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宽 | 阅读是苦是乐?“苦”的可有药解?
亲爱的读者,阅读篇是自律系列中最重要的一篇,还有一期。此篇完成,我将暂停宽余时光,专注于整理这两年的旧稿,为再次启程做好准备。感谢您的阅读,感谢您温柔地陪伴和等待。 ——孙宽
为防失联
请识别二维码
关注宽余时光
自律系列写到了阅读,这是最难写的部分。
一、关于阐述阅读高见的文字太丰富,除非我写得有实用价值,否则不值得写。
二、没在儿时就体会过阅读之乐的人,很难理解有些人的生命中,阅读是必不可缺的。
三、如何把读书、爱书、尊书及阅读之乐,自然而然地传递给下一代,比谈教育改革还难。
——孙宽
07
为什么人人都相信阅读好,
然而阅读习惯却难养成?
阅读习惯是一种来自成长环境的自律,
为什么有或没有都非常难改变?
如果家里既没有大量藏书,
自己也没有大量时间阅读,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一种来自成长环境的自律,
有或没有都很难改变
一直有读者和我讨论阅读和自律的关系,谁都知道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然而就是苦于读不进去。阅读对于一些人来说,真的比受酷刑还难过。还有一些读者告诉我,即使找到了所谓感兴趣的书,拿着书不到3分钟,就好像被各种事情打扰,阅读几分钟就如若针毡。
这使我联想刚和马克结婚时,我俩的习惯非常不同,我不看电视,他不看书。后来他看我睡前一定要阅读20分钟书才能关灯,他也买了几本小说。我心中窃喜了一下,以为阅读习惯完全可以随时培养,但没过多久,他又回到原状。还幸亏即使开着电视,对我也没有影响,我看我的书,他看他的电视。
同样,我的小姑子也没有阅读习惯,她的几个孩子也都没有阅读习惯。现在居然“遗传”到了她的外孙,因为她女儿不喜欢阅读,找的女婿也一样,他们自然想不起来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
看来,一些习惯是有“祖传秘方”的,逆袭并跳跃出原生家庭的习惯,则需要更多的自律,去做自己从小没养成习惯的事情,对于多数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真正的痛苦,主要还是来自于非要逼迫自己或他人后天去改变。
婴幼儿时期,每一个细微的来自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影响,都可能影响甚至决定我们整个一生。
既然培养阅读习惯如此之难,
为什么我们还不放弃下大功夫去努力?
马克上学前没有培养阅读习惯,他们小时也都没有上过幼儿园。他说家里经济不宽裕,而且孩子多,他们就整天东跑西颠地放养到上学。
上学后他们几乎都遇到了学习困难,马克除儿童多动症以外,语言能力一直都比较差,就是我们常见从小语文没及过格的孩子。幸亏英国的基础教育,给孩子许多不同的选择,也给这种需要慢慢长大的孩子更多平等的学习机会。他没拿到初中毕业文凭,就在父亲的办公室做绘图员,工作了4年后,将近20岁才去补读职业高中,最后还上了大学,不能不说是求学道路上的万幸。
马克的父母从未逼迫孩子,他们可以不读书,但必须劳动自立,18岁后还住在家里要交房租和生活费,不能啃老。
然而多数的家长很难做到这一点。自己不做,却往往逼孩子做的,比如阅读,还是大有人在的。其实这种逼迫没有任何效果,同时也是家长和孩子都痛苦的根源。
我个人尊重放弃受高等教育的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力。我自己教的第一批初中生中,大部分都没有受高等教育,但是他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很充实快乐,都是非常有责任心的家长,都在工作生活中上有所担当。
但家长若认为孩子应该读书,要培养阅读习惯,必须从自身做起,或提供一个这样的家庭环境。除了言传永远拼不过身教之外,幼儿生长环境也起了关键作用,因此不要说阶级固化,逆袭之千难万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个有藏书和阅读习惯的家庭,孩子即使不上幼儿园,也不会整天在街上跑着玩儿。比如幼年的金庸被父母取的小名叫“痴儿”,他习惯整天埋在书堆里,并没有人逼迫他,他甚至读得废寝忘食,就连春天父亲带他放风筝都没有兴趣。
这位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小说家,现在已经94岁了,用他自己的话说“仍有不断向学之心”,是因为他出生在学识渊博的书香门第,他随手可及的都是书籍,向学已经成为他毕生的习惯。
据统计,成长在一个有藏书500本家庭的孩子,会比没有藏书的类似家庭的孩子平均多受3.2年的教育;且这些孩子完成大学学业的可能性,比无藏书家庭的孩子高出19%,家里藏书越多,父母爱书的程度越高,即使父母本身教育程度不高,孩子逆袭的概率越高。在发达国家是2.4年,在中国是6.6年。
换句话说,假如您自己的教育程度不高,没有关系,爱书吧!且藏书500本以上,您孩子的未来就比同样程度但无藏书家庭的孩子,多受6.6年的教育。而在低收入家庭则更明显,每在书架上添一本书,对孩子的未来都有影响。(数据来自国际教育网)
当然也有人担心书读多了成呆子,百无一用是书生嘛!那是我们传统的概念,真正会读书的人应该是:虽爱书成痴,绝不是书呆子。他们应该是富有幻想、头脑灵活的人。比如大家都熟悉的男神埃隆﹒马斯克,他在中学时期的阅读量是每天两本不同学科的书,阅读涵盖了科学幻想小说、哲学、宗教、编程、科学家工程、名人传记等各个领域。有人说他今天成功源于异于常人的工作理念——每天工作12个小时左右,具有颠覆现实的想象力,难以置信的应变能力。
