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203: 金剛藏菩薩繼续演說十地法的第二地離垢地这個法門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二離垢地

諸菩薩聞此         最胜微妙地

其心尽清淨        一切皆欢喜

皆從於座起        踴住虛空中

普散上妙华        同時共称讚

善哉金剛藏        大智无畏者

善說於此地        菩薩所行法

解脫月菩薩        知众心清淨

乐聞第二地       所有諸行相

即請金剛藏       大慧愿演說

佛子皆乐聞       所住第二地

諸位菩薩聽了金剛藏菩薩說欢喜地这個法門,最胜微妙欢喜地的法門,所有的菩薩心裡都清淨了,一點妄想也沒有,祇存一個欢喜心。所有菩薩都從他本座站起來,踴身到虛空,用最好的鮮花,散花供养金剛藏菩薩,同時共同称讚金剛藏菩薩說:「好啊!金剛藏菩薩!您真是一位大智慧者,毫无畏懼的菩薩!您善於說这欢喜地的法門,它是所有菩薩修行的法門。」这時有位解脫月菩薩,知道大家的心都清淨了。第一地說完,大家还希望聽第二地的法。第二地应如何修行?是怎样的境界?这种法門修得什么果位?都希望知道。解脫月菩薩即刻就請求金剛藏菩薩說:「大智慧者啊!我們大家还愿意您繼续演說十地法的第二地。諸位佛的弟子及大菩薩們,都欢喜聽第二地的形相及境界,也都愿意繼续修行第二地这個法門。」

这兒順便談一談守戒與犯戒的問題:修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叫你向好的方面修行,你卻不愿意向前求进步。偏往不好的方面去做,以为不需別人教,自己就会做。修行这條路,聽起來很美麗,並且有数不尽的微妙境界。可是行起來,卻又長又遙遠,隨時隨地都会碰上荊棘與虎狼,如果沒有大无畏的忍耐精神,是很難走通的。就說守戒吧,受戒的人很多,不犯錯誤的人卻很少。戒要守得清淨,实在不容易。不守吧,那又何必受呢?尤其出家人,遵守戒律非常重要。佛涅槃時說:「以戒为師。」又有句話說:「戒为无上菩提本,应該一心守淨戒。」但怎样守法呢?首先要做到无自私心,一切不为自己打算。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遵守佛弟子应守的規矩和应做的事情。不怕艰难困苦,不应該做的事情都不做,不貪圖名聞利养,持守著清淨戒律精进修行。假若該做的不做,就是犯戒的行为。我們修道的人要隨時廻光反照,自己檢討反省、警惕,有过速改,繼续堅持戒行。如坐浮囊渡海,若发現浮囊有小洞,便应立刻修補。若抱著得过且过的態度,小洞變大洞,浮囊就会因漏而沉了。浮囊沉,生命也跟著喪失,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希望大家提高警觉,守戒清淨的戒行。那么護持戒行的神,也会時刻跟隨你左右,保護你平安穩健的走在这修行大道上。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當起十种深心。何等为十。所謂正直心。柔輭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不雜心。无顧戀心。广心。大心。菩薩以此十心。得入第二離垢地。佛子。菩薩住離垢地。性自遠離一切殺生。不畜刀杖。不懷怨恨。有慙有愧。仁恕具足。於一切众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是菩薩尚不惡心惱諸众生。何況於他起众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殺害。

諸位菩薩及解脫月菩薩說完前面的偈頌。这時金剛藏菩薩就对解脫月菩薩說:各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薩道,集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薩,已经修行证得欢喜地的果位,欲想繼续修行第二地的法門,便应當生出十种深心。甚么是十种的深心?

