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202 : 金剛藏菩薩大略的說初地菩薩們的功德境界和義理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佛子。菩薩如是成就十种淨諸地法。所謂信悲慈捨无有疲厭。知諸经论。善解世法。慙愧堅固力。供养諸佛。依教修行。佛子。菩薩住此欢喜地已。以大愿力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億那由他佛。多百億那由他佛。多千億那由他佛。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皆悉迴向无上菩提。

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大弟子!菩薩像上面所說的一切,修行成就十种「淨治諸地」的去障淨修法門。就是要「信」佛所說的一切道理,救拔众生出於苦難中,給予真正的快乐而行大布施,如此修行,而不生「疲厭」。深入经藏,瞭解三藏十二部。对於世間法,也很通达而善於方便運用。有「慚愧堅固」的力量,供养一切佛,依佛所說,切实修行。諸位佛的大弟子!菩薩修证到初地——欢喜地,因为他有种种大愿力的緣故,所以他可以見到很多佛,多到无法計数,所謂「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億那由他佛、多百億那由他佛、多千億那由他佛、多百千億那由他佛。」總之,算数校計,所不能知。初地的菩薩已经有这种隨心自在,隨時可以見佛的境界了。他們隨時都可以最大的愿心,最深切的信心,恭恭敬敬,謹慎仔細的承事於諸佛之前,供养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一切資生的东西。也以这些东西行大布施,並供养諸位賢聖僧。將这种善根功德,都迴向无上的妙觉佛道。

佛子。此菩薩因供养諸佛故。得成就众生法。以前二攝。攝取众生。謂布施愛語。后二攝法。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达。是菩薩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增上。餘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是菩薩隨所勤修。供养諸佛。教化众生。皆以修行清淨地法。所有善根。悉以迴向一切智地。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

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大弟子!这位证得欢喜地的菩薩,因为广修供养諸佛的緣故,得到的功德,成就广度众生的四攝法。以前面的兩种方法,攝取众生,就是「布施、愛語」。菩薩是广修布施,布施一切的內外財寶。愛語,就是以慈悲心愛護众生,对他們說他們愛聽的話。沒有愛惡之心,用善巧的方法,发菩提心平等广度众生。另外二种方法,就是「利行、同事」,「利行」是用有利於众生的善行,如在身、口、意方面表現有利於众生的行为,使众生由此而生親近的心,而受教化。「同事」則是菩薩以法眼观众生根性,隨众生之所需,而示現身形,令众生受到同化而度脫之。菩薩愿以他的信解力而行,还有修行沒有完善通达的地方。初地菩薩在修十种波罗蜜的法門中,初地是以布施波罗蜜为最增上的(十种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禪定、智慧、方便、愿、力、智),其餘九种,並不是不修,祇是隨自己的力量和因緣而行。「是菩薩」是指这位初地菩薩他一方面修行,同時亦殷勤供养諸佛,和教化众生,他都是依據所修的清淨十地法門。所積聚的善根功德,完全迴向一切智慧的果位。如此「轉轉明淨」就日漸一步一步的修行进步,明淨除障。身心自在,內外調柔,隨自己的心意,運用佛法,教化众生。

佛子。譬如金師。善巧鍊金。数数入火。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菩薩亦復如是。供养諸佛。教化众生。皆为修行清淨地法。所有善根悉以迴向一切智地。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於初地。应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推求請問。於此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厭足。为欲成就此地法故。亦应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推求請問第二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厭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亦应如是推求請問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厭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是菩薩善知諸地障对治。善知地成壞。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淨。善知地地轉行。善知地地处非处。善知地地殊胜智。善知地地不退轉。善知淨治一切菩薩地。乃至轉入如來地。

