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91:有一种清淨的功德进入到你的內心当中时,會把你的罪障逼出來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3.09)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3.24)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80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91

楞严经要义91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讲义195面。

子二、明修法

我們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時候,主要有二個方法:一、理观,二、事修。

理观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在修三昧的時候,跟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接触的時候,你內心要生起一种观照的智慧,所謂的「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徧观諸法性,无假亦无真。」這句話就說明整個修学三昧的空假中三观。你跟外在的六塵接触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句話:「念念照常理。」我們不能被外在的假相所迷惑而产生執著,你要观照那种不变的真理。這時候我們对真理慢慢的安住「心心息幻塵」,对這种塵相的執取,慢慢慢慢心中那种我相、人相的对立性慢慢的消滅掉,這時候內心当中「徧观諸法性,无假亦无真。」人生是一場如夢如幻的緣起而已。

我們在《楞严经》的調伏煩惱,它是一种從根本上的对治。你看我們過去用不淨观來对治貪煩惱,那是枝末上的对治。真正的煩惱,從〔唯識学〕的角度來說就是遍計執,一种对立性,我們有我相、人相的对立就有煩惱。那為什么會有对立呢?因為你对假相产生的執取。所以我們知道煩惱它的根來自於对假相的執取,執取产生对立。所以你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時候,你就是要慢慢慢慢脫離外在的塵相,安住在真实不变的真理当中。這是理观的部分。

事修有二個:一、严持淨戒,二、結壇持咒。

持戒前面讲過了,在結壇当中前面讲了很多,要結一個「楞严壇」。結壇有二個目的:一、它主要就是恭敬三宝,從三宝的加持当中能夠远離魔境。二、我們從壇場的施設当中,能夠借事显理。這一點在蕅益大師的《楞严文句》很強調,你比方說你看到壇場的蓮华,你知道我們要安住在不生滅心,你看到蓮华外面的圓鏡,就表示依不生滅心所生起空假中三观,乃至於整個香爐都是表法的。所以你在进入壇場以后,你看到壇場,你的心就能夠慢慢慢慢從有相的分別,慢慢慢慢它會引導你趨向於空假中的真理当中,壇場有借事显理的效果。前面壇場包括內外的莊严都安置好以后,我們正式來說明它修学的方法。

子二、明修法   

說明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方法》(分三:丑一、正示行法。丑二、簡其不成。丑三、明其獲益)

丑一、正示行法   正式說明修学三昧的方法(分二:寅一、三七行道。寅二、懺后正修)三七行道主要是破障,破除我們煩惱跟罪业的障碍,在〔密宗〕叫道前基礎。其实它真正的修学在第二段的懺后正修。

寅一、三七行道

三七行道它有三個重點:第一個七--修懺悔,第二個七--主要是发愿,第三個七才是持咒。懺悔的意思就是說,当然我們一般人沒有修行,你就不感觉到你业障重,因為你每天跟业障在一起但是修行者,你開始專心的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续安住,你內心当中開始有一种清淨的功德进入到你的內心当中。我們知道真妄是不二立的,所以你清淨的功德會把你的罪障逼出來,逼出來會有二种相貌:第一個、修行人躁动不安,你看到這個人平常在家的時候放逸的時候很正常,一到道場就躁动不安,這個人他的過去生或者今生肯定有重大的殺盜婬妄的罪业沒有懺乾淨,他那個罪业本身就是躁动相,所以這時候要勤加懺悔。第二种情況、心思暗鈍,他一坐下來內心就是一片黑暗,所緣境佛號、所緣境持咒、所緣境……全部提不起來,一下子就昏沉,這种也是罪业之相。你不懺悔的話,你根本沒辦法去修行,因為罪业产生遮障。

修行方法

    

於初七中,至誠頂禮十方如來、諸大菩薩、阿罗漢號,恆於六時誦咒圍壇,至心行道,一時常行一百八徧。

你感觉到你在修学過程当中,包括你躁动不安,包括你心思暗鈍,這個都应該勤加懺悔。怎么辦呢?在第一個七天当中,你要很真誠,你要很專注、很虔誠的頂禮十方諸佛如來,乃至於諸大菩薩跟阿罗漢的聖號,這是第一個懺悔的方法。第二個、[恆於六時誦咒圍壇,至心行道,一時常行一百八徧]。一方面在六時当中(一天当中有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為二個小時),你誦持神咒,一方面经行圍繞著壇場,在每一個時辰当中,要持『楞严咒心』一百零八遍。『楞严咒心』下面再說明。這地方的懺悔有二個,包括身业的禮拜、口业的持咒、內心至誠懇切,內心這种皈依的心,仰仗佛菩薩的加持,來滅除修行者的罪障。