㈠正直心:就是心要直,不彎曲。所謂「直心是道場」,正直不邪,沒有邪知邪見。直是不彎曲,对人沒有任何的欺詐。㈡柔軟心:菩薩的心要柔軟,不要剛強。剛強的心便不柔軟。㈢堪能心:堪能忍受一切,即使不能忍受的也要忍受。正直心,是布施。柔軟心,是持戒。堪能心,是忍辱,就是不能忍的也要忍,不能持的戒也要持,无论怎样也不能犯戒。以前有一個故事:說一位比丘,穿著紅色的衣服,去到一位冶金師傅的家裡,冶金師傅正在为國王鑲一种價值很昂貴的寶珠。那位比丘走后,冶金師傅忽然发現少了一顆珠子,便懷疑是那比丘偷走了。其实这比丘知道珠子在那兒,因为比丘穿的是紅色的衣服,映在珠子的光上,使寶珠變得像一團肉一样。这時有隻鵝走进來,以为是肉,便銜起來一口吞了下去。为了保存鵝的性命,所以他沒有辯白。冶金師傅急了,拿起棒子把比丘打得遍体鱗傷,血流滿地。鵝聞到血腥味,便跑了进來。冶金師傅沒有注意鵝,一棒就把鵝也打死了。这時比丘便說:「你不必打我了,我告訴你珠子在何处!」冶金師傅說:「你早該說出來的,这裡只有你我兩人,要不是你偷还有誰?」比丘說:「我沒有偷你的珠子,剛才我不說,是怕你殺害这隻鵝,現在鵝已被你打死,我便告訴你珠子在牠的肚子裡。,你若不相信,大可剖開牠的肚子,看后便知道。」冶金師傅剖開鵝肚,果然看到了寶珠。冶金師傅將此因緣,稟报國王。國王聽了非常敬重这位比丘,把他請到宮裡供养。这便叫堪能心。」

另一件公案:話說有几位比丘,在郊外碰到一群土匪,把他們洗劫一空,連衣服也被剝光。強盜怕他們去报告國王,便想殺他們滅口。但其中一位土匪說:「不要殺他們,比丘們持戒不殺生,就連草木也不傷害。我們把他們綁在草地上,讓他們自己餓死。」於是土匪把比丘們綁在草地上便跑了。其中一位老比丘对大家說:「現在我們应該認命,料想前世我們曾打劫別人財物,傷人性命,所以今生才遇此果报。大家都要忍耐點啊!」到了晚上,螞蟻蛀蟲都來咬他們,咬得大家全身都起很大的皰,又痛又癢。老比丘又說:「大家忍耐點吧!不要生瞋恨心。你們看龙,牠就是在修道時生了瞋恨心,所以才墮入龙身。我們現在雖然遭此難,但不要生瞋恨心,免得像龙,龙必須等待忘了瞋恨心的時候,才能捨掉龙身,再去修行。」愈說蟲愈多,晚間更聽到狼噑虎嘯,使人膽顫心驚,一直等到天明,國王出來打獵,他遠遠看到一群裸体的比丘,还以为是禽獸。近一點再看,又以为是妖怪,再近一點看看,問清楚前因后果,才知道是几位比丘被土匪洗劫,因持戒的關係,寧愿忍饥挨餓,也不愿傷害草木。國王聽后馬上对这几位比丘說道:「在我的國內有如此修道的比丘真是難得!」乃親自为比丘們解除綑縛,对这几位比丘極为恭敬,並請他們到宮中接受供养。各位:我們聽到这故事中的諸位比丘被別人用草綁住,他們寧愿餓死和被蟲咬死也不破戒,这种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精神,不能持的戒也能持的堅定心,才是佛門中真正的僧寶,这便叫堪能心。

㈣調伏心:不要儘說調伏別人,要知自己更難調伏。你愈是想修道,它愈是多打妄想。你想清淨吧,染汚心卻又來了,众生的心实在不容易調伏。若能把剛強心和不聽話的心調伏,那才是真功夫。㈤寂靜心:寂靜心並不是指環境外面的寂靜,而是指心內无一切声音,这样自然寂靜。㈥純善心:純善心就是心裡沒有一种惡的念頭。㈦不雜心:就是心裡沒有其他雜乱念頭。㈧无顧戀心:譬如你布施了东西,事后絕不懊悔。㈨广心:寬广的心。㈩大心:沒有比这更大的心了。

