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213: 宣说如何证入菩萨第七地遠行地的法门及其境界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卷三十八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第七遠行地

是時天众心欢喜         散宝成云在空住

普发种种妙音声         告於最胜清淨者

这時在法会的天众們,在大家的心裡,都充滿了欢喜的情緒,於是散发出各种珍宝,在空中結成美麗絢爛的云彩。他們普徧发出种种美妙的音声,告訴最殊胜最清淨的佛。

了达胜義智自在         成就功德百千億

人中蓮华无所著         为利群生演深行

佛能了达一切最殊胜的義諦,又有自在的智慧,所成就的功德有百千億那样多,这可譬喩为人中的一朵大蓮华——蓮华出淤泥而不染,也不著於水。佛已无任何執著,为了要利益众生,才演說这甚深微妙的法門。

自在天王在空中         放大光明照佛身

亦散最上妙香云         普供除憂煩惱者

大自在天王也在空中,放出最大的光明,照著佛的身体,又散出最上好的妙香,在虛空中結成香云。一切都是供养給沒有憂愁、沒有煩惱的世尊。

爾時天众皆欢喜         悉发美音同讚述

我等聞斯地功德         則为已獲大善利

在大自在天王和天众們,在天空中散华,散香成云,放光照佛的時候,夜摩天王和他的天众,也非常欢喜,於是大家異口同声,同時发出美妙的音声來讚揚佛,說:我們現在能聽到第六地——現前地的法門,眞是不可多得!因为这是发大心和大愿力的菩薩們所修行的善根功德。而今我們聽了之后,也得到莫大的善业和利益,令我們明白应該趕快觉悟,返迷归眞。

天女是時心慶悅         競奏乐音千万种

悉以如來神力故         音中共作如是言

这時諸天婇女心中也特別欢喜,互相慶幸能聽到这种殊胜的佛法,大家爭先恐后競奏出千万种天乐,以表示至心供养諸佛。这一切盛況,都是完全藉著佛的大威德神力之故。在音乐和欢声中,大家不約而同地唱出同样的歌詞,讚揚諸佛无上的功德。

威儀寂靜最无比         能調難調世应供

已超一切諸世間         而行於世闡妙道

佛的威儀是慈祥的、令人敬畏的。寂靜中流露出和藹,令人見了生出孺慕之情。世間无人可與佛相比擬。有些難於調伏的剛強众生,他們无明闇障很多,对於事理不明白,对人貢高我慢,自視甚高。一旦得遇善知識,稍明事理,反而更加傲慢。總之,这类众生有各种障礙,使得他不容易自在放下,破不了自己的執著。佛对於这些可怜的剛強众生,用无上的智慧及各种善巧方便法門,來調伏、教化他們,引导他們走上光明的大道。所以世上的众生都应該尊敬供养佛。佛是福慧具足觉行圓滿的天人師表,一切都超过了凡聖。但佛的慈悲心如海,從不会捨離我們,隨時都为苦海中的众生,宣揚他怎样離苦得乐的无上妙法。

雖現种种无量身         知身一一无所有

巧以言辭說諸法         不取文字音声相

佛雖然現出种种不同、无量不可数知的化身來教化众生,但佛並不執著於这些化身,因为佛知道一切終归都是虛幻不实的。佛深知众生的根性,他知道運用巧妙的言辭和方便的方法,契合众生的根机,对众生演說諸法。佛为教化众生,用了种种言辭、种种文字、种种音声、种种化相;雖然这样,他並不執著於說、執著於教,和執著于文字音声的假相。

往詣百千諸國土         以諸上供供养佛

智慧自在无所著         不生於我佛國想

佛教化众生,不限於一國一地,他徧歷百千億的國土,教化众生。行菩薩道的大菩薩們,也到百千億的國土,去親近佛。菩薩用最上品的各种日常需用的物資,供养十方諸佛。佛和菩薩的智慧,都已达到自在无所著的境界,所以他們沒有我的國土和你的國土的界限。諸佛是一体的。諸佛的國土不分彼此,沒有差別。因之,佛不会生起叫众生到我的國土來的思想。