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大弟子!現在我舉一個比喻:好像鍛鍊金子的匠人,他用种种的方法,一次又一次的把金子放在火裡燒,每燒一次,金子便亮一點,愈燒便愈亮。把所含的雜物去淨,就柔軟,不会折断了。这時就能「隨意堪用」隨人的意思,愿意做什么式样都可以,庄严佛事和裝飾一切。菩薩也是这样,他修治一切諸地法門,首先修广行供养諸佛,和用慈悲、喜捨、忍辱、精进等波罗蜜來教化众生,令一切众生都能修行这清淨的十地法門。所修行的一切善根,完全用以迴向一切智慧的果地。修行这十地法門的工夫,一天比一天进步,一天比一天明淨。菩薩这時一點煩惱也沒有了,時時都慈悲喜捨也能忍辱,成就了調柔忍辱的法門,隨自己的意思,愿用什么法門都可以。

各位佛的大弟子!修菩薩行,積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薩,在证得欢喜地的期間,应該依從諸佛、菩薩,和善知識的途徑,不断的研究、思惟他現在修習的初地中,有些什么相狀,和將來可得到何种的果位。对於有關修行此地法門,如有疑難,隨時請問諸佛、大菩薩,和善知識。日日如是,精勤不懈怠,也沒厭倦和自滿的心。为了想成就这第二地法門,也应該依從諸佛、大菩薩,和善知識的途徑,研究推求修行第二地法門中所经歷的相狀,和將來应得到如何的果位,为求得这些疑難得解答,從不曾生厭倦滿足的心。为了要成就这种十地法門,更应該深入研究,向諸佛、大菩薩和善知識請問第三地、第四地、第五地、第六地、第七地、第八地、第九地以及第十地,各地中所修行的经过和相狀,和各地修得如何的果位。这样恆常精勤推求,從不曾厭倦自滿,这都是为想成就这种十地法門的緣故。这位菩薩,他善於瞭解修行初地法門時,有些甚么障礙,用甚么方法來对治;知道怎样修行可成就十地法,及为什么不能修证成功的原因。也明白修行十地法門经歷的一切相狀,和將來可能证得的果位;也知道要怎样修行,才能进入二地。也知道十地法門是无上清淨的。也能体会依次一地一地的,循序漸进的修行,從初地进入十地法門。也能認清修行每地的方法,怎样才是正確和用甚么方法可避免錯誤。也知道各地有各地的特別智慧和行門;也注意到各地都有防止修行者不生退轉心的秘訣。也知善用智慧來对治菩薩地中可能发生的諸障,而得到清淨,乃至轉入如來地的经过層次,而成就佛果的果位。

佛子。菩薩如是善知地相。始於初地。起行不断。如是乃至入第十地。无有断絕。由此諸地智光明故。成於如來智慧光明。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將諸商人。往詣大城。未发之時。先問道中功德过失。及住止之处。安危可不。然后具道資糧。作所应作。佛子。彼大商主。雖未发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籌量观察。備其所須。令无乏少。將諸商众。乃至安隱到彼大城。身及众人。悉免憂患。佛子。菩薩商主。亦復如是。住於初地。善知諸地障对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薩地清淨。轉入如來地。然后乃具福智資糧。將一切众生。经生死曠野險難之处。安隱得至薩婆若城。身及众生。不经患難。是故菩薩常应匪懈。勤修諸地殊胜淨业。乃至趣入如來智地。

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大弟子!菩薩像这样修行,他就能知道每一地有每一地不同的相狀和境界。從初地起,发心勤修十地法門,從未間断。好像这样繼续不断地修行,直到进入第十地,不曾停止。由於各地都能修证到智慧之光的緣故,因之成就了如同佛一样的智慧光明。諸位佛的大弟子!我現在舉一個例來說:有一位大商主,他很有頭腦,也很会運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他將要帶領許多商人,到一座大城去做生意。當他还未出发之前,他就先打聽清楚所经旅途,何处路好走又平安,何处路不好走又危險,甚至地方应該休息,甚么地方可以住宿。他瞭解这些安危的情形后,才叫大家準備錢財貨物和預備一切应該準備的事情。各位佛的大弟子!像这位大商主他雖然还沒有啟程动步,他就能事先知道旅途中一切安危的事,这就是他能運用他的智慧事前籌劃,各方观察,準備週全,便不会臨時发生缺这少那的阻礙,他才能很順利地帶領著这些商人,到达那座大城。这样自己和众人,都能免去那些无謂的憂心與禍患。諸位佛的大弟子!菩薩如同这位商主,住在初地的時候,就知道各地应具如是信解,应該用甚么方法去修治,进而知道一切菩薩地的菩薩,是如何修清淨行門,才能轉进入佛的果位。然后他就广修諸波罗蜜,積聚福德智慧的資糧,教化众生,度众生脫離生死輪迴的曠野,離開危險痛苦的地方,到达安穩智慧的城垣。自己本身和众生,大家都沒有了苦難。所以菩薩是应該常常不懈怠,精进勤修各地殊胜的清淨法門,和勤習各种道业,直到进入佛的智慧果位。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入菩薩初地門。广說則有无量无边百千阿僧祇差別事。

