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211: 宣说进入菩萨第六現前地的法门及其境界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卷三十七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第六現前地

菩薩既聞諸胜行         其心欢喜雨妙华

放淨光明散宝珠         供养如來称善說

諸位佛的弟子們,聽完金剛藏菩薩演說第五地的殊胜行門以后,都生出广大的欢喜心,踊到虛空散出如雨點般的上妙名花。又放出清淨光明,散下无量珍宝,作为供养十方佛和释迦佛。並且称揚讚歎說:「諸佛所說的,都是无上微妙的法宝!」

百千天众皆欣慶         共在空中散众宝

华鬘瓔珞及幢旛         宝蓋涂香咸供佛

百千那样多的天人,都欢慶鼓舞,一齊踊到虛空中,散下无数珍宝、种种花鬘、瓔珞、幢旛还有种种宝蓋、名貴的涂香,都用以供养諸佛。

自在天王並眷屬         心生欢喜住空中

散宝成云持供养         讚言佛子快宣說

大自在天王和他的眷屬,也是非常欢喜,一齊踊到虛空,散出无量珍宝,形成彩云一样,以次供养佛。他們同時高声讚歎,請求金剛藏菩薩說:「佛的大弟子!請你快繼续說下去吧!」

无量天女空中住         共以乐音歌讚佛

音中悉作如是言         佛語能除煩惱病

无数的天女,也踊到虛空,齊奏出美妙的天乐,歌唱讚歎佛的功德。他們所唱的意思是这样說:「佛的教誨,柔和的語音,聽了能夠令人消除八万四千种的煩惱和疾病,而得到清涼。」

法性本寂无諸相         猶如虛空不分別

超諸取著絕言道         眞实平等常清淨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說无生」。法的本性,是寂然不动的。法的用是「感而隨通」,它无形无相,所以应「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有分別,就不能名之为虛空。学佛的人,就要像虛空,既不執於「法」,更不要執於「人我」之見。法的本体是「言語道断,心行处滅」,離文字言說,是眞实的、平等的,也是始終清淨、寂滅的。

若能通达諸法性         於有於无心不动

为欲救世勤修行         此佛口生眞佛子

假若你能对一切事相都不執著,就是運达了諸法的本性。你的心意皆不会被有为法或无为法所搖动。菩薩为了救度世人,所以努力勤修佛道。这样才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的眞正佛弟子。

不取众相而行施         本絕諸惡堅持戒

解法无害常堪忍         知法性離具精进

「不取众相」,就是对众生沒有美、醜、善、惡的成見。行布施的時候,心中沒有任何目的,本著三輪体空的道理,以平等大慈心行布施。三輪体空:①无施者②无受者③无所施之物事——三輪皆空,才是眞布施。人之初生,本來都是善良的,只因后來隨環境變遷,行善造惡,弄得糊里糊涂。如能從善如流,知过即改,堅持戒行,就不会再造一切惡。法的本身沒有善惡,法也不是束縛人的。明白法者,就是明理人,他一定能謙虛和藹,與人无爭。知道法性和法用,離開一切執著,这就具備精进的條件了。

已尽煩惱入諸禪         善达性空分別法

具足智力能博济         滅除众惡称大士

已经断尽一切的煩惱,进入四禪的境界,得到解脫的法喜。也了达法性本空,亦无分別。具足一切智力,能广度所有众生。把一切惡念都滅除了,这样就是一位成功的大菩薩。

如是妙音千万种         讚已默然瞻仰佛

解脫月語金剛藏         以何行相入后地

像这样微妙的法音有千万种。諸菩薩和天众讚歎佛以后,大家都默默地流露著恭敬欣悅的表情,仰望著佛。这時解脫月菩薩又对金剛藏菩薩說:「用甚么法門修行?有甚么样相狀?才能进到第六地呢?」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現前地,當观察十平等法。

