与最后一个法门,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之“入流亡所”相呼应;而且此返流照性以达于圆通之法门,即以耳根圆通达于最高潮,并且以耳根圆通之返流照性,作为一切圆通法门之总结。

10.身根圆通(毕陵伽婆蹉尊者)。经文:【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1140页。【注释】:“毕陵伽婆蹉”:义为馀(yú余)习。他过去五百世都生为婆罗门,生性憍(同“骄”)慢。他有次出门乞食的时候,欲过恒河,就对恒河的河神说:“小婢住莫流!”停止,不要让它继续流,我要过去了!这恒河的神即(就)停流让他过去。因为阿罗汉是大圣人、超三界,超过一切诸天神王,所以下界神当然也要听他的话。可是呼他为小婢,这个恒河的神觉得有点受辱,心有不甘,向佛申诉,佛即令毕陵伽婆蹉向河神道歉。毕陵伽婆蹉即当众向河神合掌道歉说:“小婢莫瞋,我向你道歉。”就像我们常常骂人家王八蛋,说:哎呀!你怎么可以骂人家王八蛋?向人家道歉!道歉,王八蛋。这样又骂人了,答案还是一样的,“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王八蛋。”向人家道歉又骂人,就是这个。众皆失笑。佛就对河神安慰说:“毕陵伽婆蹉对你实无慢心,实在是没有慢心,那是他的馀习,过去的习气,因为你过去是他的婢女,所以他改不过来。”

“从佛入道”:从佛剃落而入于出世之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数”,就是屡。佛常开示说:“人生即(就)是苦!”这一点我体会最深,上苍对我很怜愍,给我这个家庭,给我的童年、少年、青年,都实在是苦不堪言!人生真的是苦,以及“一切世间不可乐。”——世间之中,一切皆悉无常,并无真实的快乐可得;但愚夫计着,以为于无常法中有乐可得,是故劳劳碌碌,往外奔驰,追求无乐之乐,这就是凡夫的颠倒:无乐计乐。圣人了知,无常败坏法中,无乐可得,是故不执、不取,因而离染、离系。这个“系”就是心一直系念,这个着放不下叫做系。这个系就像绳子捆住一样,不得不难过,人有得失心,心就没办法离系。这就是四圣谛中之苦圣谛。“心思法门”:“思”,就是思惟。“法门”,指苦圣谛法,以此苦圣谛法可令众生得解脱,故是解脱之法门。于乞食路中,都在摄心思惟法门,表示毕陵伽婆蹉很用功,很听佛的话!所以很用心在修,行住坐卧都在修。无怪乎他很快就开悟了。我们看经,学诸圣贤,就是要留意这些要点,努力效学。

翻过来,1142页。“不觉路中毒刺伤足”:因为心中只顾观苦圣谛,所以没有注意到路上有毒刺,因而为其所伤。“举身疼痛”:“举身”,就是全身。痛是一种苦,而他正好在观苦谛,忽然碰到苦事,正是发悟的好因缘。观苦,刚好碰到苦事,真是恰到好处!“我念有知,知彼深痛”:“念”,即就是观之义。“有知”,身中有个能觉知者。此言:我此时即观我身中有个能觉知者,可觉知此深巨之痛。“虽觉觉痛”:虽有能觉之心觉知此深痛叫做虽觉觉痛。

“觉清净心,无痛痛觉”:但我又更深一层推求,观了我本觉清净之心,实无有任何疼痛痛受,能痛此清净之觉心(亦即:也就是没有任何“痛”能痛到它!)因为清净之觉心实不被痛受染着——因为没有能所,没有能所,当然就没有痛了。清净之觉心,无有痛之妄觉。又可作是观察:被毒刺刺到的脚,痛是在脚,然若无心,脚是四大,四大本是无情物,脚如何自己能知痛?因此痛应不在脚。因此痛应不在脚。若说以心执取痛受,故所以觉有痛,则痛是在心?然而心又没有被毒刺刺到,如何没有被刺到的反觉得痛?此不应理,是故说痛在心、或说心觉得痛,不应道理。因此,遍身寻痛处而不可得,故所以知道痛受虚妄,不但是所有的痛受是虚妄,所有的觉受都是虚妄,一切法不受,就是正受,有受就有能所。所以故知痛受、疼受是虚妄的。而能觉痛之心实为“妄觉”,所觉之痛受亦是“妄受”。以能觉所觉皆悉统统是虚妄,故所以实无能所可得;以实无能所可得,故清净心中实无痛、痛觉。