菩薩要有以上十种深心,依它修行,才能得入第二地,離一切尘垢。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菩薩住離垢地的時候,自性遠離一切殺生的境界,連刀杖之类能傷害生命的器具,都不預備,不蓄存。菩薩的心裡,对誰也沒有怨恨,常常生大慚大愧的心。甚么叫仁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絕不加諸別人身上;譬如自己不愿被人壓迫,就不去壓迫別人。自己不愿被人罵,就不罵別人,这就叫仁恕心。仁,是对人慈悲;恕,是原諒別人。无论誰有过錯,都可以原諒。具足仁愛的心和忠恕的心,对一切众生(包括一切有血氣有生命的众生),应該常常生出有利於他們的慈悲心,顧念的心。像这样修行的菩薩,他不愿意用噁心,令一切众生,生出煩惱。因为他已認清他們只是众生,既是众生,他又怎会以很重的噁心來殺害他們呢?他們是众生,就应对他們有仁恕慈悲的心,而不能以重惡的心來殺害他們。

性不偷盜。菩薩於自資財常知止足。於他慈恕不欲侵損。若物屬他起他物想。終不於此而生盜心。乃至草叶不與不取。何況其餘資生之具

第二地——離垢地,也就是自性清淨地,亦即本來沒有染汚的自性。在这种境界上,自性離一切染汚法,乃至於舉心动念,都是清淨的,沒有染汚。动一念染汚心,那就是不清淨。华严经上所讲的道理,都是每個人日用平常所不離的法。不单华严经如是,就是每部经都沒有脫離我們日常行为动作的軌範。如果经典所說的道理與我們日常生活沒有相當的關係,这种经典佛是不会說的。佛所說的经典,就是为著要帮助每一個人能过良好正常和很有規律的生活。所以佛說一切的法門,讲一切的经義,都是指引我們向正途前进。可是还要我們肯起步走才有用。若我們只曉得有经典而不依照经義去修行,就是天天聽经,聽到八万大劫这么久也等於沒有聽一样。我們单是聽了还不夠,如果聽時打瞌睡,聽著聽著就睡著了,那不就是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嗎?我常对大家說,聽经時,不论是誰,首先便是不要睡觉;如果睡了,有眼也不能見,有耳也不能聽,可是仍有人不遵守。第二是不要作夢,在夢中把华严经拋到九霄云外去,任由各人的異性朋友走进夢境中;夢醒時,还不断追尋夢中的境界。如此,经讲得再好,对你也是沒有受用。如果不入睡,不作夢,聽了经總可得點益处,回到家裡还可細細思索,領会经中的法味,这样才会受益不淺。

性字的意思,如三字经上所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这不是佛经,是中國小孩子啟蒙時必讀的一本書,美國人是不知道的,就是現代的中國年輕人,也很少有人讀过。現在我將上面所說的几句話对你們解释一下:人之初,本性是善良的(也有人說性本惡)。后來经过環境的變遷以及長久的薰習,漸漸遠離本性。,假若不及早教导他,本性善的也会變为性惡了。教导的方法,应該著重專一的教育,循循善誘,因才施教。如今美國人对下一代的教育,聽其本性之自然发展,不加管教;好像植树,任由它自然生長,結果枝藤蔓生,使得主幹不能成为有用的材料,當然談不上做棟樑了。美國目前很多青年變为嬉皮,这便是不教育的結果。

性不偷盜的意思,是說菩薩在本性上所持的便是不盜戒。不单是在有形方面不犯戒,就是在无形方面也不犯戒。換言之,在有形能見到的事上不犯戒,乃至於見不到的,自己亦不曾觉察到的事情,也不犯戒。这就是在本性內沒有偷盜的种子。比如做饅頭,做麵包,如果麵粉裡不放发酵的酵母,麵就不能发起來。酵母就是种子,有了种子,便可將麵发起來,做成饅頭和麵包。那個种子,便正如这個「盜」字。心裡沒有盜的种子,便不会发生盜的行为。盜,就是偷盜。不問而自取就是偷盜,未经主人的允許,也沒有當著主人的面便將东西拿过來,这也是偷盜。你以为別人沒有看見,可是在自性上就有了染汚,沒有離垢,这地便不清淨,汚濁了,犯了盜戒。菩薩对於自己的財產,內財如頭目腦髓,外財如國城妻子,常能夠知足,所謂「知足常乐」。为什么人会偷呢?就因为不知足,有貪心,沒有能知止。知足常乐,知足就不辱,知止就不殆。常能知足,就不会犯法,也不会被人看不起而受侮辱。古人說:「知足不辱」其意就是說能滿足現狀的人,是不会受到外人侮辱的。知止不殆,就是若无貪心,則甚么危險也不会有。殆,就是危險之意。又說:「知足常乐,能忍自安」。

