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207: 住在第四地--燄慧地的菩薩的境界及神通妙用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第四燄慧地

佛子聞此广大行         可乐深妙殊胜地

心皆踴悅大欢喜         普散众华供养佛

諸位佛的大弟子們,聽了金剛藏菩薩为他們說完以上发光地的菩薩所修行的广大行門后,知道这些行門都是最微妙、深奧、殊胜的,大家都乐於深入研究修習。於是,众位菩薩心中湧出了最快乐、最欢喜的心。他們普遍灑散許多最名貴的香花,供养法会中十方諸佛和释迦牟尼佛。

演說如是妙法時         大地海水皆震动

一切天女咸欢喜         悉吐妙音同讚歎

當金剛藏菩薩演說第三地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時,所有的山河大地,四大海水,都呈現出六种十八相的震动。天女們聽了都非常欢喜,一齊发出美妙的声音,同声讚歎三寶。

自在天王大欣慶         雨摩尼寶供养佛

讚言佛为我出興         演說第一功德行

这時大自在天的天王,也欢喜无量。他以大量的摩尼寶珠,供养諸佛。他高声讚揚諸佛說:「佛就是为我們諸天,才示現出世的,特为我們演說最上、最殊胜、第一的功德行門!」

如是智者諸地義         於百千劫甚難得

我今忽然而得聞         菩薩胜行妙法音

好像这样有大智慧的菩薩——金剛藏菩薩,为法会大众演說十地中每一地的義理,真是在百千億劫中,也難得聽一次。我現在真是幸運,竟得逢此法会,聽到極難得的无上微妙法音。

愿更演說聰慧者         后地決定无餘道

利益一切諸天人         此諸佛子皆乐聞

 解脫月菩薩对金剛藏菩薩說:「有大智慧的金剛藏菩薩!現在我們更愿意聽您繼续讲說第四地,有關应知的修学道理及相狀。不但利益正在修学諸地行門的菩薩們,也可同時利益諸天人。凡在法会中的諸佛子們,他們也都很欢喜聽到这种法門。」

勇猛大心解脫月         請金剛藏言佛子

從此轉入第四地         所有行相愿宣說

勇猛精进发大菩薩心的解脫月菩薩,向金剛藏菩薩請法,称他「佛的大弟子啊!從第三地进轉入第四地后,一切修行的法門,以及所证得的境界,請求您为我們詳細解說。」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第三地善清淨已。欲入第四燄慧地。當修行十法明門。何等为十。所謂观察众生界。观察法界。观察世界。观察虛空界。观察識界。观察欲界。观察色界。观察无色界。观察广心信解界。观察大心信解界。菩薩以此十法明門。得入第四燄慧地。

解脫月菩薩說完上面的偈頌以后,金剛藏菩薩便接著对他說:「諸位佛的大弟子們!善能清淨修行第三地的大菩薩,圓滿第三地功德后,证得第三地的果位,再要进入第四地——燄慧地時,必須修行十种佛法,才能明白进入佛法之間。甚么是十种佛法明門呢?總而言之,都是有關济度众生的事和理。分開來說,不外:①观察众生界,有种种的善惡因緣糾結。②观察法界,而今是甚么法行世的時代,是正法?像法?还是末法?是染法界,还是淨法界?③观察世界,已到了甚么時劫。是成、是住、是壞、还是空?④观察虛空界,众生所住的正报、依报,均依虛空而立。应說何种法才能契合众生的根机?⑤观察众生的本識,染汚和清淨为因,应以何法去教化,使其轉染为淨?⑥观察欲界天的众生,应用何法去度他們,使他們能離欲去愛,不著受、想?⑦观察色界天的众生,和⑧无色界的众生。这三界的众生,都著於色、法中,由煩惱使染,成染分依他,深溺於著。菩薩既知三界唯心,那么,应以何法才能契合,才能拔众生於「愚」「著」中?⑨观察天上具广大信解心的众生,他們已是煩惱不染了,已成淨分依他,今用什么方法去助使他們进趣上乘呢?⑩又观察天上的大心信解的众生,他們是能发大菩薩心,超呼二乘,即將行菩薩道的众生,今应用甚么方法去助他們圓滿所发的菩提心呢?