雖勤教化諸众生        而无彼己一切心

雖已修成广大善        而於善法不生著

佛雖然常常在教化众生,但心意裡是:「我令一切众生滅度,而无一众生得滅度者」的这种思想。这就是不取於相的意思。佛也沒有「你是众生,我是佛」的分別心。雖然知道自己修成了广大的善根和功德,而对於自己所修的善法並不生執著心。

以見一切諸世間         貪恚痴火常熾然

於諸想念悉皆離         发起大悲精进力

佛見到世上所有众生,无量劫以來,常被貪瞋痴的烈火燒得遮蓋了本來的眞性。凡夫为什么不易修成佛果?就因为在这三毒的烈火中,被燒得迷糊了,出不來了。如果能息滅了三毒烈火,親近佛,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得到三学的清涼,就可以成佛道。应該把痴心妄想、狂心野性都離開了,返樸归眞,发起无量的大悲心,勇猛精进,勤求佛道。

一切諸天及天女         种种供养称讚已

悉共同時默然住         瞻仰人尊愿聞法

所有諸天的天王、天众、和天女們,散华散香、奏天乐、歌頌讚揚和奉獻种种上好供养之后,大家同時恭敬肅然,目不轉睛地仰望人中最尊貴的佛,希望繼续聽佛說法。

時解脫月復請言         此諸大众心清淨

第七地中諸行相         唯愿佛子为宣說

这時,解脫月菩薩又向金剛藏菩薩請法,說:这些在法会中的大菩薩,他們都懷著一顆清淨而沒有絲毫妄念的至誠心,等待著聽聞十地中,第七地的妙法。在第七地時应如何修行?修些甚么法門?是些甚么境界?有些甚么样的相狀?希望佛的大弟子——金剛藏菩薩,請你繼续一一为大家演說。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具足第六地行已,欲入第七遠行地,當修十种方便慧,起殊胜道。

當解脫月菩薩向金剛藏菩薩請法之后,金剛藏菩薩立刻接受他的請求,說:諸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薩道積集种种善根的大菩薩,修行圓滿了第六地之后,再繼续修行第七地——遠行地時,他应該修習十种的方便智慧。这十种方便智慧,可以啟发对佛法深入了解,对一切有为法更徹底認識,而捨棄執著。对教化众生的慈悲心更深切。了法性空而能隨众生意解,起殊胜智慧,方便善巧任運行事。

何等为十?所謂雖善修空无相无愿三昧,而慈悲不捨众生。雖得諸佛平等法,而乐常供养佛。雖入观空智門,而勤集福德。雖遠離三界,而庄严三界。雖毕竟寂滅諸煩惱燄,而能为一切众生起滅貪瞋痴煩惱燄。雖知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燄、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自性无二。而隨心作业无量差別。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虛空,而能以清淨妙行庄严佛土。雖知諸佛法身本性无身,而以相好庄严其身。雖知諸佛音声,性空寂滅不可言說,而能隨一切众生出种种差別清淨音声。雖隨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隨众生意解分別,以种种相、种种時、种种劫数,而修諸行。菩薩以如是十种方便慧,起殊胜行。從第六地入第七地,入已,此行常現在前,名为住第七遠行地。

甚么叫十种方便智慧呢?就是:①菩薩雖然已经知道一切都是空,一切都是无相,一切都是无愿的。这三种空、无相、无愿的正定正受——菩薩雖已深入这种解脫三昧中,可是他还是要发大慈悲心來教化众生。令众生发菩提心,用慈悲喜捨四种无量的大慈悲心,不捨一個众生。有些人不相信菩薩帮助人,因为他沒有看見顯著的事实。要知道菩薩帮助人,是不求报酬的。如果菩薩不帮助我們,恐怕連这個人身都難得到!何以見得?如像我們能一念向善,能知諸惡莫作,能知畏因果,这就是菩薩在无形中影響我們,教化我們。②菩薩歷劫修行,本來已证得與佛平等的智慧、法力和神通,可是他还愿意恭敬供奉三世諸佛。③菩薩雖然已入观空的智慧法門,了知諸法皆空,但他还是常常修積种种福德善根。④菩薩本來早已超出三界,早已捨離了欲念,可是他还是不停的做善功德,以此庄严三界。⑤菩薩已经滅除了一切煩惱的火燄,但是他为了教化众生,还得生一點滅三毒的火燄。

