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83:末法众生根机羸弱必須要有文字的記載,教体有音声、文字、法塵三個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3.09)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3.16)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80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83

楞严经要义83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讲义178面

辰四、簡七大

当我們站在佛教的角度來观察生命的時候,我們會发觉這当中有一句話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句話簡单的說,就是我們一生当中所受用的這一切的果報,完全是我們內心所变現出來的。為什么是內心呢?在《唯識学》就讲得很清楚,就是你的思想。我們一個人,為什么有些人會造殺盜淫妄的罪业?有些人會去造五戒十善的善业?就是因為他們的思想不一樣。当我們有一個很善良的思想,我們就會去造作善业,我們如果经常产生邪惡的思想,我們就造作罪业,我們的思想決定我們的行為,也就影響到我們最后的結果。所以整個佛法的戒定慧,基本上都是在修正我們的思想,而這当中基本上是二個修学次第:

我們在改变思想剛開始先從持戒下手,持戒主要的精神,就是深信因果断惡修善。持戒整個目的都是在培養善良的思想,培養一個善业。当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時候,因為我們的內心当中有曾经发愿,所以,以這個愿力产生一种戒体,产生防非止惡的功能。剛開始我們在受持佛陀的戒法,是培養一种深信因果、断惡修善的善念,從善念中慢慢慢慢的对治我們內心深处的邪惡思想,远離三惡道的果報。所以我們善念培養起來的時候,我們內心已经趨向安乐的果報,我們讲成就安乐道。进一步,我們從持戒的基礎当中來修学「止观」,特別指的是「大乘止观」,從善念而提升到一种正念。正念什么呢?簡单的讲就是正念真如,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我們開始依止空假中三观,來观照我們众生本俱的那一念清淨本然、周徧法界、不变隨緣、隨緣不变,我們說是現前一念心性,或者說真如本性。以「空观」來发明不变的体,以「假观」來发明隨緣的作用。

所以其实我們整個修学,從你剛開始发心修学到你临命終,都是在調整你的思想。從一個善念的深信因果、断惡修善,到最后的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由善念到正念,因為你思想改变了,你整個行為就改变了。我們說事出必有因,一個人的行為是他的思想推动的。身為一個大乘的佛弟子,我們讲開悟的《楞严》,其实我們研究本经,就是希望我們在持戒的基礎善念当中,要慢慢的提升到正念;從对治惡念,慢慢的提升到对治顛倒,正念可以对治顛倒。在正念真如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簡擇一個方便法門,因為我們毕竟心力太薄弱,末法時代障深慧淺。

所以在二十五圓通,我們必須要簡別一個下手易成就高的門,然這門当中本经簡別中分成二段:一、簡非,先把不適合末法众生,不適合阿难尊者修学的門,先把它去掉。先簡非然后再显示適合的門。前面我們讲到六塵、五根跟六識都簡別了,最后簡別七大,它也不是一個末法障深慧淺众生,所应該去修学的。

辰四、簡七大

地大非通   

若以地性观,堅碍非通達,有為非聖性,云何獲圓通?

末法众生一個善根非常淺薄的初心菩薩,我們選擇以地性來当所观境,就像持地菩薩他以地性為所观境。這当中會有二個問題?第一個、「堅碍非通達」,因為地大的体性是堅固的,也就說它是一种障碍的,它並不像虛空一樣是通達的体性,当然真如本性它不能有障碍,是通達的,真如是一种時空无盡,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但是地大它本身是有它的時空、有障碍的。我們很难從一個有障碍的因緣当中,趨向於无障碍的真如,這是第一個過失。第二、「有為非聖性」,我們看持地菩薩在观察地大的時候,他剛開始是填平道路,這有填平道路的行為,是一种有為的生滅之法,它不是成就聖道不生滅的真实本因,有為法它是成就福德資糧,你從有為当中你很难去悟入无為的真理。所以云何獲圓通?

二個理由,第一個、它是堅碍非通達;第二、它是有為諸法,它不是聖道的真因,這二個理由。当然身為持地菩薩,他有广大的功德,他把地大当作是他果地的妙用,那就另当別論,一個初心菩薩是不適合的。所以云何獲圓通?云何以此堅碍非通達、而有為非聖性這樣的法來当作初心的圓通本根呢?這是不可能的。

水大非真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獲圓通?

