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三科判 01 :科判就是经文分段落来判别, 用简要的纲领提示出来
楞严经三 科判与序文01
好!各位尊敬的法师、各位慈悲的护法居士大德,今天是2007年5月18日,我们更进一步的,要来研究《楞严经讲义》。《楞严经讲义》是圆瑛法师一辈子的著作,也可以说:他一辈子都在讲《楞严经》、都在注解《楞严经》。我看过的《楞严经》注解很多,其中以这一本《楞严经讲义》,可以说:这半世纪以来,无人能出其左右;应该说:自古以来,写《楞严经》注解的,应该算是圆瑛法师的写得特别的好;但并不是说:其他的法师写得不好,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他算是近代的人,但也不是说,用白话文写的。
为什么我们要研读这一本《楞严经讲义》呢?这个重点,就是因为它保有丛林讲经的风格,从十门,再来,讲解经题;再来,解释经文,自己也讲、也写,把他的一辈子的心血,会集到这一本《楞严经讲义》。这一本《楞严经讲义》,可以说是目前诸山长老,像台湾省讲《楞严经》的法师,几乎都是用这一本作为教材。那么,他们都是用台语讲的,师父这一次第三次讲《楞严经》,就要用这一本《楞严经讲义》,用国语的,再深度的配合《楞严经表解》、再配合《楞严经义贯》,彻底的再把它讲一遍。
那么,这本《楞严经讲义》,对一个教育程度不高的人,或者是说: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听起来会很吃力,因为都是文言文,应该说都是古文。还好师父以前也受过古文的教育,像我们以前,1953年出生的,国文算是占很重要的一部分,要联考都要考这个国文,要写作文;到大学的时候要默写。所以,这个四书、五经、孔孟的思想、诸子百家、《古文观止》,还好师父有配得上最后一班车。也就是说:师父不是念白话文长大的,是念古文长大的;刚好这一本看起来,特别的相应、特别的到味,得心应手,在简略的几个字里面,道出了很深的义理,所以,师父特别偏好这一本《楞严经讲义》的注解。
圆瑛法师一辈子弘扬楞严大法,他一辈子的著作,最了不起的,当然就是属这一本《楞严经讲义》;当然,他写了很多的著作,像注解《圆觉经》等等,好几种著作。但是,《楞严经》注解写得特别的好!因为资料非常的丰富,又含有传统,又是古文,所以,读起来就特别有味道,特别有味道!所以,算是楞严大法在这里开讲。
诸位!请翻开《楞严经讲义》的第一页,第一页就是这一个大张的,师父因为嫌它(字)太小了,因为我的眼睛算是有一点近视,还有散光;我们来听《楞严经》的法师比较年轻,因为我们这里剃度的法师,一律不能超过四十岁,所以,大部分的法师都年轻。我们这里的居士,也属于年轻这一辈的比较多;但是,有的年岁稍微大一点的居士,为了他们的方便,视力不好的、老花眼的、年岁大的,还有最重要的,受益的就是师父。因为你看, 这一张《楞严经讲义》第一页这个大张的,叫做科判,字太小了,同时也错了几个字,因此今天所发的这一张大张的,算是听经闻法人的福报,字够大!是不是?字够大。所以,不会因为字体太小,瞄了老半天,还弄了个放大镜,还不晓得写什么,现在我们就把它弄得很大的字。那么,旧版的,师父把它校对,还有证钰师姊校对了,总共错了二十二个字,这个算是重新再把它校对的,就是这一张,重新校对的,应该念校jiào对。
好了!这一张,诸位请请出来,先看大标题,上面的,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简要科判兼目录表,我简单解释一下:「大佛顶首楞严经」,这是佛说的一本经典。「讲义」是圆瑛法师所注解的;「简要」当然就不是复杂,用最简要的。「科判」,这个「科判」对初学佛法的人来讲很陌生,「科判」就是分段落,我们去医院,要分胃肠科、肿瘤科、放射科、泌尿科、妇产科……一科一科。这个《楞严经讲义》,是根据《楞严经》的这个经文,把它分门别类的列出段落,而这一个段落在讲什么,都有它的标题,叫做科。譬如说:五阴一科、六入一科、十二处、十八界各一科。那么,这个「科」有分大科、中科跟小科。
