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206: 修证到第三地的菩薩呈現的境界及神通力的妙用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佛子。此菩薩得无量神通力,能动大地。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或隱或顯。石壁山障。所往无礙。猶如虛空。於虛空中。跏趺而去。同於飞鳥。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出烟燄。如大火聚。復雨於水。猶如大云。日月在空。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捫摸摩觸。其身自在。乃至梵世。天耳通

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大弟子!修证到第三地的菩薩,他已得到无量神通力的妙用——六种神通,都已具足。①天眼通。②天耳通。③神足通。④他心通。⑤宿命通。⑥漏尽通。他能使大地震动——六种震动是:①动。②踴。③起。④震。⑤吼。⑥擊。前三为相,后三为声。他又能以一個菩薩的身相,變化成为許多菩薩的身相;又能以很多的身相,聚而为一。此所謂「一而为多,多而为一。多不礙於一,一不礙於多。一多无礙,有无无礙。能隱能顯,隱顯无礙。」就是堅硬的石壁山严,也不能障礙他來往,因为他已到达身心如虛空的境界。他能於虛空中,結跏趺坐而來去自如,不需藉任何交通工具,如同飞鳥那样方便自在。他又能深入地層,好像水浸入土地中一样容易。他又能在水面上行走,如同在平地上行走一样安穩。他又能從身上冒出許多火燄,望去就像一堆熾然的大火。还能從身上流出很多水,像下雨一样,看來好像滿天烏云。太陽和月亮高掛在太空中,他也有一种神妙的威力,可以任意用手去撫摩。他身心安適自在,真是上穷碧落下,隨意轉變,自由翱翔,來去於梵天和器世間,无所不能,无所不至。

此菩薩天耳清淨。过於人耳。悉聞人天若近若遠所有音声。乃至蚊蚋虻蠅等声。亦悉能聞。

三地菩薩有天耳通,清淨无染,比凡夫的耳朵聞聽的机能,高妙得无法言喻。不管是人間,或天上,或遠在无边際,或近在眼前,不管声音的大小,他都能清楚聽見。甚至好像吸人血的蛀蟲、小蚋蟲、寄生在牛身上的牛虻、愛好汚穢腐敗东西的蒼蠅等的細小声音,他也能很清晰地聽到。

此菩薩以他心智。如实而知他众生心。所謂有貪心如实知有貪心。離貪心如实知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痴心。離痴心。有煩惱心。无煩惱心。小心。广心。大心。无量心。略心。非略心。散心。非散心。定心。非定心。解脫心。非解脫心。有上心。无上心。雜染心。非雜染心。广心。非广心。皆如实知。菩薩如是以他心智知众生心。

第三地的菩薩,有他心智,是等於他心通。这种他心智慧,本來人人都有,祇是不曾現出,或者現得不清楚。偶而碰巧就說对了,但多半会說錯。这是智慧不足的緣故,因此一般人便沒有他心智,就是不知別人的心意。如果能修行,把染汚心去掉,自然地他心智就可現前。菩薩因为有他心智,所以真真实实地知道所有众生的心。他所知道的是真实的本体,不是捕風捉影似是而非的幻象。像那些有「貪心」的众生,菩薩就清楚他是貪些甚么。一生貪財的,便勞碌終生,最后为財而死。一生貪色的,見美色就不惜生命、錢財、名譽,不擇手段,穷追不捨,最后死於色癆。一生貪名的,到处鑽營,自做广告,到处吹噓自己的才能美德,沽名釣譽,結果人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結果,美名沒有求到,反而弄得一生潦倒。还有一生貪吃的,这类人一聽說有美食,他便喉頭发癢,迫不急待的想大快朵頤,於是呼朋引伴,大家湊合在一起大吃大喝,最后因貪食而死。如近代有名的僧人蘇曼殊就是死於貪食。还有一生貪睡的,这种人很可笑,他对財、色、名、食都不貪,就喜欢睡。无论在那兒他都睡得香甜,站著坐著也睡得舒服。糊糊涂涂地睡到死去,天大的事都丟到腦后。这些貪的毛病,菩薩都了然,也能对治好。有些众生,起初貪而无厭,后來遇到善知識一经開示,便觉悟,從此以后不再貪了。菩薩也很清楚地知道这种众生的習性,所以說「有貪心如实知有貪心,離貪心如实知離貪心。」