怎样才配称为菩薩呢?菩薩和人一样,不过他的思想行为和凡人不同(他時刻想著利益別人教化众生)。他不自私、不自利、不为己謀。不管自己如何生活,死后又如何安排后事,而且菩薩絕不会服毒輕生。他生而无生,死而无死,祇是为所有人类服務,什么事情对人类有益,他就去做。若对人类有害,他就不做。菩薩並不是怎样的有神通。神通只是自然的感应(但他絕沒有依仗神通而橫行无忌为所欲为。)人为什么沒有神通?因为人若有了神通,便仗著它去危害別人,逞強淩弱。这不叫神通,簡直是惡鬼!一心要別人受惡报。菩薩不是这样的,不管人聽不聽他的教导,他總是不厭其煩的施教。他亦不会因为人不聽教化而施以懲罰,令人受苦。菩薩对一切众生都是慈恕的,慈能予乐,恕就是原諒他人。众生的过錯,菩薩總是自責,認为自己沒有好好地教化他,沒有使众生明白道理,因此众生才会造业。菩薩時常反求諸己,迴光返照。不像众生老是觉得別人不对,这是因为众生的心是向外照,而菩薩的心是向內照的緣故。

不欲侵損:菩薩不想利益自己而侵損他人。假若財物是屬於別人的(他總是想到,这是別人的东西,從不想佔为己有),他絕不侵佔別人的利益,就是再名貴,甚至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菩薩也不会貪心。沒有貪心,就不会偷盜。如果貪得无厭,貪心太大,便生盜心。乃至於一草一木,不是別人送的也不敢取。一草一木一叶,尚且如此,何況其他更貴重的东西呢!你們不要学現在一般的美國学生,在学校裡做老鼠。这句話怎么讲呢?我想大家都曾经做过学生,大概也都懂。学校裡有一個公用的雪櫃,是給学生擺放帶來的食物。前面有人放进去,后面跟著就有人取出吃掉。这种行为,就如老鼠,这是他們不知盜戒的重要。「一芥不以與人,一芥不以取諸人」,这种廉潔而自愛的行为,他們不明白。学生們在学校裡,看見吃的东西,常不分彼此,他主观上認定你的就是我的,而我的可不是你的。这是與戒律不相符合。乃至一草一叶,不是別人送的,也不能要。像这杯橙汁,如不是別人供养的,我就不喝。雖然是小問題,如果小的問題都不能清淨,那还能談大的嗎?所以修道,就应該在微尘处著手;積很多微尘,便可成山,不是很淺顯的道理嗎?持戒要有不持自持的精神,修行要有不修自修的功夫。外表看來不持戒,而实際持戒严謹;看來不修行,但卻是真修行。在我們金山聖寺和國際譯经院中,你儘管說沒有修行,光打妄想,也比一般在家人好得多。在家人所行所做,都是在种偷盜的因,將來要受偷盜的果。我們在这兒所行所做,雖然有些習氣和小毛病,还沒有完全改善,但是因为接近佛的道場,我們会一天比一天更明白,即使一草一叶一芥子都不能隨便盜取,何況其他資生的东西呢?我們这裡不论大人小孩,都能負起責任,辛勤工作,这样才是合情理的。

