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华经讲记 79: 学法华经以后,你的因缘会得到十方诸佛一种特别的护念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法华经 79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未完)
《妙法莲华经》讲记 079
净界法师主讲

合掌,妙法莲华经,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七十二面,我们看癸二的颂近由

这一段是说到三周说法当中的因缘说。因缘说的内涵,主要是佛陀亲自提起一段过去的往事。这段往事的特点,就是时间非常非常的久远,已经经历了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之后,佛陀为什么要再一次地提起这段因缘呢?因为声闻弟子就在这段因缘当中成就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所谓的成就一种成佛的初心。

这个是很难成就的。以我们今生来说,每一个人学佛各有各的初心。比方说有些人是念众生苦而发菩提心,学佛了,他的初心是被众生的痛苦所激发的;有些人是不忍圣教衰而发菩提心;有些人是看到诸佛菩萨的功德而发菩提心。这样的发心只能说是一种菩萨的初心。因为你今天的发心是缘一种单一的事相,而单一的事相对成佛来说只是一个助缘,不能是一个成佛的正因。成佛的正因,从凡夫的角度来说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学习《法华经》产生胜解,从胜解产生观照,透过内观的智慧而安住清净心、发起菩提愿,这样子才能够真正地启动你成佛的初心。

这种初心启动以后,它有两种殊胜的功德:第一个,从你自身的善根来说,你正式启动你内在的真如的力量,叫做真如内熏。我们一般真如是在一种睡眠状态,心随妄转,所以忘失本心。你开始透过内观以后,真如被你唤醒了。唤醒以后,真如开始熏习你内心的妄想。那么这个时候你会怎么样呢?你会很自然地厌恶生死、欣求涅槃,这种出世的道心在你的内心生起。当然你会说,那我去读诵大乘经典,我也会生起出世的道心。不一样。你去读诵某一部经典产生的道心,那是外来的,那是假借文字相带动的。我们今天谈的真如内熏,是从你内心发出来的,这个是不可破坏的,叫金刚般若。就是说它不为一切法所坏,而能坏一切法。这是第一个,你内善根产生的出世的道心。

第二个,从外在因缘来说,我们学了《法华经》以后,我们跟佛陀正式建立了一种亲密的关系,叫做父子的关系。虽然一切众生从佛的角度,都是佛陀的儿子,但是这当中有亲疏远近的差别:凡夫顶多叫外子;二乘人叫庶子;我们学了《法华经》以后,安住清净心,发起菩提愿,才有资格称为佛陀的长子。从慈悲关怀的角度,佛陀对每一个儿子是平等的,但是长子有他的的特点,体现在哪里呢?他能够继承家业。其他的儿子是不能继承家业的。所以,学《法华经》以后,你的因缘会得到十方诸佛一种特别的护念,因为你可不是一般的儿子,叫做长子。从内善根跟外缘力建立以后,你就是正式地启动你的成佛之道了,就是这一个点,叫做成佛的初心。

当然这个初心会变化。因为既然讲因缘,就谈到生命的经历。在这一拨听《法华经》成就成佛初心的时候,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差别的变化:有一种人是透过精进力而不断地增上,乃至于成就法身菩萨,这是一种成就初心以后的结果。另外一种就是今天的当机众,声闻弟子。他听完《法华经》以后,示教利喜,发了菩提心,但是他后来就懈怠了,甚至于放逸了。虽然跟佛陀建立了父子关系,但是父子相失,从此以后失去了联络。失去联络以后,流转生死,这种善根的功能基本上会退转。但是,它的本质毕竟是成佛的初心。

成佛的因地,它的退转有一个底线。那跟你一般的去修五戒十善,人天的善根、二乘的善根、权教菩萨的善根不同。这种三乘的善根都是因缘所建立起来的,他的退转是没有底线的。这个成佛的初心是来自于真如的内熏,它的底线就是出世的道心,这个不会退。就是你在流转当中、你在放逸当中,你内心当中有一种莫名的力量,会引导你厌恶生死、欣求涅槃。