有些众生「瞋心」很重,見了任何事,他都不滿意,不順眼,全身像個裝滿火藥的定時炸彈,一碰到便会爆炸——脾氣大得怕人!但是他忽然觉悟了,改过了,漸漸「離瞋心」,菩薩也会知道。有些「愚痴」的众生,事事自以为是,行事顛倒,不明是非,愚昧无知,倘若遇到明眼人予以開示,就從善如流,「離開愚痴」。又有些众生,事事煩惱,終日煩惱,样样放不下,处处不如意,因而煩惱得死去活來。假使一旦觉悟,知道一切皆是鏡花水月,他便会捨離煩惱,「无煩惱心」便安然自在了。还有「小心」的众生,他一生事事小心謹慎,也可以說是小心量、氣量狹窄。「广心」:这种众生,一輩子大而化之,粗枝大叶,不計較一切。「大心」:寬宏大量而不計較一切。「无量心」:就是不可計量的心。「略心」:簡单的心,不去斤斤計較。「非略心」:很不簡单的心。「散心」:散乱、不集中的心。「非散心」:不散乱的心,就是定心。「定心」:不散乱而有定力,如如不动的心。「非定心」:散乱而沒有定力的心。「解脫心」:自由自在已经看破放下的心。「非解脫心」:不自由而被束縛的心。「有上心」:就是一切菩薩所发的心。「无上心」:是佛的心,再沒有比这种心高上了。「雜染心」:就是凡夫的心,是有所染汚的。「非雜染心」沒有染汚而是清淨的心,也就是聖人的心。「广心」:非常广闊坦蕩的心。「非广心」:就是心量狹窄的心。以上是众生种种不同的心性,菩薩他都能清清楚楚地瞭解。菩薩是用他心智,確实知道众生們的心性,絕非臆測或推算的。

此菩薩念知无量宿命差別。所謂念知一生。念知二生。三生。四生。乃至十生。二十。三十。乃至百生。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成劫。壞劫。成壞劫。无量成壞劫。我曾在某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飲食。如是壽命。如是久住。如是苦乐。我於彼死。生於某处。從某处死。生於此处。如是形狀。如是相貌。如是言音。如是过去无量差別。皆能憶念。

在这位菩薩的心念中,知道許多过去世的事,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不同的命運。所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百生、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的事,瞭若指掌。世間成劫時的事,壞劫時的事,成壞劫時的事,无量数成壞劫的事,他都能知道。例如:我曾经在甚么地方出生,叫甚么名字?姓什么?生在那一個种族裡面?我在那兒吃的是甚么飲食?活了多少歲数?像这样在世上住了多久的年数?受过甚么苦?享受过甚么快乐?我都能記得。我在那裡死了?又生到甚么地方?在甚么地方死了?又生到这兒來?我從前是怎样的形狀?相貌生得如何?声音是甚么样?像这些过去世,不可計算的時間中,所呈現不同的境界,我都能記憶,了然如在目前。

此菩薩天眼清淨。过於人眼。見諸众生生時。死時。好色。惡色。善趣。惡趣。隨业而去。若彼众生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賢聖具足邪見。及邪見业因緣。身壞命終。必墮惡趣。生地獄中。若彼众生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謗賢聖。具足正見。正見业因緣。身壞命終。必生善趣諸天之中。菩薩天眼皆如实知。

这位在第三地修行的菩薩,他也修得了天眼通,能观察遙遠微細的事物,不像凡夫只能看到眼前的景象,因为天眼清淨超过人眼的緣故。他看到所有众生是如何生的?怎样死的?是好色?还是惡色?是生在善道?还是生在惡道?此乃是隨著众生自己所造的业因招感,而菩薩都看得非常清楚。假若这众生曾犯过身的惡行,就是殺生、偷盜、邪淫等的罪过,當他的惡业成熟,便隨著惡业到惡趣去。如果是惡的語业成熟,因为他曾犯兩舌、惡口、綺語、妄言这些罪过。或者是意的惡业先成就,因为他曾犯貪、瞋、痴意业的緣故。或者他曾誹謗圣贤,因为他滿腦子裡都是邪知邪見。以邪知邪見所造的惡业为因緣,等到他的生命終結時,必定墮到惡趣,生到地獄受苦。

假若这众生不曾犯下殺、盜、淫的罪过,他便能成就善的身业。沒有造下口业,便会成就善的語业。沒有造下意业,便可成就善的意业。沒有誹謗过圣贤,一生都是正見具足。以正知正見的因緣,到臨命終時,一定生到善道,往生天道享天福,或往生人間富貴之家,为人上人。以上的事情,菩薩用他的天眼,皆看得清清楚楚,並且確实知道。

