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1: 楞严经是大乘的法门属于经藏,摄终、顿、圆三教在内
楞严经三 经前十门 01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1
慧律法师
诸位请翻开序文第10页,左边第1页,今天我们要从另外一个阶段开始,前面序文到第10页是一个段落,从现在开始,重新计算第1页,正式讲经。总共一千多页。
诸位请看第1页:【大佛顶 如来密因 修证了义 诸菩萨万行 首楞严 经】为什么要这样一段一段的念呢?就是要分段,几个字几个字这样来解释,因为这个经题,是佛讲的五种经题综合起来的,所以,要一段一段分段来解释。【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著】【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这是传法给我的上人,明旸(yáng)长老校对的。【今解此经,谨遵贤首十门解释。】“贤首”是贤首国师,是华严宗的祖师。所以,华严宗有十门,依据十门,就是从十个角度,去看这一部《楞严经》、去剖析《楞严经》,刚开始解释这个经题,最后才别解文义。
【考诸贤宗诸疏,】“考”就是考据。考据诸贤宗,也就是华严宗一切的注疏,注疏就是注解《华严经》的。【而十门次序名目,亦不尽同,】这十门,有时前后不太一定。【或具足十门,或略取数门,】就是取少数。【皆先述一经大意,】都是先把这一部经的大意概略的谈一下。
【乃以总释名题,别解文义,两门列后。】现在要把它变更过来,把这个总释名题排在第一,别解文义排在最后。所以,【今则略为变更,提总释名题为第一,】“提”就是拿。把总释名题拿来排在第一个顺位。为什么呢?【先释经题,】把经题《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先解释。【继述纲要,后解经文,】接下去来阐述纲要,最后才解经文。【俾阅疏者,】“俾”,这个念bǐ,或者是念bēi,二个音都可以。“俾”叫做助益。“阅”是阅读。“疏”是注解。能够帮助利益阅读注解、疏钞的人等等,【一开卷,】第一天听经,【便知题中义理;】就知道说,这《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它的义理是什么,让大家引起兴趣。要不然,讲了老半天,经题都弄不清楚,所以,要把经题先诠释一下。
【闻经亦复如是,】听经也是这样子。【第一日即可听讲经题,此固一时之权变耳。】这个当然只是一时的善巧方便,作这样的变化。【以后科目,】后面的科目。【以天干地支标之,】“科目”就是段落的归类。(就是)这一段讲什么,属于什么科。什么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合称为“天干”。什么是地支呢?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等,十二支合称“地支”,我们中国人都知道的。所以,以天干地支标之,来分科目。【令易记忆,】让大家容易记得起来。【而便寻讨,】更方便来探讨,也就是提纲挈领。【即分为十:】就分为十了。
【甲 初总释名题】十门是哪十门呢?【一总释名题】解释大佛顶这一部经,《楞严经》的经题,这个是刚开始的,第一门。 【二起教因缘】就是佛为什么要讲这一部《楞严经》的因缘? 【三藏乘摄属】“三”是指第三。第三段、第三门是讲什么?叫做藏乘摄属,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楞严经》是属于经、律、论的三藏里面的哪一藏?在这里没有论到密教部,所以,如果仅仅以经、律、论来讨论,它是属于经藏;如果再加上密部来讨论,它属于密教部。所以,三藏——经、律、论,有分几个部门,如果加上经部、律部、论部、经疏部、律疏部、论疏部、密教部、杂藏部来讨论,那么,它就是属于密教部;现在只论经、律、论三藏,它是属于经。这个“乘”就是大乘跟小乘。所以,它到底是三藏经、律、论,摄属于哪一部藏呢?是属于经藏;是大乘或小乘呢?这是大乘。“藏”,是属于经藏;“乘”是指摄大乘,也就是《楞严经》是大乘的法门,是大乘经典。
【四义理浅深】义理的浅深跟判教有关系。所谓判教,天台判藏、通、别、圆四教,华严判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所以这个第四义理的浅深,是很深的。《楞严经》是属于三个都含摄在内的,是终教、顿教、圆教统统有谈到。意思是:《楞严经》深吗?很深!它的义理浅还是深呢?是属于非常甚深的一部经典,因为它摄终、顿、圆三教,统统包含在内。【五能诠教体】我们娑婆世界,是用什么为教体呢?就是用音声,佛陀用音声来作为教体,就是说法的意思。能诠的教体是什么?就是音声为教体。【六所被机宜】所被机宜就是说:讲这一部《楞严经》,能够利益哪一些众生呢?所被机宜,就是当机者。