那么,就是说:整部经典,大的角度来分科,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个是大的原则。「科」就是段落,段落;「判」就是判别,分段落来判别,分门别类,一段一段的来归纳,变成科,来判别这一部《楞严经》,使我们能够提纲挈领,抓到重点。这个《楞严经》的科判,就像一栋建筑物的钢筋,那个柱子,这一栋高楼大厦要建筑的时候,你看,有很多的钢筋;这个「科判」就像一部经典的钢筋、柱子,大的柱子、小的柱子,一看就知道,这一栋建筑物是什么形状的。科判就像人类的骨骼,我们的骨骼,一段一段的把它连接起来,变成一个人。所以,这个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简要科判,就是要把整部《楞严经》,用段落简要的把它归纳,一科一科,使大家很清楚明了,整部《楞严经》的结构是什么。「兼目录表」,这目录表有根据几页几页,哪一段讲些什么,这个就是目录表。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讲义,就是圆瑛法师所写的。
那么,这个《楞严经讲义》的纲领,诸位!就是这一本《楞严经表解》,《楞严经表解》就是要配合《楞严经讲义》来讲解。这一本是师父好像二十九岁还是二十八岁,那时候在读台中南普陀佛学院,有人拿一本这个《楞严经表解》给我,结果这个是古时候……它以前是古时候的讲义,一张一张的印刷,线条不明,字也是错得很严重,非常严重!师父发现说:这一本《楞严经表解》,提纲挈领整部《楞严经》的重点,也就是整部《楞严经讲义》,他再把它每一个段落,用最简要的纲领提示出来。所以,讲《楞严经讲义》,就一定要配合这一本《表解》。因为《楞严经讲义》所讲的,它是文字的叙述;那么,这一本就不一样了,这一本《表解》,完全是按照《楞严经讲义》,用线条分门别类,归纳起来,一翻就一目了然。师父觉得这一本很好,这《表解》非常好!这《表解》要配合《楞严经讲义》。
好!《楞严经》这个科判,这么一大张,字也看得很清楚,这一大张就是整部《楞严经》的科判,算是纲领,每一个段落的纲领,把它分门别类的写出来,从第几页第几页,到最后,都标示得非常清楚。好!这一张对初学佛法的人来讲,看起来特别的吃力,因为看不懂;对文化水平不够的、教育程度不够的,也非常困难!对出家五年的,看起来有点陌生;对出家十年的,就半生不熟;对出家二十年,如果没有专门研究《楞严》的,有一点喜悦,但是,无法全部理解;对于一个有悟的,又很想讲《楞严经》的;对一个对佛有信心,也很想听讲《楞严经》的,这个科判就非常的好、非常的重要!
好!打开了这个,诸位!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叫做科判,平行看下来,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所有的经典都分成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都是从: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哪里,与大比丘众多少,就是人、事、时、地、物,全部都标示出来,叫做序分。譬如说:《弥陀经》,舍卫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等等,哪些菩萨、哪些大弟子,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等诸大弟子,大部分这个就是序分。
序分就如同一个人的脸;正宗分就是如同一个人的五脏六腑,所有的内容,都在正宗分里面,像《弥陀经》里面讲: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个正宗分就开始讲重点了。所以,《楞严经》的正宗分特别的长。所以,正宗分就像人的五脏六腑。流通分,大部分都是: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流通分。然后,就比较说:你布施了七宝多少功德,不如弘扬正法、不如推广这个《楞严经》;然后,推广《楞严经》,有多大的功德,能灭多少的重罪。所以,流通分就是告诉你:弘扬《楞严经》功德有多大,能灭比丘四重、八重等等,劝大家要印经、要刻录、要流通。流通分就像人的两只手、两只腿,要会跑啊,转大法轮。