这時金剛藏菩薩告訴解脫月菩薩說:「各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薩道,積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薩,已经修行圓滿第五難胜地行門,希望繼续前进到第六——現前地。应該观察十种平等法門。修这十种平等法門,循序漸进,然后才能进入第六地。」

何等为十?所謂一切法无相故平等。无体故平等。无生故平等。无成故平等。本來清淨故平等。无戲论故平等。无取捨故平等。寂靜故平等。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燄、如化,故平等。有无不二故平等。

应該观察十种怎么样的平等法門呢?就是:①一切法沒有它本來的相狀,因为沒有相狀,所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②法无自相,也无自体。每個众生身上都有法,但因为无体,所以看不出來。③法沒有生,也不会滅,因无生无滅,所以平等。④法沒有成,也沒有敗,因沒有成沒有敗,所以平等。⑤法是本來清淨的,也沒有东西能染汚它。因清淨无垢,所以平等。⑥法都是眞实,沒有可戲說的,所以平等。⑦法是取之不可得,捨之也无有可捨,因无取无捨,所以平等。⑧「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性」。它本來寂滅,不会被外境所變动,所以它是平等。⑨法是虛幻不实的。法好像在做夢一样。法好像影子——說它有嗎?它沒有实体。說它沒有嗎?它又有個影子。法好像声響,只能聽到声音,但看不見形相,想拿來看看也不可得。法又像水中的月亮,看來似有,想拿又拿不到东西。法像鏡中的影像,像火的焰。法像變化,似无又化出有,似有又化成无。沒有一定,所以平等。⑩有就是有,有而沒有。无就是无,无而不无。即有即无,即无即有。有无不二,所以也是平等。

菩薩如是观一切法,自性清淨,隨順无违。得入第六現前地。得明利隨順忍,未得无生法忍。

菩薩像这样來研究一切法、观察一切法、了解一切法,通达一切法,知道法的自性清淨。隨順著法,不违背法的眞理。照这样修行,一點一點地进入第六地——現前地。如是得到无上的聰明智慧。隨順眞理,本著明利的智慧劍,一切事看得透徹,平心靜氣和平处理,对人謙虛忍讓。雖然能如此,但还是未能得到眞正的无生法忍。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是观已,復以大悲为首,大悲增上,大悲滿足。观世間生滅,作是念: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此著,則无生处。復作是念:凡夫无智,執著於我,常求有无,不正思惟,起於妄行,行於邪道。罪行、福行、不动行,積集增長。

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正在修学第六地的这位大菩薩,他观察前面所說的十种平等法以后,觉得行菩薩道应該以大悲心为第一,应以大悲心为增上的行門,应以大悲心來圓滿所有的菩薩行。他观察世間一切生滅的現象,又这样想:世間上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內)为什么有生有滅呢?为什么生死總不能了結呢?这都是由於執著在一個「我」上。「我相」看不空,「我見」不能除,「我執」捨離不了,所以生死不能断滅。假若能離開了我相、我執、生死就断滅了。菩薩又这样的想:因为凡夫沒有智慧,顛倒愚痴,所以執著於我。由執著而生出貢高我慢,常常在有为法、无为法上用功夫,不生正當的思想。以无明为因,尽生出邪知邪見,做些虛妄的惡事,三业沒一样清淨的。邪門外道,滿身罪惡。可是有時又作點善业功德。因此罪业善业,夾雜不清,沒有定見。如此造业太多,不易改變,就在业力中不能轉动了。罪行日積月累,增長不停,一旦业因成熟,就得隨业受报。

於諸行中,植心种子,有漏有取。復起后有,生及老死。所謂业为田,識为种,无明闇覆,愛水为潤,我慢溉灌。見網增長,生名色芽。名色增長生五根。諸根相对生觸。觸对生受。受后希求生愛。愛增長生取。取增長生有。有生已,於諸趣中起五蘊身名生。生已,衰變为老。終歿为死。於老死時,生諸熱惱。因熱惱故,憂愁悲歎众苦皆集。

