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淺释185 : 菩萨將此善功德廻向給一切众生,而沒有一絲毫的取相執著心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爾時。金剛幢菩薩观察十方。观察众会。观察法界已。入於字句甚深之義。修習无量广大之心。以大悲心普覆世間。長去來今佛种性心。入於一切諸佛功德。成就諸佛自在力身。观諸众生心之所乐。隨其善根所可成熟。依法性身。为現色身。承佛神力。而說頌言。
在这個時候,金剛幢菩薩普徧观察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因緣,又观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海会大众的因緣,又观察法界的因緣。观察之后,入到字句甚深義理的三昧中。修行学習无量无边这种尽虛空徧法界广大之心,用大悲利物这种心,能解除众生的苦惱,普徧覆護一切世間的众生,生長过去諸佛种性心,現在諸佛种性心,未來諸佛种性心。入一切諸佛的功德,也就是菩薩自己的功德,自己的功德就是諸佛的功德,諸佛和菩薩是二而不二。成就諸佛所具有任運自在这种自在力身。观察每個众生心中所愿意的是什么?所希望的是什么?隨順众生的善根,看那种善根成熟,就用那种方法來教化。根據法性身为其示現色身而为說法。仰承著十方諸佛大威神力,而为众生說下边四十一首偈頌,來教化有緣的众生。
菩薩現身作國王 於世位中最无等
福德威光胜一切 普为群萌興利益
菩薩观察众生的因緣,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为說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为說法。应以国王身得度者,即現国王身而为說法。应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为說法。總而言之,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为說法。由此观之,菩薩所行所作不为自己,而为利益众生。菩薩为教化众生,令其離苦得乐,乃心甘情愿隨著众生到地獄道去,或到餓鬼道去,或到畜生道去。这就是菩薩的精神。菩薩示現色身,作为大國的國王,在世間的地位來讲,是最尊最貴。其相貌也圓滿,福德也具足。威儀之光胜过一切,普徧为利益众生而行仁政。所謂「愛民如子」,为老百姓做功德事。
其心清淨无染著 於世自在咸遵敬
弘宣正法以訓人 普使众生獲安隱
菩薩雖然示現國王身,可是其心非常清淨,沒有一切的汚染執著。不自私不自利,一切的一切皆为利益众生。只要对众生有利益,能令众生生出欢喜,就是粉身碎骨也愿意去做,沒有個我相存在。于世間上是任運自在,所以受众生的尊敬。他弘揚宣化正法,令正法久住,用正法訓誨世人。菩薩能普徧使令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到安穩。
現生貴族昇王位 常依正教轉法輪
稟性仁慈无毒虐 十方敬仰皆從化
菩薩示現色身,生在貴族家中,將來可以升作國王,常常根據正法眼藏來轉大法輪,教化众生,令众生聞法開悟。菩薩的稟性很仁慈,心无瞋毒和虐待众生的思想,所以十方世界的众生,都來恭敬仰望而依從他的教化。
智慧分別常明了 色相才能皆具足
臨馭率土靡不從 摧伏魔軍悉令尽
菩薩雖然示現國土或大臣,但是他的智慧常明瞭,不会糊涂。善能分別一切諸法实相道理。菩薩所示現的色相非常圓滿,才能非常高超,样样都具足。作为國王時,臨朝執政,治理國家,時常駕车出巡。凡是所統治的土地,无论江河湖海等处,他都是親臨視察。所有的众生,都聽從他的教化。他能摧滅降伏十大魔軍,把他們消滅殆尽。
堅持淨戒无违犯 決志堪忍不动搖
永愿蠲除忿恚心 常乐修行諸佛法
菩薩堅持淨戒,絕对不违犯。立決定的志愿,堪忍一切人所不能的,遇到一切境界,不动不搖。永遠发愿蠲除一切忿恨和瞋恚的心。常常愿意修行一切諸佛所說的法。
飲食香鬘及衣服 车騎牀褥座與燈
菩薩悉以給济人 並及所餘无量种
所有一切的飲食,一切的香众生,一切的衣服,一切的轎车,一切的騎馬,一切的宝牀,一切的被褥,一切的宝座,一切的宝燈,菩薩統統布施與所求之人,用种种物品來济給众生,並將所餘无量种的宝珠,也能布施,絕无吝惜。我們也要学菩薩的慈悲心,周济貧穷的人。