⑥菩薩雖然已经知道世上一切有为法是如幻的、如夢境、如光影、如響应声、如火燄、如變化、如水中的月亮、如鏡裡的影像——这些都是虛妄的、假的。自己的佛性沒有兩個,而能隨著本有的慈悲心,造种种不同的善业。⑦菩薩雖然知道一切諸佛的國土,也是猶如虛空一样,不会生執著心,而他仍能以清淨的妙行,來庄严十方諸佛國土,令十方諸佛國土更加庄严胜妙。⑧菩薩雖然已知道諸佛的法身,本性是沒有一定的身相,但他仍然用三十二种相好來庄严諸佛的法身。⑨菩薩雖然已知道諸佛的音声,本來是性空寂滅,不可以言說來形容表达,是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的,可是菩薩能隨一切众生的境界,发出种种不同的清淨音声。⑩菩薩雖然明白諸佛的法,觉悟三世也不过是一念而生起,可是他依然隨众生心意所明白的,來一一分別。在种种形相、种种時間、种种劫数裡,修行菩薩应修行的种种法門。菩薩用上面所說十种方便智慧,開啟他最上最殊胜的智慧,修菩薩行,行菩薩道。從第六地进入第七地之后,如是种种修行的法門和境界,常現在他的心意中,永遠不会退失,这就叫做「住第七地——遠行地」,「住」是不会退失的意思。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七地已,入无量众生界。入无量諸佛教化众生业。入无量世界網。入无量諸佛清淨國土。入无量种种差別法。入无量諸佛現觉智。入无量劫数。入无量諸佛觉了三世智。入无量众生差別信解。入无量諸佛示現种种名色身。入无量众生欲乐諸根差別。入无量諸佛語言音声,令众生欢喜。入无量众生种种心行。入无量諸佛了知广大智。入无量声聞乘信解。入无量諸佛說智道令信解。入无量辟支佛所成就。入无量諸佛說甚深智慧門令趣入。入无量諸菩薩方便行。入无量諸佛所說大乘集成事,令菩薩得入。

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住在第七地之后,他能隨心所愿到各种类別的众生界去。他又能入諸佛教化众生的善业中助佛济度众生。他又能到无以数計的星球世界網中去行菩薩道。他又能进入諸佛的清淨國土去親近諸佛,不受任何阻礙。他又能深入种种无量不同的有为法和无为法。他又能到无量諸佛示現觉悟众生的智慧中,令众生迅速觉悟。他又能深入无量長短不同的時劫內,互相攝入、互相无尽。他又能深入无量諸佛所觉了的三世智慧中。又能入无量众生不同的信解中,因为他能明白众生的根性,又能入无量諸佛示現各种不同名色的身中。又能入无量各种諸根不同的众生中,契合他們的欲乐,結成同好。又能发揮同无量諸佛一样的語言音声,代諸佛宣化佛法,教化众生,令众生欢喜。他又能善知无量众生的心理,隨和他們,影響他們,令他們不誤入邪道。又能深入无量諸佛的广大智海,並能明了使用。又能深入无量声聞乘中,深信、理解四諦法門。又能深入无量諸佛說法的智道中,令众生生信解心。又能深入无量辟支佛所修的十二因緣法門,成就阿罗漢的果位。又能深入无量諸佛所說的甚深智慧法門,令众生都能进入。又能深入无量諸菩薩的方便行門。又能深入无量諸佛所說的六度万行,大乘法門積集而成的佛事,令菩薩也都能入此大乘的圓融无礙的法門。

此菩薩作是念:如是无量如來境界,乃至於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得知。我悉应以无功用,无分別心成就圓滿。佛子!此菩薩以深智慧如是观察,常勤修習方便慧,起殊胜道,安住不动,无有一念休息廢捨。行住坐臥乃至睡夢,未曾暫與蓋障相应,常不捨於如是想念。

