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205: 金剛藏菩薩为大家宣說怎样证入第三发光地的果位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卷三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第三发光地

佛子得聞此地行          菩薩境界難思議

靡不恭敬心欢喜          散华空中为供养

諸位佛子能聽到離垢地的修行法門,以及所有在離垢地菩薩的种种境界,这种不可思議的境界。众生沒有不恭敬而生起大欢喜心,於是在空中散下各种妙法蓮花,供养法会中的大菩薩众。

讚言善哉大山王          慈心愍念諸众生

善說智者律儀法          第二地中之行相

法会中的大众,皆讚揚道:「不可思議的諸位大菩薩們啊!你們好像須彌山王般的偉大!你們以慈悲心怜愍繫念众生,你們对众生所說的法,都是具有大智慧的聖者才能說的。如攝善法戒,攝律儀戒,攝众生戒,这三种聚淨戒。还有在第二地中应知的修行法門,以及如何行菩薩道的方法等。」

是諸菩薩微妙行          真实无異无差別

为欲利益諸群生          如是演說最清淨

菩薩修行的微妙行門,是真真实实,沒有虛偽,沒有「差別的」实相。因为要利益一切众生,所以現在演說最清淨的真諦法門。

一切人天供养者          愿为演說第三地

與法相应諸智业          如其境界希具闡

被一切凡夫和天人所供养的菩薩們,唯愿您金剛藏菩薩,繼续說修学第三地的法門,以及與佛法相应的、最上智慧道业,與证入第三地的境界。請您詳細地、具体地說給大家聽聽。

大僊所有施戒法          忍辱精进禪智慧

及以方便慈悲道          佛清淨行愿皆說

大僊即佛。佛所圓滿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禪定、智慧等波罗蜜法門,以及慈、悲、喜、捨的方便无上佛道,以及佛的清淨梵行,不可思議的愿力等等,都請求您——金剛藏菩薩为我們詳說。

時解脫月復請言          无畏大士金剛藏

愿說趣入第三地          柔和心者諸功德

这時解脫月菩薩又代表法会大众,向金剛藏菩薩請法:大无畏的金剛藏菩薩!具足慈悲心、柔和心,積聚种种善根功德的金剛藏大士!我們都翹望您为大家宣說,要怎样修行才能证入第三地的果位?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淨第二地。欲入第三地。當起十种深心。何等为十。所謂清淨心。安住心。厭捨心。離貪心。不退心。堅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广心。大心。菩薩以是十心。得入第三地。

此時金剛藏菩薩即便告訴解脫月菩薩和諸位菩薩說:「諸位佛的大弟子!修行菩薩道,積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薩們,他們已淨治第二地,如今想繼续修学第三地,便应該发十种深心。深心就是比以前所发的心更深入,求更高深的佛法,种更大的佛因善根,发更堅固的信心。」这十种深心是①清淨心:正知正見,沒有染汚的真心。②安住心:就是不为境界所轉信心,不受外道的誘惑而动搖。③厭捨心:厭離貪染的心。④離貪心:既然已对貪欲雜染之心生厭,便应當毅然決然地把这种污染不淨的心徹底捨離。⑤不退心:勤求佛道,精进修学,永不退轉的心。⑥堅固心:信心堅固,決定无疑,对佛所說的法,不生絲毫的懷疑。⑦明盛心:有聰明智慧而能精勤向上的心,沒有愚痴和无明。⑧勇猛心:勇猛精进,毫不退惰的心。⑨广心:广闊遠大,能容人讓人,並恭敬謙和的心。⑩大心:有捨己为人,救人济世的慈悲心,发心修学大乘佛法,普度一切众生的大愿心。菩薩发这十种大深心,便能进入第三地。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第三地已。观一切有为法如实相。所謂无常。苦。不淨。不安隱。敗壞。不久住。剎那生滅。非從前際生。非向后際去。非於現在住。