所以,等到你再一次跟佛陀、跟佛法接触的时候,你会怎么样?你会先成就三乘的道果。这三乘的道果是怎么来的?你说欸,因为我今天遇到了三乘法,所以我发了出离心。其实归根究底,最初的根源来自于你过去生学过《法华经》的那一念的成佛初心,退转变成了三乘的道心。所以蕅益大师讲一句话说:三乘初心,不愚于法。就是说,三乘的道果其实很多是来源于,当初一念的学《法华经》产生的中道实相,出世的道心是从成佛的初心退转下来的。声闻弟子就是这样子。所以佛陀讲这段公案就是说,弟子们!你们不要以为你们今生是因为修我的四谛十二因缘而证得阿罗汉果。如果今天咱们就事论事,这个因地的因缘是在你过去于大通智胜佛所听《法华经》的时候,你就已经成就了成佛的初心,然后你的出离心到今生才成熟。

那么这地方到底是说什么事呢?就是说,阿罗汉们,他们要从偏空涅槃而回归到真如本性,他们自己觉得有困难。佛陀说,你根本没有困难,你刚开始就是从一念心退转成二乘的善根。你现在从二乘善根回到你最初的发心,那只是恢复你原来的本位而已。这有什么困难的呢?就是说,你现在是从这个成佛初心退下来了,我再一次跟你讲《法华经》,只是恢复你的本位而已。所以这整段的因缘说,就是在建立声闻弟子的信心。说你做得到,因为你原来就是从那个地方退下来的。就讲这么一段的公案,讲这么一段的因缘。声闻弟子当然听了以后就有信心了,就开始直下承当了。

好,我们看经文。这一段是一个重颂。重颂当中,前面讲到远由,讲到大通智胜佛的成佛。这以下说明近由,就是大通智胜佛的说法。说法当中有两段。先看第一段的颂转半字教,看经文。

无量慧世尊 受彼众人请
为宣种种法 四谛十二缘
无明至老死 皆从生缘有
如是众过患 汝等应当知
宣畅是法时 六百万亿姟
得尽诸苦际 皆成阿罗汉
第二说法时 千万恒沙众
于诸法不受 亦得阿罗汉
从是后得道 其数无有量
万亿劫算数 不能得其边

前面是请转法轮,这以下大通智胜佛正式说法。说是具足无量智慧的世尊,在默然接受大众的启请以后,就正式为大众宣说种种的法门。当然是先讲《华严经》,先讲顿教法。《华严经》讲完以后,就讲到渐教法,讲到凡夫的解脱道,佛陀说的四谛十二因缘。

这其中,十二因缘讲到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十二因缘的流转门,第一个,就是你为什么会有生死呢?因为你有攀缘心。就是你每一次在三界当中想要追求某一个东西,有所得的攀缘心推动了业力而招感了一期的果报。这种流转门,它的相互关系,皆从生缘有。这句话意思就是说,这个十二因缘是前前引生后后,所以前前是后后的生缘。比方说无明缘行,无明是行的生缘,因为你无明才产生行,所以无明是行的生缘;行缘识,行,这个业力,是我们投胎的生缘。就如是辗转。十二因缘这种辗转生起的情况,这是整个轮回的相貌,汝等应当知。你要了生死,第一件事情,请你知道,你是怎么落入生死的。你怎么流入生死都不知道,那你就不知道从何了起了。就是你到底是怎么回事才变成有生死的?所以,如是众过患,汝等应当知

佛陀讲四谛十二因缘的时候,有多少人得度呢?六百万亿姟,这个姟就是那由他,都能够穷尽痛苦的根源所有的痛苦都跟轮回有关系,都是生死轮回。所以,了了生死,就了了一切痛苦,而皆成阿罗汉第二说法时,他后面有四会说法,这第二会说法的时候,有千万恒沙众生,也能够从四谛十二因缘的我空智慧当中,成就诸法不受(就不受后有),也成就阿罗汉。乃至于后面的三会说法、四会说法,成道者都无有量。万亿劫算数,不能得其边,这个数量太多了,没办法去算数。