这位住在第七地的菩薩,作这样的思惟:像这样不可数知佛的境界,就是用百千億那由他劫那样長的時間,也沒有方法得知它的確实数目。我現在应該用不由勤策、任運自然、无功用行的自在心意,沒有分別計較的心,來圓滿成就这一切的法門。諸位佛的弟子!这位住在第七地的菩薩,又用他修行所得的深刻智慧作这样的观察,常常勤勉修習方便智慧,不住空有,所行殊胜。在这种殊胜法道上,安住修行,顯观成相,行住威儀,身相不动。菩薩不生一念懈怠的思想,更不会停頓廢捨。行动時、住息時、靜坐時、睡臥時,甚至夢中,都不会忘失这些大乘佛法;就是在睡夢中,也沒有蓋障、煩惱障來擾繞这些大乘佛法,因他終不忘卻殊胜的佛道。

此菩薩於念念中,常能具足十波罗蜜。何以故?念念皆以大悲为首,修行佛法,向佛智故。所有善根,为求佛智,施與众生,是名檀那波罗蜜。能滅一切諸煩惱熱,是名尸罗波罗蜜。慈悲为首,不損众生,是名羼提波罗蜜。求胜善法,无有厭足,是名毗梨耶波罗蜜。一切智道常現在前,未甞散乱,是名禪那波罗蜜。能忍諸法无生无滅,是名般若波罗蜜。能出生无量智,是名方便波罗蜜。能求上上胜智,是名愿波罗蜜。一切異论及諸魔众无能沮壞,是名力波罗蜜。如实了知一切法,是名智波罗蜜

这位住在第七地——遠行地的菩薩,无论在甚么時候,甚么处所,他的心田中總沒有一刹那忘失了十种波罗蜜。这是甚么道理呢?因为菩薩在每一意念中,对人、对一切众生、对一切事,他无一不以大悲心为本懷。他之所以勤修各种法門,就是为了趣向勤求佛的智慧。①他積集种种善业功德,也是为了求得如佛的智慧。然后再把这些殊胜的智慧,教授給众生,令众生也能得到无上的大智慧,这就是所謂的檀那波罗蜜。波罗蜜的意思是到彼岸,彼岸就是離生死此岸,登上涅槃彼岸,得成佛道。也就是說檀那波罗蜜——布施功德,达到空、无相、无愿三輪体空,沒一點缺憾,故能到达彼岸,得成佛道。②佛的智慧,能消滅任何煩惱執障,无明熾火;这就是說持戒的功夫,

达到清淨无一點染汚的程度上,可到达涅槃彼岸,得成佛道。③以慈悲心为首,不令众生受到絲毫損傷和不愉快,这就是忍辱功德修到最圓滿无缺憾的地步,可以到达彼岸,得成佛道。④勤求修学殊胜的善法,從不生厭倦心和自滿驕傲心,这就是勇猛精进勤勉求学的精神,达到最高的程度,可登涅槃彼岸得成佛道。⑤所有佛道的智慧,常常呈現於心意識中,運用自如,絕不会散乱恍惚,这就是禪定的功夫到达最高的程度了。这時定力深厚,智慧油然而生,可以到达彼岸,得成佛道。⑥能夠瞭解諸法实相,无生无滅的眞实道理,这就是智慧到达最高峰,而能登彼岸得成佛道。⑦能夠生出无量的善巧方便智慧,对治无量的世法,这就是方便法門的「用大」,发揮了最高效力,到达彼岸,得成佛道。⑧能夠知道勤求无上佛智,夙夜匪懈,这就是愿力到达極點的表現。也可以登涅槃彼岸,得成佛道。⑨一切外道的邪見異论,和其他諸魔等,都不能破壞菩薩修学佛道的堅固心,动搖他行菩薩道的意志。这就是信心愿力已到达彼岸,得成佛道。⑩如实相能了解一切法的眞理,用以教化众生,这就是智力已到頂點,无有能超过的,自可登达彼岸,得成佛道。菩薩修学到达第七地,能一念具足十种波罗蜜,念念如是,至此方得具足圓滿。