“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宁”,是怎么。“双觉”,即(就是)能知痛之“觉”,以及清净觉心之“觉”。如是进一步观察,故所以知道前说之“清净觉心”实在是第八识之见分,而“能知痛之觉”实是前六识。然则,前六识之觉固然是妄觉,而第八识之见分亦非也不是真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摄念一心谛观此真觉、妄觉,即达觉所觉空,故所以疼痛之身及觉痛之心识,忽然俱被清净觉力所销熔,妄身妄心皆不可得。那么,你们不一样,你们今天被毒刺刺到;如果进入深山里面,这个深山里面,有一句名言,如果你要去山区,记得!你不认识的动物跟植物,千万不要去碰它!那里面,什么植物有毒,你分辨不清楚,不要去碰它。如果这样碰到,被毒刺所刺到了,你千万不要在那边要观能痛、所痛,我的清净心,你赶快欧咿~ ~ ~赶快送那个急诊;你没有这种功夫啦,你没有这种功夫啦!还在找那个能痛、所痛?对不对?赶快处理,命保住了再来观,要不然那个毒刺太严重,毒攻心脏,来不及了!“三七日中诸漏虚尽”:“虚”,就是空。指三七日(二十一日)当中,住于三昧,由三昧力销尽诸漏。“纯觉遗身”:“纯觉”,纯一本来之觉性。由返观内照而体入纯一之本来觉性,因而遗忘身心,入于一真圆明之境。

1144页。【义贯】:“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剃落而得“入”出世之“道”,曾“数闻如来”开示“说诸世间”实苦,乃属“不可乐事”,故不应乐着,应速求出离。我曾“乞食”于“城中”,于途中一“心思”惟此苦圣谛“法门”,因只顾作观,“不觉路中”有“毒刺伤足”,因而“举身疼痛”。当下“我”即“念”(观)身中“有”个能“知”觉者,正在“知”觉“此深痛”;接着我又进一步观:我身之中“虽”有能“觉”之心在“觉”此深“痛”,而我本“觉清净”之“心”中,实“无”有任何“痛”能“痛”此清净“觉”心(清净觉心不被痛受染着;清净觉心无有痛之妄觉),于是“我又”进一步“思惟:如是一身,宁”(怎)“有双觉”?既有能知痛之六识之觉,又有清净无染之觉。我因此“摄念”,一心谛观净觉与妄觉,“未久”(不久没经过多少时间),疼痛之“身”根及觉知痛受之“心”识“忽”然“空”寂,这就证得诸法本空,无能无所,无能所了。于是我于“三七日中”住三摩地,以定力故,断惑证真,“诸漏虚尽,成阿罗汉”,证法无生,“得”佛“亲”自“印记,发明无学”道。今“佛问圆通,如我”自“所证”者,则以由痛受而返照身根及心识,而体入“纯”一无二、无杂之本“觉”因而“遗”忘“身”心,入于一真圆明之境,“斯为第一”最上圆通妙法。

11.照意根圆通(须菩提尊者)。经文:【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注释】:“须菩提”:义为空生,又称善现。“旷劫”:就是久远劫。“心得无碍”:“心”在此为意根;以解空故心得“无碍”。所以,你看哪一部经典的当机者就知道,就是说:须菩提,又须菩提。须菩提,又须菩提……在《金刚经》一直叫,喔!他是解空第一,那你就知道,《金刚经》,这个就是解空的,般若就叫你空的。对不对?那么,《弥陀经》里面:舍利弗,又舍利弗……。这一句是师妈讲的,师妈讲的。师妈!你会背《弥陀经》吗?我知道啊,怎么不知道?舍利弗,又舍利弗,又舍利弗,还是舍利弗!师妈说她只会这个而已,整天都在叫舍利弗,怎么不知道?所以,净土法门,无问自说,连舍利弗都没得问,那就表示净土法门是不可思议法门,连那个阿罗汉的舍利弗,无问自说,连问都没办法,可见净土法门不是阿罗汉的境界,那是诸佛无上甚深的境界,才有办法开示这种净土法门。连阿罗汉都不够资格问,叫做无问自说。