这个佛陀说法他是这样子安排的。佛陀成道以后,他先讲顿教法,先把大乘根熟菩萨给度化了。然后就讲渐教法,就讲四谛十二因缘,就解决凡夫的生死问题。四谛和十二因缘,它们目标一样,方法不同。它们的共同目标就是修我空智慧,但是方法是不一样的。四谛,它是修无常观,它的重点在知苦,成就出离心。十二因缘的重点在修无生观,它在断集,它断那个生死的相续,断爱取。

这个十二因缘是这样子,就是说,我们流转生死不是单一的因缘,它是有十二个因缘构成的,而这个十二因缘是环环相扣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我们举一个例子。说在山中修行,有一个喇嘛师父在山中静修。有一天早上起床的时候,他发现他的袈裟破了几个小洞。他想,喔,昨天晚上有老鼠,把我的袈裟咬破了。怎么办呢?他为了避免这个事情再发生,他得养一只猫,去把那个老鼠赶走。那么养这只猫的时候,他要给它饮食,所以只好怎么样呢?就去跟村人又募了一只牛,希望那个牛奶能够喂这只猫。那这只牛要有人照顾啊,他就请了一个女孩来照顾这只牛。因为长时间的相处,他跟这个女孩日久生情,后来就还俗了。

那么这段因缘是怎么回事?就是说,喇嘛法师是一个出家修行人,他是怎么还俗的呢?这是很多因缘构成的。就是说,诸位!他养猫的时候知道自己会还俗吗?他不知道。他养猫的时候很单纯,就是要抓老鼠。但是因为养猫,到最后怎么样?变成养一头牛。养牛的时候,他会知道还俗吗?他也不知道。他养牛的目的是要养这只猫。所以,因缘的可怕就是说,你不是一次就陷入生死,你是一步一步,step by step你不知不觉就陷入生死轮回当中。轮回就是这样子的。

我看印光大师讲一句话很重要。他说,净土宗的人到晚年要“万缘放下”。这四个字很妙。他这句话是怎么来的?是从十二因缘体悟出来的。我们一般人总是觉得说,我到晚年的时候,我得规划一下,我把儿子给照顾好了。我的儿子生活很困难,欸,我趁我身体还好的时候努力一下,我为儿子买一套房子,我从今以后就怎么样?好好念佛。你刚开始的发心是为儿子买一套房子,但是你这个因缘一陷进去以后,事情就没完没了。因为你要买房子,你就得努力地工作。你工作的时候又启动另外一个因缘。就是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

就是说,你本来是想买一套房子给你儿子,结果呢?结果事情越变化越复杂。你因为要买房子,你努力工作或者努力地投资,然后这个事情,这个因缘的特点就是不可掌控,你没办法掌控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所以结论呢,印光大师的结论就是说,因缘不能处理,没法处理。因缘只有一种情况,叫做“放下”,这两个字。你把十二因缘读通了以后,你会知道印光大师高明!就是说大凡你到晚年的时候,你想去处理因缘,你就再也回不来了。欸,我只是简单地做一件事。问题是,事情没有你想像得那么简单。因为这个背后有错综复杂的妄想跟业力,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

所以,印光大师的结论就是说,因缘,要能够带业往生,只有一种情况,叫做放下,没有说去处理因缘这件事情。这因缘一处理下去,那就像蜘蛛网一样,就没完没了了。这个地方是佛陀大智慧说明这个四谛十二因缘跟解决的方法。

我们看子二的颂转满字教。这个讲大乘的法门。看经文。

时十六王子 出家作沙弥
皆共请彼佛 演说大乘法
我等及营从 皆当成佛道
愿得如世尊 慧眼第一净
佛知童子心 宿世之所行
以无量因缘 种种诸譬喻
说六波罗蜜 及诸神通事