为利益故而行施 令其開发广大心
於尊胜处及所餘 意皆清淨生欢喜
菩薩为利益众生的緣故,而修布施的行門,为使令众生開广大之心。住在最尊貴最殊胜的宮殿,或者其餘的屋舍,在意念之中,時時清淨,時時欢喜。
菩薩一切皆周給 內外所有悉能捨
必使其心永清淨 不令暫爾生狹劣
菩薩把一切的物品,都能周济給众生。內財是頭目腦髓,外財是國城妻子,內外所有統統布施出來。菩薩心中永遠是清淨,不会在暫時之間生出捨不得的心,令众生一時一刻也不生狹劣的心。
或施於頭或施眼 或施於手或施足
皮肉骨髓及餘物 一切皆捨心无吝
菩薩或布施自己的頭,或布施自己的眼,或布施自己的手,或布施自己的足,或布施自己的皮,或布施自己的肉,或布施自己的骨,或布施自己的髓,以及其他的物品,一切的一切皆可布施,而心中沒有吝惜的思想。
菩薩身居大王位 种族豪貴人中尊
開口出舌施群生 其心欢喜无憂戀
菩薩示現种种身形來教化众生,有時示現最尊貴的國王身,有時示現最貧賤的乞丐身。隨順众生的机感而現其身。菩薩示現大國的國土,他是种族豪貴的人,受人尊敬。他能把口中的舌布施給众生,心中非常欢喜而沒有憂愁和憂戀的思想。
以彼施舌諸功德 廻向一切諸众生
普愿藉此胜因緣 悉得如來广長舌
菩薩用施舌的功德,廻向給法界所有的众生。普徧愿意一切众生,借著这种殊胜的因緣,都得到佛的广長舌相,能徧覆三千大千世界,为其他一切众生演說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妙法。
或施妻子及王位 或施其身作僮僕
其心清淨常欢喜 如是一切无憂悔
菩薩或者將自己的妻子和王位布施於人,或將自己布施于人,作为人的僮僕。无论是內財或是外財,布施之后,沒有求报的心,所以心常清淨,時常欢喜。这样的布施一切,也不憂慮,也不后悔。
隨所乐求咸施與 应時給济无疲厭
一切所有皆能散 諸來求者普滿足
菩薩隨順众生所乐求的物都能布施,令众生心滿意足。換言之,众生需要什么?菩薩布施什么?正在众生需要的時候,他就及時布施,可是心中沒有疲倦和厭煩的思想。所有一切的物品,皆能散捨給众生。凡是前來乞求的众生,不令其失望,都得到欲求的物品,皆大欢喜。
为聞法故施其身 修諸苦行求菩提
復为众生捨一切 求无上智不退轉
菩薩为聞佛法的緣故,所以布施自己的身,修种种的苦行。为什么修苦行?为求菩提觉道,早成佛果。菩薩又为众生得利益,乃將所作一切功德捨與众生。为求无上的智慧,所以永遠不退轉菩提心。
以於佛所聞正法 自捨其身充給侍
为欲普救諸群生 发生无量欢喜心
菩薩因为在佛所聆聽正法,所以把自己的身体布施於佛,作为佛的侍者。为想普救一切众生出離苦海,乃发生无量慈悲喜捨心,以及无量欢喜心。
彼見世尊大导師 能以慈心广饒益
是時踊躍生欢喜 聽受如來深法味
菩薩見到佛,能用慈悲心广饒益一切众生。这時候,菩薩見佛饒益众生,欢喜之至,情不自禁跳躍起來,聆聽領受佛的深法味。
菩薩所有諸善根 悉以廻向諸众生
普皆救護无有餘 永使解脫常安乐
菩薩所有一切的善根,完全廻向給一切众生,普徧救度保護一切众生,沒有剩餘的众生,而得不到利益。永遠使令一切众生得到解脫,得到安穩快乐。
菩薩所有諸眷屬 色相端严能辯慧
华鬘衣服及涂香 种种庄严皆具足
菩薩所有一切的眷屬,色相非常端正而庄严,又有辯才无礙的智慧。有种种的华鬘,种种的衣服,种种的涂香,种种的末香,种种的庄严,統統具足。
此諸眷屬甚希有 菩薩一切皆能施
專求正觉度群生 如是之心无暫捨
这一切的眷屬是很希有的,可是菩薩將自己的眷屬皆能布施。为什么?因为專求正觉(佛),而來教化救度众生。这种大菩提心,一時一刻也不捨離。
菩薩如是諦思惟 備行种种广大业
悉以廻向諸含識 而不生於取著心
菩薩善於这样審諦思惟,普徧修行种种广大功德的善业。將此善功德廻向給一切众生,而沒有一絲一毫的取相執著心。菩薩沒有这样的想:「我現在作布施,有这样多的善功德,我的功德太大了。」不像梁武帝見到菩提达摩祖師時,便問「我建了很多的廟院,度了很多的僧尼,这能有多少功德?」达摩祖師不客氣的說:「沒有功德」。为什么这样說?因为梁武帝執著心太重,故給他一個當頭棒喝,令梁武帝清醒,不要为有功德而布施。所謂「三輪体空」才是眞布施。
菩薩捨彼大王位 及以國土諸城邑
宮殿樓閣與園林 僮僕侍衛皆无吝
菩薩示現为國王時,或者把王位捨去,或者把國土捨去,或者把城邑捨去,或者把宮殿捨去,或者把樓閣捨去,甚至園林、僮僕、侍衛等等,統統捨去,而无吝惜。
彼於无量百千劫 处处周行而施與
因以教导諸群生 悉使超升无上岸