假設我們今天是以水性,月光童子的水性來当所观境,這当中有一個問題,就是「想念非真实」。事实上,我們看月光童子在观察水大的時候,他那個水大是第六意識的想念所变現出來的,是禪定的心中的一种想像,一种假想所成就的,它不是真实有一個水在那個地方。依止想像产生一种水大的相狀有什么缺點呢?「如如非觉观」“如如”指的是我們今天要正念真如,所證的如如理,以及能證的如如智。不管是如如理、如如智,都不是一般分別觉观所能相应的。如果我們因地的時候透過一种生滅想像的造作,那么果地怎么去證入如如理,怎么去生起如如智呢?以生滅為因緣,怎么成就不生滅如如的功德,這是不合理的。

火大非初    

若以火性观,厭有非真離,非初心方便,云何獲圓通?

烏芻瑟摩尊者以火大為所观境,這当中有二個問題存在:第一、「厭有非真離」,烏芻瑟摩尊者他在观火大的時候,他的心態是厭離三界的欲望之火,而追求離欲的寂靜。但是這种厭離的心態,除非你能夠達到身心俱断,乃至於断性亦无的境界,否則你还是有能所的对立,就不是一种真实的離欲。第二、非初心方便,火大是因為烏芻瑟摩尊者他的慾望之火熾盛,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情況,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多淫之人,所以不能当做一般性初心的下手方便。云何獲圓通?這樣的法門不是普遍性的適合每一個人。

風大有对   

若以風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獲圓通?

琉璃光法王子以風大為所观境,以風大為所观它有什么缺點呢?「动寂非无对」,因為他在观察身心世界風大的变化,時間久了,他會产生一种它是躁动的相或者寂靜相的一种相对的法。既然相对,它就是一种生滅之法,跟无上的觉性它是不相应的。所以云何獲圓通?你经常观察風大,你的心態就很容易产生一种对立的思考,躁动跟寂靜會对立思考,這樣子跟我們以不生滅為本修因是不相符合的。

空大非觉   

以空性观,昏鈍先非觉,无觉異菩提,云何獲圓通?

虛空藏菩薩以虛空為所观境,以虛空為所观境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昏鈍先非觉」,因為虛空的性質是一种昏昧暗鈍之相,它不是一种靈明觉知之性,它毕竟是一個无情。我們讲我們剛開始是以晦昧為空,一念的无明妄动,才把我們一念的清淨心转成頑虛空,所以它是昏鈍之相。昏鈍的虛空它是无觉,它沒有靈明觉知之性,自然不相应无上菩提。所以云何獲圓通?也不是初心的下手方便。

識大虛妄   

若以識性观,观識非常住,存心乃虛妄,云何獲圓通?

彌勒菩薩他以這一念現前心識為所观境,观察我們這一念心是遍計本空、依他如幻。這地方有二個過失:第一、「观識非常住」,因為它所观的心識是念念生滅,非常住之法,「观心无常」。我們心靜下來观察第六意識,我們就會发觉第六意識是变化的,你看你昨天的想法跟今天的想法是不同的,不断的变化。這是一個問題,所观的心識是变化的,其次,「存心乃虛妄」,你能观的心也是一种存心的作意,你要去思惟无常的道理、无我的道理,要去思惟才能生起這樣的观照。所以它本身也是一种生滅之心、生滅之法,是虛妄的,云何獲圓通?

解释「存心乃虛妄」。〔唯識〕的观法,在大乘止观裡面的角度,有它一個很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們一般說,修大乘止观是先修唯心識观,再修真如实观,他是趨向真如观的一個基礎。唯心識观它的一個特點就是二個观法:一個、遍計本空,一個、依他如幻。他在观「遍計本空」的時候,這一部分跟〔天台宗〕的空观是完全相同的;观真如二空真理這一部分,所发明的二空真理,跟〔天台宗〕是沒有差別的,都是因緣生,所以自性空。但是〔唯識宗〕的「依他如幻」這一部分,很多大乘学者是有意見的,因為它依他如幻,他所观的假观只是局限在六凡法界。〔唯識学〕不能去观…你看《华严经》裡面諸佛的功德,小中变大、大中变小、一為无量,无量為一,這种菩薩事事无碍的法界,〔唯識学〕它是沒辦法去观察的。