在一切善惡混合的业行中,就在心識田里种下生死流轉的种子。这個「种子」,就是有漏的「因」;有这個「因」,就生出「取著」。有了「取著」,接著就生出「后有」。因「后有」,就有「來生」。因「來生」,就有「老死」。造的业,就像一塊田地。八識內收藏的善惡因,就是种子。无明把业田,識种都遮蓋著,護蔭著。「愛」就像水份,來滋养潤澤这些取、有、生、老、死的种子。用「我慢」來灌溉业田、識种。邪見如網,罩著这些业种,使它日夜增長,就生出了「名色」的芽——胎。「名色」的芽逐漸長大,就生出「五根」——眼、耳、鼻、舌、身。这「生根」與「生根」相对,就生了「觸觉」。觸觉的反应,就是「領受」。有了这种感受之后,就生出一种希望欲求的貪心——这就是「愛」的表現。「愛欲」一增長,就生出了「取」的意念。「取」的意思增強,就形成佔有欲;凡所見到,一经喜欢,就恨不得佔为我所「有」。这「有」一成熟,就在六道輪廻中,成功了「五蘊」具全的身体,这就是「生」。「生」了以后,不久就變为「衰老」。最后,終归於死滅。當老死的時候,百感交集,捨不得離開所愛的人;愛的东西,一样帶不走。千万煩惱,索繞心頭。因为这些煩惱,使人在臨終時憂心、愁苦、悲哀、歎息,千般惆悵,万般悽惶,說不尽的苦都集在一起了!

此因緣故集,无有集者。任運而滅,亦无滅者。菩薩如是隨順观察緣起之相。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於第一義諦不了,故名无明。所作业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識。與識共生四取蘊为名色。名色增長为六处。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觸共生有受。於受染著是愛。愛增長是取。取所起有漏业为有。從业起蘊为生。蘊熟为老。蘊壞为死。死時離別,愚迷貪戀,心胸煩悶为愁。涕泗諮嗟为歎。在五根为苦。在意地为憂。憂苦轉多为惱。如是但有苦树增長。无我无我所,无作无受者。復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无作者,亦无作事。第一義中俱不可得。

由於「熱惱、憂悲」种种因緣的緣故,种下了「來生」。雖然說众苦積集,但並无一個实体而令它積集,只是虛妄而生,虛妄而滅。因虛妄才令人生出了執著。所以說:並无一個集聚的人,它是自然任運而生,任運而滅的。既沒有能滅的,也沒有所滅的。沒有一個能生,也沒有一個所生。菩薩就这样反復思惟观察,用智慧研究这些問題,隨順境界观察緣起的相狀。所得的結论:一切是虛妄不实的,緣起无性。所謂「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義。」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这位修行菩薩道,積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薩,他又作这样思惟:凡夫因为不明白第一義諦——四諦法,所以叫「无明」。「无明」所造的业,受的果报,就是「行」。「行」是依止於最初的心念,这就是「識」。與識同生的四取蘊——①无明、②行、③識、④名色,就是叫名色」。这四种是同時生出的。「名色」漸長,就有六处——眼、耳、鼻、舌、身、意。根:六根又叫六处,又叫六入。境:六尘,就是一切事相。識:六識,对事相所起的分別心。这三样合起來发生一种作用,就是「觸」。自觸觸他,觸觉相生,就发生了「受」,是一种好、惡的感应,就是「受」。在領受中,心生染汚與執著,就是一般人所重視为第二生命的「愛」。「愛」到極點,就生出「取」的心,要取为己有。由此生出佔为私有的心,就生出了「有」。「有」就是有漏业。從有漏业中生出「色蘊」,就是「生」,就是下一世了。