菩薩用这十种方法,观察圓滿,由此明白进入第四地的修行法門。燄慧地的意思,謂智慧的火燄,如同光芒,照耀徧於十法界。前三地尤寄世間,從此地进入修出世聖智,捨於定愛,永断煩惱,修证菩提分法。

佛子。菩薩住此燄慧地。則能以十种智成熟法故。得彼內法。生如來家。何等为十。所謂深心不退故。於三寶中生淨信。毕竟不壞故。观諸行生滅故。观諸法自性无生故。观世間成壞故。观因业有生故。观生死涅槃故。观众生國土业故。观前際后際故。观无所有尽故。是为十。佛子。菩薩住此第四地。观內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观外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观內外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弟子!住在第四地——燄慧地的菩薩,依據十种智慧來思惟、观察,由此修行而成熟所修学的法門。「成熟」:就是滅除前三地解法的智障,攝入第四地的出世聖智。得到屬於內心的「心智法」,不是外相,而是承受佛所說的,教化众生的心法,所以能生到佛的家族裡。因为第四地是出世法的開始,所以說「生」到如來家。什么是十种智慧所成熟的內法呢?①「所謂深心不退」:深心就是菩薩发的菩提心。「不退」:就是永遠不会退轉到二乘,不会懈怠、放逸。②对三寶的信心,絕对堅定,不会动搖,不会懷疑,由是生起清淨的尊敬心,永不失壞。③菩薩观察諸行的生滅,明白是无常苦空,生滅无常的。④又观一切諸法的自性,本來无生无滅。因为一切法本是寂滅,沒有本体,是因緣所生。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義。」

⑤又观世間和世間的一切,都不能避免成、住、壞、空的劫相。菩薩愍念众生,所以发大菩提心。⑥又观一切的「业」。众生受种种不同的「报」,是以「业」为种子,遇緣成熟而受报障的,所謂善有善报,惡有惡报,因果循環,毫釐不爽。⑦又观生死、涅槃之差別,生死疲勞,從貪欲起,苦惱无量;涅槃寂靜,常乐我淨。菩薩能觉生死苦,便知进趣菩提,可以永断生死,恆受涅槃之乐。他思惟諸法,了知甚么是生死,甚么是涅槃,即得不生不死之道。⑧又观一切众生,於不同的國土和六道中受生,是因何业所致?又知道他們曾造了甚么业,才得到这种应受的果报。⑨又观前際,煩惱无始;再观后際,涅槃无終。只因为众生妄想重重,故生出不同的业报。⑩又观一切众生,煩惱无尽,虛空无尽,生、老、病、死、虛偽无主,皆无有尽。

以上是住燄慧地的菩薩,所精勤观察,深切思惟的十种智,及依此智而成熟的法理與事相。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佛子!菩薩住在第四地的時候,他修習止观法門,观內身時,观想此身不淨,是三十六种不淨的物体和五种不淨所集成。三十六种不淨物:①外相十二种:发、毛、爪、齒、眵、淚、涎、唾、屎、溺、垢、汗。②身器十二种: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③內含十二种: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臟、熟臟、赤痰、白痰。五种不淨:①种子不淨,乃过去之結业和父精母血为种。②住处不淨,住在母胎不淨之处。③自相不淨,身具九孔,常流汚物。④自体不淨,身为三十六种不淨之物合成。⑤究竟不淨,死后入土为蟲蟻所噉,終成糞土,惡露充滿。对此不淨之身,焉能生起貪愛?如要除離无始以來在世上的貪愛惡習憂愁得失,实在不容易,所以要精进勤奮,隨時警惕,有決心,有毅力,有勇氣,持之有恆!

「念」就是觉悟的意思,要明白「身」和「命」是无常的,要警觉佛法將滅,要知道收攝散心,牢記不忘,生起正念。「知」則是有堅決心,立志痛悔过去的錯誤,发愿断惡從善。如此言行一致,力行实踐,才能除去世間上一切貪愛的繫縛,和憂悲苦惱的痛苦。菩薩又观察外身,「外身」是指身外一切的色、声、香、味、觸。循著身向外仔細观察思惟,一切万事万物的呈現,无非是有声无声、有形无形地向世人說法。如果世人能明白它說法的含意,便可了达一切諸法实相。常行精进,諸多反省,破除邪知邪見,遵信正法,成正行,修学佛的智慧,自然便可以除去世間一切无所謂的貪憂。繼而再「观內外身」:內身观,是观內裡的色、受、想、行、識五蘊。外身观,是外身的色、声、香、味、觸、法六尘。身內外一切的法,要循此去观察思惟。既已知內身不淨,无可貪愛。身外一切,所謂名聞利养,也不能永住。如是观察思惟,了然於心,智慧現前。还要勤勇念知,自在修行。菩薩遠離人間的煩惱,捨棄世上无知的顛倒,那裡还会貪愛放逸,更不会生出憂愁苦惱了。