诸位翻开《楞严经表解》第七页,所被之机有四:(一)、叫做回心声闻,为回心声闻所说的一部经。什么叫回心声闻呢?就是转过来,声闻是小乘,那么,现在要叫你回小向大。(二)、并为缘觉,同时也为缘觉讲《楞严经》。(三)、兼及有学,有学就是还没有证果的,没有证阿罗汉果,统统叫做有学。(四)、兼为定性,定性就是难以改变,也就是说:他修声闻修习惯了,叫他回向一菩提寂灭道场,究竟菩提寂灭的道场,他做不来!“定性”就是定性声闻,就是固定了,他修四念处,证阿罗汉果,就几乎固定了;叫他要转,才有办法入究竟涅槃,寂灭的道场。
所被机宜,第一、回心声闻,所配合的经文是:【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意思就是:《楞严经》是为准备回小向大的声闻;回心声闻就是肯回转的,还有救的。第二、并为缘觉,缘觉就是修十二因缘,称为缘觉;声闻是修四谛法,缘觉是修十二因缘法。【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开无上乘妙修行路。】这是《楞严经》是为第二种类根器所说的。第三、兼及有学,就是没有证阿罗汉果,统统叫做有学;证阿罗汉果叫做无学。【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陀罗尼”就是总持。第四、兼为定性,就是修四念处或者四谛,固定了,难以改变的,佛现在要把他改变一下,你不能固定修这个小乘的,要转过来。所以,兼为定性就是——【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护一乘,寂灭场地。】阿罗汉有二种,小乘阿罗汉称为四果;佛也称为阿罗汉,究竟佛果。所以,在泰国没有“菩萨”这个名词,称佛叫做阿罗汉,最上的阿罗汉,就是佛!
好!翻回来,《讲义》第1页,所以,第六点就是:《楞严经》是为那四类的根性所讲的,叫做所被机宜,“机”就是根器;“宜”就是适合。佛所加被的是哪一类根机,适合哪一类的众生听呢?刚刚已经讲过有四类的众生。
【七宗趣通别】做一下笔记:“宗”就是圆定为宗。“趣”,就是极果为趣。《楞严经》的宗旨是什么?这个“宗”跟“趣”要分开来谈,“宗”是指圆定,他的定是发自于清净自性,天然性定,不是造作的意识定。所以,以圆定为宗。“趣”,就是趣向,极果当然就是成佛了。“通”是佛的指一代时教;“别”是指本经,就是专指《楞严经》。佛的一代时教用二个字来代表,不是“权”就是“实”,不是权教就是实教,权教站在缘起的角度说实;实教站在究竟空义的角度说。所以,“通”就是一代时教,“别”是专门指这一部《楞严经》。
【八说时前后】也就是说:这一部《楞严经》是在什么时候讲的呢?是在佛六十二岁的时候讲的,佛陀跟波斯匿王同一个年龄,六十二岁正当于般若时。我们说:五时八教,阿含、方等、般若等等,最后的法华涅槃时,这个我们天台的《教观纲宗》都讲过了,后面也会谈到。说时前后就是:《楞严经》是佛在什么时候讲的呢?其实这部《楞严经》不是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讲的,是佛陀讲了很多的思想理论,有相关于修大定的,统统会集在一起,《楞严经》是这样产生的,不是佛陀一口气从第一页讲到最后一页,它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思想相通的,综合起来的,一般的祖师大德也认为是这样子。
【九历明传译】就是这一部经典是怎么传到中国的?怎么翻译的?到底传译的人是谁?历明传译,这第九门。【十别解文义】就是开始解释经文了,叫做别解文义。这就是正式,从“如是我闻”开始讲了。
【今初】 第一门,【总释名题】【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佛顶”,就表示是最高了、最尊贵的了,佛的顶,那还得了!“如来密因”,做一下笔记,什么是“密因”?密因就是大因、妙因,就是菩提因。“修证了义”,“了义”,什么叫做了义?了义就是大义,都要加一个“大”。这个义理能成佛,就是大了;这个因能成佛,就是大因。什么叫做[大义]呢?就是究竟义,叫做称实理说。就实相究竟的理来说的,不是善巧方便讲的,是讲让你成佛的义理的。[了义]就是究竟义,[了义]是对[不了义]讲的。经典有不了义经典、有了义经典,所以,四依止里面: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就是究竟说,让你成佛的一部真实理地的经典。“诸菩萨万行”,[万行]就是大行,不是普通修行,修大行,得大菩提果。密因就是大因;了义就是大义;万行就是大行。“首楞严”就是大定了。有了大因、又有大义,又起大行,当然就得大定了!大定就是一切三昧之王。“首楞严”就是大定,的一部经。