五蘊——色、受、想、行、識,成熟了,就是「老」。到五蘊散敗,四大——地、水、火、風,也各分散,就到死期。死的時候,不得已離開親屬。愚痴迷糊的人,到了最后一口氣,还在貪戀軀体,万般捨不得,放不下。因为貪戀,心里就生出煩惱,这就是「愁」。鼻涕眼淚一齊流,唉声歎氣不断叫「歎」。在五根上來說,感到非常痛苦。在心意上說,无限憂悲苦惱。这种淒淒切切的情緒,一天比一天加多,这就是煩惱悲苦。这情形就像一棵苦树,上面結滿了苦果,日日增長。这些苦果之中,沒有一個我的分,也沒有一個是我所有的分。沒有一個做这些事的人,也沒有一個受这些事的人。一切所現,都是虛妄不实。菩薩又这样思想:假設有個做这些事的人,就应該有所做的事相現出;但只有苦,又沒有事实來证明。假若沒有一個做事的人,當然沒有事实來表現了。这所謂的苦,在第一義諦的道理中,都是沒有的,虛妄的。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隨事貪欲,與心共生。心是識。事是行。於行迷惑是无明。與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長是六处。六处三分合为觸。觸共生是受。受无厭足是愛。愛攝不捨是取。彼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为老。老壞为死。

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行菩薩道,積聚种种善根,在第六地——現前地的大菩薩,又作这样的思想: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的一切,皆因一心念所造成。佛对三界中所有众生,分門別类,詳詳細細地,解释十二种因緣成立的由來——皆是依著一念心才生出來,也是为一念心所持。「一心具足十法界」,就是这個道理。因一念心而生出种种的因緣,而各立其名相。甚么緣故呢?隨著事相,就生出貪欲。貪欲與心共同,才生起「識」。「識」就是「心」,又叫「行」。心念一动,就是「識」,它能起用,可以分別事物。事,就是「行」,有具体行为表現。在「行」上迷惑了,沒有理智,頭腦不清楚,做出事來便顛顛倒倒、不合理性。因为迷惑,就沒有智慧,所以行事顛倒,这就是「无明」。

「无明」又與「心識」共同生出「名色」——名字和顏色,就是最初种下的「胎」。「名色」日漸長大,就生出「六处」——又叫六根,或名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处分为三分——①六处②六境,又名六尘③六識。依根、知境,逐有分別的意識。这三种合在一起就成了「觸」。三者缺一,不能共生,因为「觸」是有分別,有感觉的。「觸」與「觸」相对——自觸、他觸、自他觸,於是生出「受」,就是「領受」或名「領納」。「領受」之中,有好惡之感,就生出了貪心,受受不已。貪此領受,沒有饜足之時,这其中就變成了「愛」。因「愛」而有「愛之欲其生」,希望所愛的永遠存在不失。一旦不喜欢了,就「惡之欲其死」,恨不得所惡的立刻死掉,永遠消滅。愛得心心念念,也恨得咬牙切齒。如此放不下,看不破,怎得自在?因「愛」攝受不捨,就決定取为有,这就生出一個「有」。这個「有」,就是「有漏」。「有漏」造下业,这业就种下了來生的因。这個因,就像一粒种子。种子成熟生起,就叫「生」。「生」了以后,一天一天的長大成熟就老了。老了就開始退化變壞,先從五蘊一样样地出毛病,失去作用。四大也慢慢地向分化的終點消散。四大归空,身体就死了。

佛子!此中无明有二种业:一令众生迷於所緣。二與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种业:一能生未來报。二與識作生起因。識亦有二种业:一令諸有相续。二與名色作生起因。名色亦有二种业:一互相助成。二與六处作生起因。六处亦有二种业:一各取自境界。二與觸作生起因。觸亦有二种业:一能觸所緣。二與受作生起因。受亦有二种业:一能領受愛憎等事。二與愛作生起因。愛亦有二种业:一染著可愛事。二與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种业:一令諸煩惱相续。二與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种业:一能令於餘趣中生。二與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种业。一能起諸蘊。二與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种业:一令諸根變異。二與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种业:一能壞諸行。二不觉知,故相续不絕。