    

第二七中,一向專心发菩提愿,心无間断,我毗奈耶,先有愿教。

懺悔它主要是針对過去,发愿是針对未來。懺悔就是我們对於過去已经造作的罪业,一种內心的追悔,发愿是对未來生命的一种防護、事先的一种防護。這時很專心的发愿、发菩薩愿,在二六時中心无間断,在大乘的戒律,先有愿教,所有的修学佛法都是以愿導行,有愿才有行。「愿教」指的是《梵網经》的十大愿王,或者是『普賢十大愿王』…等等,都是屬於发愿的內涵。发愿主要的就是菩提心,发愿在修学当中有二個主要的目的:第一、啟发修学的动力,以愿導行。你看我們在打佛七的時候,佛七也是一种加行,有些人打佛七他无所謂,他就是沒有愿望,有些人他是有备而來,他打佛七是為了要破除障碍,要成就往生的,所以他在念佛的時候,他那個心力特別強,所以愿望能夠产生一种修学的动力。

第二、发愿能夠擴大你的胸量。因為我們一般的所緣境只管到自己的身心世界,我們能夠為利有情愿成佛,我今天打佛七,我為一切的有情而打佛七。這時候你念這句佛號的功德就不太一樣。為什么要刻意去发呢?因為我們沒有发愿,我們很自然的就會注意自己的身心世界。說:你為什么持咒呢?我只為自己懺悔业障。你這樣持咒的功德就很小,因為你心量太小,你能夠发起广大愿,众生无邊誓愿度,為利有情愿成佛,就把這胸量先擴大。諸位你去看懺悔法門,研究懺悔法門,其实懺悔跟发愿這二個是不可分割的,很多人只有懺悔沒有发愿,這個你只是功課做一半。因為你懺悔是把過去的過失解決了,但是未來怎么辦呢?你沒有任何的規劃。所以在正式修学之前,懺悔接下來一定是发愿,這二個是不可分割的。

這地方我們可以再做簡单的說明,它這個地方:「一向專心发菩薩愿」,实際的操作应該是有困难。我們從合理的判断,它這段经文应該是簡略了,因為我們不可能七天当中都在发愿。因為從止观的角度來說,不能一路修观的,那心中會躁动不安,应該它這個地方也包括了持咒当助行。為什么這樣讲?我們前面很清楚,我們為什么結壇,結壇的目的是為了要持咒。所以前面是一半的時間是禮拜、一半的時間是经行持咒,那第二七当中,应該也包括了发愿,也包括了持咒,這樣才合理。咒語大概在整個三七当中都沒有間断的。

   

第三七中,於十二時,一向持佛般怛囉咒。

前面的二個七,第一個七它还加上禮懺,第二個七它加上发愿,到第三七的時候它懺悔发愿的法都圓滿了,這時候你內心当中就是,全部都是專心的持「般怛囉咒」;般怛囉咒应該加上一個「摩訶」就比較圓滿,「摩訶般怛囉咒」,大白傘蓋咒,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楞严咒』。我們從经文來看,其实它三七的主修,是誦持『楞严神咒』,但是它以懺悔跟发愿來帶动咒的力量,让咒的力量表現更加的清淨、更加圓滿。

罪除之相  

至第七日,十方如來一時出現,鏡光交处,承佛摩頂。

這地方的“第七”应該指的是三七当中的最后一天,第三個七的第七日,第二十一天。這時十方諸佛就會同時現前。在什么地方現前呢?在鏡光交处。前面我們在安立壇場的時候,蓮华外面那八面的圓鏡,上下相交接的处所,那個地方佛菩薩現前。這時這修行人承蒙十方諸佛的摩頂加持等等。這地方有二個重點值得我們注意:古德的註解当中,对三七日…幾乎所有的古德都把這三七,包括蕅益大師也認為這三七的主修就是「皈敬三宝」。所以我們剛開始所有的事修,你在理观之前,雖然理观皈依的是我們讲「內在自性三宝」,但是剛開始一定是要假借外相的三宝,所以你一定要安置佛像,要有口业的称念,有意业的皈依。所以你看我們修学都是從外相三宝,然后再入自性三宝,它這地方主要所修的是外相三宝。這是第一點,它主要的是包括身业的禮拜、口业的称念、包括意业的皈依,三业皈依,求佛菩薩加被。