因為〔唯識学〕他整個生命的立足點,是安住在阿賴耶識,他是以阿賴耶識來变現根身器界,來当作我們說是生命的本來面目也好。如果諸位去研究〔唯識学〕,你會发觉〔唯識学〕在探討生命根源的時候,三十頌讲「三能变」,最初能变是讲什么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唯識学〕讲出了「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种」。我們生命最初的一個因緣就是阿賴耶識,它能夠異熟一切种。若你要問〔唯識学〕学者,阿賴耶識之前的是什么?他就不回答你。〔唯識学〕也不否定阿賴耶識之前还有東西,但他絕口不提,阿賴耶識之前的是什么,他絕口不提!因為它的定位就是從阿賴耶識讲起。從阿賴耶識讲起就有問題了,他只能詮释六凡法界的生死轮回,諸佛无障碍的境界,諸位你去看〔唯識〕的经論,很少提到諸佛的功德莊严,他頂多就是转識成智,把阿賴耶識转成无垢識,然后就不談!无垢識以后的妙用就不談,依他如幻的假观是有極限,它不徧滿。

為什么不徧滿呢?問題點就是因為〔唯識学〕整個生命的出发點是有問題的,「存心乃虛妄」,它是站在阿賴耶識的角度來探討生命。各位要知道,阿賴耶識是個生滅法,我們常說它是生滅跟不生滅和合,但是不生滅的体性我們凡夫看不到,我們看到阿賴耶識不断的受薰,你第六意識不断的打妄想,第八意識就跟著变化。因為你第六意識會去薰习阿賴耶識,你上一個念頭的阿賴耶識跟這個念頭的阿賴耶識不一樣了嘛!所以〔唯識学〕它的好处,它建立了整個生命的相续,阿賴耶識恆转如暴流,它建立了无量的生命观,這一點是〔唯識学〕的貢獻。但是如果你想要很快的恢復本來面目,你站在〔唯識学〕的角度就很困难。因為你剛開始就站在一個生滅的体性來修学,你要煮成飯,你要拿米來煮,你用沙是煮不成飯的,一開始就是以生滅心,你怎么能成就不生滅果呢?

所以〔唯識学〕它的「存心乃虛妄」這個思想,它在大乘止观的定位,它只是個对治;它对治煩惱很有力量,這一點不能否認,在破徧計執這一部分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它告訴你說:你看到一切的境,你什么境都不要管,你把你心中的分別心消掉就好。這個方法非常好,徧計本空,它不空外境,它空掉你心中的名言分別就夠了。這一部分对我們一個初心的菩薩來說,提供一個很快解決障碍的一個方法。所以即便它不是一個圓滿的止观,但是站在对治的角度,唯心識观是不能忽略。蕅益大師讲:破執法門這一部分做出貢獻。它為什么被簡別出去呢?他的理由其实就是這一句話:「存心乃虛妄」,但不表示〔唯識学〕的止观完全沒有價值,不是這個意思。這個地方我們要清楚,因為我們現在要趨向圓頓止观,這個地方從圓頓止观的不生滅心來說,〔唯識学〕的確有它不圓滿的地方。

根大殊感    

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

這地方是簡別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根大」,他提出的主要有二個理由:一、「諸行是无常」,“諸行”,有為的造作之法都叫作諸行,只要有所造作的都是无常敗壞之法。但是這地方的諸行主要是針对我們在修『念佛圓通』的時候,以一句佛號都攝六根,以一句佛號淨念相继。你所都攝的六根(見聞嗅嘗觉知),是无常敗壞的,這個地方是個問題。其次,能都攝的淨念,我們讲憶佛念佛,這憶佛念佛你也是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才有所謂的淨念相继,所以能都攝的念佛的心,也是生滅的。所都攝的是无常的,能都攝的正念也是生滅的。那這個地方就會有問題了,「因果今殊感」,我們以一個生滅的因地,而追求不生滅的果報,這個因跟果是不相应,所以云何獲圓通?站在了生死的角度,我們不讲转凡成聖,我是一個凡夫沒关系,我帶业往生,為菩提道求生淨土,站在了生死的角度、求生淨土的角度,『念佛法門』是不可思议的,因為它有佛力本愿來攝受。但是站在一個成就聖道,返妄归真的角度來說,那它的確比不上耳根,因為它沒有俱足「圓通常」三种功德。