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子!在十二因緣中,「无明」所造成的,有兩种主要的业果:一者它使令众生迷於所依止的境界。凡所接觸的境界,其間的因緣,都不能認識清楚,不懂如何面对現实,因之迷惑顛倒糊涂。二者因「无明」,无智慧,行事糊涂,就作成「行」生起的因素。「行」也有兩种业:一者能夠生出未來所受的果报,因「行」可以造出各种业,造业就要受报。二者作了「識」生起的因素。「識」也有兩种业:一者可以令「有」所作的业,接連不断。二者做了「名色」生起的因素。「名色」也有兩种业:一者可以帮助其他的业成立。二者作了「六处」生起的因素。「六处」也有兩种业:一者「六处」各取它自己的境界。二者做成「觸」的生起因緣。如果沒有「六处」,就不会有「觸」生起,所以說「六处」是「觸」的种子。「觸尘」也有兩种的业果:一者能「觸」所緣的觸尘。二者作了「領受」生起的种子。「受」也有兩种业果:一者可以「領受」所愛惡的种种事物。二者成为「愛」生起的种子。

「愛」也有兩种业果:一者对於所見到的事相境界,生起貪愛的心,因而失了理智,迷糊染著不能自觉自拔,認为「愛」才是他应該追求的,唯一宝貴的目標。二者因染著因染著於「愛」,而生取为自己有的私心,佔有心,於是又种下「取」的生起因緣。「取」也有兩种业:一者令众生有得失心,取得就生欢喜心,取不得就生煩惱心,因此煩惱永遠相繼不能断除。二者又作了「有」的生起因緣,「有」就是「有漏」的种子。有漏的种子,生出了「有」的根芽,成了「有支」。「有漏」就是不清淨的业,这种业把人漏到三界或其他各趣。「有」與「漏」是兩者不分離的,「有」就有「來生」。「有」也有兩种业:一者能令众生在其他各趣裡受生——六趣即六道。二者作成「來生」生起的因素。「生」也有兩种业报:一者能生出「五蘊」。二者作为「老」生起的种子。生了一定就会老。「老」也有兩种业果:一者能使令諸根衰敗退化,四大消竭,相貌變醜陋,雞皮鶴发,老態龙鍾,这就是諸根變異的現象。二者作了「死」的生起因素。「死」也有兩种业果:一者能夠破壞人的理想,阻礙人正在进行的一切事。二者因为在「无明」不觉的昏闇裡,總是生生死死,相繼循環,周而復始,不能停止生死。

佛子!此中无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者,由无明乃至生为緣,令行乃至老死不断助成故。无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者。由无明乃至生不为緣,令諸行乃至老死,断滅不助成故。

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弟子!在十二因緣中,暫從「无明」說起。因为「无明」的緣故,才生出「行」來。「行」接著生出以下的各個因緣,直到「老、死」,而又周而復始循環不断。可以說都是由於「无明」才引伸到「生」的緣故。由「无明」到「生」为緣,令这個「行」到「老死」接連不断,互相帮助,承上接下成为十二种因緣。如果把「无明滅除,「行」就滅了,一直滅下去到「生老死」都滅除了。是什么緣故呢?因为沒有了「无明」,就沒有了种子,以下的各個因緣就不会生起,失去了前后牽連攀緣的根據。「行」到「老死」都断滅了,再不能互相帮助相繼助成了。

佛子!此中无明愛取不断是煩惱道。行有不断是业道。餘分不断是苦道。前后際分別滅三道断。如是三道離我我所,但有生滅猶如束蘆。

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弟子!十二個因緣中的「无明愛和取」,如果不能断除,这就是惑业,就成为煩惱。「行和有」的因緣如不能断,就成为业的根本。其他各個因緣不能断,就成为苦的因素。倘若能夠在前生和后世,分別一一滅除这些因緣,就可以把三种根本原因断滅了。这時三道——煩惱道、业道、苦道,便離開「我和我所」了。意思就是說:在三道中,根本沒有個我,和我所。生滅因果,就像蘆葦草一样,它是兩根同生,互相依立,不能獨成的。三道離了我和我所,生滅自然就断了。