性不邪婬。菩薩於自妻知足。不求他妻。於他妻妾。他所護女。親族媒定。及为法所護。尚不生於貪染之心。何況從事。

前面所讲的殺戒與盜戒,菩薩在最細微的地方,亦謹慎守持,絲毫不犯,对於淫戒,更是視为特別重要。在自性裡雖然具有淫业,可是它不邪淫。邪淫就是非法的淫欲,非道德的行为。淫欲是怎样產生的?是因貪心而起。貪財貪色,都是由於貪心,若无貪心,淫欲之念也沒有了。所以說淫欲之念也是從貪而來。貪就使人不辨是非,不知黑白。在十二因緣法來讲,这便叫无明。男欢女愛,便是根本无明,人們常溺於愛欲,而不能自主,不知道原因,这就是无明的魔力。有了无明就发生性行为,所以說无明緣行。无明生起,接著就有行为,这便是誘导人往死路走的邪力。人是從色欲而生,終因色欲而死。從染汚的地方來,仍舊向染汚的地方去。这种不明不白的力量,令人有种种罪业行为,然后便有了識。因識而有名色,有了色質,然后便生出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然后有了觸觉,因觸觉而生受用。受用中有舒適之感,便有了愛欲心。有了愛欲跟著就有取,取便是執著,一切都想據为已有。因有,便有生、老死。

这十二因緣,循環不断浮沉於六道輪迴之中。如果滅了无明,一切便按著順序滅下去。无明就是沒有智慧,沒有光明。如果有了智慧的光明,便不会被无明所染,便可轉染汚法为清淨法。轉,說起來很容易,可說易如反掌。煩惱即菩提,轉煩惱为菩提也是这個意思,人們为什么有煩惱?就是有貪欲心、自私心、自利心的緣故。因不能如自己的欲望,不能滿足自己的貪心,便生煩惱。这也是「我見」太深的原因,尤以邪見與欲念,更是作祟。人如断了欲,便无煩惱了。性不邪淫,就是在自性中,根本沒有淫欲的念頭。菩薩对於自己的妻妾,都沒有淫欲心,能知足,因为他知道修行,必須「断欲去愛」,他能不被愛欲所动搖,雖处在妻妾群中,不为染汚的境界所轉移。不求他妻,於自己的妻子尚且无貪欲之心,又怎会对別人的妻妾起邪念呢?至於有家長保護的女子,或親戚族人中已憑媒文定的閨女,或为家族法律所保護的少女,以及所有的女性,他都不会生出貪染的思想,何況那种不合道德的行为,他更不会去做的。

況於非道。性不妄語。菩薩常作实語。真語時語。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語。无心欲作。何況故犯。

菩薩何以能不邪淫呢?因为菩薩有真正的定力,他能眼观形色內无有,耳聽尘事心不知,如如不动,了了常明。所以他的定力具足,不会被任何美色所动搖。所謂「一善一切善,一真一切真。」因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所以他也不会妄語了。妄語的动机,是因为自己得不到某种利益,才想用妄語欺騙別人。或者为了逃避对自己有所不利的,怕受損害,明知打妄語是不对,还是打妄語。菩薩沒有这种自私心、自利心、为我心,菩薩对一切的好事凡是利益的,都施贈他人;一切不好的,无利益的便自己承受,所以他不需要打妄語。因为他的心裡,根本沒有妄語的因,也沒妄語的緣,更不会造妄語的业。菩薩是常作实語,說真实話的。在凡夫眼中,菩薩不打妄語,是有點兒愚、笨、痴,但在佛的心中,菩薩是最好的弟子。佛常称菩薩为善男子,有大智慧的好人。愚痴與智慧,是以看法而決定其差別。世俗凡夫所認为的智慧,那是凡夫智慧。佛所指的智慧,就是大智慧的聖人。彌勒菩薩自称老拙,意思是又老、又笨、又愚痴的人。孔子对顏回有几句讚語。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說,我对顏回說話,他從來不违背我的,總是回答好或是,真像一個傻子。可是當退而省其私時,这句可以解释为當他处理事情時,我說的話,句句他都能发揮它的作用。顏回嘛!一點也不愚痴。古語說「大智若愚」。說真实的話,不說假話欺騙人。应當說的話,便說;不应當說的話便不說,當說時要說,不當說時不說。甚至在睡夢中,也不掩飾自己的过錯,或誑說自己的功勞,若根本沒有打妄語的存心,那裡还会故意的打妄語呢!