所以,《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整句的意思是什么?就是:佛陀说了一部最尊贵的有如佛的最顶端、最尊贵的地方,大佛顶;它是一部如来不生不灭,成就菩提的大因,而且能修证究竟了义的空理,达到究竟的大义,称实理说的一部经典。听了这个大义,能起诸菩萨万行这个大行,而入于佛陀如来首楞严大定的一部经,就是《楞严经》。
【体为全经之总,经乃一题之别;】什么叫做全经之总?整部经统统在讲《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这是总;经乃一题之别,只有这一部经叫《楞严经》,其他的经就不叫《楞严经》了,如《弥陀经》、《法华经》、《华严经》,所以,只有这一部叫做《楞严经》。所以,经乃一题之别。【全经要义,萃于一题,】“萃”就是聚集。【欲识经中别义,须解法题总纲。凡释题者,当知经家,既以题目冠列经前,而释题者,自应据经而取其义。】意思就是:要根据《楞严经》来解释这个义理,不可用揣测的,经典有讲什么义理,我们撷取什么义理。
【如密因、了义等,即当说是何等法,经中何文即是,】这到底是说什么法,经中哪一段的文章才是呢?【未可儱侗(lǒngtǒng)拈弄,】“儱侗,就是混同无分别,就是笼统的意思。“拈弄”就是含混过关。【而与经文毫不相涉。】讲一些跟经文毫不相干的,这样的解释是不可以的。
【若徒事论量文体,】如果只是就事来论量《楞严经》的文体,而不依《楞严经》究竟义理来解释文体,(【不依解释文体,】)【安能令文义双畅乎?】“乎”就是呢?意思是说:如果只在事来论、论量这个文体,经文之体,而不依内含的深义,也就是《楞严经》究竟的义理,来解释《楞严经》的体。“安能”,就是怎么能够,令文章和义理,“文义”就是文章和义理,双畅乎?文章也很通顺,义理也很究竟,两者都很美,叫做文义双畅乎。
【此题,乃佛自命五名中,结集者,】翻开《楞严经表解》一五三页,本经五名——一、境智为名;二、机益为名;三、性修为名;四、妙要为名;五、因果为名。我们先看境,一、“境”是密题,“智”是显题。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这是境;十方如来,清净海眼,这是智。二、是机益为名,机——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性比丘尼就是摩登伽女,后来也成了比丘尼,经佛说法,证三果阿罗汉。所以,本来淫欲心很重的,结果佛一讲,竟然证了三果阿罗汉!益——得菩提心,入遍知海。那么,中间这个就是经文。 三、性修为名,性——就是如来密因;修——就是修证了义。也撷取了这八个字。 四、妙要为名,“妙”就是显题——大方广,妙莲花王;“要”就是密题——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五、因果为名,因——诸菩萨万行,果——首楞严。
我们看一、什么叫做境智为名?境是密题,智是显题。
(一)为什么讲密呢?如来的境界,不是一般所能理解的,如同佛的顶。佛的顶就是无见顶相,大家看不到,一般众生不能理解的,叫做密题,因为[境]就是境界太高。
1、大佛顶的大——(1)当体得名,以此体竖穷横遍——这是体大。体大就是绝对的大,这体大就是对相大、用大讲的。赞叹之辞,这个[大]是赞叹,为什么加一个[大]呢?叹楞严一法大矣哉!哎呀!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部经典,佛究竟说。(2)、佛顶——是表显之辞——顶是至尊无上,是至妙无见,不为一般所了解。(3) 悉怛多——中国话叫做白——就是相大——就是清净无染的一部经典。(4)般怛啰——中国话叫做伞盖——叫做用大。为什么叫做大白伞盖呢?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叫做大白伞盖,那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伞可以保护我们(免受)风吹日晒雨淋,所以,这个大白伞盖,就是有保护众生的意思。伞盖——用大,做什么用?普被一切故,佛要救众生,要加被一切众生。(5)无上宝印——总摄一真法界,一心三大,哪三大?体大、相大、用大,叫做三大。我们圆满的这一颗心性,本来就具足体大、相大、用大。圆融绝待,无法过上,没有一法可以超过心性。