諸位佛的大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他們证入到第三地以后,依佛的教法修学,观察一切有为法——即世間法的一切運作,都是與真如实相相违背的。世間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生滅變化,虛偽无主。凡夫終日心勞力疲,所能追求到的,都是痛苦而不能得到真实的快乐。一切都是染汚,不清淨、不安穩,飄泊无定,沒有一點可以久留。一切事物,不能经久不壞。所謂「人有興衰,物有敗壞」:万事万物既不能永久存在,更不能久留。一会兒生,一会兒便消滅了,所謂「刹那生滅」。「非從前際生,非向后際去,非於現在住」者是指有为法而言,說明前際(是已生)后際(將來即滅),都是断絕而不常住的。從粗淺的角度看來,因为有前后相续的緣故。实際上有为法是似乎永不断絕的,前際为前際,后際为后際。既未從前際生,也无法往后際去,更不能留住於現在。所謂三世緣生,都是僊滅无常,就是这個道理。

又观此法无救。无依。與憂。與悲。苦惱同住。愛憎所繫。愁慼轉多。无有停積。貪恚痴火。熾然不息。众患所纏。日夜增長。如幻不实。見如是已。於一切有为。倍增厭離。趣佛智慧。見佛智慧不可思議。无等。无量。難得。无雜。无惱。无憂。至无畏城。不復退还。能救无量苦難众生。

证入第三地——发光地的菩薩,又繼续观察世間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既不能救人出離生老病死,更不能在生存的过程中,使人有所依持。長年累月都是和憂愁、悲痛、艱苦、煩惱結集一起。愛與恨像繩網,把人繫縛得緊緊的。令人愁腸百結,憂心慼慼,沒有一刻停止積集。貪欲、瞋恚、愚痴的无明火,勢如燎原,不能息滅。众生被这些禍患所纏繞,痛苦日夜增加。其实这些煩惱、苦毒,都是唯心所造,业力所致,如幻如化,並不真实。菩薩观察这种境界以后,对於世間一切有为法,更加生起厭棄遠離的決心,而趣向求佛的殊胜智慧。菩薩深知佛的智慧是不能以平凡的思想來測度,世間智不能與它齊等;既无法可思量,更不是容易得到的。佛的智慧是清淨无雜染,是清涼自在而沒有熱惱,无有憂愁,只有常乐。如是乃能达到更大无畏的境界,永不退轉於生死遷流中。不住生死,便能救拔无量的苦難众生,做大佛事,轉有为法为无为的业果。

菩薩如是見如來智慧无量利益。見一切有为无量过患。則於一切众生。生十种哀愍心。何等为十。所謂見諸众生孤獨无依。生哀愍心。見諸众生貧穷困乏。生哀愍心。見諸众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見諸众生諸有牢獄之所禁閉。生哀愍心。見諸众生煩惱稠林恆所覆障。生哀愍心。見諸众生不善观察。生哀愍心。見諸众生无善法欲。生哀愍心。見諸众生失諸佛法。生哀愍心。見諸众生隨生死流。生哀愍心。見諸众生失解脫方便。生哀愍心。是为十。

菩薩这样想:如來的智慧,对众生有无量的大利益。世間的一切有为法,对於众生,有无量的罪惡,使众生蒙受禍患,因为它是不究竟的,染汚的。因此,菩薩对於一切众生,生出十种的哀愍心。那十种呢?①看見一切众生都是孤獨,遠離佛和佛的教化,心中无所依止,而生哀愍的心。②看到众生貪求无厭,而所得僅是貧穷困苦,因此生哀愍心。③菩薩見众生被三毒——貪、瞋、痴的无明毒火,焚燒得顛顛倒倒,祇知多欲多求,而生哀愍同情之心。④菩薩看到众生,其生命有貪、有漏,生死相续,而「三界諸有」就像牢獄一样,把他們禁閉得絲毫不得自由,更无法得到解脫,菩薩因此而生哀愍心。⑤菩薩又見到众生,長期被煩惱的荊棘密林所障礙,所遮蔽,不能出離重見光明而生哀愍心。⑥菩薩見众生,不懂得观察區分善惡,既沒有善知識的領导,更沒有聞法的机緣,因而生哀愍心。⑦菩薩見众生,沒有修学善法的志愿,因此生哀愍心。⑧菩薩看見众生,不知道归依佛法,失卻受佛法教育的机会,而生起怜憫心。⑨菩薩見众生,隨著生死的业流,在六道輪迴不息,而生起哀怜心。⑩菩薩見到众生,不知道尋求佛法,证得菩提,更不能得究竟自在,只会常隨生死遷流。遇著邪見知識,失卻正知正見的信行,及失去了方便解脫法門,因而生大哀愍心。这就是住发光地的菩薩,对一切众生所生的十种哀愍心。