第二點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它三七二十一天,它所謂的諸佛現前。蕅益大師說:諸佛現前的關鍵點在「鏡光交处」這四個字。也就是有些人在修学当中,他很容易跟佛菩薩感应道交,有些人有困难。当然關鍵點不在佛菩薩,佛菩薩的心是平等大悲,也就是說這個修行人,你必須真实的去观察心佛众生三无差別,你內心中有這樣的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別。」我們的心跟佛的心是能念所念性空寂的,你要把你心中的自我意識慢慢的放下,然后佛菩薩的光明才能夠照进來。如果你一天到晚把自己的自我意識堅固執著,就像一個房子,你把門關起來,窗戶也關起來,就算外面有太陽也照不进來。所以蕅益大師一再強調,這個地方一定要生起理观,才可能真正蒙諸佛的所謂「鏡光交处」,所謂的「感应道交」。

這地方表面上身业的禮拜、口业的称念、意业的皈依,這都是修学外相三宝,都是屬於事修,但是其实都有理观的成份在裡面,才能夠到最后三七的時候十方諸佛現前。這地方值得注意,這是一個成敗關鍵。

寅二、懺后正修

即於道場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明淨,猶如琉璃。

正式說明罪滅之相:這位修行者他经過前面三七,包括懺悔、发愿、持咒,他即於此道場修三摩地。蕅益大師的註解当中說:三七日修学完毕以后,「壇儀应輟,場地乃存。」你那時候壇場的儀式要停止了。什么叫壇場的儀式要停止?你不能再禮拜了,你不能再发愿了,也不能在那個地方经行走來走去,但是你壇場的場地还在,你还是坐在壇場的前面,它能夠幫助你借事显理,所你还坐這個地方,所以叫做「即於道場」;道場沒有变,但是修学的方法不同了(后面會讲到),從一個动態的禮拜、经行,要改成坐姿,坐下來,你要趕快寂靜下來修三摩地,開始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因為你前面整個三七的所緣境是外相的三宝,你緣的是牆壁上的佛像,你听到的是你所創造出來咒語的声音,你表現一种皈依的心,這時候你心是向外的,向外去緣三宝的境;但是一旦修三摩地的時候,你的心開始收攝回來,我們讲「念念照常理」,開始安住在這一念不生不滅的我空、法空的真如理,開始要把心收回來,因為這個時候是正修了。

在正修的時候因為透過前面的懺悔,能使令末法的罪障众生,身心明淨,猶如琉璃。「明」指的是能观的智慧;「淨」指的是所观之境。也就是說,懺悔以后你內心当中,你的整個身心的煩惱障罪障被消滅了,所以你內心非常的安定,可以說是明了而寂靜,寂靜而明了。這時候讲出一個譬喻,像琉璃一樣,內外明徹,光明通達,透過懺悔以后,把前面那种躁动不安的相狀,昏昧暗鈍的相狀就完全消滅掉了,变成一种身心明淨,猶如琉璃,這是一個很好的修行狀態。

諸位不曉得有沒有看到,它前面讲到整個修学当中,都是要至誠懇切,一向專心,它很強調心地法門,你在修学当中那种心念的專一。其实拜懺,你內心当中的專一是很重要,我們讲「制心一处,无事不辦」。讲一個山羊的故事大家体會一下。有一隻山羊牠早上起來的時候,牠想要到田裡面去吃小白菜,跑著跑著,跑到田裡的時候,要吃之前,欸!早上的太陽斜照牠的身体,哇!牠的身影特別的高大。牠說:原來我身体這么高大,我不应該吃小白菜,我应該吃樹上的水果才对。牠又往森林跑過去,跑著跑著,跑到森林要吃水果之前,欸!太陽已经日正当中了,所以牠照下去的身影特別的渺小。牠說:原來我這么渺小啊!我哪有資格吃樹上的水果呢?我还是吃我的小白菜好了。牠又往田裡面跑,跑到田裡的時候黃昏了,黃昏的時候夕陽又斜照身影又特別大,牠想我还是去吃森林的水果。結果牠今天当中跑來跑去,什么都沒有吃到。

