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242: 用偈頌重新宣說菩萨所修十种忍的義理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80829)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諸法无分別    如夢不異心

三世諸世間     一切悉如是

一切諸法皆无分別,如夢一样,沒有兩样。三世中的一切世間,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和夢的境界一样,沒有眞实的体性。

夢体无生滅     亦无有方所

三界悉如是     見者心解脫

夢的本体是不生不滅,也沒有一個方向和一個处所。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在作夢。若有这种的思想和見解,那么,常住眞心,性淨明体,就得到解脫,而不被六根六尘所轉。我們聽经要注意的聽,要分析其理,才得到有受用。否則,无论聽了多少次经,也不会得到法益。好像前边所謂「胎因情有,卵唯想生,濕以合感,化以離应」。这种境界,就是被情愛所牽,被物欲所累。因为貪一切物質的享受,把自己累住了,被情愛所牽住了,那就得不到自在。明知不对的事情,还要去做,所謂「明知故犯」,这种行为,不可寬恕。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惡已。」天下之人,皆知道美好是好,但不往美好的地方去做,而去做惡事。又說:「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的人,皆知善事是好,可是不去做善事。这就是一般人所犯的通病,明知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極乐世界,可是不專心念。

夢不在世間     不在非世間

此二不分別     得入於忍地

夢的境界,在世間上是找不到的。可是離開世間去找夢,也是找不到的。所以說夢也不在世間,也不在出世間。这兩种思想,不要去分別。如果有了分別,就有識心,就有妄想,就有執著。假設沒有分別,就有智慧,能解脫,能自在,这時,便证入如夢忍法門。

譬如夢中見     种种諸異相

世間亦如是     與夢无差別

譬如在夢中所見的境界,或者是美相、或者是醜相、或者是善相、或者是惡相、有种种不同的相。世間法也是这样,與夢沒有什么分別。既然是这样,又何必執著呢?又何必看不破?又何必放不下?又何必苦惱?簡直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住於夢定者     了世皆如夢

非同非是異     非一非种种

能瞭解於夢,便能住在夢中三昧,身在夢中而知道是夢。这样能明瞭世間一切法門,无非是在作夢。这夢和世間,也不是相同,也不是不相同。也不是一,也不是多。为什么要这样的說?就是教你不要執著。华严经的境界,就是圓融无礙。同就是異,異就是同;一就是多,多就是一。

众生諸剎业     雜染及清淨

如是悉了知     與夢皆平等

众生因为起惑造业受报的緣故,所以有尘尘刹刹那样多的业。有的是雜染业,有的是清淨业。无论是雜染业,或者是清淨业,菩薩皆能完全明瞭知道,與夢是平等而无差別。在金剛经上說:「一切有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应作如是观。」就是这种道理。各位善知識!既然知道是夢,为什么不夢醒呢?还要迷迷糊糊在作夢,在夢中打旋轉?要廻光返照,問問自己,每天所行所作,是雜染业多?或是清淨业多?有人說:「我在这世界上,認識不清楚,不知什么是雜染业?也不知什么是清淨业?」現在把它說明。天天尽妄想財色名食睡五欲之法,这就是雜染业。天天尽修行信进念定慧五根之法,这就是清淨业。

菩薩所行行     及以諸大愿

明了皆如夢     與世亦无別

菩薩所修行的行門,和所发的一切大愿,明瞭知道都是夢,沒有实在的。和世間一切有为法,皆是一样,也沒有分別。凡是有所分別,那就不能忍了。

了世皆空寂     不壞於世法

譬如夢所見     長短等諸色

菩薩雖然了知一切世間皆是空寂的,可是还不壞於世間法。好像在夢中所見一样,有長短等等不同的諸色。

是名如夢忍     因此了世法

疾成无礙智    广度諸群生

因为这种緣故,所以名为如夢忍。菩薩因此而瞭解世間法,很快便成就无礙的智慧。无礙智就是佛智,通达自在的境界。有了无礙智,才能广度一切众生,令他們发菩提心,修无上道。

以上十頌,是頌第六种如夢忍。

修行如是行     出生广大解

巧知諸法性     於法心无著

菩薩修行如響忍的行門,修到圓滿時,便生出广大的善解。善於知道諸法性,就是不改不變的眞如实相。所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菩薩对於法性雖然瞭解,可是心无執著。