菩薩如是見众生界无量苦惱。发大精进。作是念言。此等众生我应救。我应脫。我应淨。我应度。应著善处。应令安住。应令欢喜。应令知見。应令調伏。应令涅槃。

菩薩見到众生界,有这么多的苦惱,於是发勇猛心,精进修学佛道,並且发大愿:①我一定要救他們於孤苦之中,使上依慈尊,下利含識。②要把他們從貧穷困苦中解脫出來,使他們知足,並捨離貪欲之心。③我应該令他們明瞭淨治三毒的方法,使他們到达清涼之地。④我应該接引他們出離荊棘般的闇障,重見光明。⑤我应該把他們從生死牢獄的禁閉中解救出來,令其息滅貪瞋痴的毒火,棄捨一切苦果,得聞正法。⑥我应該教导他們明辨是非,去惡從善,令他們在佛化的世界中長久安住。⑦使他們得到真实的快乐。⑧使他們捨去往昔一切的惡習氣,而得到正知正見。⑨令他們身心調伏,发大乘心,求无上菩提。⑩令他們得到解脫方便,以及寂靜的湼槃之乐。

菩薩如是厭離一切有为。如是愍念一切众生。知一切智智有胜利益。欲依如來智慧。救度众生。作是思惟。此諸众生。墮在煩惱大苦之中。以何方便而能拔济。令住究竟涅槃之乐。

菩薩見到世間上一切有为法,皆充滿了罪惡、邪見,所以他們厭棄世間法。但菩薩並不以獨善其身为滿足。他想到矇昧无知的众生,便生出慈悲心怜憫众生。他知道唯有佛法,才具有最殊胜的功德,才可以給予众生最特別的利益。他便依靠佛法,用佛的最上智慧,來救度所有六道的众生。他又这样想:「这些众生們,已掉在煩惱的大苦海中,我应該用那一种方便法門,來救济拔度他們呢?才能令这些众生得到究竟圓滿的湼槃真乐呢?」

便作是念。欲度众生令住涅槃。不離无障礙解脫智。无障礙解脫智。不離一切法如实觉。一切法如实觉。不離无行无生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離禪善巧決定观察智。禪善巧決定观察智。不離善巧多聞。菩薩如是观察了知已。倍於正法。勤求修習。日夜唯愿聞法。喜法。乐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

菩薩又这样想:「如果要度这些众生,令他們住在涅槃的实際理体中,便应該教他們明白无障礙的解脫智慧,才能真正離苦得乐。要明瞭无障礙解脫智慧,就不能離開佛所說的一切法。对佛所說的法,要如实知,如实觉,如实行,才可以離一切苦,才能返迷归觉,享一切真实的快乐。真正对一切法如实知,如实觉,如实行,便不会離開佛法,修学一切行門並且要证到无生法忍的清淨境界,才可以发出智慧的光輝。这种无生的智慧之光,是從禪定的工夫中得來,是從无著无依,出入无礙的定慧中得來。用此智慧,观察世出世間的一切理事。这种自在的妙观察智,不能離開多聞。善巧多聞的意思,是不取聞相意。只有多聞才能啟发如佛的胜妙智慧。」菩薩像这样思惟,这样观想明瞭以后,便加倍努力,勇猛精进,勤苦修学佛所說的正法。二六時中,但愿得聞佛法,得聞之后对於佛法,特別喜好。依法修行,隨順佛法,度一切众生。明瞭佛法,用來教化一切众生。順应諸法实相,到达法的究竟彼岸,住法的涅槃,行法的无畏。

菩薩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財。皆无悋惜。不見有物難得可重。但於能說佛法之人生難遭想。是故菩薩於內外財。为求佛法。悉能捨施。无有恭敬而不能行。无有憍慢而不能捨。无有承事而不能作。无有勤苦而不能受。若聞一句未曾聞法。生大欢喜。胜得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