此菩薩於諸禪三昧。三摩鉢底。能入能出。然不隨其力受生。但隨能滿菩提分处。以意愿力而生其中。

这位菩薩在四禪四无量的三昧中,或在三摩缽底止观法門裡面,能夠任運自在地隨意而入,隨意而出。他並不用他的神通力去受生,他也不用他的神通力去受生,他也不揀擇淨穢的地方,而是隨著能滿菩提分的地方,以他往昔所发的愿力,而隨意受生。菩薩受生,是为了圓滿其愿力,而不是受业力所繫而受生的。

佛子。是菩薩住此发光地。以愿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千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悉以广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子!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弟子!这位菩薩住此发光地的時候,以他往昔所发的愿力之緣故,能見到許多佛。所謂見到百佛、見到千佛、見到百千佛,甚至見到数百千億那由他那样多的佛。菩薩見到这样多的佛,他都是用他寬厚广大的心,誠摯懇切的深心,一一恭敬禮讚、尊重諸佛,細心承事供养諸佛。如上好的衣服,精美可口的飲食,舒適的臥具,名貴的湯藥,一切日用的物品,无不尽其力而奉獻供养。同時也以这些資生之物供养所有的出家人。这种种的功德善根,都迴向給无上正等正觉,希望众生早成佛道。

於其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隨力修行。此菩薩观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緣而有。見縛先滅。一切欲縛。色縛。有縛。无明縛。皆轉微薄。於无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不積集故。邪貪邪瞋。及以邪痴。悉得除断。所有善根。轉更明淨。

菩薩在諸佛的道場,恭恭敬敬,專心一意聽聞佛法,聽了以后,則依照所聞,一一奉行。如果只聽不行,是沒有用的。受,是受之於心,牢記不忘;持,是持之於身,身体力行,躬行实踐,这才有益。修行並不須要勉強,隨力隨分,实实在在的修行便好了。这位在发光地的菩薩,他观察一切法從緣而生,從緣而滅。諸法從因緣而生,從因緣而滅,沒有一個自体,所以是不生不滅。凡夫有很多邪知邪見,这种「見」如繩緊繫縛著人的心智,令其見事不明,見理不正,故名「見縛」。但他必在正知正見前先滅。見縛先滅,其他如欲縛、色縛、有縛、无明縛等,都隨著邪見先滅,有如纏縛的繩索,逐漸逐漸的少了,輕了,消滅断除了。经过无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那样多的時間,那些見縛等,不再繼续增加,反而逐漸轉薄,这時就不会再生起貪、瞋、痴的心。以上种种的粗惑細惑,曆久都断除了,而所有的善根,一天比一天更轉明淨,更增多了。

佛子。譬如真金。善巧鍊治。称兩不減。轉更明淨。菩薩亦復如是。住此发光地不積集故。邪貪邪瞋。及以邪痴。皆得除断。所有善根。轉更明淨。

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大弟子!菩薩修行就像冶真金。经冶金師用各种科学方法提鍊,使成純金。雖经多次的冶鍊,但它的分量並未減少,它的成色反更加光彩純淨。菩薩修行也是这样。他住在发光地時,不曾有貪欲之念,和瞋恨、愚痴的心思,因为他已断除了三毒。所有的善根,隨著修行的功夫,日漸增長,发出智慧之光。