菩薩在无量百千劫以前,他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國土去周行,而且布施他所積聚的一切善根。因为有这样多的善功德,所以教导一切众生,使令众生都超升到无上湼槃彼岸。
无量品类各差別 十方世界來萃止
菩薩見已心欣慶 隨其所乏令滿足
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品类各不相同。十方世界不同品类的众生,皆來到菩薩所行布施处而萃止。菩薩見到这样无量众生向他化緣,心中非常欣慶,乃隨著众生所缺乏而布施,令众生得到滿足。
如三世佛所廻向 菩薩亦修如是业
調御人尊之所行 悉皆隨学到彼岸
好像过去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修的廻向,菩薩也修这样廻向的业。諸佛所行这种法門,菩薩跟佛学習到彼岸的法。彼岸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境界,也就是常乐我淨四德的世界。
菩薩观察一切法 誰为能入此法者
云何为入何所入 如是布施心无住
菩薩观察一切佛法,思惟一切佛法。誰能入这個法呢?怎样能入到寂滅法里?一切法皆空,又有什么可入呢!就是布施法也是空的,有什么可以著住呢?
菩薩廻向善巧智 菩薩廻向方便法
菩薩廻向眞实義 於其法中无所著
菩薩廻向他所修的善巧智慧,令众生也都有善巧的智慧。菩薩廻向給众生,这是方便法。菩薩修行菩薩道,廻向实際,无论修什么法?都是无所執著。
心不分別一切业 亦不染著於业果
如菩提性從緣起 入深法界无违逆
菩薩的心,不執著一切善业和惡业。也沒有起惑、造业、受报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知道菩提法性是從因緣而生起,所以入甚深法界,也不违逆法的实際理体。
不於身中而有业 亦不依止於心住
智慧了知无业性 以因緣故业不失
菩薩不会說在自己身中造了什么业?所以不執著业。也不依止在心住。所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沒有執著住心。有了智慧,便明瞭一切业性恒空,沒有业性的存在。因为有种种因緣的緣故,所以业力也不消失。
心不妄取过去法 亦不貪著未來事
不於現在有所住 了达三世悉空寂
菩薩的心不妄取过去的法,也不貪求未來的事,也不在現在有所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壽者相皆空了,一切不執著。为什么无所住?因了明瞭通达三世都是空寂的緣故。
菩薩已到色彼岸 受想行識亦如是
超出世間生死流 其心謙下常清淨
修行菩薩道的菩薩,把所有一切皆能捨,看一切皆空。所以对於色受想行識五蘊知道是空寂。因为是空寂,所以到色受想行識的彼岸。菩薩的知見和凡夫的知見不同,菩薩超出世間生死的苦海,菩薩的心是謙下而常清淨。
諦观五蘊十八界 十二种处及己身
於此一一求菩提 体性毕竟不可得
菩薩審諦观察色受想行識五蘊是空的。又观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色声香味觸法六尘,以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合为十八界,也是空的。又观察十二种处(六根和六尘)和自己的身,也是空寂。在这五蘊、十八界、十二处中求菩提觉道,都是不可得。为什么?因为它們的体性都是空寂的。
不取諸法常住相 於断滅相亦不著
法性非有亦非无 业理次第終无尽
菩薩修行中道了義,也不偏於空,也不落於有。落於有就是執常相——墮落常見。偏於空就是執断相,墮落断見。佛法既不是常又不是断,非断非常是中道了義,所以說不取諸法常住相。菩薩不執著一切法有個常住相。那么,沒有常有個断嗎?断相也不著住,所以不執断不執常,这才是中道了義。法的本性,也不是有,也不是无,有无也是邪見。雖然非断非常,非有非无,可是业的理体很有次第,不会沒有。
不於諸法有所住 不見众生及菩提
十方國土三世中 毕竟求之无可得
菩薩修行諸法,而不住在諸法。即法非法,不在一切諸法相有所執著。不但一切法是空的,就是众生和菩提也是空的,本來不应該執著。十方諸佛國土和三世諸佛所住的地方,究竟來讲,求之不可得。为什么?因为它本來是空的。
若能如是观諸法 則如諸佛之所解
雖求其性不可得 菩薩所行亦不虛