(二)这个“智”就是显题,十方如来——就是过去诸如来,于此圆通法门已成就者。清净海眼,清净——就是离分别,绝对待故。所以,离开了分别心,当下如如不动,心就清净,好好的学一学。海——就是心海,眼——就是智眼——也就是照心海之智眼也。所以,我们要观照,起般若的智慧。所以,第一个,境智为名的题目,中间那一段《楞严经》的经文: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二、叫做机益为名,看底下,救护亲因。亲因是什么?是历劫的亲属,因为阿难也是佛陀的眷属。互相因依全凭此经救护——如下二人。度脱阿难——度令脱离淫难,以及断见思等惑也。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度令性尼,出缠证果矣。这个摩登伽女一下子就证三果阿罗汉了!接下去,益,什么是益呢?就是得菩提心,得悟成菩提道之因心——三如来藏体,也就是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的体性,根性。入遍知海,我们常常讲: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什么叫做正遍知呢?正知——就是心生万法;什么叫做遍知?无法不知,当然是遍知啊!为什么?因为万法唯心嘛!所以,正知就是心生万法,依此经可以得入正遍知海。正遍知就是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这个都是佛的通号。
三、性修为名,性——就是如来密因,这第三个经题的名。也就是三如来藏,不生不灭之因地心,凡外权小所不知故。这个不是一般凡夫、外道、权教、小乘所能理解。修——就是修证了义,了义之修,无修而修,修而无修;了义之证,证而无证,无证而证。所以,无证而证,了义之证,性修。
四、妙要为名。“妙”是显题,“要”是密题。(一)“妙”显题。1、大方广,“大”是什么?称自性体,竖穷横遍——是体大。方——是具足恒沙,称性德相——名为相大。广——是出生无尽,称体妙用——是用大。所以,大方广就是体相用,我们不是常常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吗?所以,大方广就是遍十方,就是体大、相大、用大。2、妙莲花王——比喻如来藏心,因果交彻染净一如。什么叫染净一如?染空,净还是空。所以,染污不得,趣向圣道亦是邪,也没有一种净可以追求,直下染就是空,就是净。染、净只是一个名词,会用的,其实无染也无净,才是真正的净。(二)“要”就是密题,1、十方佛母——十方诸佛皆从此经出生故。2、陀罗尼咒——此云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前面说: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故。
五、因果为名,(一)因:诸菩萨万行——也就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之修行也。(二)果:就是首楞严——也就是所证究竟坚固之果位也。
好!诸位!把笔拿起来,看中间那几段,第一个,境智为名取哪一段?取“大佛顶”,就勾起来,取这三个字,佛自讲的五种经题,第一个。所以,我们这一部经典取了前面“大佛顶”三个字。机益为名没有取,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都没有取。
第三,(二个都取),性修为名,性——就是“如来密因”,画起来,就是取这四个字;修——就是“修证了义”。那么,前面就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取到这个是第三个经题了。第四个经题,妙要为名也没有取,大方广,妙莲花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没有取。第五个,二个名字,因跟果的名都取,因——诸菩萨万行,也取了;果——首楞严,也画起来。
好了!五个经题之名,把取的加起来,就是这一部《首楞严经》的经名、经题——《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那么,就是取一、境智为名的前面三个字“大佛顶”;取第三:“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八个字;又取第五:“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好!那么,就交代得很清楚了!