这一段是大乘里面的权法,有方等、般若。十六王子在听完四谛十二因缘以后,就发心出家了,出离心生起,就发心出家做沙弥。发心以后,就开始请佛陀转大乘法门。我们不希望只是能够自身解脱,而是希望能够发菩提心修六度,使令我等跟营从(就是诸位的大臣跟眷属们),皆当成佛道。所以希望我等将来如同世尊一样,成就第一圆满智慧的中道的智慧眼。佛知童子心,佛陀知道这十六王子内心的善根,他们是大乘善根,及他们宿世之所行,过去生所修的六度的福德。所以以无量的差别因缘、种种的譬喻,来演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

蕅益大师说,这个神通指的是大乘的功德,这是方等时。佛陀在方等会上展现大乘的功德,来对比小乘的不圆满,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六波罗蜜指的是般若时,佛陀在般若时广泛地说明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不管方等也好般若也好,都是事修,都是属于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要么讲空,要么讲有。讲有当然讲功德,讲空就讲一切法毕竟空,所以这个事修都没有会归到一念心性。

所以,最后佛陀讲《法华经》。看经文。

分别真实法 菩萨所行道
说是法华经 如恒河沙偈
彼佛说经已 静室入禅定
一心一处坐 八万四千劫

大通智胜佛讲完方等、般若以后,就正式地讲真实法。佛陀说法,刚开始他不是讲他自己的知见,他是恒顺众生,施设各式各样的法门。等到法华会上,佛陀把他自己内心的知见讲出来了,说其实一切法不但是诸法因缘生,后面还要加一句话,还加唯心所现。就是,虽然诸法是因缘所生,但是更重要的是,它是唯心所现,必须把根本的心性讲出来,这是真实法。依止真实法才能够去称性起修,去修六波罗蜜,这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这是讲《法华经》。

那么讲了多久呢?讲了八千劫的时间。就是讲的比较广说了,讲了恒河沙偈。大通智胜佛说完《法华经》以后,就入了高深的真如三昧的禅定,在禅定当中共经过了八万四千劫。等于是大通智胜佛认为自己说法的因缘结束了。

这个地方,我们把大小乘的权法作一个说明。说今天你学了《法华经》以后,起码你要知道怎么判教。太微细的藏通别圆,这个我们就不说,起码你要知道小乘法、大乘法怎么判。你没有学《法华经》,你的判教可能会从因缘上判,从因缘上判就错了。就是你看他的行为,欸,这个人一天到晚在自修,所以你是小乘法;这个人一天到晚在外面活动,就是大乘法。这个是你没有学《法华经》的时候,从因缘上来判教。《法华经》的判教是约内心安立的。就是《法华经》看什么事情都是从内心,从一念心性来看这一切的因缘法。

《法华经》的判教是这样:小乘大乘的差别,第一个看你的发心。你发的是出离心,还是菩提心?因为大乘菩萨在初学阶段,你要是凡位的菩萨,你也是要了生死。所以菩萨戒里面说,菩萨在初学的时候要共声闻学。你没有共声闻学,犯菩萨戒。如果说,我是菩萨,我不要思惟苦谛,我也不要断烦恼,我生生世世投入轮回当中度化众生——犯菩萨戒。这句话不是你该说的,那是圣位菩萨说的。凡位菩萨你要先解脱才有无上菩提。

所以,从一个初心菩萨来说,你看不出他跟声闻人有什么差别。因为他也修四念处,声闻人也修四念处;他在山中修行,声闻人也在山中修行。像有些人批评净土宗,说你们净土宗就是自了汉,远离了三界,抛弃了苦恼众生,到极乐世界受用依正庄严。这个在事相上类似声闻人,但是他的往生是为了菩提道求生净土,所以这个叫智增上菩萨,它不能判作小乘法。所以大小乘的判教,第一个看发心。