復次无明緣行者,是观过去。識乃至受,是观現在。愛乃至有,是观未來。於是以后,展轉相续。

再說:「无明緣行」的意思是观过去的因所作。「識到受」是观察現在的一切乃是由过去的业所造。「愛到有」是观察未來的因而得未來的果。從此以后,輾轉繼续。

无明滅行滅者,是观待断。復次十二有支,名为三苦。此中无明行,乃至六处是行苦。觸受是苦苦。餘是壞苦。无明滅行滅者,是三苦断。

「无明」滅,「行」就滅了。这就是說这個滅了,那個也隨著滅了,是一种对待的意思。再者,十二因緣中的「有」,又名叫「三苦」。其中的「无明行到六处」,是为「行苦」。「觸和受」是苦中之苦。其餘各支,是「壞苦」。无明滅,行就不会生起,也就是滅了;以后的更无能再生起,所以三苦就統統断滅。

復次无明緣行者,无明因緣能生諸行。无明滅行滅者,以无无明,諸行亦无,餘亦如是。

再說「无明」为什么可以生起「行」呢?因为「无明」是无智慧,糊涂不明白正邪是非,因而生出許多邪知邪見,起惑造业,由它而生出「行」及其他的因緣。如果「无明」滅,「行」就滅了。因为沒有了「无明」,其他各种因緣也无法生起,这就是「无明滅,行滅乃至生老死滅」的道理。

又无明緣行者,是生繫縛。无明滅行滅者,是滅繫縛。餘亦如是。又无明緣行者,是隨順无所有观。无明滅行滅者,是隨順尽滅观。餘亦如是。

再說「无明緣行」的意思。就像用一根繩子,緊緊的把人綑著,使其不能自由。「无明滅行滅」的意思:等於把繩子割断,解除束縛,於是自由了。餘下一層一層的束縛,就不会再存在。再一种說法:就是根據研究的結论,仔細观察实際境界,隨順眞切的道理,知道一切都是空无所有的,这是无所有观。能知道一切空无所有,「无明」就滅了,「行」也滅了。这是经过研究,隨順观察而得知一切是空的,可以断滅的——这是尽滅观。以下各种因緣依次道理,都得到了答案,一切都是空幻的。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十种逆順观諸緣起。所謂有支相续故。一心所攝故。自业差別故。不相捨離故。三道不断故。观过去現在未來故。三苦聚集故。因緣生滅故。生滅繫縛故。无所有尽观故。

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就这样返來復去,正观察、倒观察,观察这种十二因緣之所以生起,是依著甚么道理而相繼不断呢?菩薩所得到的結论,是①在十二因緣中的「有」,它是有漏的,能造种种善惡业。业因就是來生的种子,因之相繼不断。②十二种因緣,都是依心而起,不離一心,为一心所攝取。③各人所造的业,各有不同的緣故。④这些业不容易捨離,因为放不下,就是障礙。⑤三种道——煩惱道、业道、苦道,總不容易断滅尽淨。⑥观过去是这样,現在是这样,未來还是这样,三世因果,了不可断。⑦三苦日積月累,不易穷尽。⑧种种因因果果,造成生滅不断。⑨生滅如被繫縛,不能解脫。⑩一切空无所有。如是深观,菩薩知世法不违出世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十种相观諸緣起,知无我、无人、无壽命。自性空、无作者、无受者。即得空解脫門現在前。观諸有支,皆自性滅。毕竟解脫,无有少法相生。即時得无相解脫門現在前。如是入空无相已,无有愿求,唯除大悲为首,教化众生。即時得无愿解脫門現在前。菩薩如是修三解脫門,離彼我想,離作者受者想,離有无想。