意思就是說:你在修懺也好,当你設定一個所緣境的時候,你持『楞严咒』,你就專心的持『楞严咒』,你要是修《念佛三昧》,你就專心念『阿彌陀佛』。修行的大忌就是你更換所緣境,換來換去,今天念阿彌陀佛,明天持观世音菩薩,后天持地藏王菩薩,那就完了!因為你這樣子三昧难成,你沒辦法把這個法的功德真实的深入。我們有志於修懺的,一定是要很專心的深入一個法門。

丑二、簡其不成。

前面讲到如法修学的成功之相,所謂的「身心明淨,猶如琉璃」。第二段是說明,有些人懺悔以后,还懺悔沒有成功。為什么呢?舉出二個原因:

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師,及同會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淨者,如是道場,多不成就。

「若此比丘」這個“此比丘”指的是…因為這個壇場一決定以后,它是有很多比丘包括居士在共修的。但是領众的法師,他的本受戒師是不清淨,也就是說他受戒不如法,這也會影響到整個修懺的功德,這是第一個、他的本受戒師是不清淨。第二、在整個壇場当中的同參道友,十比丘等……蕅益大師說:所有的修懺的儀軌不能超過十個人,以十個為原則。所以這「等」就是說,也可能是八個,也可能是六個等等。這個地方,整個修学的同參道友,其中有一個有重大過失的,也就是說他四根本戒不清淨,這樣子整個壇場修学的功德完全受到影響。

這一點,蕅益大師他有比較多的論述,他說:你在共修当中,你如果找不到如法的同參道友,你宁可少,不可吵。我過去曾经听到蓮因寺的一位住众跟我讲說:以前懺公師父蓋蓮因寺的時候,他請建築師來規劃,一開始建築師規劃的道場非常大。懺公師父看了以后非常生氣,他說:這個道場這么大,沒辦法修行。我当初也不懂,為什么道場大沒辦法修行。后來懺公師父又加了一句話,他說:蓮池大師祖師的修行功力尚且只留四十八单,只留四十八個人,末法時代不应該蓋這么大。這其实跟這一段的经文道理相通,修行的道場只要有一個人煩惱特別粗重,他的磁場特別的汙浊,整個修行的功力都會被他拖下去。所以蕅益大師說:你找不到同參道友,你宁可一個人獨修,一個人獨住。這個地方他就正式的提出警告,你的共修当中的同參道友是要揀別,因為他有一個不清淨,你這個修道的道場都不成就。我們在共修的時候,這都是要注意的,除了戒行的清淨,同參道友的選擇是很重要的。

丑三、明其獲益 

我們如果如法的修学,會有什么樣的功德利益?

從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於座,得須陀洹。縱其身心聖果未成,決定自知成佛不謬。

我們如法的拜懺、发愿、持咒之后,把粗重的煩惱罪业破壞了,這時候開始正修。端坐安居,這時候你不能在那個地方走來走去了,也不能禮拜了,靜坐下來,而且是要閑居靜处,要找一個不受干扰的环境,修行一百天的時間。念念之間,能夠观察身心世界,你经常观察我們的身心世界你從什么地方來,观察我們的身心世界從什么地方來?這是地方是很重要的一個參。你說我從前生來,不对!因為我們前生不是長這個樣子,我們前生的心態跟今生的心態也不一樣,所以你不能說從前生而來。那么你將往哪裡而去?你也不是到來生,因為來生跟今生也不一樣。所以我們迴光返照以后,观察我們現前的身心世界,它只是一個「当处出生,隨处滅盡」的一种因緣的假相,這時候慢慢慢慢对假相的執取慢慢的鬆脫、慢慢的鬆脫。