菩薩像这样精进勤勉,深入研習佛法,对於身外之物及所有一切名貴珍寶財物,沒有一點捨不得。他这样自忖:「世間上沒有一样东西是值得寶貴,沒有一样东西是難覓難求,祇有能讲說化之正法的人,才是難逢難遇的。」所以菩薩为求无上佛法,对自己的內財(頭目腦髓)、外財(國城、妻子、珍寶、樓宇),都毫不保留的广行布施。他对諸佛,必恭必敬,舉凡应对进退,无不誠懇,知時知分。对任何人都沒有一點自高自傲的驕慢心,隨時都是和顏悅色。供奉諸佛,承事役作,從不說辛苦,或一句抱怨的話。也從不說那一件事辦不到;凡事无论大小粗細,都是躬自營辦不稍懈怠。假若能聽到一句從前沒有聽到过的佛法,他就欢喜得比得到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寶,还要欢喜,还要滿足。

若聞一偈未聞正法。生大欢喜。胜得轉輪聖王位。若得一偈未曾聞法。能淨菩薩行。胜得帝释梵王位。住无量百千劫。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說法。能淨菩薩行。汝今若能入大火阬。受極大苦。當以相與。菩薩爾時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說法。淨菩薩行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滿中。尚欲從於梵天之上投身而下。親自受取。況小火阬而不能入。然我今者。为求佛法。应受一切地獄众苦。何況人中諸小苦惱。

假若能聽到從前沒有聽到过的一首正法偈頌。偈頌是有一定的字句:四句为一偈,每句有四字、五字、七字不等。偈頌有時用來重複前面所讲过,再归納重說一遍。有時是用來讚揚聖事德行。菩薩心中立刻生起大欢喜心,其欢喜的程度,比得到轉輪聖王的王位还要快乐。假若得到一首偈頌,是前所未聞,而能帮助瞭解过去所未曾明白和義理,使得到真正的明瞭;或能帮助淨治菩薩修行,使其行解圓滿,这時菩薩內心的喜悅,胜过得到帝释天梵王的王位。縱然帝释天王能享无量百千劫的福报,菩薩还是寧捨位而聞正法。諸位能有聞佛法的机会,这是很難得的,都是过去生中种下善根种子成熟的緣故。既然有幸得聞佛法,还要知道如何受用;能得受用,便如渴得甘露,饥得美食;如不得受用,便会觉得乏味,甚至感到疲厭。这样就是天天聽,也不知甚么是真正的佛法,不知道佛法的珍貴與妙用,等於沒有聽。菩薩輕財、捨王位,而敬佛重法的美德和精神,是学佛人应該崇敬效法的。如果有人說:「我有一句过去佛所說的法,能帮助你淨治修学佛菩薩的行門,假設你現在为了求法,而敢跳进大火坑裡,受極難忍受的痛苦,我一定会傳給你。」菩薩聽了这話以后,心裡想:「为了得到一句过去佛所說的法,而能帮助我淨治,圓滿所修学的菩薩行門,即使三千大千世界都充滿了大火坑,我也愿意從大梵天上跳下去,來換取这句佛法!何況現在祇是一個小火坑,怎会不敢跳进去呢?只要能得佛法,就是要到地獄裡去受諸般痛苦,我也是心甘情愿的,何況只是人間一些小苦惱呢?为求佛法,我寧捨生命!」

菩薩如是发勤精进。求於佛法。如其所聞。观察修行。此菩薩得聞法已。攝心安住。於空閑处。作是思惟。如說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淨。佛子。是菩薩住此发光地時。即離欲惡不善法。有觉有观。離生喜乐。住初禪。滅觉观。內淨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住第二禪。離喜住捨。有念正知身受乐。諸聖所說。能捨有念受乐。住第三禪。断乐。先除苦喜憂滅。不苦不乐。捨念清淨。住第四禪。

菩薩是这样发心勤奮精进,为求佛法,寧捨財物、國土、生命。依據他所聽聞的佛法深入研究,躬行实踐,切实修行。菩薩聞得无上正法之后,收攝他散乱的心,安然自在地住在清淨,沒有人幹擾的地方,獨自細細思想,遵照佛所說的方法修行,才能证得佛法僧的境界。修学一切菩薩的行門,不是光口頭上說說,而不实際深入体验,便能达到清淨的菩薩境界。