此菩薩忍辱心。柔和心。諧順心。悅美心。不瞋心。不动心。不濁心。无高下心。不望报心。报恩心。不諂心。不誑心。无險詖心。皆轉清淨。

这位菩薩广修供养,積聚一切的善根,功德日漸圓滿。在忍辱的功夫上有特別的成就,一般人所不能忍的,他能忍受,所以成就了「忍辱心」。別人以剛強的態度对待他,淩辱他,他反而以柔和的態度回报,令人悅服,因为他有一顆「柔和心」。「諧順心」:菩薩跟誰都是和和氣氣的,沒有一點暴戾的言語行为,即使別人对他加惡,他也是和諧相处,不生瞋恨。「悅美心」:菩薩知道众生的心性,都是喜欢聽好的話,所以他教化人時,也是婉言勸誘,使人乐於接受。「不瞋心」:菩薩因为沒有无謂的剛強,就是身受他人的加惡,他也能原諒人,不起瞋恨心。「不动心」:不管遇到任何境界,富貴榮辱都不为所动,因为他已无貪心了。「不濁心」:菩薩修積种种善根,他的思想行为都是非常清淨,一點染汚的念頭都不生,所以他是絲毫煩惱都沒有,其心清淨而无濁。「无高下心」:菩薩对待所有众生,都是一律平等,因为他已久離驕慢,自然不会輕視別人了。「不望报心」:菩薩作任何布施,從不期望別人报答,甚至根本忘記受施者。古云:「施恩不忘报,就是菩薩的善行。」「报恩心」:这恰與上面相反,菩薩受了任何人的恩惠,不記多少貴賤,他一定要报答的。也有一句古話:「受人涓滴之息,當湧泉以报。」「不諂心」:菩薩老实修行,在他的心目中,沒有權貴勢力的思想,更不会故意去諂媚有權有勢的富貴人。因为他平等待人,所以无貪欲之念。「不誑心」:菩薩既不貪圖名聞利养,又不企求华衣美食,所以他用不著对人打誑語或欺騙人。「无險詖心」:菩薩以正直懇摯待人,做事光明磊落,沒有隱覆諂佞的必要,所以他不需要用險詖的心处事。以上这些正誠的心和不正當的心,好的一天比一天完善,邪的一天比一天消失,所以菩薩的智慧之光,也一天比一天清淨光明。

此菩薩於四攝中。利行偏多。十波罗蜜中。忍波罗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佛子。是名菩薩第三发光地。

这位菩薩教化众生,用四攝法中「利行」这一种方法的時間較多。十种波罗蜜中,修「忍辱波罗蜜」的時間較多。其餘的三种攝法,和另外九种波罗蜜,不是不用不修,祇是隨自己的力量和緣份去做。各位佛的弟子!以上所讲的,就是菩薩在第三地修学時的实際过程。

菩薩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能以方便。令諸众生捨離貪欲。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业。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菩薩在这种地位時,隨時可以做三十三天的天王。他用各种方便的方法,教化众生,使他們都能捨離貪欲的虛妄心。教化众生,利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菩薩如是所作的一切善业,都不曾一時離念佛的慈悲和佛的种种功德。不離念无上甚深微妙的佛法,不離念十方諸賢聖僧的真修实学。进而不離念求具足一切种的智慧以及智慧中的大智慧。

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行精进。於一念頃。得百千三昧。得見百千佛。知百千佛神力。能动百千佛世界。乃至示現百千身。一一身。百千菩薩以为眷屬。若以菩薩殊胜愿力。自在示現。过於此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数知。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菩薩又作这样的想法:我应該在一切的众生中,作为他們的領导者,智慧能力胜过別人,应該有特殊的表現。諸事求好,求最完美、最无上。又应做所有智者中最有智慧的輔导者。菩薩倘若再勤加精进,可在一轉念之間,得到百千的三昧(正定正受),能見到百千的佛,知道百千佛的神通力量,能夠震动百千佛的世界,乃至可以變化示現百千個化身,每個化身,又有百千位菩薩作为他的眷屬。如果以菩薩往昔所发的特殊大愿之力,他以方便自若,輕而易舉的表現,还可以超过以上的数目。就是用一百劫,一千劫,甚至百千億那由他那样多的時劫,也不能算清楚菩薩的各种神通變化。當此之時,金剛藏菩薩把前面所讲的,又重新用偈頌的方法,再說一遍。

清淨安住明盛心          厭離无貪无害心

堅固勇猛广大心          智者以此入三地

修学第三地菩薩行的菩薩,第一重要的條件,要有清淨心,要離開一切染汚。还要有安住心,安住於菩提觉道,才不会退轉。还要有如熾盛的火燄般聰明,智慧的心,要厭離一切,沒有貪心,沒有害人的心。要有堅固的信心,勇猛精进。要有志愿遠大、寬宏大量的心。要具足这种种的誠摯心,才可以生出,生出才能进入第三地——发光地的果位。