我们为什么讲:「文殊讲堂流通处」?为什么不讲:「文殊讲堂贩卖处」?这个意义差很多!你看,把「流通处」改成「贩卖处」,意义就完全不同了!譬如说:我们的「流通处」变成「贩卖」,就变成做生意,以赚钱为目的。就像这些大卖场、小卖场、7-11等等,这些都是做生意的。可是,我们今天为什么命名为「文殊讲堂流通处」?「流通」是什么意思?流通正法、宣扬正法,这个是要度众生的!诸位!「流通处」就是这个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来的。知道吗?不讲,你还不知道,摸不着门儿,为什么叫做「流通处」呢?就是叫你要流通经典,转大法轮,度无量众。
因此在我们这儿工作的工作人员,就特别要注意,佛陀的正法,是让你来流通的,不是要你去做生意。所以,这个钱要排在后面,度众生要排在前面,人家来请东西、请法宝、VCD、DVD,或者是念珠,要给人家一个很好的印象,这个法宝就流通出去了;给人家一个印象不好, 法宝就流通不出去了。所以,要看这个流通处的工作人员的态度。因此我们的工作人员,扮演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有的人讲:角jué色,就是弘扬正法。
因此,序分就像一个人的脸,一看,这一部经整个面貌是什么;正宗分就是我们的五脏六腑,一个人没有五脏六腑,怎么消化?怎么吸收?怎么有体力呢?怎么会活呢?流通分。你有了序分、有了正宗分,人要会跑啊!两只腿要会跑,两只手要能够运转,要运作啊!就像两只腿跟两只手,就是我们的流通分,这个比喻就很得当,大家有一个观念。记得!一切经典都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
正宗分。底下,诸位看,正宗分,正宗分底下分二个,注意看!一个是「正修」,一个是「助道」,注意这二个字就好。前面,注意!正修就是如何来修定,助修就是要帮助你入楞严大定,帮助你解脱生死的一个助道。所以,正宗分分二大段:一个是正修,一个是助修,就是助道。那么,这个正修具示成佛妙定,正修具示成佛妙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首楞严经》在讲佛的妙定,佛的妙定,就是首楞严大定。
底下,正修具示成佛妙定,看右边:阿难请定,因为阿难不懂佛的定叫什么名字,所以,要请示佛告诉他,佛的定叫做首楞严大定;叫做明心见性的定;不生不灭的定;不加功用的定;本性具足三昧的定,是修来让它显现出来,但是,却本来具足的定,这是阿难请定。如来答定,如来回答这个定,那么,回答这个定,诸位看,正说妙定始终,平行看下来,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往左边看,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平行往左边看,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把笔拿起来,「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这一大段标:A,这个有作用的。「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标:B。「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标:C。往左边看,助道别详护定要法----「谈七趣、劝离、以警淹留」,标:D。「辩五魔、令识、以护堕落」,标:E。整部《楞严经》的重点,就是ABCDE这五大段。
因为这对初学佛法,这一张一打开,哇!一头雾水!所以,要先抓住重点, 整部《楞严经》在讲什么?就是讲定,诸位! 奢摩他是定;三摩也是定;禅那也是定,这三个都是首楞严的前方便定。为什么要加一个「妙」呢? 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呢?因为阿难不懂首楞严大定的名字,所以,世尊加一个「妙」字。因为奢摩他、三摩、禅那,是阿难常常听到的名相;(第2集)可是,阿难不懂佛定叫做首楞严。所以,这整张就是:A加B加C等于首楞严大定,这个公式,你知道吧?ABC的定: 奢摩他的定、三摩定、禅那的定,统统叫做首楞严大定的前方便。好!我们再来看,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这个「奢摩他」,翻译成中文叫做止,止,叫做定中有慧,重点在定,也是讲定。