“自忆受生如恒河沙”:表示多生多劫以来,便有生得之宿命通,没有“隔阴之迷”。“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这是指今生,最初在母胎的时候,即就知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当体空寂。此指悟“人空”。在母胎就有这种功夫了。“如是乃至十方成空”:这是指出胎以后,如是乃至由本悟之“人空”,进而悟“法空”,悟了十方世界、森罗万象,皆悉空寂。这境界与深心菩萨一样,悟人法双空,属于自利之行。你就知道,须菩提不是普通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出家以后,自行化他,广为有情,宣说人法二空之理,故亦能令众生证得二空之性。这是属于利他之行。“蒙如来发性觉真空”:须菩提虽悟了人法二空,但尚未了知空性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蒙佛开示显发,才得悟“性觉真空、性空真觉”之究竟极理。“性觉真空”的“性觉”,指本性所显之觉,这是相对于须菩提前所自悟、依于六根、六识之觉,亦同于毕陵伽婆蹉的“虽觉觉痛”之觉,皆非属真觉,故所以依此觉所知之空,亦非也不是真空。惟有“性觉”上所显之空,才是真空,以其为合于真如之性之空,究竟无分别之空。

“空性圆明”:“圆”,就是圆满,因为此真空之性不堕偏空,故是圆满的。那么“明”,又此真空之性不落断灭空,故属明觉之空,为明觉之性之所显现,具有明觉之力用,故所以非空无所有,不同于断灭。故此空性即是空如来藏之妙真如性,契证圆明。“解脱性空”:“解脱”,就是为真实解脱,以证空而不住空,故所以不为空缚,因此是真解脱,非同一般二乘人,沈空滞寂,我证空了,我享受这个空,那不行!享受这个空,就被空所缚,还要出空,变成利益众生的智慧妙有。非真解脱。“性空”,契合真如性之空。“我为无上”:以须菩提所证之空,为真空不碍妙有,故所以是无上。“诸相入非”:“诸相”,就是有情相以及法相。“非”,就是非有,即是空也。人法二相都入于空,会归于空性,即就是人法双空:人法二相虽有无量,究竟观之,皆归于同相或一相之本字空寂。

所以,说实在话的,我们的六祖还是比较快,讲了那么多,像印度这种根器跟我们六祖比,实在没办法相比!对不对?我们六祖,一句就搞定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就OK了,还要搞东搞西的,念都念不完!对不对?没有能所,一句就解决了!所以我们中国的祖师还是厉害,厉害,了不起!对不对?所以这个六祖,号称为东方如来,是不是?如果是座下,世尊的座下,要是这些中国的祖师活到佛陀的过去,那还得了!中国的这些祖师,他们一闻马上就知道了,证悟到菩萨的三昧无生法忍。你看,佛不在世,人家六祖,你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就OK了,三藏十二部经典讲完了,结束,休息,去爬山!爬山也不一定好,听他们说昨天住到霉味很重的房间,那也真是扫兴!所以,这种事有好有坏。所以,不去外面走走,不知道我们家的可爱、可贵。什么叫做旅游?花钱找痛苦叫做旅游。

“非所非尽”:第一个“非”,是能非,即能空,指能空之智。“所非”,所空,指所空之法。“非所非”,即(就是)能空与所空。合言之即:(就是说)能空与所空皆悉灭尽,能所双亡,达于无能无所,诸相平等之境。此这个“非所非尽”与观音法门之“空所空灭”相吻合。“旋法归无”:“旋”,就是转。“法”,指诸法之相。“无”,就是空性。旋转诸法之相,会归其本元第一义之空性。

【义贯】:“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从“旷劫”以“来”,即能“心得无碍”如虚空,且“自”能以生得之宿命智力“忆”知曾所“受生”其数“如恒河沙”数之多。我今生“初”处“在母胎”时,我之本识“即”能了“知”自五蕴身心本自“空寂”,悟知人空,“如是乃至”出母胎后,因与外在器界直接接触,更由人空而悟得法空,于是悟知“十方”世界森罗万象,皆悉“成空”,如是证悟人法二空,自悟自利。其后从佛出家,即以此法广利众生,“亦令众生证得”人法二“空”之“性”。我虽悟得人法二空,然尚未了达空性即是如来藏之妙真如性,幸得“蒙”佛“如来”为我开示显“发性觉”(本性之觉)所显之空,方为究竟“真空”,性空真觉,因此悟入如来藏妙真如性之“空性”,得十方“圆明”,所以,在座诸位!这样才有办法达到圆满的生命观。所以,什么是佛法?生命的终极圆满,叫做正法、叫做佛法。为什么?在心性上论断,才有圆满,在相上论断,一定会有缺陷的。