菩薩住此发光地          观諸行法苦无常

不淨敗壞速归滅          无堅无住无來往

菩薩住在发光地的時候,他观察諸法是苦空无常的。一切世間法都是不清淨,而容易衰敗朽壞的,須臾之間,便归於寂滅。諸法是既不堅固,也不能長住久留,同時不來也不去的。

观諸有为如重病          憂悲苦惱惑所纏

三毒猛火恆熾然          无始時來不休息

菩薩观察一切有为法,就好像人生了一种重病。再加上各种憂患、悲苦、煩惱、迷惑,把人纏縛不能出離。貪瞋痴的毒火,经常猛烈地燃燒著,自无始劫來,这些痛苦,都不曾停息。

厭離三有不貪著          專求佛智无異念

難測難思无等倫          无量无边无逼惱

菩薩了知一切的憂悲苦惱,所以他厭棄在三有的世界中流轉,他不貪戀虛幻的人生,反而專心致志求佛的智慧,不生絲毫雜念。如果我們想学佛法,想研究佛法,也应該專注一心,才能深入佛法,才能得到如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難於測度,難於思量,難於想像的,沒有其他的东西可與之比量。这种智慧是无量无边,任何煩惱都不能逼擾他。

見佛智已愍众生          孤獨无依无救護

三毒熾然常困乏         住諸有獄恆受苦

菩薩見到佛的智慧以后,就生出大慈悲心,愍念世上的众生,愍念他們孤苦伶仃,沒有依靠,沒有人能救護他們。他們恆被三毒猛火所困擾,住在牢獄一样的三有世界中,无時无刻不受諸般苦楚。

煩惱纏覆盲无目          志乐下劣喪法寶

隨順生死怖涅槃         我应救彼勤精进

众生被煩惱所纏縛,就像瞎了眼睛的人。他們既沒有高尚遠大的志愿,而所追求欢喜的,只是种种水準很低劣的趣味。他們完全不知道求覓佛法,可怜啊!他們已喪失求法的意趣,只是隨著輪迴的激流,浮沉在生死的波濤中,而对能超出苦海,了生死的湼槃法門,反而生出畏懼恐怖之心。我应該勤求佛道,救護他們!

將求智慧益众生          思何方便令解脫

不離如來无礙智          彼復无生慧所起

我勤求智慧,是为利益众生,但是我应該用甚么方便的法門,才能令众生得到解脫呢?我想除了佛的大无礙智慧以外,再沒有其他的方法了。由於佛觉悟不生不滅的道理,而生出种种无礙殊胜的大智慧。

心念此慧從聞得         如是思惟自勤勵

日夜聽習无間然         唯以正法为尊重

菩薩思惟这种智慧的來源,是從聞法中得來的。像这样仔細一想,便知道力求精进,晝夜不懈,鼓勵自己不生畏難退轉的心。所聞佛法,修学佛法,念念相续,无有間断。專一尋求正法,尊重正法。

國城財貝諸珍寶         妻子眷屬及王位

菩薩为法起敬心         如是一切皆能捨

國家的領土、城池、府庫財物,及所有的珍奇寶貝、妻子兒女、親疏眷屬,甚至王位——菩薩皆能捨。为求正法,虔誠恭敬,而对於这些人人視为難得稀有的东西,他都能布施給众生。

頭目耳鼻舌牙齒         手足骨髓心血肉

此等皆捨未为難         但以聞法为最難

菩薩不只捨得布施种种名貴的外財,就連他自己的身体如頭、眼睛、耳朵、鼻子、牙齒、舌頭、手、脚、骨頭、骨髓、心臟、血、肉,这些難捨的东西,都可以布施給別人。在菩薩的心目中,布施这些身体血肉等,並不是一件難事。而最困難、最難逢難遇的莫过於能夠聽到佛法。

設有人來語菩薩         孰能投身大火聚

我當與汝佛法寶         聞已投之无怯懼

假設有個人來向菩薩說:「有誰能投身到这大火堆裡,如果誰有这样为法忘軀的誠心、勇氣,我就傳授給他從未聽过的法寶。」菩薩聽了这話,便很高興地,毫不猶豫的回答說:「祇要你能傳授給我佛的真法寶,我聽了以后,絕对縱身跳入火坑,而不畏懼。」

假使火滿三千界         身從梵世而投入

为求法故不为難         況復人間諸小苦

不要說是一點小火堆,就是徧滿三千大千世界的大火,我也愿意從梵天跳进这大火堆裡。为求佛法的緣故,甚么困難我都能克服,且不懼怕,何況僅僅是人間一點小苦呢?

從初发意至得佛         其間所有阿鼻苦

为聞法故皆能受         何況人中諸苦事

從最初发菩提心到成佛的果位,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所受的苦无能計較。菩薩为求聞法,即使是最苦而時間最長久的无間地獄,也能忍受,何況人間这些小苦事呢?