往左边看,说三摩修法,叫做慧中有定,强调智慧,就是观,「三摩」翻译成中文叫做观。「奢摩他」翻译成中文叫做止, 叫做定中有慧;「三摩」翻译成中文叫做观,叫做慧中有定。诸位往左边看,禅那证位,这个「禅那」,旁边写:定慧均等,定慧均等,因为它是圆定。
好!先认识这三个名词,打开《楞严经表解》第一九页。正宗分底下,一,经中具示妙定始终——阿难请定, 如来答定。如来答定——1、正说经,底下,(1)、说总定——就是首楞严,令得圆证,妙庄严果,这个就是佛定,《楞严经》讲什么?就是讲佛的大定,圆证妙庄严果。(2)、说别定,分别来讲的话,刚刚师父有标示的ABC:一、说妙奢摩,二、说妙三摩,三、说妙禅那。为什么加一个「妙」?因为阿难不懂佛定,所以,佛加一个「妙」让他认识,因为他以前只听过奢摩他、三摩、禅那,没听过首楞严大定。因此就阿难所理解的,加一个「妙」字来解释。
说妙奢摩,令悟妙心,本具圆定。就是每一个人都具足这个定。令悟妙心。说妙三摩,令依妙心,一门深入,就是以耳根深入。说妙禅那,令住圆定,什么叫圆定?就是不生不灭,悟毕竟空的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站在究竟毕竟空的角度,叫做圆定。无所不定,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缘起,都是如幻,透视它,相不可得。说妙禅那,令住圆定,历位修证,经历六十位次,经中具示妙定始终,就是阿难证悟。二,就是:经后别详初心紧要—— (一)、精研七趣,就是千万不能堕入七道轮回。警淹就是说:你不要淹没,堕入六道轮回就淹没。(二)详辨五魔,就是五十种阴魔。护堕,保护你,避免你堕落。
诸位看《表解》的左边,楞严大定总别名义(与经题会合表)。
一,总定叫做首楞严。如果分别说,叫做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所以, A加B加C等于首楞严大定。好!首楞严——就是证圆果,也就是佛所说的:「大佛顶首楞严王」,总三定成一定,就是首楞严大定。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依此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为诸佛成菩提之「果」法也。这是总定。二,别定。如果个别来说,就是阿难所能理解的,1,妙奢摩他——悟圆理,什么悟圆理呢?「圆」就是指不生不灭的无生之理体,叫做悟圆理。妙三摩是起圆修;妙禅那是得圆证,为什么都加一个「圆」呢?就是圆满。所以,悟到毕竟空,用毕竟空的心来修法,凡所有相都契入圆满的无生理,用圆满的无生理继续,叫做圆满无生的修;虽修,无有能修、所修;到最后起圆证,虽证,无有能证、所证,毕竟万法唯心现量,不可得。
所以第一个叫做妙奢摩他,就是悟圆理,也就是佛所说的「如来密因」藏性「理」法。如来密因,秘密,如来的密因是什么?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理法,为什么讲理法呢?站在本体的角度来说:这个「理」是对事相来讲,教理行法,或者事跟理,理就是无生。而能够「微密观照,开解照了」,是名奢摩他。
依正因佛性,就是三因佛性:正因、了因、还有缘因佛性。依正因佛性(如来藏性),正因佛性就是每一个人本来所具足的。略兼了因佛性,这个了因佛性,就是用大智慧照破无明,叫做了因佛性。这个「了」就是用般若智慧,了悟万法总是空,所以,加一层般若力量,叫做了因。了因佛性,当我们用般若智慧,发现万法都不离现前当下自己的清净自性,所有的清净自性,可以运用在六根门头,就是运用般若智慧,照破无明,了因佛性,叫做(大开圆解)。
(大开圆解),乃即定(圆理)之慧,所以,定中有慧就是这个道理。定就是圆理,就是体;之慧就是(圆悟),就起作用了,悟,「慧」就是起作用。悟彻法流源底,为菩提之最初方便。你要成就菩提,就是悟到妙因,就是如来密因。什么是进入如来的境界呢?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用这个不生不灭的因,才有办法进入不生不灭的涅槃的果。
2,修妙三摩。这个也是定,叫做慧中有定。妙奢摩他是强调定;妙三摩是强调慧;妙禅那是强调定慧均等。所以,妙三摩——起圆修,你悟了这个圆理,当然要开始修行了,要磨掉习气了。你悟了不生不灭理;可是,你跟事相有落差,你还是会有种种的情绪变化啊!还是会有微细的贪瞋痴,心还是定不下来。所以,悟了不生不灭的理,要好好的调伏自己的习气。这个「修」就是除掉习气的意思,虽然你悟到圆理,没有用,力量不大。你要起修,就是彻底除掉粗的习气、微细的习气统统要断!也就是佛所说的「修证了义」大乘「教」法,而能依解起行,「依解起行,从根解结」,依如来的知见来解,起这个行,解如来意,修圆行。