所以,简单讲:在这个世间,你怎么做,都会一定有人支持你、一定有人反对你,因为在相是不圆满;要证本性,那么,就不关外面的相,我们内心享受这分圆满,所以就不关别人认同我们、不认同我们,我们就是要这样做、这样解脱。所以只有心性才能够谈到圆满;要论相,这个世间就一定会有缺陷。而证“得阿罗汉”道,“顿入如来”所行“宝明”妙性真“空”性“海”,广大无边,无量庄严,故得于实际理地“同”于“佛知”佛“见”,证入现量,佛“印”许我“成无学”道,虽证二空,不被空缚,得真“解脱”,契入真如“性空”,不碍妙有,故所以“我”所证“为无上”究竟之理。今“佛问圆通,如”依“我所证”者,则以证悟人法“诸相”实皆“入”于“非”(空),而能“非”之空智及“所非”之法亦悉“尽”不存在。

所以,不但不着相,还不能着法。所以,在座诸位!清净的如来藏性,不可以立知,不可以立见,不可以立一法,不可以立一相。就是不可以着一个知,不可以着一个见,不可以着一个法,或者着一个相,所有的法,统统在告诉你:诸法毕竟空,那种内心相应的解脱。所以,真正的大悟,心中没有法,将三藏十二部经典,一口气全部放下!所以,什么是禅?一口吞进无量的世界,就是禅,因为所有的禅统统是空,所有的相都不可得。之法亦悉尽(空寂),如是以胜义智力“旋”转诸“法”之相,会“归”于本元第一义之“无”相,无有少法可得,“斯为第一”最妙圆通法门。

我们已经快要这个……。还有三、四页,那么这个可以念完,我们今天讲到1154,剩下一点时间,五点二十七,剩下三、四页,那念一下可以。

C.六识圆通。12.眼识圆通(舍利弗尊者)。经文:【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中路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注释】:“心见清净”:“心”,此就是指心识。“心见”,就是指心识之见,亦即也就是眼识。之所以不直接说是“眼识”的原因,因为舍利弗根熟器大,其眼识不同于一般之眼识,虽能了别色尘,然亦然是也能不为尘所染,所以,简单讲:见一切相,不被一切相所迷惑,就是修行人。众生看一切相,马上被一切相所转动,染污心就出来,见钱贪钱、见色贪色、见名贪名,没有一样不贪!所以,真正修行人,看什么答案都是一样:都不可得,只看心。故其见清净,因此说“心见清净”。此则是由于虽了别而不取,以不取故不染,以不染故所以无没有障碍,就像底下所说的,如下所说。

“如是受生如恒河沙”:“如是”,指如此以眼识清净之境界去受生,经历了无量世。“世出世间种种变化”:指六凡四圣、十法界、善恶、染净、显密性相、大小、权实一切诸法。“变化”,指差别、演变。“一见则通”:舍利弗不是普通人,一见则通!这一切,我只要一见,当下即以眼识便能通达了知,意即不用再待意识去计度分别。(依唯识而言,前五识为了总相,是粗分别;第六意识为了别相,再作细分别。然但是舍利弗以根器大,故可所以不假意识计度,但以前五识的眼识第一念,便(就)能了达微细,微细了达诸相。)

1152页。“兄弟相逐”:“逐”,就是随逐。兄弟相随逐,亦即(也就是):兄弟在一起走。“宣说因缘”:舍利弗本来拜梵志沙然为师,沙然殁后,舍利弗无师可事;有一天在路上,碰见迦叶波三兄弟,他们之间在自说因缘法之深偈:“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是法因缘灭,是大沙门说。”“悟心无际”:“心”,就是如来藏心。因为舍利弗听到迦叶波所诵的偈,圆摄“空、假、中”三谛三观之理;一切世出世间,能圆摄此三理者,唯有如来藏性。又因舍利弗无始以来修得之上上根器,故所以一闻此偈,即能自悟如来藏心。“无际”,无有际限,以如来藏心,心广如虚空,无有边畔。