佛子!此十波罗蜜,菩薩於念念中皆得具足。如是四攝四持,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略說乃至一切菩提分法,於念念中皆悉圓滿。

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弟子!这十种波罗蜜,菩薩是一瞬息間都不会稍有失誤,无時无刻不是念茲在茲,切实修学而求具足圓滿。好像四攝法——菩薩度众生常用四种方法來攝受众生:①布施。②愛語。③利行。④同事。四持,又称四總持:①法總持,又名聞總持,於佛的教法聞持不忘。②義總持,於諸法的義理,總持不失。③咒總持,菩薩依定起咒,持咒神验,能除众生的災患。④忍總持,菩薩的实智,能忍持法的实相而不失。三十七品,就是三十七种佛道的品名:①四念处。②四正勤。③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④五根。⑤五力。⑥七觉分。⑦八正道分。合共为三十七品。三解脫門——就是①空解脫門。②无相解脫門。③无愿解脫門。这只是大略举出数种而已。總之,一切应該修学的菩提觉道法門,在第七地的菩薩,无一样不是於念念中,勤勉修学,以求具足圓滿。

爾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但於此第七地中,滿足一切菩提分法,为諸地中亦能滿足。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於十地中皆能滿足菩提分法。然第七地最为殊胜。何以故?此第七地功用行滿,得入智慧自在行故。

这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說:佛的大弟子!修学十地法門的菩薩,是祇在第七地中時才滿足一切的菩提觉道法門呢?还是在十地中各地都能滿足一切的菩提觉道法門?金剛藏菩薩答覆解脫月菩薩說:佛的大弟子們!修学十地法門的菩薩,在十地中各地都能滿足一切菩提觉道的法門不过在第七地時,修学得最殊胜最圓滿。是什么緣故呢?因为在第七地以前的各地,所修的功德和行門,雖說已算圓滿,但还沒有眞正得到智慧自在,祇是到自分滿足。到第七地,所修的功德行滿,可以求八地的证智,得到智慧自在——五通六用十种自在的境界。

佛子!菩薩於初地中,緣一切佛法愿求故,滿足菩提分法。第二地離心垢故。第三地愿轉增長得法光明故。第四地入道故。第五地順世所作故。第六地入甚深法門故。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皆亦滿足菩提分法。何以故?菩薩從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力故,從第八地乃至第十,无功用行,皆悉成就。

諸位佛的弟子!修習十地法門的菩薩,在前三地時,把世間一切諸有漏法,都依據十善,本著愿力,勤求达到圓滿菩提觉道。所以說:「初地愿中具」。第二地是依持清淨戒行,離一切染垢,而圓滿具足,故說:「二地戒中具」。第三地時愿力增長,依佛的智慧利益众生,故說:「三地聞中具」。第二和第三地是將有漏諸法,本著智慧通达到出世的无漏法。第四地依清淨的三昧,得聞持如实智顯示,明慧增上。这時菩薩已入佛道,修出世的法門。第五地为何称为難胜地呢?因为前諸地雖得出世,而未能順世。眞諦與俗諦本是互相违背的,而今要令其相应和合,故此地已得方便所攝菩提分,能順世有所作为了。第六地就已圓滿具足菩提觉道,而进入甚深法門。第七地則是積世出世間互各殊胜,能生一切佛法。所有前面說的三十七道品等諸法門,都已圓滿具足了。甚么原因呢?修学十地法門的菩薩,從初地到第七地,以前六地都是偏重修学一种,到第七地才具足一切。因之從初積集,到此地時就已成就了智功用的眞实智慧。有了这分智力,进入第八地以至第十地,都能任運自在,不必著意,很自然的无功用行,都能成就。

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处雜染,一处純淨;是二中間難可得过。唯除菩薩有大方便神通愿力。佛子!菩薩諸地亦復如是;有雜染行,有清淨行。是二中間,難可得过。唯除菩薩有大愿力,方便智慧,乃能得过。