从根解结,「根」就是六根,六根本身的根性:我们就是意识。我们从六根变成打结的烦恼心,眼见一切色即贪瞋痴就起现行,就打结。「结」就是烦恼、无明的别名,又叫做惑。我们迷惑,这个「结」又叫做烦恼、又叫做无明、又叫做惑、又叫做缠。「缠」是束缚、缠缚的缠,不是那个禅定的禅。从根解这个结,就是心打结了,我们内心打结了,就不舒服、不愉快,而且是天天打、日日打、时时打、刻刻打、分分都在打结,众生没有一时一刻没有妄想的;没有一分一秒不打结的,所以叫从根解结。
所以,你要修行,要了悟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就是你眼见一切色,如如不动;耳闻一切音声,了解尘自生灭,自性不动的道理,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喔!原来六根门头,有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不离本处,即得菩提;若论佛法,一切现成。是不是?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不离本处,即得菩提。所以,见一切相,即离一切相,为什么?一切相不可得,能缘的心不可得;所缘的境也不可得。能缘的妄心不可得,是指妄执,还有妄分别、还有妄颠倒,这个妄,不是如来藏性不可得,如来藏性是本自存在的。
所以,依解起行,从根、从六根解这个结,是名妙三摩。我们要起般若智慧观照,心就有定,就是妙三摩。依正因佛性,正因佛性就是我们如来藏性、六根中不生不灭的根性。略兼缘因佛性,缘因佛性是什么?在缘起里面、缘起法里面,用不生不灭的方法修行,叫做称性起修,全修在性。称性起修,性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如来藏性就是我们的本体,每一个人本来具足的,叫做称性起修。这个「称」就是合于,也叫做依靠,称性就是合于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来起这个修行。意思就是说:你要用本性修行,在刹那之间;你要用意识心修行,百千万劫,错用心!
所以,我们要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全部的修行,统统是清净自性,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称性起修就是这个道理。全修在性,所有的修行,都不离现前当下这一念,不生不灭清净自性。乃即慧(圆悟)之定,就是(圆修),俱依一门深入,都必须依一门深入,我们要从耳根,一门深入。为菩提之初方便,你看,这个都是初方便。
3、叫做妙禅那----得圆证,也就是佛所说的「诸菩萨万行」中道「行」法,而能「带果行因,历位修证」。什么叫做带果行因呢?证悟到佛陀的果也是不生不灭,把这个佛陀的果,怎么样?拿来我们因地上修行,叫做带果行因。所以,初发心即成等正觉,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懂得明心见性的人的修行,初发心,明心见性;到最后证佛果,还是明心见性。所以,初发心即成等正觉,就是这个道理,就是不生不灭的根性。初发心即成等正觉,就是带果行因。历位修证,是名妙禅那。
依正因佛性(证圆通体),双兼缘因佛性跟了因佛性,这个缘、了二因,就是缘因佛性和了因佛性。(起智运悲,上求下化),所以,为什么出家人加一个「上下」呢?出家人加一个「上下」,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不是?所以,要命这个法号,没有加「上下」都好听。所以,有一次,我要命这个徒弟的名字,叫做法流----法宝要流通。后来想说:如果他将来做大和尚,加一个「上下」,就不是很好听,念上面还听得来,下面就不太好听,后来人家就会讲:喂!下流法师!这个徒弟就会怨恨师父了,说:为什么给我命这个名字,听起来这么难听呢?是不是?所以,师父命这个徒弟的名字要很小心!