性不兩舌。菩薩於諸众生无離間心。无惱害心。不將此語。为破彼故而向彼說。不將彼語为破此故而向此說。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長。不喜離間。不乐離間。不作離間語。不說離間語。若实若不实。

菩薩在自性中,沒有兩边搬弄是非的習性。菩薩对於众生,沒有挑撥離間,使人不和氣的壞心眼,也不会有討厭和殘害众生的心思,只有利益众生的慈悲心。不会捏造甲方說乙方的壞話,而对乙方搬弄是非。也不隨便把乙方讲甲方的話,向甲方說。这样就是兩舌,破壞了甲乙兩方的和氣,使生煩惱。沒有做过这种破壞別人和氣的事情,便千万不要做。如果曾经有这种行为的,就不要再做了,应該改过自新。人是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菩薩不念舊惡,不愛搬弄是非使人失和,更不会因为別人失和而幸災乐禍,不故意造謠生事,无中生有,說些流言蜚語,挑撥離間。不說有傷和氣的話,不管是真有其事,或是不实的謠言,總以化解是非,調和氣氛为本。

性不惡口。所謂毒害語。麤獷語。苦他語。令他瞋恨語。現前語。不現前語。鄙惡語。庸賤語。不可乐聞語。聞者不悅語。瞋忿語。如火燒心語。怨結語。熱惱語。不可愛語。不可乐語。能壞自身他身語。如是等語。皆悉捨離。常作潤澤語。柔輭語。悅意語。可乐聞語。聞者喜悅語。善入人心語。風雅典則語。多人愛乐語。多人悅乐語。身心踴悅語。

修菩薩行的菩薩,在自性的性分裡面,不会有惡口。如像:①以不合禮儀的態度,說話像毒藥一样;傷害別人的話,或像毒箭一样,令人,令人聽了氣結不已。②強詞奪理野蠻的言語。③說出的話教人聽了心中非常苦惱。④說出的話,令人聽了,立刻起瞋恨之意。⑤在別人面前說是說非。⑥在別人背后說是說非。⑦說話很卑鄙又惡毒,令人聽了不順耳。⑧說話很庸俗低賤,一點價值也沒有。⑨說的話令人都不喜欢聽。⑩說出的話別人聽后便不高興。11所說的話令人聽后便发脾氣,生大瞋恨心。12所說的話令人聽后如火燒心那样的難过。13所說的話令人聽了,永遠在心裡生一种仇怨。14令人聽了,便生煩惱的言語。15說出的話,沒有人喜欢聽。16?說的儘是不能令人高興快乐的話。17說話既傷害自己,又不利人,那就是損人不利己的話。像这些話,都屬於惡口,都是造惡业,都应該捨離。应該常常說有意義的話,像雨水能潤澤植物一样的話。很柔和的語氣。令人聽了很欣悅的。令人聽了很快乐的。令聽者特別生欢喜的。說的都是善意的話,令人聽了有甜入心底的感觉。說話很風趣而文雅,很清高,令人聽了也喜欢学習,可作語言的典則。說出的話使很多聽到的人有和乐親切的感觉。所說的話能使很多聽到的人有欢悅快乐的同感。令人聽了身心快乐,高興得跳起來,心中生大欢喜。