好!翻回来《讲义》第2页,要命一个经题还很麻烦呢。这样就知道说,这个经题还得来不易呢!还拼凑起来的。乃佛自命五名中,结集者,【拣择重要,略取十九字,合成一题。】刚刚我们讲了,你看了就不陌生。【前三字,】就是“大佛顶”,【分取第一题;】【中八字,】哪八个字呢?写一下:就是“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这八个字,【全取第三题;】【后八字,】就是“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这八个字,【分取第五题。】刚刚讲过了:就是一、三、五,都有取一段一段......取三个字、八个字,再取八个字,就是十九。
【名异诸经,】这个《首楞严》经,不同于其他一切经典,【故谓之别题。】只有这一部经,叫做别题。【经之一字,凡是经藏,诸部同名为经,】就是归类的意思。只要是出自经藏,诸部同名为经,所以,有《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弥陀经》、《圆觉经》、《金刚经》、《地藏经》、《药师经》等等。这个都是经嘛!是不是?【故谓之通题。】“通”就是大家通用的;别题就是只有这一部叫做《楞严经》,通题就是:其他部经典也通称为“经”,不是只有《楞严经》。【今先约别题,依古判定,后合通别,逐句分释:】现在就这个别题,依古人的判定,最后来合这个通,通题跟别题,逐句分开来解释。
【一切诸经,别名无量,按古德所判,不出七种立题:】也就是七种情形。【以人、法、喻三字,】不是人就是法,要不然就是比喻,命这个经题,离不开人、法、喻三个字。【单字三种,双字三种,具足一种。】具足就是人、法、喻统统有的。举个例子:单人作题的(【一单人:如《佛说阿弥陀》;】佛是“人”,阿弥陀是“人”。所以,单人的意思,就是这个题目,人、法、喻里面只有单人。【二单法:如《大涅槃》;】《大涅槃》就是《大般涅槃经》,只有法,没有人,也没有比喻。【三单喻:如《梵网经》;】《梵网经》就是大梵天之网,这个是比喻。
第四、用人跟法来命经题的,【四人、法:如《地藏菩萨本愿》;】地藏菩萨就是“人”;本愿就是“法”,所以是人、法来立这个题目的。【五人、喻:】来命这个经题的,【如《如来师子吼》;】如来是“人”,师子吼当然是“比喻”。所以,这个经题:《如来师子吼经》,就是人跟比喻。【六法、喻:】就是法跟比喻,【如《妙法莲华》;】妙法是“法”,莲华是“比喻”,比喻这个妙法像莲华,是清净,出污泥而不染,莲华是一种“比喻”。所以,《妙法莲华经》是法跟喻的合名的经题。 第七叫做具足一式,具足一种叫做具足一式,【七人、法、喻:】具足一式,有人、有法、有比喻。【如《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用华来庄严叫做华严,这个当然就是“比喻”。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人、法、喻统统有。
所以,一切的经典,绝对不能超出这七种立题,而这七种立题,也不能超过三个字:“人、法、喻”。我们要记住!单三、双三、具足一,单字的,人、法、喻有三种,叫做单三,单人、单法、单喻,只有人、只有法,或者只有喻,单三。双也三,譬如:人法、人喻、法喻。是不是?这个是双三。最后就是具足一式,就是人、法、喻统统具足,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所以,【此经以人、法为题。】为什么?【如来是果人,菩萨是因人,密因是理法,了义是教法,万行是行法,首楞严是果法。】都是法,【故以人、法为题,亦可略兼于喻。以佛顶二字,非举相似之物,比类发明,乃举直称法体之佛顶,以表胜妙,故日略兼于喻。】重要的是以人跟法来命这个《楞严经》;那么,佛顶也可以说是一种比喻,表示殊胜、胜妙,故日略兼于喻。