乃是性具圆妙定慧中中流入果海,什么叫做「中中」?就是中道,不着二边,谓之中道,不偏空、不偏有,不着空、不着有,叫做中中流入果海。也就是只有不住着一切法的人,才能进入佛的领域;假借任何理由斗争、纷争、诤论,统统不是佛陀的好弟子,因为违反佛陀的萨婆若海。中中流入萨婆若海,为什么能够中呢?要不着。所以,修学《楞严经》的人、修学佛道的人,记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就抓到了修行的根本。
换句话说:你在平常看这个人,这么大的个性,斗争的心、傲慢的心、不合群的心,就知道这个人还不入流。在团体里面要和合、要无诤、要降伏自我,要以无所住心,在团体里面扮演一个融入的角色嘛!对不对?哪能我执、我见、我慢统统具足?讲来讲去,再怎么讲都是我对,统统是你不对,这个团体里面,大家统统不对,诸位!这个人离佛道十万八千里!一个悟佛道的人,一定可以融入任何一个团体,因为他没有分别嘛!是不是?在一个团体里面不能融入,格格不入,诸位!你要冷静的自我反省,你还在诤啊,还在诤论,诤论就没有办法入萨婆若海,因为入萨婆若海,要定慧均等,要中中流入,必须无所住,不着空、不住有,为菩提道之方便。
翻过来,《表解》二○页,楞严三定的方便----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妙奢摩他:一、破识显根为最初方便。二、会四科融七大为最初方便。三、究三续穷五大为方便,三续就是众生相续、业果相续、世界相续,这个后面会讲到。为圆悟藏性之方便。
妙三摩。一、道场诵咒为最初方便,所以,要好好的诵咒。二、从根解结为最初方便,见一切相,即离一切相,从这里下手,闻一切声,心一定要如如不动,赞叹、毁谤等同菩提;顺境、逆境都是佛性。三、一门深入为方便,初学佛法没有办法,顺逆二境皆是佛性,要从一门深入。所以,这一门就是耳根,耳根,所以要听经闻法,你要放念佛机,南无阿弥陀佛,熏习再熏习,又熏习,就是这个方法,因为在娑婆世界是用耳根修行。所以,听经闻法,要列为生命第一个重要课题,念佛也是很重要!听经闻法也是非常重要!一门深入为方便,为证圆通体之方便。
妙禅那——一、三渐次为最初方便,二、乾慧地为最初方便,三、五十五位为方便。这是妙禅那,妙禅那就是讲到果位了,已经讲到果位了。为成菩提之方便。
「菩提」是什么意思呢?此云:道觉,有三,我们常常讲:菩提,菩提,成菩提果,这菩提,一、有真性菩提----就是真如自性——真如是理,此理为自心本觉之佛性----证极此理,法身显现----叫做法身德。二、叫实智菩提,这是真实之智;诸位!那个「知」改成「智」,实知菩提就是实智菩提,是实智菩提。实智菩提就是穷彻一心本源,如来藏性都是一心。称真如理,合于真如不生不灭的理,所证之根本智,「根本智」的旁边就写:证毕竟空,叫做根本智。以真实智,照本觉理,怎么样?得般若德。所以,我们要常常起观照,就是这个道理。三、叫做方便菩提----就是权巧方便。所以,学佛要有善巧方便。自觉已满,然后觉他,就是要利益众生。从根本智,起后得智,根本智悟空,后得智得有,这个「有」就是妙有,就是不坏缘起。在缘起法里面展现根本智,叫做后得智,所有的根本智、后得智,其实是不二。所以,根本智站在性空的角度说;后得智站在缘起的角度说。种种示现,自在无碍,种种缘起,都得解脱,叫做解脱德。
所以,我们称三德叫做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好!我们简单解释一下「菩提」。好!把那一张讲义科判拿出来,大张的科判拿出来。我们先看A这一大段在讲什么?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诸位!这一大段就是讲三如来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这一大段就是讲这个。
好!我们看下来,初销倒想说空如来藏,要销你无量亿劫来的颠倒之想:销我亿劫颠倒想,我们念楞严咒,不是有这一句吗?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就是这个道理嘛!是不是?叫初销倒想。要消除你的妄想,所以,要告诉你诸法毕竟空的道理,你在生灭和无常缘起法里面动执着,就不对!心就不清净!好!为什么要销这个倒想呢?因为要示佛定总名,诸位看最右边,正说妙定始终最右边,第一行,示佛定总名令知诸佛修因尅果。所以,第一个,你一定要先了解,诸佛的因是什么?就是不生不灭的因;不生不灭的因是什么?就是空如来藏。知道吧?就是空如来藏。