“见觉圆明”:佛之开示,令舍利弗眼识之“见觉”得以达到识精明微圆满。舍利弗先前眼识虽然无障碍,但尚未能达到圆满明彻之境,现承佛教诲,才能得识精圆明,于法自在。“成阿罗汉”:虽圆悟至理,具四无所畏,但为接引乐修小法之人,所以佛,种种的根器都要接引,上、中、下的根器都要。故以方便智力,权取四果成阿罗汉,此即《楞伽经》所说之“权阿罗汉”,非“实法阿罗汉”,但为助佛法化,权阿罗汉就是示现的,大权示现的,暂时位居阿罗汉,叫做权阿罗汉,其实是佛再来的。但为助佛法化,更以悲心方便示现为阿罗汉。又,别经上说:“舍利弗过去已成金龙如来,乃不舍大悲,倒驾慈航。”所以,在座诸位!你们不要小看来听《楞严经》的,你们坐在座下的,不晓得什么再来的,真的!乃是不舍大悲,倒驾慈航,故所以知道舍利弗出家七日即通达佛法,半月便证得圣果,皆是大士示现。我们不要说七天了,七年都不晓得,一点消息都没有。半个月十五天,十五年都没听到什么消息。听就听很多了,但是,没什么作用。

“为佛长子”:以得大无畏,能降伏邪外之众,且于佛弟子中,示现智慧第一,故称为佛之长子,此为以智德而居长,非不是以年龄或者出家年限而居长。“从佛口生,从法化生”:这是指法身,非指色身而言。《法华经》中说:菩萨为佛之真子,从佛口出,从法化生。舍利弗实是菩萨示现,非不是真的声闻,故所是佛之真子。“从佛口生”,指听闻佛法,而得悟证法身,故所以有如从佛口中生。“从法化生”,于教法中,承法滋润、长养之力,而得成熟、成就,证得菩提涅盘法身之转依,转父母生身为金刚法身,此转变不可思议,犹如变化所生,故所以称为“从法化生”。“心见发光”:“心见”,就是心眼之无分别见。“发光”,发出本有智光。“光极知见”:“极”,就是穷尽、究竟。“知见”,就是指佛之知见。所以谓此智光照彻无极,乃能及于佛之知见,令我现前悟入佛的知见,佛知佛见。

【义贯】:“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从“旷劫”以“来”即得“心”识之“见”(眼识)“清净”不染色尘,“如是”眼识清净而“受生”,所受之生“如恒河沙”数之多,在这期间,我于“世出世间”六凡四圣、善恶染净、权实大小、有系无系等一切法之“种种”差别“变化”,只须“一见”当下“则”能以眼识而“通”达了然,不劳意识计度分别,因此我于眼识早“获无障碍”。所以,在座诸位!你要眼识,什么看了,缘起都知道,这个都是因缘生,不实在的,你的眼识就通达。看什么心都如如不动,财色名食睡摆在你前面,一点念头都没有,就是这样,舍利弗就是这样,就获得无障碍。不要看什么就着什么,看什么就发贪嗔痴的念头,那看什么就什么都障碍。今世“我于中路逢迦叶波”三“兄弟”互“相”随“逐”,彼此“宣说因缘”生法彼宣说因缘生法,无上深义之偈,我一闻偈,当下即“悟”了如来藏“心”周遍法界“无”有“际”限;由于慕佛胜法故,“从佛出家”,佛之开示,更令我眼识之“见觉”得达识精“明”彻“圆”满,证入如来藏性,“得大无畏”,示“成阿罗汉,为佛”之“长子”,所证法身为“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今“佛问圆通,如”依“我所”自“证”者,则以“心”眼之无分别“见发”出本有智“光”,所以,只有无分别心,才能够开采我们的本性。记得!用无分别、平等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众生,这是很重要的!此本智之“光”得“极”照悟入佛之“知见”,入如来地,“斯为第一”最妙圆通法门。

今天就达到了师父要讲五十个page,那就刚好满我们的愿,从1104到1154,刚好五十个page,所以,听师父的课,哎呀!很舒服,不拖泥也不带水,很刺激的!(大众鼓掌!)再来,我们下个礼拜上二天的课,就可以把第十一套到一个段落,第十一套。接着我们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我们在农历年前,大概还可以讲六堂课,六堂课,圆瑛法师那个《讲义》应该可以讲完,那么《义贯》大概就是变成要……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变成要农历年以后了,几月几号开课,时间到我会宣布。下个礼拜要上二天的课,二天的课,上二天的课。