諸位佛的大弟子!这是大略說說菩薩中的大菩薩,证入菩薩初地的法門中的一切实在情境,假如要詳細說,那就无法說得完这些无量无边的不同事相。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初地。多作閻浮提王。豪貴自在。常護正法。能以大施。攝取众生。善除众生慳貪之垢。常行大施。无有穷尽。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业。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不離念同行菩薩。不離念菩薩行。不離念諸波罗蜜。不離念諸地。不離念力。不離念无畏。不離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諸位佛的大弟子!证得初地果位的大菩薩,住在初地時,多数能做閻浮提王(即鐵輪王),或者是大富大貴的人,生活得很如意自在,还常常護持正法。常行大布施的法門,攝取众生,也知道用方法教化众生,除去众生的慳吝和貪妄的毛病。他经常广行大布施,沒有穷尽。布施財物、愛語教化众生,帮助众生,親自接近众生(以四攝法使他們受同化),像这样做一切利他的善业,都不曾捨離念佛、法、僧三寶的心。也不曾離念同修行的菩薩,也不曾離念修菩薩行所应修的行門。也不曾離念十波罗蜜,也不曾離念十地中各地的法門及相狀。也不曾離念一切的愿力。也不曾離念佛的四无畏法。也不曾離念佛的十八不共法。乃至於不曾離念一切的种,和一切智慧中佛的大智慧(种字在这兒包含很多意思:如种子、种性、种智、种識、智慧等多意)。

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將。为帥。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捨家。於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捨家妻子五欲。依如來教。出家学道

住在十地——欢喜地的諸位菩薩,又作这样的观想:我应該在一切众生中,作他們的領导者。我应該有超人的智慧。有超人的特別才能。有无礙的辯才。应善於運用微妙的言辭,令众生離一切的痛苦而自在。应該修集完美的福德。沒有人比我更完美。我应能为众生分別法義。令众生能得到证義,滅除一切煩惱。令众生能进入正知正見的正道中,令所有的众生以我为他們智慧之所依止的人。这位菩薩當他想出家的時候,在学習佛法的期間,要特別勇猛精进,就能捨掉世俗的家业,妻、兒,和財、色、、名、食、睡五欲,依著佛的教言。出家学道是出煩惱的家、三界的家(欲界、色界、无色界),要能出这三界的家,才能算真正出家,才能修道。

既出家已。勤行精进。於一念頃。得百三昧。得見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众生。能住壽百劫。能知前后際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門。能示現百身。於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为眷屬。若以菩薩殊胜愿力。自在示現。过於是数。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数知。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菩薩发菩提心,捨世俗生死煩惱家而出家,是为了求无上正道,这時他是勤奮不懈,勇猛精进的修行。在一念之間,这可以得到百千三昧,就是百千种正定正受的智慧。既得到如許三昧,也見到了十方世界的百千佛。見到佛后,也能知道这些佛的神通力量,能用神通令十方佛世界六种震动。他的神通力量,能超过十方百佛的世界,他的光明也能照耀百佛的世界。也能在一念之間,教化百佛世界那样多的众生。他的壽命能夠住世一百劫,能知百劫前后的一切事故,能夠深入百法所有的法門。能示現很多化身,而每一個化身,又能示現化出百菩薩,來作他的眷屬。假如这位菩薩有特別的功德的愿力,他更能非常自在的示現變化,还要超过百劫,甚至千劫、百千劫、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用算数校計。这時,金剛藏菩薩欲重說一遍,就用偈頌的方式再說一遍:

若人集众善     具足白淨法

供养天人尊     隨順慈悲道

菩薩修所应修的行門,和積聚种种的善根。因善根功德具足了,就把一切的染汚除去,就是无染汚的清淨法。他供养无量数諸佛,又常用慈悲喜捨四无量心教化众生。

信解極广大     志乐亦清淨

为求佛智慧     发此无上心

他的信心和理解能力,都是非常广大的,他的志愿和乐於所作,也都是清淨的。为了求得同佛一样的智慧,发种种无上的菩提道心。

淨一切智力     及以无所畏

成就諸佛法     救攝群生众

清淨所有智慧之力,和用大无畏的精神,成就諸佛所說的种种法門,救拔攝受那些苦難的众生。

为得大慈悲     及轉胜法輪

严淨佛國土     发此最胜心

为了得到大慈悲心,和轉一切殊胜的法輪(就是广对众生演說大乘正法),用这种救攝众生的大慈悲心,和演說大乘佛法的功德,庄严清淨佛的國土。为了这個目的,菩薩发这种最殊胜的菩提心。

一念知三世     而无有分別

种种時不同     以示於世間

一念能知过去、未來、現在三世,而沒有分別,这是用智慧知道,不是以識分別的。因为三世的時間不同,所以示現於世間。

略說求諸佛     一切胜功德

发生广大心     量等虛空界

略略的說諸佛无上聖道,和諸佛殊胜功德,菩薩发这么广大的愿心,大得與虛空同等。

悲先慧为主     方便共相应

信解清淨心     如來无量力

以大慈悲心为第一,以智慧为主体。行一切方便善巧的方法,而能與佛法相应。以清淨的信解心,得到如來的无量神通力。

无礙智現前     自悟不由他

具足同如來     发此最胜心

得到无礙的智慧,又得到百千万的三昧,这並不是別人賜給,而是由自己修持证悟的。这些种种殊胜的智慧與神力,都可與佛一样,菩薩发这种殊胜的菩提心。

佛子始发生     如是妙寶心

則超凡夫位     入佛所行处

佛弟子剛剛发菩提心,如像金剛堅固的寶心,就與凡夫不同了。超出凡夫的地位,进入佛所行的道路。

生在如來家     种族无瑕玷

與佛共平等     決成无上觉

证得欢喜地的菩薩,就是生在佛的家族中。种族是高貴的,不是貧穷下賤。这样的种族可說是一點污垢也沒有。一切與佛一样,將來一定成佛。

纔生如是心     即得入初地

志乐不可动     譬如大山王

菩薩剛发起这菩提心和慈悲心,馬上便证入了欢喜地。他的志愿和所乐於作的,都是菩薩道行,誰也不能阻擋及破壞他,就好像大須彌山王一样巍峨聳立而不被动搖。

多喜多愛乐     亦復多淨信

極大勇猛心     及以慶躍心

证得欢喜地的菩薩,時刻都是欢喜的,他愛護众生,乐於接近众生。同時也不懈于修習清淨的法門,而堅固对佛法的信解心。发非常勇猛的精进心,更生起慶幸活躍的欢喜心。

遠離於闘諍     惱害及瞋恚

慚敬而質直     善守護諸根

菩薩证入欢喜地的果位后,自然沒有好勇鬥狠的傲慢心,也不事事與人爭论,也不惱害,和瞋恨別人了。只有慚愧而恭敬的誠懇、質樸、正直的菩薩心。他善於守護自己的六根,不令放逸。

救世无等者     所有众智慧

此处我當得     憶念生欢喜

行普救众生的菩薩道,除佛以外,沒有誰能與他相比。所有佛的智慧,我都应當证得。

始得入初地     即超五怖畏

不活死惡名     惡趣众威德

菩薩证入欢喜地時,就能遠離五种的怖畏:一、不能生活的怖畏。二、不能活,就是怕死的怖畏。三、怕受人誹謗的怖畏。四、怕受生到三惡道中的怖畏。五、在大众中畏首畏尾的大众威德畏。