性不綺語。菩薩常乐思審語。時語。实語。義語。法語。順道理語。巧調伏語。隨時籌量決定語。是菩薩乃至戲笑尚恆思審。何況故出散乱之言。

菩薩自性內連惡口的性分都沒有,更不会有綺語。綺語就是說不正當的邪話,使人聽了,容易墮入染汚中。菩薩三业清淨,不会說言辭不正的話。菩薩說話時,他是很謹慎的考慮清楚,经过仔細想后,觉得正確才說出。該說的時候才說,不应該說話的時候,他是不会說的。若有人对佛法不明白,或有疑難請問菩薩,他總是切切实实毫不虛妄的解释清楚,也從不打妄語。說話句句都有內容,有正確總是切切实实毫不虛妄的解释清楚,也從不打妄語。說話句句都有內容,有正確的義趣,不說无謂多餘的話。說合於佛法的話。菩薩教化众生,一定是用这三种語——实、義、法。教化众生守持戒律,必須令众生通情达理,对他們賞罰分明,並使他們明白凡做事情必須順理而行才能有成就。菩薩教化众生,是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折攝合宜,众生才能調伏。菩薩隨時注意使众生欢喜,众生若有功德,儘量讚揚;若有过失,則好言規勸。仔細观察決不失時,總是恰到好处。菩薩們即使在最高興的時候,也是非常穩重自如,不会隨便嬉笑或胡言乱語,又那裡会故意說那些乱七八糟的无謂話呢?

性不貪欲。菩薩於他財物。他所資用。不生貪心。不愿不求。

菩薩三业皆清淨,三毒断除,不但一切惡业都沒有,也早己脫離貪欲。对於身外的財物,如貴重物件,他都不起貪念。別人所有的資生用物,他更不会生貪心佔有,既不愿據一切为己有,便什么也不需要求取了。

性離瞋恚。菩薩於一切众生。恆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欢喜心。和潤心。攝受心。永捨瞋恨怨害熱惱。常思順行仁慈祐益。

修菩薩道的菩薩,自性裡離開了瞋恚,瞋是瞋恨,恚是忿怒。这些修菩薩道,集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薩,对於所有九法界的众生,恆起慈心,時時刻刻都生起一种慈悲的心腸,令众生得一切安乐。常想到給众生一切利益。对众生生出一种可怜的心,愍念一切众生,隨時帮助他們。菩薩的心,時刻都是欢喜的,沒有一點憂愁。菩薩的心对一切众生,都是和氣的、潤澤的,所以一切众生都欢喜他。能攝受那些发菩提心的善男信女,指引他們修行进入菩提大道。菩薩永遠捨除了这种瞋恨人的心、怨害人的心,和令人生起煩惱的心,總是常常想到仁愛一切众生,慈愍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

又離邪見。菩薩住於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惡戒。心見正直。无誑无諂。於佛法僧。起決定信。

菩薩他時刻都在正知正見中,遠離一切的邪知邪見,常住在八正道裡。菩薩從不用占卜來決定事情,預測吉凶。学佛的人。可研讀易经,懂得占卜的学問,但不必事事以占卜而決定行止。古人說:「君子問禍不問福」,这意思是說:正知正見的人,他只關心大众的災禍,從不为個人求僥倖的意外之財。菩薩不理会自己有否災難,逆來順受,所以他不需要占卜問卦。菩薩也不受持那些外道的牛戒、狗戒,妄求非分升天。菩薩的心正、見正,所以說「直心是道場」。菩薩不妄求名利,或欺騙別人貪取財物,也不攀附權勢,博取虛名。他对於佛法僧三寶,生起至誠和絕对的信心,永遠不生懷疑。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護持十善业道。常无間断。復作是念。一切众生墮惡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业。是故我當自修正行。亦勸於他令修正行。何以故。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无有是处。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十不善业道。是地獄畜生餓鬼受生因。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頂处受生因。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習。心狹劣故。怖三界故。闕大悲故。從他聞声而解了故。成声聞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淨。不從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緣法故。成獨觉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淨。心广无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攝故。发生大愿故。不捨众生故。希求諸佛大智故。淨治菩薩諸地故。淨修一切諸度故。成菩薩广大行。又此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淨故。乃至证十力四无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善。应令一切具足清淨。如是方便。菩薩當学。