附上人開示一則:所謂「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在大众前表白自己的过錯,在佛前懺悔自己的罪业,这样,过錯便消滅了。如果不愿人知,也不知改悔,反而覆藏,过錯便永遠存在,你也永不知悔改。佛住世時,二众有犯錯,都是要當众白过懺悔。这就好比白色的衣裳有污垢,必須洗乾淨。人的心地有暗影,一经懺悔便能恢復本有的光明智慧。为什么一般人都不能顯出光明智慧呢?就因为人人皆有一副假面具,不愿別人知道自己的过錯。所以佛當時便用當众懺悔的方法,使人皆有悔过自新的机会。有時,自己犯了过失还不知道,於是便由旁人好意勸勉,指出他的过錯,这叫舉过。令他懺悔,恢復清淨,这是正法住世時的規律。佛入涅槃后,漸漸地人皆不用此懺悔的方法,文过飾非,故法漸沒。如今佛法初傳入西方,可謂正法時代,所以应遵行佛制,对四众弟子,不管犯任何过錯,只要白过,便能恢復本性的清淨,不会在心中留下陰影。修行人不要有自私自利的心,应把「小我」的观念擴大而成人众。於众人有利的事,即使於己有損,粉身碎骨,也应勉力以赴。反过來說,如是損人利己之事,雖百利而不应为。如此力行,才能成就菩薩所行的道路。

如是观內受。外受。內外受。循受观。观內心。外心。內外心。循心观。观內法。外法。內外法。循法观。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復次。此菩薩未生諸惡不善法。为不生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已生諸惡不善法。为断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未生諸善法。为生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行。已生諸善法。为住不失故。修令增广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行。

像这样观察,仔細研究,迴光返照:在內心的感受是什么?外在的感受是什么?內外合一的感受又是什么?这就叫循受观,是順著「受」去观察。「受」有「心受」和「身受」:六識所受名「心受」,五根所受名「身受」。又观內心是甚么样?外心又是甚么样?內外心合一又是甚么样?循心意观察,以研究实心的作用。又观內裡的一切法和外面的一切法,內外法,循著法來观察。也要勤精进,勇猛不懈,念一切智慧,除世間上一切的貪愛,和憂愁苦惱。

出家人要出三界家——出欲界家、色界家、无色界家,还要出煩惱家,断除一切煩惱;出世俗家,就是除去貪愛。要真正做到圓滿,當然不容易,但要克服困難,力行实踐。古語說:「仁者,先難而后獲。」意謂成就一個有仁心的人,必須经过艰难困苦的过程,才能真正成熟仁慈心腸,达到圓融无礙的智慧和完成高尚美滿的人格。前面所讲的,是世間的貪愛染汚,現在要說出世間的快乐。前面沒有說得圓滿,現在說詳細一點。这位修燄慧地的菩薩,當他內心还沒有生起諸惡念,以及不好的事法時,为了使諸惡念和不好事法不生的緣故,便要发菩提心,勤勉精进,勇猛不懈。要这样正断一切的諸惡念和不好法。正断,是断懈怠。諸惡,即十惡。使它不生起來;如果已生了,便应該急速把它断除。也必須生勇猛精进的菩提心,发大愿心正断这种惡念和不善法,改为善念善法,即十善。假設还未生,而希望能生起十善心,更应該勇猛精进、奮发不怠。应該发大菩提心,愿大愿心,切实做到十善法。假使已生起一切善念,为了要保持常行十善,不会中途停頓,便要勤加精进,使善念善行日漸增長擴大,也必須勇猛精进,发大菩提心,切实修行正知正見,成就菩提。

復次此菩薩修行欲定断行。成就神足。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精进定。心定。观定。断行。成就神足。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