十二因緣裡面第一個、无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第一個无明就是对假相的執取,慢慢的破壞以后,它整個十二因緣生老病死的力量也就慢慢慢慢的消滅。這個就是說,在整個一百天当中,你不断的观察你現前的身心世界是「相妄性真」,這時候不起於座,得須陀洹,就在一百天的靜坐当中成就聖道。蕅益大師解释這個「須陀洹」說:其实這個不是小乘果位,发菩提心又观想大乘的真理,怎么證小乘的果位呢?他說這地方实者是二种意思:一、他指的是圓教的初信,舉他的一种断德的相应,是圓教初信位。二、從义判來說,是屬於大乘的見道位,也就是圓教的初住,別教初地的所謂的法身菩薩,這樣才合理。這地方指的是利根的。什么叫利根呢?就是你這人煩惱很淡薄,有些人他天生沒什么煩惱,貪煩惱也很淡薄,他也沒什么脾氣,瞋心也很淡薄,根性也不愚痴暗鈍,煩惱淡薄,善根深厚,這二個缺一不可。

縱其身心聖果未成,決定自知成佛不謬

鈍根,有些人煩惱粗重,善根也不足,他的身心在現世当中不能成就聖道,但是他经過前面三七的修懺,乃至於一百天的靜坐修止观,他能夠到達「決定自知成佛不謬」。這在〔唯識学〕的判教,胜解行地;要以〔天台〕的判教,是圓教五品观行位,第一個隨喜品,決定自知成佛不謬。对這种真如理性产生堅定不移的理解。這是在一百天当中的修学,它是透過先禮拜、经行然后靜坐,這個次第是很重要。你看有些人他事情很忙,忙完以后,一到佛堂他就坐下來,這個都是錯誤的。你到了佛堂第一件事情先拜佛,不是先坐下,拜完佛以后然后经行,经行以后再坐下。在『小止观』說:你在整個进入到止观之前,一定要有一個道前基礎,要有一個破障的基礎。你看它這個地方的次第都讲得很清楚。

癸二、总結

汝問道場,建立如是。」

這一段到底是在回答什么問題?我們回顧一下,看讲义184面,脈絡第三段「正請道場」。

阿难尊者說:世尊!此諸众生去佛漸远,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远諸魔事,於菩提心,得无退屈?

這個地方阿难尊者針对末法众生去佛久远,各式各樣的邪知邪見,应該怎么去远離魔境,成就不退转的功德?佛陀讲出二個重點:一、四种根本淨戒,二、安立道場,誦持神咒。這個就是我們說的安立道場。古德把道場分成內道場跟外道場:一、內道場是包括持戒清淨跟誦持神咒,內心要修正念真如之前,先把道場現出來,持戒清淨,誦持神咒;二、外道場,安立种种壇場的莊严。

古德註解的意思,一般來說都偏重在內道場。末法時代你真的沒辦法找到這么多的香料來製作壇場,其实你还是以持戒清淨,很虔誠的持咒是比較重要。你看,虛雲老和尚他在山中,有一天他中午的時候煮芋頭,煮熟以后因為芋頭还很熱,他想這么熱也不急著吃,先坐一下。結果一坐,坐了半個月,半個月以后他的同參道友來找他的時候,用引罄把他敲醒。他說:你們來的正好,我正好要吃飯,結果鍋蓋打開的時候,那发霉的霉都長得很高了。你看虛雲老和尚在山中,他也沒安立什么道場,他照樣能夠进入大乘的三昧。所以這個地方,汝問道場,建立如是。有內外二种道場都要建立,当然這個地方还是以內在的道場做根本。

辛二、重宣佛頂神咒

這地方又是另外一個主題,前面的建立內外道場,主要的目地是远離魔境,跟成就不退转的菩提心。這地方是如來重新的宣說『佛頂神咒』(分三:壬一、阿难述請。壬二、如來正說。壬三、護法述愿)

壬一、阿难述請

阿难尊者這一段,他一方面敘述他自己被神咒所加被的過程,另一方面他正式的祈請如來,能夠再一次的宣說神咒,包括述跟請二個內涵

述遭邪禁 

阿难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愛,求多聞故,未證无為。遭彼梵天邪術所禁,心雖明了,力不自由。

阿难尊者自己讲到自己遇到摩登伽女災难的過程,說:「我出家以來,仗勢佛陀的憍愛跟寵信;「恃佛憍愛」有二個重點:一、因為阿难尊者他是貴族出家,所以他有貴族的习氣,他本身有憍慢的习氣。第二點、因為阿难尊者是佛陀的最小堂弟,所以得到佛陀特別的寵愛,所以他就产生錯觉,他認為「如來將惠我三昧,不勞我修」。所以他也产生這樣一种依靠的心態,因為這樣子的憍慢跟依靠,他一向以來,雖然做佛陀的侍者,他只是追求多聞。阿难尊者他的特點就是他有多聞、強記的功力,我們說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但是他只有多聞的智慧,沒有思慧跟修慧,所以未能證得无為的真理。所以他在托缽的過程中,遭遇到大梵天的邪術所控制,他当時的情況是,心雖明了,力不自由;他內心当中很清楚的知道,他自己是一個出家的比丘僧,但是他沒有止观的力量來抗拒調伏大梵天的邪咒。