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大弟子!修行菩薩道,積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薩,他們是尊重和保護十善业道,並严謹守持善戒,從不懈怠間断。他又思念一切众生,为什么会墮到三惡道呢?都是因为多行十不善业的緣故啊!所以我应當修行十善业道的正法行門,又勸其他众生修行十善业。为什么呢?假若連自己都不能言行一致,確实修行十善业道的正法行門,而叫其他众生修習,这是行不通的,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諸位佛的大弟子!这些修行菩薩道的大菩薩又作这样的思想:凡人多作十不善业,就是种墮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的因,所以受生到惡道;反之,多行十善业道,就是种受生人間、天上,或有頂天(最高的天)处的因。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上品二字,是指修行十善业道的三乘,如声聞、獨觉、菩薩这三乘各自用功不同而言。这种修善业的行門,是以智慧修習的。

但有心較狹劣的修行人,祇能自利,不能利他。因畏懼三界的痛苦,缺少大悲心的緣故,他只求自度而捨棄众生。这是指那些從聽聞讲经說法而開悟的,这样就成了声聞乘,证得罗漢果位。又有修十善业道而護持得非常清淨,可以不必跟從他人的教导,便觉悟了,可是大悲方便卻沒有圓滿。從修十善业道中,只明白了悟較深的因緣法,及因果循環的道理,这样的修行者,就成了獨觉乘。又有修上品十善业的,修持得无上清淨,善心广大,利益众生。发无量大乘心,具足悲愍众生的慈悲心。用四攝法,方便攝受发菩提心的众生。发大愿心,永遠不捨一切众生,並方便教化他們而求得如諸佛的大智慧。清淨修習十地法門和諸度万行,这样的行者便成就了菩薩的广大行。

總結以上这些最上的十善业道,因各自修習功德不一,成就也自不相同。一切种智都清淨,乃至证得佛的十力和四无畏,一切佛所說的法門,都修習成就。所以我現在应該平等修習十善业道,使一切的善因都自在成熟,断除一切的習氣而具足清淨。像这些方便法門,是修菩薩行,和要实行菩薩道的菩薩們,应當学習的。(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18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181 : 菩萨都曾经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圓滿了六度万行才具足成就

华严经淺释182 : 菩薩布施內宮眷屬、妻和子、舍宅時对众生所作的善根廻向

华严经淺释183: 布施不要作非時施,要在最適宜時机布施才能與众生結欢喜緣

华严经淺释184 : 这些种种的道理就是菩薩所修第六种廻向: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廻向

华严经淺释185 : 菩萨將此善功德廻向給一切众生,而沒有一絲毫的取相執著心

华严经淺释186 : 菩萨所修回向法门的第七个回向: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华严经淺释187 : 德行不夠、善根不深的緣故,才会觉得读华严经实在无意思这思想

华严经淺释188 : 每一种法是对每一类众生的机而說的,只要对机就是第一

华严经淺释189 : 修菩薩道的第八个回向:真如相回向

华严经淺释190: 这一百個譬如真如,每一譬如都能說明眞理

华严经淺释191 : 想離一切熱惱就是不发脾氣,想不发脾氣首先需沒有自私心

华严经淺释192 : 大菩萨所修回向的第九种:无著无縛解脫廻向

华严经淺释193: 菩薩用沒有執著、束縛这种淸淨的解脫心修習普賢菩薩所修的大門

华严经淺释194: 用偈颂重说一遍菩萨所修第九无著无縛解脫心廻向

华严经淺释195 : 大菩萨所修的第十回向: 等法界无量廻向

华严经淺释196:  不为耽著一切美色、声香味觸法、五欲等的境界,才修迴向法門

华严经淺释197: 大菩薩所修的第十种迴向,名为等住法界无量迴向的法門

华严经淺释198 : 菩薩应該常修十迴向的法門,这叫普賢菩薩的大行大愿

华严经淺释199 : 一切万物因地而生,因地而增長、成熟、安住和得到解脫

华严经淺释200: 金剛藏菩薩用偈頌重說一遍甚深微妙之極的十地法

华严经淺释201 : 菩薩住欢喜地发了以上大愿后,就得到十种信心

华严经淺释202 : 金剛藏菩薩大略的說初地菩薩們的功德境界和義理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慧律法师《圆觉经》讲座 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