一切諸世間    种种諸音声

非內亦非外     了之悉如響

一切所有的世間,有种种不同的一切音声。可是这些音声,也不在里边,也不在外边。菩薩能明瞭都是如響,好像空谷应声一样,乃是從緣所起的。

如聞种种響     心不生分別

菩薩聞音声     其心亦如是

好像聽到种种的響,心中不生分別。菩薩聽聞各种的音声,其心也是这样,不起分別的識心。菩薩对於一切,沒有執著,所以不分別。

瞻仰諸如來     及聽說法音

演契经无量     雖聞无所著

菩薩瞻仰一切諸佛,和聽諸佛所演的妙法音,演說佛经有无量无边之多。菩薩雖然聽聞佛所說的经典,但是无所著住。我們現在聽经,也是无所著住,也就是記不住,把它忘了,不知讲的是什么经?为什么?无所著嘛!菩薩的无所著和我們的无所著,完全不同。菩薩是記住经典中所有的道理,可是还不著住。为什么?因为菩薩破了法執,所以无所著。我們不是想不著住,而是記不住。因此之故,要学菩薩記住经典中的道理,依法修行,学这种的无所著。

如響无來处     所聞声亦然

而能分別法    與法无乖謬

菩薩无所著,好像音響似的,沒有來处。菩薩所聞的声音,也是无所著住,沒有來处。可是在声音中,能分別一切法音來。这种声音也是无來处,不会與法有乖謬的地方,也就是不会违背法的道理。

善了諸音声     於声不分別

知声悉空寂     普出清淨音

菩薩善於瞭解一切音声的法門,对於声音不分別,知道声音本來都是空寂的,沒有個东西,只有個響而已。这种說法的妙音,是广長舌所說的清淨音。

了法不在言     善入无言際

而能示言說     如響徧世間

菩薩明瞭一切法,本來是无言說相。所謂「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也就是掃一切法,離一切相。菩薩善入无言說的边際。在无言說中,而能示現言說。好像音声的響,能徧於世間。

了知言語道     具足音声分

知声性空寂    以世言音說

菩薩明瞭一切言語的道路,具足音声的境界。知道音声的本体是空寂的,沒有一個东西在那里,不过用世間的言語和文字,來表达它的音声。

如世所有音     示同分別法

其音悉周徧     開悟諸群生

菩薩知道世間所有的音声,示現相同的音声,种种不同的法。所有这种的音声,完全周徧法界。在音声中演說妙法,開悟一切諸諸群生。

菩薩獲此忍     淨音化世間

善巧說三世     於世无所著

菩薩獲得如響忍的法門,用清淨的音声,教化世間的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修行无上道。本來一世也不可得可是菩薩用善巧方便來說三世。三世就是过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也就是昨天、今天、明天一样的道理。菩薩对於世間所有的一切諸法,都沒有執著。为什么?因为人法二執皆空了。

为欲利世間     專意求菩提

而常入法性     於彼无分別

菩薩想利益世間的众生,專心致志祈求无上菩提。而常入法性的本体,但对於彼沒有分別心。

普观諸世間     寂滅无体性

而恒为饒益     修行意不动

菩薩普徧观察一切世間,都是寂滅而无体性。可是菩薩常行菩薩道,饒益一切众生。菩薩修行六度万行,也就是修定力。这种定力,是动而不动。所謂「动即是靜,靜即是动。」动靜一如,动靜无二的境界。为什么?因为菩薩離開一切執著,離開一切罣礙的緣故,所以意不动。我們修道人,要明白这种道理。不但在靜中可以修定,在动中也可修定。其实,靜中有定力,不如动中有定力。为什么?因为在动時,如果沒有定力,还会被境界所轉。不要躭空執寂。躭空就是欢喜空,執寂就是執著寂靜。要在靜中修动,动中修靜。即靜即动,即动即靜,动靜沒有兩样。有人說:「我欢喜靜,不欢喜动。」那你就執著在靜上。又有人說:「我欢喜动,不欢喜靜。」那你就執著在动上。要曉得靜也是定,动也是定,靜动皆在定中。这种境界是什么?我常对你們說这样的兩句話:「眼观形色內无有,耳聽尘事心不知。」和「見事省事出世界,見事迷事墮沉淪。」定不是单单在靜中生出;在动中生出的定,更为实用。修道人,达到这种圓融无礙的境界,就是意不动,也就是不动心。孟子到了四十歲時,才不动心,对定力有點成就。孟子說:「告子先我不动心。」证明告子比孟子还要早不动心。所謂「泰山崩前而不驚,美女當前而不动。」修道修到这种境界,即可成就道业。

不住於世間     不離於世間

於世无所依     依处不可得

菩薩不著住在世間法,也不離於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对於世出世法,沒有所依处。想找所依处,那是不可得。