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弟子!譬如說有二個世界,一個世界是有清淨,也雜穢染汚和合的,一個世界是純一清淨无一點雜染的。这兩個世界中間,是很難通过的。唯有菩薩他有很大的方便智慧,神通妙用,捨己为人的大愿力,可以來去自如。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修習的十地法門,每一地轉进入另一地的時候,也是这样困難。什么道理呢?因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阿賴耶識,其中含藏著積劫的雜染种子,这就是俱生我執的根本。從初地到七地,破了俱生我執,轉藏識为大圓鏡智,成为清淨識,但尚有一分俱生种子難断,所以說難过。二中間的意思:是說这阿賴耶識是染淨二者和合,現在於七地中要破此俱生和合之相,断絕尽淨,最为困難。除非菩薩有極大的愿力,有殊胜的方便智慧,才能安然渡过进入以后的諸地。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此七地菩薩为是染行?为是淨行?

解脫月菩薩向金剛藏菩薩請問:佛的大弟子!在第七地的菩薩他是染行呢?还是清淨行呢?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從初地至七地所行諸行,皆捨離煩惱业,以廻向无上菩提故。分得平等道故。然未名为超煩惱行。

金剛藏菩薩囘答解脫月菩薩說:佛子!修学十地法門的菩薩,從初地到七地这一段長程中,他們所修学的各种法門,以及他們的思想行为,都已捨離了一切煩惱的业行。所修積集的种种善行功德,都以廻向无上菩提觉道为主要宗旨,成就淨行。然而尚未得淨位。乃因廻向而分得平等佛道,得淨名,而不是淨位。这是說正在欲断这一分俱生种子而未能全断的時候,所以不能說是超煩惱,因为还未求得純淨的緣故。

佛子!譬如轉輪聖王,乘天象宝遊四天下,知有貧穷困苦之人。而不为彼众患所染,然未名为超过人位。若捨王身生於梵世,乘天宮殿,見千世界,遊千世界,示現梵天光明威德,爾乃名为超过人位。

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弟子!現在我举一個譬喩:轉輪聖王乘坐著他的象宝,游巡东南西北四天下所有的世界,看見有許多貧穷困苦的人,但他並不因这些困苦情況而受到沾染,而轉變这些貧苦人的境遇。因为他还沒有得到超过人为的力量,他还是一個人。假若他捨掉了人身而生梵天为梵天王,乘著他的梵王宮殿,看見千世界,巡遊千世界,亦現梵天的光明神通,權威德能,解救这些貧穷困苦的人的境況,这才可以說是过了人的力量。

佛子!菩薩亦復如是。始從初地至於七地,乘波罗蜜乘,遊行世間。知諸世間煩惱过患,以乘正道故,不为煩惱过失所染,然未名为超煩惱行。若捨一切有功用行,從第七地入第八地,乘菩薩清淨乘,遊行世間,知煩惱过失,不为所染。爾乃名为超煩惱行,以得一切尽超过故。

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弟子!修学十地法門的菩薩們,也如同上面所說的譬喩一样。從初发心修学第一地——欢喜地起,循序漸进到第七地——遠行地,積集种种善根,勤求修習諸波罗蜜,得到諸波罗蜜圓滿的神通妙用,乘无上智慧的大乘,遊行世間。得知得見世間一切憂悲苦患,及各种煩惱纏縛。但菩薩已了解一切因緣业报,有正道思想,殊胜智慧,所以不会为这种煩惱过失而受到影響。雖然有这种正見和定力,但还不能說已超过煩惱的染行。假若菩薩能进而捨却一切有相,著意的功用思想,断却最后一分俱生种子,從第七地进入第八地,这時已捨去有功用的思想,得到第八地的报得成就,清淨名位。乘此清淨的大乘,遊行世間,知見煩惱过失,不为所染。这才能眞正說是已超煩惱业行。因为菩薩此時已经徹底捨却一切有相和著意,尽得任運自在的眞实法喜。