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薩道積集种种善根的第六地的大菩薩,他根據前面所說的十种方法,观想十二因緣的緣起。他知道一切事物之中,都沒有「我」的存在,这是我空;也沒有其他的「人」存在,也沒有「壽」命的存在,这是众生空。它的自性本空,沒有本体。既无能作的人,也沒有個所受的人。这样一观察,就证得空的解脫法門,了达一切諸法空相。「現在前」的意思,是說智與境都到了很深遠的思想。又观一切「有」的因緣,它的自性本來就是寂滅,根本就沒有繫縛,原本就是解脫的,也不生出一點點法相。这样一观察,立刻就证得一相无相的法門。能所斯寂,則无相現前。如此观想之后,循空而入假,明白一切相也都是假的,便更加觉悟了。甚么也沒有,既无求、也无愿,一切妄想都消失了、幻化了。唯有一個大悲心,才是眞实的,第一重要的。有大悲心,才能教化众生,度众生於苦難中,利益众生。得了这种觉悟,即時就证得空无相愿的解脫法門現在前。菩薩像这样深沉思想,仔細观察,精勤修学,潛心研究以上三种解脫法門——空解脫門、相解脫門、愿解脫門。離開了无人无我,人我双亡的思想。離開了作者受者,能所兩空的思想。離開了有和无的思想,到了眞空的境界。(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18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181 : 菩萨都曾经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圓滿了六度万行才具足成就

华严经淺释182 : 菩薩布施內宮眷屬、妻和子、舍宅時对众生所作的善根廻向

华严经淺释183: 布施不要作非時施,要在最適宜時机布施才能與众生結欢喜緣

华严经淺释184 : 这些种种的道理就是菩薩所修第六种廻向: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廻向

华严经淺释185 : 菩萨將此善功德廻向給一切众生,而沒有一絲毫的取相執著心

华严经淺释186 : 菩萨所修回向法门的第七个回向: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华严经淺释187 : 德行不夠、善根不深的緣故,才会觉得读华严经实在无意思这思想

华严经淺释188 : 每一种法是对每一类众生的机而說的,只要对机就是第一

华严经淺释189 : 修菩薩道的第八个回向:真如相回向

华严经淺释190: 这一百個譬如真如,每一譬如都能說明眞理

华严经淺释191 : 想離一切熱惱就是不发脾氣,想不发脾氣首先需沒有自私心

华严经淺释192 : 大菩萨所修回向的第九种:无著无縛解脫廻向

华严经淺释193: 菩薩用沒有執著、束縛这种淸淨的解脫心修習普賢菩薩所修的大門

华严经淺释194: 用偈颂重说一遍菩萨所修第九无著无縛解脫心廻向

华严经淺释195 : 大菩萨所修的第十回向: 等法界无量廻向

华严经淺释196:  不为耽著一切美色、声香味觸法、五欲等的境界,才修迴向法門

华严经淺释197: 大菩薩所修的第十种迴向,名为等住法界无量迴向的法門

华严经淺释198 : 菩薩应該常修十迴向的法門,这叫普賢菩薩的大行大愿

华严经淺释199 : 一切万物因地而生,因地而增長、成熟、安住和得到解脫

华严经淺释200: 金剛藏菩薩用偈頌重說一遍甚深微妙之極的十地法

华严经淺释201 : 菩薩住欢喜地发了以上大愿后,就得到十种信心

华严经淺释202 : 金剛藏菩薩大略的說初地菩薩們的功德境界和義理

华严经淺释203:  金剛藏菩薩繼续演說十地法的第二地離垢地这個法門

华严经淺释204:  我们要遠離十不善业道,同住在十善业道的法苑裡

华严经淺释205: 金剛藏菩薩为大家宣說怎样证入第三发光地的果位

华严经淺释206: 修证到第三地的菩薩呈現的境界及神通力的妙用

华严经淺释207:  住在第四地--燄慧地的菩薩的境界及神通妙用

华严经淺释208:  用偈颂重说修行第四燄慧地時的境界

华严经淺释209: 金剛藏菩薩宣说菩萨进入第五地難胜地的果位境界

华严经淺释210 : 用偈頌重說一遍菩薩证得第五地難胜地的果位境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