了知世間性     於性无染著

雖不依世間     化世令超度

菩薩了知世間一切法的自性,对性无所染著。为什么?因为菩薩已经破了我執和法執的緣故。菩薩雖然不依賴世間法,可是菩薩还要教化有情世間的众生,令他們得到超度。

世間所有法     悉知其自性

了法无有二     无二亦无著

世間所有一切世出世法,菩薩悉知一切諸法的眞实自性。也明瞭一切法,都是不二法門(第一義諦)。也沒有二,也沒有著。这是菩薩对法的境界。

心不離世間     亦不住世間

非於世間外     修行一切智

菩薩的心,不離世間法,也不住世間法;也不在世間法外,修行一切智。就是說在世間法中修出世法,所謂「即世間離世間」。这种境界,如同翻掌之易。翻过來是手心,不翻过來是手背。经云:「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你沒有修行,不懂佛法的道理,就是煩惱。懂了之后,就是菩提。菩提不在煩惱之外,而在煩惱之內。所以說煩惱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煩惱。換言之,会用的話,就是菩提;不会用,就是煩惱。

譬如水中影     非內亦非外

菩薩求菩提     了世非世間

好像水中的月影,也不是在水的外边。菩薩求无上菩提,明瞭世間是空的,所以不生執著心。

不於世住出     以世不可說

亦不在內外     如影現世間

菩薩不執著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因为世間是空的,是不可說不可說。它不在世間內,也不在世間外。猶如月光普現於水中,好像影現世間一样的情形。

入此甚深義       離垢悉明徹

不捨本誓心      普照智慧燈

菩薩证入这种甚深眞实義之后,能離一切尘垢,完全明瞭透徹,但是还不捨棄本來所发的誓愿之心,作愿作为智慧燈,普照十方世界,令众生发菩提心,修无上觉道。

世間无边際       智入悉齊等

普化諸群生      令其捨众著

世間雖然是沒有边際,可是菩薩的智慧,能充滿世間,和它一齊相等。普徧教化一切群生(众生),使令众生捨棄一切的執著,背尘合觉,返本还原。

以上十頌。是頌第八种如影忍的法門。

观察甚深法     利益群生众

從此入於智     修行一切道

菩薩观察无上甚深微妙法,來利益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從这种法門,证入智慧之中,而修行一切菩提觉道。

菩薩观諸法     諦了悉如化

而行如化行     毕竟永不捨

菩薩观察一切法,而能明瞭其理,都是如幻如化,沒有一個实体。可是菩薩还是行菩薩道,如同幻行,而不執著,毕竟永遠不捨離众生。为救護众生離苦得乐,時時为众生演說了生脫死的法。

隨順化自性     修習菩提道

一切法如化     菩薩行亦然

菩薩隨順幻化的自性,而勤加修習菩提觉道。悉知一切諸法,如同幻化。菩薩所修的行門,也是这样子,可是菩薩还不捨棄菩薩行。

一切諸世間     及以无量业

平等悉如化     毕竟住寂滅

所有一切的世間,以及无量的业,都是平等,而且如幻如化,沒有眞实的体性。毕竟住在寂滅之处。一切的一切,皆是由緣而生,由緣而滅,最后归於寂滅。

三世所有佛     一切亦如化

本愿修諸行     變化成如來

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佛,一切的一切,也是如幻如化,本著往昔所发的愿,而修一切行門。功德圓滿時,變化成就如來。修福修慧,福慧双圓,才成正觉。

佛以大慈悲     度脫化众生

度脫亦如化     化力为說法

佛用大慈大悲的心,來度脫教化一切众生。雖然度脫众生,也是如幻如化,用化力來作为說法,令众生反迷归觉,改惡向善。

知世皆如化     不分別世間

化事种种殊     皆由业差別

菩薩知道世間的一切,皆是如同變化一样,所以不分別一切世間。所有變化的事,有种种不同的懸殊。这都是由业力所感,而生出种种的差別。

修習菩提行     庄严於化藏

无量善庄严     如业作世間

菩薩修行学習菩提的行門,庄严在化藏中。有无量无边的一切善庄严,如业作为世間。我們修道,要发菩提心,就是供养諸佛,親近善知識求佛的智慧,度化一切众生。修習諸慈悲,培养諸善根。令心柔和,令志堅強。總而言之,有向上求进的心,就是菩提心。

化法離分別     亦不分別法

此二俱寂滅     菩薩行如是

變化的法,離開分別,也不分別於法。这兩种俱是寂滅相。菩薩所行的行門,也是这样。菩薩为救度众生,为利益众生,而行菩薩道,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而行菩薩道。