我們今天在研究阿难尊者,当時摩登伽女之难要很清楚,阿难尊者雖然沒辦法克制咒語的力量,但是他心中是很明了的。所以很多古德就說:阿难尊者戒体沒有失掉,他內心很清楚的知道他是出家的比丘僧。他戒体未失,他是止观力量薄弱,戒体沒有失掉。菩薩戒也是這個意思,菩薩戒它可以允許你起煩惱,它不允許你起顛倒。因為一個人起顛倒,你菩薩戒体就沒有了,那個观照力都沒有了。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阿难尊者他声聞的戒体还在,他只是止观力薄弱。

蒙救未聞  

賴遇文殊,令我解脫,雖蒙如來佛頂神咒,冥獲其力,尚未親聞。

正在危險的過程当中,仰賴文殊菩薩的救拔,才使令我解脫梵行之难,這当中雖蒙如來佛頂神咒,但是整個過程是冥獲其力,是冥冥当中獲得神咒的加持。換句話說,文殊菩薩到了現場的時候,他是默誦神咒,他沒有出声,所以阿难尊者当時並沒有親自听聞。這一點也就是帶动阿难尊者,再一次祈請的重要理由。

重宣广利    

惟愿大慈,重為宣說,悲救此會諸修行輩,末及当來在轮回者,承佛密音,身意解脫。」

惟愿如來依止大慈之心,重新為我等重新宣說,並且依止大悲心來救拔,此中法會的修行之輩,以及末法中在三界轮回者,能夠仰仗密音(咒語,咒語是諸佛的秘密語言),身心能夠得到解脫。

大众普請 

於時會中一切大众,普皆作禮,佇聞如來秘密章句。

阿难尊者祈請以后,法會大众心中充滿期待,跟阿难尊者的心情一樣,都想要再听聞一次如來的秘密章句。這地方阿难尊者的祈請,看這经文可以得到二個結論:一、他希望能夠仰仗咒語的功德,使令自己跟法會的大众,能夠得到身心的解脫,加被法會大众。二、阿难尊者毕竟是大乘的持法之人,他是整個大乘经典結集之主,假設他沒有親自听聞,他怎么能夠結集呢?所以他必須的重新再听聞一次,才能將此咒語流通后世,有這二層意思。

壬二、如來正說

前面是阿难尊者祈請,這地方如來正式宣說(分二:癸一、現化佛說咒。癸二、述功德勸持)。第一段是在說咒之前,第二段是說咒之后。

癸一、現化佛說咒

佛陀在說咒之前是有很多、很多的瑞相,如來在佛頂当中現出无為的化佛來宣說神咒。(分二:子一、現化表法。子二、正說神咒)佛陀在佛頂現出化佛來表显『楞严咒』的功德。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80目录(未完)

楞严经要义79:广結善緣不是向外追求,你內在煩惱淡薄了很自然能夠跟众生結緣了

楞严经要义80:末法众生业障深重要兼念观世音菩薩号及大悲咒,破除各种的障碍

楞严经要义81:妄想的本質就是自性,所有真实的功德就在這一念妄想当中

楞严经要义82:末法時代很多的法都靠文字記載,所以意根跟眼根是很重要的助行

楞严经要义85:資糧位菩薩是最难跳脫出生死的,因為退转的因緣特別多

楞严经要义86:断除婬机不是說你都沒有婬欲的念頭,若你沒有欲念那你就成佛了

楞严经要义87:修道之人经常的吃肉,縱使你能夠得到心開意解仍是大罗剎

楞严经要义88:菩薩道的进步都要靠增上慚愧來自我反省,沒有慚愧心善心就失掉了

楞严经要义89:末法時代魔強法弱,大众的威德力就很重要,依众靠众产生共同的念力

楞严经要义90:佛弟子你一定要供養本師,修淨土的人完全不供養本師這是不对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