聞已如理正思惟         獲得四禪无色定

四等五通次第起         不隨其力而受生

菩薩聽到佛法的真理以后,便思惟观察,依照佛法,切实用功修行,这样就得到四禪的境界——初、二、三、四禪,以及进入无色世界的禪定中。四等是慈悲喜捨四无量心。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喜能生善,捨能離惡。五通——除漏尽通未修得之外,其他五种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及神足通),都已修得。这些修行的功夫,循序漸进,一样一样的都修到了。雖說还在生死激流之中捨生受生,但不是被业力所驅迫,而是隨自己的愿力,为度众生而受生。

菩薩住此見多佛         供养聽聞心決定

断諸邪惑轉清淨         如鍊真金体无減

菩薩住於第三地的境界上,可以見到无量不可数的佛,供养十方諸佛,在諸佛道場聽法,信心更堅定,再不会存疑惑。把一切的邪貪、邪瞋、邪痴等邪惑都断除,其意念一天比一天更加清淨。就好像用火鍛鍊金子一样,雖說去尽了滓渣和沙石,但金子的本身分量並未減少,反而更加光彩明淨。

住此多作忉利王         化导无量諸天众

令捨貪心住善道         一向專求佛功德

住於第三地——发光地的菩薩,这時多数做三十三天的天王,教化无量无边諸天的天人,令一切众生都能捨去貪心,而住於善道。菩薩一向是專心致志勤求成佛的功德。

佛子住此勤精进         百千三昧皆具足

見百千佛相严身         若以愿力復过是

諸位佛的弟子!你們住在第三地時,要格外勤加精进,用功修行,便可以圓滿得到百千种的正定正受。又可以見到百千位相好庄严的佛,更可震动百千佛的世界。如果以菩薩往昔所发的愿力而论,他的神通力量,更可以超过以上所說的数目。

一切众生普利益         彼諸菩薩最上行

如是所有第三地         我依其義已解释

第三地的菩薩,所修的最上行門,使一切众生,普徧得到利益。如像上面所有关于第三地的境界,我已经依照義理为各位解释清楚了。(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18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181 : 菩萨都曾经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圓滿了六度万行才具足成就

华严经淺释182 : 菩薩布施內宮眷屬、妻和子、舍宅時对众生所作的善根廻向

华严经淺释183: 布施不要作非時施,要在最適宜時机布施才能與众生結欢喜緣

华严经淺释184 : 这些种种的道理就是菩薩所修第六种廻向: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廻向

华严经淺释185 : 菩萨將此善功德廻向給一切众生,而沒有一絲毫的取相執著心

华严经淺释186 : 菩萨所修回向法门的第七个回向: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华严经淺释187 : 德行不夠、善根不深的緣故,才会觉得读华严经实在无意思这思想

华严经淺释188 : 每一种法是对每一类众生的机而說的,只要对机就是第一

华严经淺释189 : 修菩薩道的第八个回向:真如相回向

华严经淺释190: 这一百個譬如真如,每一譬如都能說明眞理

华严经淺释191 : 想離一切熱惱就是不发脾氣,想不发脾氣首先需沒有自私心

华严经淺释192 : 大菩萨所修回向的第九种:无著无縛解脫廻向

华严经淺释193: 菩薩用沒有執著、束縛这种淸淨的解脫心修習普賢菩薩所修的大門

华严经淺释194: 用偈颂重说一遍菩萨所修第九无著无縛解脫心廻向

华严经淺释195 : 大菩萨所修的第十回向: 等法界无量廻向

华严经淺释196:  不为耽著一切美色、声香味觸法、五欲等的境界,才修迴向法門

华严经淺释197: 大菩薩所修的第十种迴向,名为等住法界无量迴向的法門

华严经淺释198 : 菩薩应該常修十迴向的法門,这叫普賢菩薩的大行大愿

华严经淺释199 : 一切万物因地而生,因地而增長、成熟、安住和得到解脫

华严经淺释200: 金剛藏菩薩用偈頌重說一遍甚深微妙之極的十地法

华严经淺释201 : 菩薩住欢喜地发了以上大愿后,就得到十种信心

华严经淺释202 : 金剛藏菩薩大略的說初地菩薩們的功德境界和義理

华严经淺释203:  金剛藏菩薩繼续演說十地法的第二地離垢地这個法門

华严经淺释204:  我们要遠離十不善业道,同住在十善业道的法苑裡

华严经淺释205: 金剛藏菩薩为大家宣說怎样证入第三发光地的果位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慧律法师《圆觉经》讲座 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