金剛藏菩薩又繼续說:「前面所讲的这位菩薩,他修行欲界定的時候,要断一切惡行,生一切善行,便可成就神足通——这是六种神通之一,又名神境通。要依止厭離一切的惡行法,断止一切的惡行法,也要滅卻一切的惡行法。把这些迴向於一切捨行,修一切的布施」。「捨」:是要捨自己不能捨的。放不下的,才是真捨。「修行精进定」:是修定的功夫恆不間断。心定,就是心有定力,不受外境誘惑而动搖,不为內情的衝动而轉移,所謂「八風吹不动」。八風是:①称。②讥——受人称讚和被讥笑,都不为所动。③苦。④乐——受任何痛苦和任何快乐,也不为所动。⑤利。⑥衰——不管於己有利或有害,都不为所动。⑦毀。⑧譽——不论得失,毀謗和讚譽不受影響。这样就能证明「心定」的功夫,到了何种程度。「观定」:观察所修的定,是否有所成就。「断行」:断除一切惡行。如此成就六通之一的神足通。要依止厭一切世間法,依止離一切世間法,依止滅除一切世間的惡行,迴向於布施喜捨法門。菩薩像这样修行,达到了「眼观形色內无有,耳聽尘事心不知」的境界,才是真正有了定力。

復次此菩薩修行信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復次此菩薩修行信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

金剛藏菩薩把前面的道理再詳細一點。这位菩薩修行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的時候,依止厭棄娑婆世界,依止脫離一切煩惱,依止滅尽一切習氣,迴向於捨的波罗蜜。又更詳細一點說,这位燄慧地的菩薩,修行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也是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的波罗蜜。这就是五根五力,力是由根生出來的。依著这些行門修行,便能厭離一切世間法,修行一切出世間法,迴向於捨的法門。

復次此菩薩修行念觉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擇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捨觉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復次此菩薩修行正見。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正思惟。正語。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菩薩修行如是功德。为不捨一切众生故。本愿所持故。大悲为首故。大慈成就故。思念一切智智故。成就庄严佛土故。成就如來力无所畏不共佛法。相好音声。悉具足故。求於上上殊胜道故。隨順所聞甚深佛解脫故。思惟大智善巧方便故。

金剛藏菩薩讲完了五根五力的法門以后,接著又讲在燄慧地的菩薩,除了修行以上的法門,应再繼续修行七觉支分的法門。又名七菩提分,意謂觉了、觉察。此是定慧均等之法門。首先要修㈠念觉分,因为觉为自体,其餘六种为觉之因。念可通顯餘六,餘皆为念所依的緣故。由繫念能令諸法不会忘失,使定慧均等。修念觉分時,也是依此正念,而厭棄一切有漏的世間法,拋捨離一切有为的世間法,滅卻一切世間的染汚思想,迴向於四无量心的捨波罗蜜。此菩薩还要修行其餘六觉分:㈠擇法觉分,以智慧揀擇法的真偽。㈡精进觉分,以勇猛之心,離邪行,行真法。㈢喜觉分,心得善法,即生欢喜。㈣猗觉分,断除身心之粗重相,使不染污染而得輕安。(五)定觉分,使心住於一境而不散乱。(六)捨觉分,捨諸妄謬和一切法,行捨平等,永除貪憂。修行此六觉分時,同样应該依止正法,观察思惟,厭棄一切,遠離一切,滅除一切不善的思想行为,迴向於捨的波罗蜜。

这位菩薩繼而修行八正道,又名八聖道,因为八正是菩薩道,遠離八邪,断諸煩惱,出生菩薩不可思議一切三昧,開通涅槃,所以名之为聖道:①正見,就是苦、集、滅、道四諦的道理明白了,修证得到无漏智慧,为諸正道的主体。②正思惟,既已見四聖諦的道理,尚思惟而使真智增長,以无漏之心为体。③正語,戒为体。以真智修口业、不說一切非理的話,以无漏之戒为体。④正业,以真智除尽一切不正當身业,住於清淨身业,以无漏戒为体。⑤正命,依清淨三业,順正法而活命,離五邪命,以无漏戒为体。⑥正精进,運用真智慧,勇猛不懈修学进入涅槃的道理,以无漏勤勉为体。⑦正念,以真智憶念佛的正道,不使生起邪念,以无漏念为体。⑧正定,以真智入清淨的禪定,以无漏之定为体。八正道反轉而行,就是八邪道。菩薩修此八种正道,也要依止真智,厭棄紅尘,捨離人間貪愛欲求,滅尽染汚的思想,迴向於捨的波罗蜜。