好!底下,如来破妄显真,为什么如来破妄显真呢?斥破,「破妄」就是破妄心;「显」就是显真心。「斥」就是呵叱,破除所执的妄心,以开奢摩他路,一切众生认为这个能执着的心就是自己的心。佛陀说:这个不是真心,这是生灭妄想意识心,是生死的心,不是菩提不生不灭的心。所以,斥破所执妄心以开奢摩他路——取心定判,正与斥破。
正与斥破底下,如来备破三迷,众生都迷惑这三个角度:第一破妄识无处,就是虚妄的执着,虚妄的分别跟妄想,本来就没有处所,它只是在刹那之间,清净心里面闪动,刹那之间闪动的执着、刹那之间闪动的分别心,我们误以为那个是真心,就把永恒的如来藏性,转化成能够日常作用的这些妄想意识心。我们找找看......是不是? 破妄识无处,就是它没有固定、没有处所,没有处所,就是只是清净心的闪动而已,刹那之间的妄执而已,就像虚空闪电,就没有了。我们的妄心就是这样,像虚空的闪电一闪,好像有那么一回事,等一下,一下......虚空如如不动啊!我们妄识就是无处,闪电也没有一定的处所,我们什么时候要起烦恼,不知道。烦恼是为什么?因为无明,没学佛、没智慧。一切众生,五大洲,白人、黑人、黄种人,没有一个人了解妄识无处,不知道!妄识就是妄识心,它是没有处所的,它是清净心无端起无明,一刹那之间,所显现的一种妄执。
第二、叫做斥妄识非心,什么叫妄识?虚妄的意识心,不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真心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一不异、不常不断的。这个意识心不是我们的真心,非心:非如来真心,如来藏的真心。斥这个妄识非心,譬如说:二祖去见达磨祖师。达磨祖师这个典故,大家都知道,二祖慧可去见达磨大师,达磨大师在那边面壁,他跪在外面,下大雪,三天三夜都不离开。达磨大师被他的诚心感动,就出来,他问了:你找我有什么事?二祖就说:我心不安!然后就断臂求法,大家都知道,断臂,感动了达磨大师。达磨大师就说:将心来,安汝心。把心拿出来!然后,二祖就说:觅心了不可得!找来找去......找这个心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这个就是妄识。
我们这个妄识,找来找去,实在是找不着,叫做非心,不是我们真正的心,一切众生都是用那个妄识。所以,不学佛的众生是很辛苦的、是很可怜的、是不认识这一颗真心的,不懂得如如不动,以不变应万变,不懂!所以,他会痛苦,就是因为有妄,妄执、妄分别,就这样子。为什么?他把这个缘起当作是实在的东西。
第三、叫做推妄识无体,妄识没有体性,如果有体,就是变成永恒。真心是有体性的,妄心、妄识是没有体性的。是不是?所以,推妄识无体。如来备破三迷,三迷,注意!一切众生共同的毛病,统统是这三个。不了解妄识无处;也不了解妄识非真心;也不了解妄识没有体性,就在刹那的执着闪动,就认为:我可以推论的、我可以看的、我可以分别的,这个就是「我」啊!佛陀说:这个就是妄心。大众知非无辩,大众知非就是:以前都错用心了。结归其判。
看左边,如来破妄显真----显示所遗真性令见如来藏体,遗,我们就是遗失了,这一段就是:我们遗失了如来藏性、真性,然后,佛陀让你看到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
楞严经二总论 01 : 人死后念经、念佛、超度有没有效?答案:不一定
楞严经二总论 02 楞严经是众魔的克星,有本经住世则正法得住持世间
楞严经二总论03 : 去挂单别的道场不要一直提意见,你要掌握时空性
楞严经二总论05:真正的持戒:不敬持戒、不轻毁戒、持犯一如是名持戒
楞严经二总论 06 :对世间彻底没有意见就是没有见浊,就是彻底摆平自己
楞严经二总论 07: 任何法门修证成就的时候,都以三昧来表示
楞严经二总论08 :一切修行都在禅定中;一切修行皆是为了成就三昧
楞严经二总论09 : 三昧是超越生死必修之道。诸佛菩萨都在定中解脱
楞严经二总论10 :女众修定障难较男众为多,因女性较情绪化多不稳定
楞严经二总论 11: 我们要很清楚: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的道理
楞严经二总论 16 :世间的福报是有钱;出世的大福报就是听经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