所以這個法門你要看看站在什么角度來分別它的好壞,因為『念佛法門』比較偏重在事修,因為你所緣境是佛的功德莊严,能念的心是生滅的,所憶念的境也是生滅。但是它所成就的感应道交,它所成就的帶业往生,求生淨土這一部分卻是真实的。它今天被簡別只是因為站在返妄归真、站在一個转凡成聖的角度,它比不上耳根,因為它的体性是生滅的。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有不同的看法,在『念佛圓通章』這一章裡面,蕅益大師他有他獨特的見解,他不認為『念佛法門』完全是事修、他不認為。他說:一個人他如果能夠学习大乘经典,能夠解第一义諦,而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別,知道我們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体性是沒有差別的,從自他不二的角度,開始生起憶佛念佛。那么這個心態他就不是完全向外攀緣。說我是业障凡夫,你是万德莊严,我完全靠住你,那当然這是对立的、是生滅的。那你能夠发明心性以后來念佛,那心態是什么?蕅益大師讲出一句話說:「托彼依正,显我自性」。這個心態就不同了,或者說是「托彼名號,显我自性」。蕅益大師認為有事有理,有不生滅的理观在裡面,他是依止不生滅心称性起修,憶佛念佛,最后还是回归到一念心性,「无不從此法界流,最后无不还归此法界」。

蕅益大師讲一句話說: 『念佛法門』它能夠念到什么程度呢?「一一理性俱足莊严,一一莊严全体理性」。這樣子讲的話,「因果今殊感」這一句話对『念佛法門』的批判就不成功了,因為它本身也有不生滅的理观在裡面。当然這种人少,因為圓教的人在念佛的人是少,大部分念佛人还是偏重他力,偏重事修的部分,是這個意思。但是其实它是有理观在裡面。這地方,文殊菩薩把整個七大修学,因為它是有障碍的,因為它是有对立的,它是生滅的。從這樣角度,來引導我們悟入這种不生不滅的心性來說的確是有困难,相对是有困难的,所以对初心菩薩來說应該簡別。這地方我們要讲清楚,這是針对初心菩薩,而聖人的妙用那就不同。

卯二、显是

正式的显示耳根圓通它是適合娑婆世界的末法众生,以及適合当机的阿难尊者根机。蕅益大師以七大來发明赞歎耳根法門的殊胜。(分七、辰一、泛明此土入道所宜。辰二、的明離苦得乐人法。辰三、正明观音所修法門。辰四、誨敕当机諦听学行。辰五、歎美法胜以寓勸修。辰六、述成佛意結示簡選。辰七、頂禮請加以明真实)

辰一、泛明此土入道所宜

攏总的說明,娑婆世界依止耳根是最適合的方便。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实以聞中入。

“我”指的是文殊菩薩。我文殊菩薩現今如实的稟告世尊,释迦如來是出現在於五浊的娑婆世界,這個世界的特色是什么呢?

此方真教体,清淨在音聞。

佛陀內心当中有无量无邊的真实道法,依止這個道法成就广大的功德,而這种真实的功德它必須要「真教体」,真实的教化之体。這种真实的教法之体,這种清淨的功德是要寄託在音聞当中,包括音声跟耳根之間的一种相互作用。佛陀以音声來詮释道法,众生依止耳根來吸收道法。我們要成就大乘的《首楞严王三昧》的道理亦復如是,「实以聞中入」,应該從耳根來下手修学,是最為簡单方便。蕅益大師他說:「此方真教体,清淨在音聞」,這一句話,是針对佛世的時候說的。佛在世的時候,众生在得度只有音声,那時候的人根机特別利;他一听到佛陀讲四聖諦就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到佛陀讲华严经,就发起无上菩提心。所以佛世的時候的真教体,主要就是靠音声。但是佛滅度以后,這真教体产生变化,因為根机羸弱必須要有文字的記載,我們不可能听一次就開悟了,我們必須用文字每天不断的去讀誦。