【此依古判定,下逐句分释:】此依古就是此依古人判定,下面逐句来分释。 诸位翻开《表解》第一页,看最底下,此经以人法兼喻为题,喻——如大佛顶;理法——如来密因;如来——就是果人;教法——就是修证了义;行法——诸菩萨万行,菩萨——是因人,还在修行,还没达到究竟果,是因人。果法——首楞严大定。所以,喻、理、教、行、果。理、教、行,统统是法。但是理法、行法里面有出现“人”,一个是果人,一个是因人。所以,《楞严经》是以人法兼比喻为题,“人”是果人跟因人,如来是果人,菩萨是因人;“法”有理法、教法、行法、果法,“比喻”就是佛顶,就是最殊胜的一个比喻。
好!翻过来,《讲义》第3页,分几个段落,把笔拿起来,“大佛顶”,把它框起来,标号:A;“如来密因”这四个字,把它框起来,标号:B,第二个段落;“修证了义”,框起来,标号:C,第三段;“诸菩萨万行”,框起来,标号:D;“首楞严”这三个字框起来,标号:E,第五段;“经”标号:F,是通题。我们分A、B、C、D、E、F,这样就非常清楚!我们现在讲A段,我们念了那么长的经题,“大佛顶”是什么意思呢?【大佛顶三字,为能赞能表,】是能赞叹,也能表法。
【下之四法,为所赞所表。大者,称赞之词,赞下四法,犹言大矣哉是经也!】哎呀,这一部是很了不起、伟大的经典喔,可不是一般的经典喔!【则知密因为大因,】为什么加一个大?会成佛啊!换句话说,在座诸位!你们今天听《楞严经》,得了这个密因,你们将来就一定会得成菩提果。所以,知道密因为大因,【得成菩提故;】会成就无上的菩提。
【了义为大义,】这个“了”,其实就是究竟,一点都没有善巧方便,直捣黄龙,究竟菩提,毫不客气,不讲善巧方便,没有的!了义是究竟的大义,就是一定让你成佛的,叫做【称实理说故;】称实理就是称如实之理,如实之理就是毕竟空、就是无生之理,叫做称实。称实是什么意思呢?合于实相无生之理,叫做称实,合于实相,叫做称实理说。
【万行为大行,如实修行故;】什么叫如实修行?依佛所讲的,不生灭的因,你悟了这个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做什么都行,做一切善,也不抢功、也不立敌。见一切恶,也能宽恕众生,给他一个机会,为什么?心如如不动啊,善恶不动、是非不动、来去不动、增减不动,统统如如不动啊!所以,这个万行为大行是说:通达了不生灭的如来藏性,而起一切的修行,统统叫做大行,因为无所住、无所着,所以,念念都通往无量功德的清净自性,着相,功德就小;无相,功德就大!万行为大行,如实修行故。
【楞严为大定,王三昧故;】“王”就是称王,称霸于一切三昧;王wàng三昧故,王wáng三昧故,两个音都可以。这王三昧,加三个字就更清楚:叫做王“于一切”三昧故,那这个更清楚了!王于一切,也就是一切三昧之王的意思。一切三昧之王就是首楞严大定,就是佛的定,就是本性的定,每一个人统统具足的,只是你不会用而已。【具此诸大,是为大经。】 (未完)
楞严经三科判 01 :科判就是经文分段落来判别, 用简要的纲领提示出来
楞严经三科判 02 :六道轮回的升沉决定在人,投胎成人就有抉择的能力
楞严经三科判03 : 拜佛是以佛为榜样,要把频率调整跟佛一样愈拜愈像佛
楞严经三 科判04 :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共用了四十多年研读才写出来的
楞严经三 科判05 : 佛法离开现前当下这一念,完全没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