燄慧地的菩薩修行这些无漏功德,是因为他不愿捨棄苦海中的众生,希望济度他們的緣故。是根據他过去所发的愿心,令其滿愿的緣故。是以大悲心为第一重要的緣故。是以大慈成就所有众生的緣故。是为思惟一切智慧中的真智慧的緣故。是为了成就庄严諸佛國土的緣故。是为了成就有如佛的四种无所畏懼的力量,和十八不共的佛法,还有如佛的相好,音声好,一切皆圓滿具足的緣故。又为求最上、殊胜佛道的緣故。又希望隨順所聞的一切佛法獲得最深秘解脫妙法的緣故。又思惟大智慧和善巧的方便法門,可用以教化众生的緣故。有此种种緣故,所以要修行菩薩道。以上所讲的各節,可以用譬喻來顯明:「法性如大地,念处如种子,正勤为种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莖叶增長,開七觉花,結八正果。」

佛子。菩薩住此燄慧地。所有身見为首。我人众生壽命。蘊界处。所起執著。出沒。思惟。观察治故。我所故。財物故。著处故。於如是等一切皆離。此菩薩若見业是如來所訶。煩惱所染。皆悉捨離。若見业是順菩薩道。如來所讚。皆悉修行。

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住在燄慧地修行的時候,在諸「見」中,以「身見」为第一要先除去。其餘的如「我見、人見、众生見、壽者見、五蘊——色、受、想、行、識;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識;十二处——六根、六尘」,所生起的煩惱、染汚、執著、驕慢等等,不利於修治身心的思飲。菩薩应仔細观察其出沒,深入思惟其境界,了知其如幻如化,都沒有了,都空了。在这种法裡,数数观察修治所見,发現我所有的自我見,一切財物屬於我的私有見,執著於安处法定見——由於以上身見而生起煩惱、妄想、我執、法執。現在都要把它捨離、拋卻。这位菩薩若見到这种惡业是佛不喜欢,为佛訶斥的,是一切煩惱染汚,他必定把它捨棄並且遠遠離開。假若看到是善业,是依順修行道所必修治的道品,是不违背佛所說的教言,是如來所讚歎的,他必定依教奉行,如法修行。

佛子。此菩薩隨所起方便慧。修習於道。及助道分。如是而得潤澤心。柔輭心。調順心。利益安乐心。无雜染心。求上上胜法心。求殊胜智慧心。救一切世間心。恭敬尊德无违教命心。隨所聞法。皆善修行心。

金剛藏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弟子!在燄慧地的菩薩,隨著他在四地中所证得的方便智慧,積聚的功德,以及能帮助他修道的法門,如此而得到光明潤澤的心智,柔軟而慈和的心腸。沒有一點脾氣,便能氣血調和,調順其心。他有一個使人受到安穩快乐的心,隨時以利益众生为念。他沒有一點貪瞋痴和欲念的雜染心。他有常常虔誠求无上法門的胜法心。他希望求得最殊胜如佛一般最上智慧的心。发愿救度世間上一切苦難的众生,唯愿使他們離苦得乐的大悲心。他有禮敬善知識,尊重大德賢聖,敬謹接受他們的教化,而不违背的恭敬心。他有依教奉行的心,无论在任何地方聽到善法,他都是依著这种善法修行。

此菩薩知恩。知报恩。心極和善。同住安乐。質直柔輭。无稠林行。无有我慢。善受教誨。得說者意。此菩薩如是忍成就。如是調柔成就。如是寂滅成就。如是忍調柔寂滅成就。淨治后地业。作意修行時。得不休息精进。不雜染精进。不退轉精进。广大精进。无边精进。熾然精进。无等等精进。无能壞精进。成熟一切众生精进。善分別道非道精进。是菩薩心界清淨。深心不失。悟解明利。善根增長。離世垢濁。断諸疑惑。明断具足。喜乐充滿。佛親護念。无量志乐。皆悉成就。

这位菩薩受到助成他修菩薩道的利益,內心非常感激,知道这种難得的恩德,也知道如何去报答这无上的恩德。他的心地極和善,他同任何人相处,一同常住,都給人很好的感受,令人好像在和煦的春日般安適快乐。他的資質柔和,心性誠直,沒有絲毫令人如入荊棘之感,沒有令人不敢親近的地方。他对人沒有傲慢,也沒有氣勢淩人的驕態,於善知識的忠言指导,都非常乐意接受,很能得到讲经說法的大菩薩們的欢喜。这位菩薩有这样善良的素質,於是成就忍波罗蜜的功德,成就身心調和柔順的品德,得到清淨无染,常乐我淨的寂滅之乐。如是忍波罗蜜,調柔寂滅,这些修行的功夫都成就了,由此可以进入第五地——