第二个看智慧。大乘佛法刚开始初心的时候,他也是像蕅益大师所说的那样,一心三观必以空观为初门。所以,虽然一心三观有即空即假即中,但是我们刚开始要把重点放在即空。当空性跟心性结合的时候,叫做清净心。初心菩萨,我们不建议大家修假观。说哦,你看到这个人是什么相状,你马上可以判断这个人过去的因缘果报、现在的因缘果报、未来的因缘果报,当然这可以学,但是不建议。我们不建议马上修十法界十如是,因为你从断惑的角度,要先修清净心跟菩提愿。所以,大乘佛法的空观叫做清净心,小乘的空观叫做毕竟空或者无常空,这两个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在学习判教的时候,依法华的思想,从发心、从智慧而不从行为。那当然,这两种判教的结果,都要会归到一念心性,就是实法。这两个都是权法。这个地方就是说明权法而入实法。就是说,当你在观察事情的时候,从因缘所生而把它拉到唯心所现,万法唯心所现,那就是实法。差在这里。

我们看壬二的颂结缘之事。颂结缘之事里面有两科。第一是颂法说。法说当中分三段。先看第一段,颂昔日共结法缘。看经文。

是诸沙弥等 知佛禅未出
为无量亿众 说佛无上慧
各各坐法座 说是大乘经
于佛宴寂后 宣扬助法化
一一沙弥等 所度诸众生
有六百万亿 恒河沙等众

大通智胜佛讲完《法华经》以后,就入了真如三昧当中。所以这十六沙弥就怎么样呢?为无量亿众(生),说佛无上慧。就是说,大通智胜佛讲完《法华经》以后,有些人开悟了,开悟以后就离开了;有些人没有听懂,或者听懂了以后还是疑惑不解,所以就留下来。留下来以后,这十六沙弥就各各升法座,宣说大乘的《妙法莲华经》。那么讲了多久呢?就是大通智胜佛入定的这个八万四千劫的时间当中讲《法华经》。所以一一沙弥各有各的度化众生。度了多少?度了六百万亿的恒河沙等众生。

这个地方的法缘,说你这个人跟《法华经》结法缘是什么意思?不是说你听过《法华经》就行了,你要听懂《法华经》,而且产生信心,就是解跟信。说,欸,我整天在读诵《法华经》,是不是就是跟《法华经》结法缘?结法缘也对,但是你要能够成就成佛的初心,只有读诵是不够的,关键在于你要了解道理,产生内观的智慧。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法缘。这个法缘,当然就启动了内在的自性功德力,这是一个关键点。当时的声闻弟子,就是在释迦牟尼佛的法座之下听懂了《法华经》,也结下了《法华经》的因缘,这个是特别值得佛陀提出来的一段。

我们看子二的“颂中间更相值遇”。

彼佛灭度后 是诸闻法者
在在诸佛土 常与师俱生

 “彼佛灭度后,就是大通智胜佛灭度以后,这些当时在十六沙弥座下听法的大众,每一个法师的大众都有六百万亿恒河沙众生。其中有一类众生特别精进的,有何好处?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这种人是精进的,他一旦成就了成佛初心以后,他就努力地不断地去读诵、解说、书写等等,所以他的善根就怎么样?辗转增上,经常跟他的本师(比方说声闻弟子的本师就是当时的释迦牟尼佛)在生命当中更相值遇,共同受生,共同修学。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提出一个问答。他说大家都在法华会上听懂了《法华经》,结下了《法华经》的法缘,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别呢?有些人就直接上去,直通法身菩萨;有些人堕入生死凡夫,轮回至今。你看经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到释迦牟尼佛在的时候,这些人还是生死凡夫。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别呢?蕅益大师回答,他说,理无长短,长短在机。说这个真如理,它本身没有自性的,它本身没有长短。就是说,重点在于是什么样的根机的人去读它、去学它,就产生不同的长短时间。