化海了於智     化性印世間

化非生滅法     智慧亦如是

變化的海,了於智慧。變化的性,印在世間。變化是不生不滅法,智慧也是不生不滅法。菩薩悉知一切法如化,所以不生執著心。我們学佛法,就是学「无著」。如无執著心,一切皆能放下。放下即是解脫。

以上十頌,是頌第九种如化忍的法門。

第十忍明观     众生及諸法

体性皆寂滅     如空无处所

第十种是如定忍,要明徹的观察。众生和一切法的体性,都是寂滅,猶如虛空一样,沒有一定的处所。

獲此如空智     永離諸取著

如空无种种     於世无所礙

菩薩獲得这样猶如虛空的智慧,就能永遠離開一切的取著。如同虛空一样,沒有种种的物質,所以对於世間,沒有任何的障礙。

成就空忍力     如空无有尽

境界如虛空     不作空分別

成就这种空忍的力量,好像虛空一样,沒有穷尽的時候。境界如同虛空,但不作空的分別。現在科学家,才发現虛空(宇宙)的秘密,有銀河系統,那是由千千万万太陽系而成的。又发現有很多很多的銀河出現。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曉得虛空中,有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看得清清楚楚,科学越进步,越证明佛所說的法,都是眞理,絕对无訛。

虛空无体性     亦復非断滅

亦无种种別     智力亦如是

虛空雖然沒有一個体性,可是也不断滅,也沒有种种的分別。为什么?因为它是虛空嘛!如果有体性,有断滅,有分別,那就不是虛空。智慧的力,也是这样的情形。

虛空无初際     亦復无中后

其量不可得     菩薩智亦然

虛空也沒有開始的時候,也沒有終了的時候,其量是不可得的。菩薩的智慧,也是这样。沒有前際,沒有中際,沒有后際。

如是观法性     一切如虛空

无生亦无滅     菩薩之所得

像这样的情形來观察法性,一切皆如虛空。也沒有生,也沒有滅。这是菩薩之所得。

自住如空法     復为众生說

降伏一切魔     皆斯忍方便

菩薩自住如同空法,可是又为一切众生演說妙法。又降伏一切天魔外道,皆是这种忍的方便力所成就。

世間相差別     皆空无有相

入於无相处     諸相悉平等

世間的相,雖然有差別,可是皆空,沒有眞实的相。如果入於无相之处,一切諸相,完全平等,沒有分別。

唯以一方便     普入众世間

謂知三世法     悉等虛空性

唯用一方便的法門,普徧入於一切世間,能知三世的一切諸法,完全等於虛空住。

智慧與音声     及以菩薩身

其性如虛空     一切皆寂滅

菩薩的智慧和音声以及菩薩的身,其性猶如虛空一样,一切皆是寂滅,什么也沒有。

以上十頌,是頌第十种如空忍的法門。

如是十种忍     佛子所修行

其心善安住     广为众生說

像前边所說的十种忍,这是佛子所应該修行的行門。其心要善安住,广泛來为一切众生,演說妙法輪。

於此善修学     成就广大力

法力及智力     为菩提方便

对於这种忍法,要善修学,能成就广大的力量、法的力量、智的力量。總之,能成就一切的力量,为菩提觉道的方便力。

通达此忍門     成就无礙智

超过一切众     轉於无上輪

若通达这十种忍的法門,則能成就无礙的智慧,也就是圓融无礙。能超过一切众生,而轉无上妙法輪,所謂「法輪常轉」,普度众生。

所修广大行     其量不可得

調御師智海     乃能分別知

菩薩所修广大的行門,其数量是不可得,不知有多少?只有調御師(如來十号之一)的智慧海,乃能分別知道有多少的行門。

捨我而修行     入於深法性

心常住淨法     以是施群生

把我捨棄,而去修行,才能证入甚深法性之中,其心常住在清淨法中。用这种法,施教一切众生。

众生及剎尘     尚可知其数

菩薩諸功德     无能度其限

无量的众生和无量的刹尘,尚且可以知道它的数目究竟有多少。可是菩薩的一切功德,我們愚痴的凡夫,无法能度量他的界限,乃是无有边際的。

菩薩能成就     如是十种忍

智慧及所行     众生莫能測

菩薩能成就这种的十忍,乃是他的智慧和所行的功德而成就的。凡夫的众生,是沒有辦法可以揣測出來。(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24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241: 用偈頌重新宣說菩萨所修十种忍的義理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妙法天籁音 万佛名经01-35全   妙印法师

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

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23目录(全)

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全)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240链接(未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