難胜地修学的階段,專一一意地修学第五地。在这一階段時,菩薩晝夜匪懈,毫不休息的精进修学佛道。「不雜染精进」,意謂不懈怠,也不操之过急,不急不徐,平等恆常。「不退轉精进」,指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於自乘。以上二點是有關自利方面。「广大精进」,心念广大,有利他的心。广大到尽虛空,徧法界,都是他修行的处所和对象。「无边精进」,发愿攝受无边众生,普施利益,教令修行。「熾然精进」,隨順教言,如像火一样地精进修学。「无等等精进」,沒有可與其比擬的精进。「无能壞精进」,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礙他或破壞他的精进。「成熟一切众生精进」,不但自己修菩薩道,也能教化一切众生修菩薩道,令一切众生的善根成熟。「善分別道非道精进」,他善於明白理解,甚么是佛道,甚么是魔道,有断疑決非的智慧,有伏他的无畏力,精进正修習。这位菩薩的本心清淨了,他的菩提心永遠不退轉,永遠不会失壞。他能非常徹底地觉悟、理解、明白。他的善根日夜增長,脫離污垢惡濁的世間。断除过去一切的疑惑。明白甚么是应断除的,甚么是应該攝受的,圓滿具足,內心充滿无限欢喜,十方諸佛都親自護念这位菩薩。无量的志愿,都在心性愉悅中成就了——这就是本心界滿足果。(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18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181 : 菩萨都曾经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圓滿了六度万行才具足成就

华严经淺释182 : 菩薩布施內宮眷屬、妻和子、舍宅時对众生所作的善根廻向

华严经淺释183: 布施不要作非時施,要在最適宜時机布施才能與众生結欢喜緣

华严经淺释184 : 这些种种的道理就是菩薩所修第六种廻向: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廻向

华严经淺释185 : 菩萨將此善功德廻向給一切众生,而沒有一絲毫的取相執著心

华严经淺释186 : 菩萨所修回向法门的第七个回向: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华严经淺释187 : 德行不夠、善根不深的緣故,才会觉得读华严经实在无意思这思想

华严经淺释188 : 每一种法是对每一类众生的机而說的,只要对机就是第一

华严经淺释189 : 修菩薩道的第八个回向:真如相回向

华严经淺释190: 这一百個譬如真如,每一譬如都能說明眞理

华严经淺释191 : 想離一切熱惱就是不发脾氣,想不发脾氣首先需沒有自私心

华严经淺释192 : 大菩萨所修回向的第九种:无著无縛解脫廻向

华严经淺释193: 菩薩用沒有執著、束縛这种淸淨的解脫心修習普賢菩薩所修的大門

华严经淺释194: 用偈颂重说一遍菩萨所修第九无著无縛解脫心廻向

华严经淺释195 : 大菩萨所修的第十回向: 等法界无量廻向

华严经淺释196:  不为耽著一切美色、声香味觸法、五欲等的境界,才修迴向法門

华严经淺释197: 大菩薩所修的第十种迴向,名为等住法界无量迴向的法門

华严经淺释198 : 菩薩应該常修十迴向的法門,这叫普賢菩薩的大行大愿

华严经淺释199 : 一切万物因地而生,因地而增長、成熟、安住和得到解脫

华严经淺释200: 金剛藏菩薩用偈頌重說一遍甚深微妙之極的十地法

华严经淺释201 : 菩薩住欢喜地发了以上大愿后,就得到十种信心

华严经淺释202 : 金剛藏菩薩大略的說初地菩薩們的功德境界和義理

华严经淺释203:  金剛藏菩薩繼续演說十地法的第二地離垢地这個法門

华严经淺释204:  我们要遠離十不善业道,同住在十善业道的法苑裡

华严经淺释205: 金剛藏菩薩为大家宣說怎样证入第三发光地的果位

华严经淺释206: 修证到第三地的菩薩呈現的境界及神通力的妙用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慧律法师《圆觉经》讲座 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