那怎么办呢?蕅益大师接着说:但须不笃自勤,何须论他时长时短!就是说你自己要不笃自勤,你不要觉得自我满足:我听了《法华经》,从现在开始我已经生在佛家了,佛陀不会放弃我了,我跟佛陀结下父子关系了,我现在可以高枕无忧了。结果呢?结果就是经历了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的生死轮回,到了释迦牟尼佛座下才得度。就是你自己不用功。

诸位!父子关系有两种:一种叫做父子经常相见;一种是父子没有联络。你懂吗?所以父子关系建立了以后,你要跟父亲保持关系,你要努力的。你不是学完《法华经》就把它放着。那结果呢?结果就失去联络了,就父子相失了。

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了,有些人,比方说在后面的《从地涌出品》,你看,这些都是声闻弟子的同梯同学。他们是法身菩萨,从地涌出,向佛陀保证,我在末世的时候弘扬《法华经》。声闻弟子当中的有些人就是因为懈怠了,就父子相失。那么这一蹉跎就多久?就经过了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的时间。所以真如本性本身没有长短,就是你自己怎么去操作的关系。

好,我们看子三的“颂今日还说法华”。看经文。
是十六沙弥 具足行佛道
今现在十方 各得成正觉
尔时闻法者 各在诸佛所
其有住声闻 渐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数 曾亦为汝说
是故以方便 引汝趣佛慧
以是本因缘 今说法华经
令汝入佛道 慎勿怀惊惧

这段等于是结会古今,说你过去听《法华经》产生了成佛的初心,但退转了,那么现在我重新讲《法华经》,让你恢复本位。结会古今,先看这个法师的古今。当时的十六沙弥,因为说《法华经》的关系,具足行佛道,慢慢地具足六度的功德,现在在十方诸国各得成正觉。十六沙弥当初在听《法华经》、说《法华经》的时候,他们是法身佛。法身佛要成到正等正觉,那就是成了应身佛了,那就是要很多很多的愿望,很多很多的实践,才能够现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应身佛。所以他们从法身佛已经提升到应身佛,这个是讲过去的法师而变成现在的诸佛。

那么弟子们是怎么回事呢?尔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都散布在各个地方,有些人已经成就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乃至于十地菩萨,但是其中有一部分住在声闻地,就是那些当初懈怠的,退大取小,堕入到声闻的功德。那么佛陀渐教以佛道,佛陀先用小乘法去摄受他,然后再慢慢地把他导入到佛道当中。我在十六数,释迦牟尼佛当初就是十六沙弥当中的最后一个沙弥,我曾经也为你们说过一佛乘的《法华经》。所以我现在也是以如是的方便,以二乘的方便先摄受你们,然后再把你们引导到佛陀的智慧。这以上就是我所说这一段因缘说中的根本因缘。那么如今再说一次《法华经》,使令你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初心,来消除你们心中的惊怖跟恐惧。

声闻人,其实你看声闻人这是个大判。,声闻人也有利根,也有钝根。你看舍利弗尊者,他听完法说以后,你都不要跟他讲说他过去有没有听过《法华经》,只要这个道理他可以接受,他就放弃了涅槃,回归心性。既然涅槃是唯心所现的假相,他就接受了。但对钝根人讲道理是不够的,你必须要明明白白告诉他说,你是因为怎么样,然后怎么样,所以结果怎么样。你要把过去他所发生的事情讲给他听,他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涅槃,而进入到宝所中去。因为他心中有这个惊惧,他有惊怖跟疑惑。

说实在的,一个人要进入涅槃跟回归心性,这个落差是蛮大的。因为二乘人他辛苦了一辈子,他每一天所想的就是赶快把生命结束,要进入休息了。你突然之间跟他讲说,这个休息站是假的,当然他内心当中的冲击很大。所以佛陀必须要告诉他,这整个佛陀的布局:刚开始是怎么带他的,中间因为你懈怠、放逸,堕落了,所以佛陀暂时用声闻法把你补救起来,最后再导归到《法华经》。是这么个情况。