佛子!此第七地菩薩尽超过多貪等諸煩惱众,住此地,不名有煩惱者,不名无煩惱者。何以故?一切煩惱不現行故,不名有者。求如來智心未滿故,不名无者。

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弟子!正在修習第七地的这位菩薩,他已经超过了一切貪欲之念,和所有一切无謂的煩惱,甚至連求成佛果的心都不存在。对世間一切的苦惱,也无所謂厭惡;也不取空,也不著有。这些对他都引不起煩惱,所以說他已「尽超諸貪及煩惱众」。住在第七地这個階段,不能說是无煩惱了。甚么道理呢?因为一切的煩惱不容易顯現,这菩薩常在观照之中,所以說不名有煩惱的人。但他修積集种种善根功德,还是不離有功用行。功用就是煩惱,因为求佛的智慧之心也还沒有滿足,所以不能說是沒有煩惱的行者。

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以深淨心成就身业,成就語业,成就意业。所有一切不善业道,如來所訶,皆已捨離。一切善业,如來所讚。常善修行。

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住在第七地的時候,他本著一心求证佛果位的深切清淨心,成就了清淨圓滿的身业,清淨无染的語业,清淨如明月的意业。所有一切染污的不善惡业——三业和三毒,一切佛認为不好的三业和三毒,菩薩尽皆捨棄遠離。一切善的三业和三无漏学,为佛所讚歎的,无一不精勤修学,恒不厭倦。

世間所有经書技術,如五地中說,皆自然而行,不假功用。此菩薩於三千大千世界中,为大明師。唯除如來,及八地已上。其餘菩薩,深心妙行无與等者。

世間上所有一切的经论学說,和各种技巧工藝美術,菩薩在五地中就已博古通今,世智慧聰了,不需再下功夫,一切隨心所欲,自然成就。正在修習第七地的菩薩,他在三千大千世界中,是一位有大智慧的明敏导師。除了佛和八地以上的大菩薩以外,其他的菩薩,雖有至誠懇切求佛道的深切心,和各种神通妙行,但沒有一样可與他匹配的。

諸禪三昧,三摩鉢底,神通解脫,皆得現前。然是修成,非如八地,报得成就。此地菩薩,於念念中,具足修習方便智力,及一切菩提分法,轉胜圓滿。

「諸禪三昧」:初禪,離生喜乐地。二禪:定生喜乐地。三禪:離喜妙乐地。四禪:捨念清淨地。这四階段的禪定有:空无边处定、識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在无想天定叫九次地定。諸禪三昧是說初禪或者二、三、四禪的正定正受。「三摩缽底」是說「止观」,有五种:①四无色。②八胜处。③十徧处。④滅尽定。⑤「神通解脫」:一种不可思議的神通力量,離開物質的羈束而所为自在,得到业用的无障礙。以上这些境界,得如如定,得如如慧,得了了光明智慧,隨時可以顯現而生妙用。但是这些境界,在第七地菩薩的分上,都是從修行的功夫而成就,不是像八地以后的菩薩與生俱來,不需经过修学就有。七地以前菩薩有神通、禪定等,叫修得通。八地以后的菩薩所有的禪定、神通等,叫报得通。因为他已修得种种行門,善根功德具足圓滿了。修行的功夫,不会白費的,一分功夫就有一分收穫。在第七地的菩薩,分秒都不浪費,深心懇切修集各种法門,使其能具足方便智力。一切菩提觉道的法門,他完全修積圓滿成就了。雖然如此,他仍然不会稍懈,故而日漸殊胜圓滿。(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21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211:  宣说进入菩萨第六現前地的法门及其境界

华严经淺释212: 用偈颂重宣说菩薩住在第六地現前地時境界

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

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23目录(全)

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全)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210链接(未完)

净慧法师僧伽吒经浅释01-18目录(全)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梦参老和尚地藏经浅释(全)

祖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接

南禅七日视频目录(全)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妙法天籁音  地藏经01 妙印

妙法天籁音  地藏经02 妙印

妙法天籁音  地藏经03 妙印

妙法天籁音  地藏经04 妙印

妙法天籁音  地藏经05 妙印

妙法天籁音  地藏经06 妙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