以不貪著我     及以於我所

是諸佛子等     遠離諸怖畏

这些怖畏的生起,都是由於貪在我的執著偏見上,如果能破除我見,还有甚么可怕的呢?还有我所,就是受貪心的驅使,甚么都是我所有的。把我見和我所都放下,明白了一切都是空的。学佛法的佛弟子,就要能捨掉我及我所,自然遠離这些怖畏了。

常行大慈愍     恒有信恭敬

慚愧功德備     日夜增善法

常常行大慈大悲,念众生。常常有誠懇的清淨信心,恭敬三寶。時刻懷著慚愧的心意,一切的功德就具足了,这样就可以日夜增長善法。

乐法真实利     不愛受諸欲

思惟所聞法     遠離取著行

欢喜佛法的真实利益,不喜欢那些五欲的事情。能常常思惟观想所聽聞的佛法真实意義,遠遠的離開一切愛、取執著行为。

不貪於利养    唯乐佛菩提

一心求佛智     專精无異念

不去貪圖名聞利养,唯一就喜欢学佛法,证得无上的菩提大道。一心只想求得如佛的智慧,精誠專一,不生二心,不起異念。

修行波罗蜜     遠離諂虛誑

如說而修行     安住实語中

想求得如佛的智慧,必須修習十种波罗蜜。更应遠離諂媚心、虛榮心,和狂妄心。一定要切实依照佛所說的方法來修行,安然住在不打妄語的实語中。

不汚諸佛家     不捨菩薩戒

不乐於世事     常利益世間

学佛法的人,要常能如理修行,護持三寶,不做有汚佛門的事,不敗壞如來的家風,令众生一見就生起恭敬三寶的心,皈依佛門。時時刻刻要守著曾受过菩薩所制定的四十八种輕重戒律。不要去染指世俗中的五欲惡事,要常做有益世間、利乐众生的善事。

修善无厭足     轉求增胜道

如是好乐法     功德義相应

修行善法是无止境的,是沒有厭倦滿足的。这样日復一日勇猛精进,勤修无上殊胜的善道。如此愛好佛法,功德一定與佛法相应。

恆起大愿心     愿見於諸佛

護持諸佛法     攝取大仙道

時常生起在志愿的心,希望常常見到十方三世諸佛。又应該发愿護持諸佛所說的法,攝取諸佛的佛道(大仙道就是佛道)。

常生如是愿     修行最胜行

成熟諸群生     严淨佛國土

時常发这样的愿心,修行最殊胜的法門,令一切众生都能成熟善根,修行得到成就。將來一定都能成佛,庄严十方三世所有諸佛國土。

一切諸佛剎     佛子悉充滿

平等共一心     所作皆不空

所有的世界,和无量无边的佛刹,佛的弟子都充滿其中(佛子是指菩薩)。这些菩薩們都是一心一意为救度众生,他們所作所为所修行道,都不会是白費工夫,一定有如愿的成就和功德。

一切毛端处       一時成正觉

如是等大愿     无量无边際

菩薩无障无礙圓融境界发愿在一切毛端的地方修行、度生、做大佛事,大家可在一時成佛果轉法輪。像这样不可思議的大愿境界,是无量无边不可度量的。

虛空與众生     法界及涅槃

世間佛出興     佛智心境界

虛空和众生都是不可穷尽的,法界和涅槃同样是不可穷尽,世界上有佛出興,也是不可以預知,佛的智慧和心意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

如來智所入    及以三轉尽

彼諸若有尽     我愿方始尽

佛的智慧所能到的,和虛空界尽,众生界尽,煩惱界尽,如果这些都能穷尽,我的愿心就穷尽了。

如彼无尽期     我愿亦復然

如是发大愿     心柔軟調順

如像前面所說的虛空界、众生界、煩惱界、法界这些都是沒有穷尽的,所以我的愿心也同样不会有尽期。发了这种大愿,这种不可思議,广大无边,不可限量的大愿,心就自然柔和、自在、安詳了。