我认为他们成功的因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有几点不能否认:他们都爱读书;他们都曾博览群书,都未曾被限制阅读;他们都有幻想和思考。一个把各种幻想写成了小说,综合理解能力升华出更多的人物形象和人生思考;另一个把幻想解构、再重构成为创新理论,敢于付诸于大量实践去证实一切设想,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成为无数创造未来的驱动力。
阅读把人类的思想,从过去延伸到未来,阅读实现了时空的穿越;阅读把幻想、现实和创造结合在一切,使所有的不可能成为可能。这些爱阅读的孩子,也许儿时过于成熟,他们“看”世界的角度更超乎现实;然而他们的成年甚至老年,却总能保持童真独有的好奇和幻想。
如果家里既没有500本藏书,
自己也没有大量时间阅读,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如果家里没有500本藏书,自己也忙得没有太多时间读书,还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更为解阅读之苦,咱们还有哪些办法呢?虽然以下介绍的方法可能都是下下策,但也还有一定的作用。
阅读的前身是聆听,可以从孩子学说话以前就开始,认真地跟孩子说话,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讲故事。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不会说话时,怎么跟孩子说话不必在意,讲故事是没有意义的。殊不知孩子这个时期的注意力最专注,他们全情都在发出声音的地方,他们不仅听到了,而且能听得懂。
我说话很晚,但我记事特别早。我先记事,后才慢慢开始说话的。不会说话并不代表不明白大人说什么,所有大人的行为言语孩子都是有记忆的。作为家长,随时都要注意自己想给孩子怎样的影响,而且平时不经意的言行最重要。孩子的心是透明的,当家长言行不一致的时候,孩子看得最清楚。
这个时期反复讲的故事,孩子通常都会记得一辈子。
会说话到认字以前,还可以给孩子读故事书。我还不会认字时,父亲天天读报纸,做为家庭信息中心,父亲是念报纸的。我听不懂太多,但我有聆听的习惯,等父亲读完报,就求他讲故事。于是母亲到处借故事书,给我们读故事。幼儿时期断断续续地听过四大名著,多数都听不懂,但没有关系,这些都是对大脑发育最有效的刺激。
不过还有一些至今我都印象深刻,比如西游记的大部分故事。这种记忆都能丰富孩子的想象,我的记忆都有强烈的画面感,有细节、有声音、有色彩、甚至有气味。
孩子的幻想能力,就是未来的创造能力。
· 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讲故事时注意环境和气氛地渲染,能描述声音、颜色、气味,或想象都无法触及的氛围,对于孩子来说,这是想象力和记忆力最好的训练方法。
· 尽量使用纸质书籍。科学家分析,大脑更能记忆纸质的书籍,儿童触摸的感受加上视觉感受同时作用,更有助于训练记忆力。我现在仍记得4岁时看过的小人儿书上的画面。
· 讲故事和读故事书,还能丰富语言的感受力。一般情况,听故事的孩子对语言的兴趣一定比不听故事的孩子强。最终孩子对听故事的渴望,都不会满足于父母的半小时阅读,自然而然地转向于自己阅读的欲求。
· 想象力的开发和保护,有利于培养孩子图片式、录像式记忆力。讲故事和读故事书有各种好处,最主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幻想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在未来漫长的岁月中,孩子的想象力会慢慢消失,但听故事和在阅读种长大的人,孩子般的想象力都无形种被保护了。
· 小时常听故事的孩子,多数爱阅读,并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长大后也多是思想活跃有创意的人。
我以前在新加坡美国学校中学教语言,我让0基础的学生下课前看5分钟卡通电影,第二天上课前讲5分钟故事(完全用汉语)。由于讲的故事和头一天的电影有关联,我再用提问的方式检查一下,孩子们基本上都能听懂。慢慢养成习惯,每天练习;习惯一旦养成,孩子对语言的识别能力会越来越强,即使只是短短的5分钟,对听力和专注力训练都非常有效果。
待续
请珍惜原创,尊重作者的劳动,
保护原创作者的权益
法律顾问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唐新波律师
...................................................................
宽余时光阅读推荐
其他文章请添加关注继续浏览
(ID: kuanyushiguang-sky)
孙宽 | 凡是“我做不到”都是我们不想做,自律的人生任何时候开启都不晚
孙宽:原名孙宽余,南京大学文学硕士。曾做过播音主持,经商从教;曾在香港、新西兰、美国、新加坡等地工作和学习;现旅行和自由写作,定居新加坡。2016新年前创办微信公号《宽余时光》,目前已发文300余篇,部分作品曾发表于新加坡《联合早报》和国内报刊杂志。
孙宽的私人微信号:
kuanyushiguang
宽余时光公号ID:
kuanyushiguang-sky
图片来自网络,请识别二维码
在此赞赏孙宽,叩谢!
敬请留下姓名,预祝您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