请合掌!愿以此功德,(师父开始单独念:)消灾在座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齐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有一个居士问说:放其他的纳骨塔,跟放我们文殊讲堂分院纳骨塔,有什么不一样?那你想想看,每讲《楞严经》法会,统统一直回向我们那个纳骨塔,哪一个纳骨塔有福报这么大的呢?在那边设立了亡灵牌位纳骨塔,为什么?因为师父感念大家的恩,那么师父把这个钱再印《楞严经》。所以我给纳骨塔的众生二次的功德:一、放进去的时候,有诵经、拜佛、念佛,包括所有一切的法会,统统跟他回向。再来,把那个钱,收了钱,再印《楞严经》、再印光盘,再散播出去,又回向给这些亡灵。所以,在师父这里,绝对不会让你吃亏,你出了这一些钱,不会让你吃亏。所以说:在座诸位!如果你已经请购了,对不对?那就没话讲了,没有话讲了!那么很多人有放到其他的地方,其他的地方,像包括卢医师,他的爸爸、妈妈也放在其他的地方,后来还是觉得纳骨塔好,把它放进去。所以,这个纳骨塔,很多人进去看了以后,哇!一点都不像纳骨塔,很庄严、很好的!为什么?因为那一些是师父要求他,一定要这样设计的,一定要设计。我跟那个设计师讲:这个纳骨塔进来,每一个人看到都能够充满着法喜,常得来到这里一点都不惊恐,一点都没有觉得说阴森森,完全没有!非常的阳光、非常的好,很干净的,我们那个纳骨宝塔。而且最重要又是合法化,政府立案的。为什么今天……我不是sales 但是这个好的要介绍给你知道,好的要介绍给你知道。所以说:师父尽量把这个钱再聚集,我就跟麦老师讲说:散播法宝还要再快,再加把劲,再加把劲,正法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但是你们要support me啊,我supportyou啊,你们要支持我,支持我!对不对?(大众鼓掌!)所以,这个……。你到香港,广东话就有一句话就说:多谢多谢,多谢支持!多谢支持的意思,多谢支持。(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243链接(未完)

楞严经讲解241:道理知道叫见惑,知道做不到是思惑,要契入就要断思惑(习气)

楞严经讲解242:无始来没有一尊佛是只修一两个法门而成佛的

楞严经讲解243:真的下功夫,就一定要把无量劫来的习气当作是你的敌人

楞严经讲解244:人死时根尘俱舍,而闻性仍是继续再作用下去,助念多么重要

楞严经讲解245:你所有的根尘在运作你的行住坐卧(包括起心动念)都是多余的

楞严经讲解246:期望了未来就会失去现在;掌握现在才有未来

楞严经讲解247:今天在座诸位听楞严经,栽培的统统是下无漏的种子

楞严经讲解248:生活在二元对立的观念里面,你的苦就永远没有尽头

楞严经讲解249:还有不满别人、有攻击别人的心态,就表示你的心没有自我降伏

楞严经讲解250:因为根器、时空不一样,佛所讲的法都有差别

楞严经讲解251:活着的时候多做一点善事,以免临终后悔

楞严经讲解252:弹指就是一念,一念就是百劫,没有时间长短的

楞严经讲解253:没有能耐、能力来分辩正邪,你才执着某一种角度认为叫做对

楞严经讲解254:学佛不必多,深知贪欲为诸漏根本,你这辈子就快活

楞严经讲解255:修楞严大定的首先就一定要断淫,淫为坏定之冤贼

楞严经讲解256:今天的台风、飓风都是众生的共业所感,无明力的共业所感的世间

楞严经讲解257:生命只是一种责任,该完成的责任你要完成

楞严经讲解258:一念南无阿弥陀佛,所有的贪、嗔恨、愚痴心统统断尽;这是真念佛人

楞严经讲解259:佛有交代,不管什么再来人一经认出身分,就必需入涅槃

楞严经讲解260:真修行就是你的个性真的改变了,没有任何情绪,一心都是佛号

楞严经讲解261:你下手处心无分别,平等的对待一切众生就入佛的正见

楞严经讲解262:记住修行不要左顾右盼,要直接就往极乐世界冲

楞严经讲解263:当今末法钝根障重之人即使作错了事,都说他不得骂他不得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87目录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23目录(全)

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全)

净慧法师僧伽吒经浅释01-18目录(全)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243链接(未完)

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魔王波旬(第六天魔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