能信佛功德     观察於众生

知從因緣起     則興慈念心

我們学佛的人,首先要認識清楚学佛的宗旨,反省一下是否真正信佛,是否信佛有无量的功德。佛何以会有无量的功德,正因为佛在过去生中,广行大布施——內財:頭、目、腦、髓;外財:國城妻子,一切難捨能施。我們既信佛有无量功德,就应常隨佛学,也要作种种的大布施,所以要观察一切的众生。众生是因緣和合而生,在过去无量劫中,與我們曾有过親屬關係,或曾为父子、母女、兄弟、姊妹、夫妻、朋友等等,彼此有如业網交織,輾轉輪廻。明白这种關係后,就应生起慈悲心,救護顧念他們,使众生都能離苦得乐。

如是苦众生     我今应救脫

为是众生故     而行种种施

像这样痛苦的众生,永遠輪廻六道中,生生死死不能脫出。菩薩現在既已明白这种道理,就应該救度众生出離苦海。为了救这些受苦的众生,就广修种种布施。

王位及珍寶     乃至象馬车

頭目與手足     乃至身血肉

我的王位和七寶,种种的名貴珠寶,以及华貴的大白象、千里馬、寶车等的外財。或尊貴的頭、眼、手、足、身体內的血,外面的肉,种种難捨的內財,沒有一样保留而不能布施。

一切皆能捨     心得无憂悔

求种种经書     其心无厭倦

一切內財外財,我亦能布施。布施之后,心中毫无一點捨不得的憂悔心。諸位学佛的信士!我們学佛,就应該学佛一切的行儀。信佛,就应該信佛所說的法及理,依教奉行。学佛難捨能捨的精神,广修布施。菩薩誦念种种经典、持咒、修行,心无見異思遷,或厭煩疲倦。而誦经、持咒的用意,是去妄存真,使六根归於清淨專一,善心生起。

善解其義趣     能隨世所行

慚愧自庄严     修行轉堅固

誦经持咒是为了明白一切道理,在誦经的時候,可以收攝心意,培养定力。繼而用到世間法上利益众生。常常要反省过去的錯誤行为,生慚愧心。以觉悟的清淨和誠实心來警策未來,众善奉行,積聚功德,庄严自己。能心生大慚愧,发大菩提心,修行无上的菩提道,信心就日益增長,更堅固了。

供养无量佛     恭敬而尊重

如是常修習     日夜无懈倦

菩薩的信心日漸堅固,就广修供养十方諸佛。不只是供养,还懂得恭敬和尊重諸佛。这样生生世世,恆常不断的修習,晝夜六時,亦无懈怠厭倦。

善根轉明淨     如火鍊真金

菩薩住於此     淨修於十地

菩薩如此修行不懈,善根就日胜一日的光明清淨了。好像冶金師傅用火鍛鍊金子一样,一回又一回的燒鍊,直至无一點雜質留存,最后變成純金。菩薩住在初地時,修行的工夫,也是无有歇息,清淨无为的修習十地法門。了知十地的境界,最后才会得到十地的果位。

所作无障礙     具足不断絕

譬如大商主     为利諸商众

問知道險易     安隱至大城

菩薩行菩薩道,修一切善,滅一切惡,所以处事接物沒有任何障礙。具足了智慧之光明,佛种永不断絕。譬如一位大商主,为利益許多的商人,聯合大众到遠处经商,他必須知道路途各处安危的实在情形,準備週全,大家方能安穩地到达目的地。

菩薩住初地     应知亦如是

勇猛无障礙     到於第十地

住此初地中     作大功德王

菩薩住在初地修行的時候,也同样要瞭解各地的境界和所证得的果位,方能达到佛的果位。这其間一切的过程,要勇猛精进勤修学,沒有一點障礙,一直到第十地法云地,都不会有障礙发生。住在欢喜地——初地的菩薩,作最大的功德之王,領导所有的菩薩向前修行。