諸位佛的弟子:住在第三地——发光地的菩薩們,都已经離開了一切煩惱、五欲的过患,断除了十惡和不善的智慧,除尽了五蓋:①貪。②瞋。③睡眠。④掉悔。⑤疑法,及一切邪知邪見。「有觉有观」:菩薩能知道一切諸惡对心性的損害,和造业的因果,进而观察思惟遠離的方法,修行求证。既知蠲除貪、欲、十惡的惡知識,得到清淨,因之而起大欢喜心,身心適悅,獲得清涼解脫的輕安之乐,安然自在地停住在「離生喜乐地的初禪天」。「初」字意思是從欲界向上进入的第一步,離欲界最近的地方。「初禪」是修「禪」門功夫的第一階段。

「滅觉观」:把一切惡的思想都滅除,離開煩惱障,使內心得到清淨。既已除卻一切惡的思想,便得「定」。这時生出喜悅、自在之乐,安然住在第二禪。这叫「定生喜乐地」,为什么叫「定生」呢?因为已达到「觉观心息」的「胜靜」境界。进一步把喜也離了,不執著於捨,不失正念,而有正知,身心愉悅,受輕安之乐。这种境界,唯有真正的佛弟子,才能承受諸佛所說的正法,能捨去「有、念、受、乐」的綑縛。得真正的解脫胜乐,安然住於第三禪。因能捨「有念」,故名「離喜妙乐地」。到达離喜妙乐地的境界以后,进一步把一切「乐」了断除,再进而除去「苦、喜、憂、滅」等种种的心理感受。此時「不苦不乐」,无动於衷,不受任何境界的轉移,連念也捨了,故名捨念清淨。菩薩身心交泰,安住在第四禪——「捨念清淨地」。

超一切色想。滅有对想。不念种种想。入无边虛空。住虛空无边处。超一切虛空无边处。入无边識。住識无边处。超一切識无边处。入无少所有。住无所有处。超一切无所有处住非有想非无想处。但隨順法故行。而无所乐著。

菩薩达到四禪天的境界,就像是「一念不生全体現,六根忽动被云遮」。这時便超出了一切色和想,也就是離開所有的「障」。連对待法也沒有了,是絕对的,所以沒有想。念也滅了,不想念一切,所謂「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欲断尽真福田。」心安空定,受无上利益。到此境界,身心與太虛空融而为一,无人无我,甚而太空也无,故說「住虛空无边处」,以为依止。进一步「超一切虛空无边处」:超就是超出、超过,離虛空无边处。住无所住,处无所处,雖說是住无边虛空处,其实已超出虛空之外。虛空之外又如何呢?沒有到过这种境界的人,是无法說明的。就是经上所說:「內无身心,外无世界,掃一切法,離一切相」。

四空处是:空无边处,識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进入无边識,識也无边。虛空沒有了,但还有識,有識仍未完全空,故說入无边識,住无边識处。又超出識无边处,进入到无所有的境界。前面讲的是空无边处,識无边处,現在所說的是无所有处。在这种境界裡,甚么也沒有了——念也无念,識也无識,空而无空,連少許執著都沒有了,甚至連自己的身、心、念都空了,又怎么会有煩惱呢?故說菩薩超过一切无所有处,住到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既不是有想,也不是无想,已超出了有无。但菩薩还是隨順著一切正法的本体,所行所作,一點也沒有凡夫和小乘人的執著,既不在有、愛、味等之間打轉,也不乐著於四禪四空的法執境界中。