我們現在叫做什么?叫做积集資糧,為以后的開悟先把這個善根种下去,「一入耳根,永為道种」。所以佛滅度以后,除了音声以外,蕅益大師讲「文字相」也是個教体,其次,「法塵」也是個教体。你听完经典,看完经以后,你眼睛一閉,在心中如理思惟,我們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义」。你慢慢慢慢用空假观三观來观察人世間,這時候你心中生起一种獨頭意識,來观察心中的影像(法塵),這樣也可以開悟。所以到了末法众生,根机羸弱,它的教体就三個,一個音声、一個文字、法塵三個都有。佛在世的時候根机比較利,那只有靠音声,因為那時候也沒文字記載,完全靠上師的口耳相傳,众生就能夠開悟。

這一段是总說,舉佛陀在世為什么用音聞來作引證,從這道理中,你修三摩地也应該從聞中入,從這樣的对比來說明。

辰二、的明離苦得乐人法

前面以佛陀的教化,這裡以观世音菩薩自己的心路歷程,他的成就包括他自利與利他的功德,跟耳根跟音声完全脫不了关系。舉出一個实際成功的例子來勉勵我們。

自利功德    

離苦得解脫,良哉观世音!

赞歎观世音菩薩他的身心世界有二种功德:一、離苦。观音菩薩他的身心能夠離開分段变異二种生死。這是一种功德,所有的痛苦都跟生死有关系。二、解脫。他身心有无量无邊的解脫功德,三明、六通、八解脫,有无量无邊的解脫功德。所以赞歎:良哉观世音!“良哉”,赞歎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应該是這樣讲:「良哉得離苦,良哉得解脫」,赞歎離苦、解脫二种功德。這是偏重在自利這一部分。三明、宿命明、天眼明與漏盡明。

八解脫、(1)『內有色想观外色解脫』。(2)『內无色想观外色解脫』(3)『淨解脫』(4)空无邊处解脫;(5)識无邊处解脫;(6)无所有处解脫;(7)『非想非非想处解脫』(8)『滅受想定解脫』

利他功德

悲心普徧 

於恆沙劫中,入微塵佛国。

观世音菩薩大悲心是什么相貌呢?「於恆沙劫中」,他有這么長的時間,大悲心是沒有所謂時間的限制。「入微塵數佛国土」,這指的是空間的广大。這一段是赞歎观世音菩薩的悲心是時空无量的。

自在護生  

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依大悲心所做的事业,他能夠做什么事情呢?他能夠成就广大的自在力,這個地方的“自在力”指的是观世音菩薩有三十二应化身,应於何身得度,則現何身,給众生种种的安乐,這种大自在的威德力(與乐)。「无畏施众生」观世音菩薩以十四种无所畏,來拔除众生身心的种种痛苦。大悲心所做的事情,主要是與乐跟拔苦這二种誓愿。

音备众美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菩薩度化众生有四种方便:一、妙音。菩薩在度化众生離苦得乐他用什么方法呢?1、演說妙法,2、宣說神咒。二、观世音。他除了演說妙法、宣說神咒的時候,菩薩他的耳根经常能夠观察众生的音声,而尋声救苦。所以他在度化众生,众生跟他感应主要要靠音声,「观世音」,观察众生的音声,而尋声救苦。三、梵音。梵音有二層意思:1、菩薩在說法或說咒的時候,他是不染著世間的有為諸相,從菩薩這一部分來說叫「梵音」。其次從众生的角度,众生听聞菩薩的說法跟咒語,能夠破除心中的三毒,而成就清淨的梵行,這也叫「梵音」。四、海潮音,菩薩度化众生皆能夠隨机示現不失其時,海潮它什么時候漲潮,什么時候退潮,是非常的准時,絕对不會有所耽誤,菩薩能夠即時的显現救拔。菩薩有這四种的方便力來度化众生。

恩被凡聖  

救世悉安宁,出世獲常住。

(总結)菩薩的功德在利他這一部分,一方面能夠救拔世間的痛苦,成就世間暫時的安乐,也能夠成就出世間的功德,使令成就大般涅槃的究竟安乐。離苦得乐有二种,一种是世間的安乐,一個是出世間的安乐。這一段是要发明耳根跟音聞殊胜之前,舉出观世音菩薩做例子。值得赞歎的是他的方便力特別殊胜,『普門品』讲到「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間音…」。這裡值得我們提的是「妙音」。「妙音」的意思是說:諸佛菩薩有无量无邊的功德莊严,你看佛菩薩发菩提心以后,要经過三大阿僧祇劫的积功累德,不像阿罗漢,你看阿罗漢幾十劫,把心中的見思煩惱断了以后,他就大事已辦;菩薩不是,菩薩要到众生的世界积功累德。