以法化众生     慈心无損害

統領閻浮地     化行靡不及

皆令住大捨     成就佛智慧

欲求最胜道       捨己國王位

菩薩作大功德王,在南閻浮提常作轉輪王,以佛法教化一切的众生。化度众生首先要有慈心,絕不能有損害众生的心。又常行布施,救济众生。菩薩做南閻浮提國王,領导众生,把这世界上一切壞的風俗,都轉變成良好的風氣。教化众生修持五戒、八關齋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修学十善正法。又教导众生修習布施法門,化除慳吝的障礙,常住在大喜捨中,使所有众生亦得到如佛的智慧。菩薩自己求的是最殊胜的佛道,他也教众生求取无上聖道。为求清淨殊胜的佛道,他就捨掉國王的地位,出家学道。

能於佛教中     勇猛勤修習

則得百三昧    及見百諸佛

震动百世界     光照行亦爾

化百土众生     入於百法門

能知百劫事     示現於百身

及現百菩薩     以为其眷屬

修菩薩行、求菩薩道的菩薩,捨掉了王位,出家修梵行,在佛的教化中,他特別顯得勇猛精进,勤謹修習佛所說的各种法門,能在一念中得到百种的正定心,也能在一念之間見到百世界的諸佛。这种修证的境界,震动了百世界,並有六种的震动。光明也能照耀到百世界,並遍及其間一切众生。教化百世界的众生,令彼等都进入百种法門。菩薩这時能知道三世——过去、未來、現在——百劫中一切事情。又能示現變化百样身形,每位身形又能變化出数以百計的菩薩形相,作为他的眷屬,來帮助他弘法利生。

若自在愿力     过是数无量

我於地義中     略述其少分

若欲广分別       億劫不能尽

菩薩最胜道       利益諸群生

如是初地法       我今已說竟

像那些愿力已达到圓融无礙的大菩薩們,他們的功德和境界,當然超过前面所說的初地菩薩們的功德和境界无量倍劫,无法說尽其劫数。我在讲初地的義理時,只能略略的說一點,如果要詳細的說明其中義理、相狀、境界等的差別,恐怕歷百千億劫也沒有方法說尽。菩薩所修行的是最殊胜的菩薩道,他最主要的宗旨是利益众生,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觉觉他。前面所讲的初地法門,我——金剛藏菩薩,現在已大略的說完了。(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18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181 : 菩萨都曾经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圓滿了六度万行才具足成就

华严经淺释182 : 菩薩布施內宮眷屬、妻和子、舍宅時对众生所作的善根廻向

华严经淺释183: 布施不要作非時施,要在最適宜時机布施才能與众生結欢喜緣

华严经淺释184 : 这些种种的道理就是菩薩所修第六种廻向: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廻向

华严经淺释185 : 菩萨將此善功德廻向給一切众生,而沒有一絲毫的取相執著心

华严经淺释186 : 菩萨所修回向法门的第七个回向: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华严经淺释187 : 德行不夠、善根不深的緣故,才会觉得读华严经实在无意思这思想

华严经淺释188 : 每一种法是对每一类众生的机而說的,只要对机就是第一

华严经淺释189 : 修菩薩道的第八个回向:真如相回向

华严经淺释190: 这一百個譬如真如,每一譬如都能說明眞理

华严经淺释191 : 想離一切熱惱就是不发脾氣,想不发脾氣首先需沒有自私心

华严经淺释192 : 大菩萨所修回向的第九种:无著无縛解脫廻向

华严经淺释193: 菩薩用沒有執著、束縛这种淸淨的解脫心修習普賢菩薩所修的大門

华严经淺释194: 用偈颂重说一遍菩萨所修第九无著无縛解脫心廻向

华严经淺释195 : 大菩萨所修的第十回向: 等法界无量廻向

华严经淺释196:  不为耽著一切美色、声香味觸法、五欲等的境界,才修迴向法門

华严经淺释197: 大菩薩所修的第十种迴向,名为等住法界无量迴向的法門

华严经淺释198 : 菩薩应該常修十迴向的法門,这叫普賢菩薩的大行大愿

华严经淺释199 : 一切万物因地而生,因地而增長、成熟、安住和得到解脫

华严经淺释200: 金剛藏菩薩用偈頌重說一遍甚深微妙之極的十地法

华严经淺释201 : 菩薩住欢喜地发了以上大愿后,就得到十种信心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慧律法师《圆觉经》讲座 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