附注:禪:是修学佛道,許多行門中的一法門。四禪:是修学这一行門中所经的四個过程。每一过程,就是一個階段,每一階段所呈現的境界不同,又名四禪天,或四禪地。天:是以自然为依。地:是以生長为依。修禪的人修到內无心,外无身,身心兩空,自性現前,放出一种光明,这時便达到初禪的境界,叫離生喜乐地,即初禪天。因为坐禪的人(即修禪定者),離開一切染汚念,離開一切妄想,離開一切煩惱,而生出菩提心、智慧心、明瞭心、般若心,故名为「離生喜乐地」。坐禪的人到达这种境界,他的脈搏在无形中便会停止,但因在定中,所以他並不自知。二禪的境界,連呼吸都停了,但这並不等於死。有句禪語云:「若要人不死,須作活死人。」此外連吃飯、睡觉都忘了。三禪的境界,是念住了,不貪名,不圖利,无罣无礙,放下自在。四禪的境界,是一切皆空,一切能捨,苦、乐皆无。以上这些情境,必須经明眼善知識的证实。明眼人就是已開眼的过來人,他对这种境界,一望即知。坐禪的人,达到某种程度,他的面色、眼神、呼吸、神態、言行,都在无形中變換了氣質,絕不是自讚、偽裝,而可以自欺欺人的。一切都要從实踐的功夫中得來。佛法,是超出世間法,昇华人生的。修学佛法,是为求得大智慧,以解決人生的生死痛苦,求世界和平,使人間平等互惠。絕不是藉佛教貪圖名利,聚众營私。諸佛均以慈悲为懷,不捨一切众生,希望諸位学佛言行,遵佛体制,发大心,得大智慧,作大佛事!

佛子。此菩薩心隨於慈。广大无量不二。无怨无对。无障无惱。徧至一切处。尽法界虛空界。徧一切世間。住悲喜捨。亦復如是。

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大弟子!证得第三地的菩薩,他只有一副慈悲心腸,入了慈心三昧,全心教导众生,令一切众生得到真正的法乐。他的心懷豁达,所以他緣无量境——就是運用慈、悲、喜、捨四无量心。这時,禪悅、法喜不一不二,无有差別。他心裡沒有冤親,亦无对治,掃除一切遮障,也化除所有的煩惱。他能豎穷三際,橫徧虛空,达到无量不可数的世間。慈心如是,悲心、喜心、捨心,也同样的广大、无礙、无量、不二,徧一切处,一切世間。此菩薩一样護念众生,一样为众生拔苦予乐,滿懷慈济的心。」(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18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181 : 菩萨都曾经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圓滿了六度万行才具足成就

华严经淺释182 : 菩薩布施內宮眷屬、妻和子、舍宅時对众生所作的善根廻向

华严经淺释183: 布施不要作非時施,要在最適宜時机布施才能與众生結欢喜緣

华严经淺释184 : 这些种种的道理就是菩薩所修第六种廻向: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廻向

华严经淺释185 : 菩萨將此善功德廻向給一切众生,而沒有一絲毫的取相執著心

华严经淺释186 : 菩萨所修回向法门的第七个回向: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华严经淺释187 : 德行不夠、善根不深的緣故,才会觉得读华严经实在无意思这思想

华严经淺释188 : 每一种法是对每一类众生的机而說的,只要对机就是第一

华严经淺释189 : 修菩薩道的第八个回向:真如相回向

华严经淺释190: 这一百個譬如真如,每一譬如都能說明眞理

华严经淺释191 : 想離一切熱惱就是不发脾氣,想不发脾氣首先需沒有自私心

华严经淺释192 : 大菩萨所修回向的第九种:无著无縛解脫廻向

华严经淺释193: 菩薩用沒有執著、束縛这种淸淨的解脫心修習普賢菩薩所修的大門

华严经淺释194: 用偈颂重说一遍菩萨所修第九无著无縛解脫心廻向

华严经淺释195 : 大菩萨所修的第十回向: 等法界无量廻向

华严经淺释196:  不为耽著一切美色、声香味觸法、五欲等的境界,才修迴向法門

华严经淺释197: 大菩薩所修的第十种迴向,名为等住法界无量迴向的法門

华严经淺释198 : 菩薩应該常修十迴向的法門,这叫普賢菩薩的大行大愿

华严经淺释199 : 一切万物因地而生,因地而增長、成熟、安住和得到解脫

华严经淺释200: 金剛藏菩薩用偈頌重說一遍甚深微妙之極的十地法

华严经淺释201 : 菩薩住欢喜地发了以上大愿后,就得到十种信心

华严经淺释202 : 金剛藏菩薩大略的說初地菩薩們的功德境界和義理

华严经淺释203:  金剛藏菩薩繼续演說十地法的第二地離垢地这個法門

华严经淺释204:  我们要遠離十不善业道,同住在十善业道的法苑裡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慧律法师《圆觉经》讲座 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