那么他們這么多功德是幹什么呢?一部分是自受用,常乐我淨是自受用,但是一部分是他受用,是用來救拔众生用。這地方有個問題,佛陀的无量无邊功德莊严,都是在一念的大般涅槃的心中,這是一种无相的境界。我們凡夫的心只能夠在有相的因緣中分別,怎么辦呢?所以我們的心跟佛的心,中間必須要有個橋樑,我們常說「開方便門示真实相」;你要找到門,諸佛菩薩的功德之門,所以佛菩薩留下他的名號,留下他的咒語。当我們在念『南无阿彌陀佛』、念『观世音菩薩』、或持咒产生一個音声,這個音声就代表我們众生心跟佛心之間的,心力跟佛力之間的橋樑,這個非常重要!如果這個世間上,所有佛菩薩的聖號完全消失掉,大悲咒、往生咒、楞严咒…的傳承都消失掉,那我們跟佛菩薩之間沒辦法感应道交,所有的橋樑全部断掉,那就完蛋了!那這是一個黑暗時代的到來。

在整個「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当中,最重要就是「妙音」,佛菩薩的聖號,佛菩薩的咒語,這种微妙不可思议的音声,可以引導我們「即众生心,投大觉海」,這一點对我們凡夫很重要。

辰三、正明观音所修法門。

正式的說明观音菩薩所修的法門。這一段是把观世音菩薩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标出來,以下說明他為什么成功,把他因地的修行方法,他所修的法門讲出來。

总标 

我今啟如來,如观音所說。

“我”指的是文殊師利菩薩。我很如实的來啟稟释迦如來,誠如观世音菩薩自己所宣說的一樣。观世音菩薩前面所宣說的「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來,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為第一。」依止耳根,緣心自在,脫離根塵識的干扰,而因入流相,悟入二空的法性,這在所有的方便当中是最為殊胜的。為什么依止耳根很容易脫離根塵識的障碍?很容易悟入不生滅的法性呢?三個理由:

別明

圓真实 

 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处一時聞,此則圓真实。

一、耳根的聞性是圓滿周徧,譬如有一個人,他居住在寂靜的房子当中,那時候在十方,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同時擊出鼓的声音,這時候在靜室当中的人,对於來自十方的鼓声,他是同一個時間,同時可以听到十方來的声音,這就是耳根圓滿普遍的真实功德。也就是說,身為耳根,它的聞性是三百六十度的圓滿。你比方說,眼根观前不能观后,你看得到前面,看不到后面,所以眼根的功能是不能圓滿。這地方是說明它空間上是周徧圓滿的,你眼睛閉起來你用耳根,十处一時聞,東西南北上下,不管什么声音,在什么方位,你全部听得清清楚楚,這是耳根的殊胜。

通真实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復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无緒。

隔坦听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实。

二、耳根的聞性是通達而无碍的。以下跟其它的五根做比較。「目非观障外」“目”指的是眼根的見,眼根的見是不能去观察障碍以外的事情,比方說一張紙,隔著一張紙以外的東西,眼根就看不到了,所以眼根它很容易形成障碍,障碍特別多,所以它沒有通達的功能。其次「身以合方知」,身根的觉知功能它必須要跟所緣的触塵相合,才能夠产生了知的功能。「口鼻亦復然」,舌根跟鼻根一樣,也都是要跟所緣境接触,一旦所緣境消失,它們了知的功能就同時消失,所以它們的了知功能是非常被动的,不能操之在我,所以它們的確是有障碍,有它的一种相对的障碍。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80目录(未完)

楞严经要义79:广結善緣不是向外追求,你內在煩惱淡薄了很自然能夠跟众生結緣了

楞严经要义80:末法众生业障深重要兼念观世音菩薩号及大悲咒,破除各种的障碍

楞严经要义81:妄想的本質就是自性,所有真实的功德就在這一念妄想当中

楞严经要义82:末法時代很多的法都靠文字記載,所以意根跟眼根是很重要的助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