若能知道諸法本來是空,还有什么可執著呢!所謂「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不可以言宣。」若能观一切諸法实相,則如諸佛所瞭解一样。雖然求法的本性是不可能得到的,可是菩薩所行菩薩道的功德,不会沒有的。为什么說不虛?因为「福不唐捐」的緣故,修行一定会有福德,不修行一定不会有福德。
菩薩了法從緣有 不违一切所行道
開示解說諸业跡 欲使众生悉清淨
菩薩明瞭一切諸法是從因緣生起而有。所謂「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又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義。」因为它是假名,所以說空也是假。不违一切所行道,就是中道。凡是有所修行,一定会有成就。菩薩開方便法門,示現眞实相,解释甚深義,演說微妙法。開示解說一切业的果报这种道理。菩薩为什么无事找事做?在无言說中而立言說,这是令众生恢復本來面目,得到清淨本源,妙眞如性。
是为智者所行道 一切如來之所說
隨順思惟入正義 自然觉悟成菩提
这個就是为有智慧的人所修行的道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法。若能隨順这個道理來思惟,而入正法之義,自然会觉悟,成就菩提觉道。
諸法无生亦无滅 亦復无來无有去
不於此死而生彼 是人解悟諸佛法
諸法是空寂,所以它不生也不滅。法是无來无去。在这個地方死了,又生到另外地方去,这些想都沒有了。这個人若能解悟这是諸佛的正法。那么,就不会執著一切相。
了达諸法眞实性 而於法性无分別
知法无性无分別 此人善入諸佛智
明瞭通达一切諸法眞实的理体,对於法的本性沒有分別心。知道法性是空,不在空上生出分別。这個人善能契合諸佛的智慧。
法性徧在一切处 一切众生及國土
三世悉在无有餘 亦无形相而可得
法性徧滿一切处,所謂「尽虛空,徧法界」,都有法性。所有的众生和所有的國土。法性都存在。三世都有法性的存在,沒有无法性的地方。雖然是自然有法性的存在,可是法性是无形相而是空寂,不能得到。法性雖然无形相,但若能眞修行,也能得到眞正智慧。
一切諸佛所觉了 悉皆攝取无有餘
雖說三世一切法 如是等法悉非有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觉了法性徧一切处。法性雖然无形相,而能徧一切处。这是什么道理?因为它有这种的力量。佛觉悟法的本性,攝取法性而无有餘。佛雖然演說三世一切諸法,可是不執著法相。法性雖然是有,可是法相是空。佛所說一切諸法皆是空的。
如諸法性徧一切 菩薩廻向亦復然
如是廻向諸众生 常於世間无退轉
好像一切法性徧滿一切处,可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嗅之无味。菩薩修廻向的功德,也是这样的情形,雖然无形相,可是功德不可思議。因为这样,所以佛所修積一切功德廻向給一切众生。他不但一天修菩薩行,而且是天天修菩薩行,月月修,年年修,生生世世在修菩薩行。把功德廻向給法界众生,常在世間而不退轉菩提心。佛說法沒有定法,有的经典上說有的道理,有的经典上說空的道理。为什么說有說空?就因为众生不執著有,便執著空;不執著空,便執著有。其实法是非空非有,非断非常,所以佛为破众生的執著,而用种种譬如來为众生說法。可是众生的本性愚痴,越为他說法,他越是糊涂。不是把这個拿起來,就是把那個拿起來,始終放不下。放下这個拿起那個,放下那個又拿起那個。好像妄想一样,这個妄想停止,那個妄想生起,又好像大海的波浪,沒有停止的時候。所以佛說法为对治众生的妄想,若能不生妄想,就是諸法的本源,眞实的理体。但是我們众生不能停止妄想,所以諸佛才說一切法,对治众生的一切妄想。妄想如果沒有了,一切法也用不著了。(未完)
华严经淺释181 : 菩萨都曾经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圓滿了六度万行才具足成就
华严经淺释182 : 菩薩布施內宮眷屬、妻和子、舍宅時对众生所作的善根廻向
华严经淺释183: 布施不要作非時施,要在最適宜時机布施才能與众生結欢喜緣
华严经淺释184 : 这些种种的道理就是菩薩所修第六种廻向: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