好,这以下我们看癸二的颂喻说。前面是法说,法说因缘,这以下用譬喻的方式来说明因缘。这个喻说有两段。先看“立喻”,立喻当中有二段,看颂导师喻,看经文。

譬如险恶道 迥绝多毒兽
又复无水草 人所怖畏处
无数千万众 欲过此险道
其路甚旷远 经五百由旬
时有一导师 强识有智慧
明了心决定 在险济众难

这个地方讲出一个譬喻说,有一个五百由旬这么长远的险恶之道,这个险恶之道有两个重大的过失:第一个,迥绝多毒兽。这个迥绝指的是生死业力。就是说,你今天在轮回当中,不管你怎么样绕、绕、绕,绕到最后还是回归到轮回当中。就是说,你本来修布施,生天了,生天以后,修禅定到四禅定,到四空定,但是这个迥绝,就是它不断地变化,你从禅定当中又堕落到三恶道,又回到人间。就是这个生死轮回没有固定的位置,来来去去,叫做迥绝。那么不但是道路很多的回转,迥绝,更严重的是充满了毒兽,充满了毒蛇、老鹰,这指的是烦恼。他不但是内有烦恼,外有业力,更严重的是怎么样呢?在整个当中是一片沙漠,既没有水又没有草。水指的是禅定,草指的是智慧。因为佛陀没有出世,大家也就没有一种修行的方法成就禅定、智慧,所以这个是众人所恐怖、畏惧的处所。

 “人所怖畏处这句话是说,成佛之道最困难、最凶险的就是前半段,就是这个三百由旬这一段,就是生死轮回。因为你只要一生没有处理好,你到三恶道去,你的善根,除了真如三昧以外,其他的人天善根、二乘的善根,基本上从三恶道出来,叫做面目全非。这个三恶道的可怕之处,是因为他长时间在愚痴当中,就是说这个人的佛法的心识完全当机了,这个机器不转了。这个善根不相续以后,你从三恶道出来,受尽了痛苦也就算了,而且你这个人一看就是愚痴相,你要花很多很多的时间才能够恢复。跟你当初同梯修学佛法,同梯学《法华经》的没有堕三恶道的人相比,你要花好几千劫的时间,才能够恢复你的功夫。所以这个地方叫做什么?人所怖畏处。这个三界生死,你稍不注意那就不得了。

 “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这条路是既遥远又危险,要五百由旬——这成佛之道。那么现在唯一的希望是什么呢?欸,有一个导师,这是我们面对成佛之道唯一的希望。这个导师强识有智慧。这个地方讲的是佛陀的实智,佛陀的一心三观,佛陀的知见。另一方面,明了心决定。这是佛陀的权法,他能够善知众生的根机,所以他在此成佛之道当中来救拔引导我们。

这段经文讲到两件事:第一个,成佛之道,特别是前半段道路险恶;第二个讲到,唯一的希望就是导师的智慧。当然这个地方的智慧,佛陀是要有实智跟权智。佛陀能够善知通塞,知道什么时候该用方便法门来暂时地安顿你,什么时候能够鼓励你往前冲,你可以继续往前走。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往前走,这个都是完全在佛陀的判断当中。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未完)

法华经讲记 71:你要让自己先成就安稳,然后再跟无上菩提对接

法华经讲记 72:菩萨因地发的愿越复杂越困难,他要成佛的时间就拖得越长

法华经讲记 73:你什么都讲清净心,你不会精进的。

法华经讲记 74:你不跟三宝结缘,没有招感佛陀出世,后果就是变邪见

法华经讲记 75:很多人用生命经验取代智慧的观照,这是不对的

法华经讲记 76: 十二因缘我们能够做的只有爱、取、有这三支,其他的全部认命

法华经讲记 77:你要想尽办法跟十方诸佛菩萨结缘;想办法跟佛陀相遇

法华经讲记 78:没有净土宗的话,绝大部分人退大取小

短视频目录(2019.11.03)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12.02)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