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科大教授唐本忠院士和浙大钱骏教授合作:AIE材料用于1300 nm近红外II区激发和近红外I区发射的活体双光子成像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荧光成像具有高灵敏度、实时可控和设备简单等优点。目前,阻碍荧光成像大规模临床应用的问题是穿透深度比较浅。实现荧光成像深度的突破对该技术的临床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可见光区(400-700 nm)和传统的近红外I区(700-950 nm)相比,近红外II区(1000-1700 nm)具有更弱的组织吸收、散射、发射和自发荧光,因此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穿透能力。近年来,近红外I区激发和近红外II区发射的成像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另一种相反的成像策略,即近红外II激发、近红外I发射尚无报道。利用长波长近红外光(如1300 nm)的极强穿透能力,人们可以有效地降低生物组织和光的相互作用,实现深层的高分辨率成像。

最近,香港科技大学的唐本忠院士浙江大学的钱骏教授合作,首次报道了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用于1300 nm近红外II区激发和近红外I区发射的活体双光子成像,在老鼠脑部的成像深度超过1000 μm。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唐本忠院士团队实现了基于AIE材料的近红外光声成像(ACS Nano, 2017,11, 7177)、近红外II区荧光成像(Adv. Mater., 2018, 30, 1706856)以及荧光-光声双模式可控成像及治疗(Nat. Commun., 2018, 9, 1848)等。与普通的荧光成像相比,双光子荧光成像模式具有自身的一些独特优点,包括激发光能量低、光损伤小、组织穿透能力强、成像分辨率高等。传统双光子成像的激发波段主要位于680-1040 nm的波长范围,发射光谱则主要位于700 nm以下的可见光波段,因此其穿透深度只有几百微米(图1)。研究结果表明,1300 nm和1700 nm这两个波长的光具有最小的激发衰减性质,可以实现更好的穿透深度和成像效果。然而,传统有机染料面临“聚集导致荧光淬灭”(ACQ)等问题,尤其是共轭性比较大的近红外分子更会面临这一问题,使长波长激发的双光子成像变得非常困难。


图1. 不同激发光波长的脑部成像深度示意图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作者设计并合成了“螃蟹”形状的给-受体(D-A)型AIE分子(图2)。该分子的中间部分是具有很强D-A作用的平面结构,有利于实现大的双光子吸收截面。分子上含有多个可以自由转动的分子转子,可以有效地克服ACQ问题,并实现AIE特性,得到高荧光量子产率。作者将该AIE分子包覆成尺寸约为35 nm的纳米粒子,其最大吸收位于635 nm,发射波长则可以覆盖700-1200 nm的范围。该AIE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其抗光漂白和抗活性氧氮(RONS)的能力好于FDA认证的吲哚菁绿(ICG)染料。


图2. “螃蟹”形状的AIE分子结构和纳米粒子的性质


AIE纳米粒子的最大吸收波长为635 nm,其两倍刚好位于1300 nm的“透明”窗口附近。在1300 nm飞秒激光器的激发下,AIE纳米粒子具有很强的荧光发射(图3)。该AIE纳米粒子的荧光量子产率可以达到13.9%,其双光子吸收截面为1.22×103 GM,高于常用的有机染料。将AIE纳米粒子通过尾静脉注入到老鼠体内后,在1300 nm飞秒激光的激发下,老鼠的脑部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结果表明,1065 μm深度的毛细血管仍然清晰可见,在脑部白质区(>840 μm)和海马体区(>960 μm)都可以实现3.5 μm的超高分辨率(图4),是目前活体内双光子荧光成像的最佳效果。同时,脑部血管的三维结构也清晰可见,包括大血管、毛细血管以及血管连接部位等。该双光子成像结果主要得益于1300 nm近红外II区激发和近红外I区发射的性质,优于传统的近红外I区激发和可见光区发射模式。该研究结果表明,有机AIE材料可以实现与无机半导体量子点等相媲美的成像效果,为有机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3. AIE纳米粒子的双光子激发性质


图4. 活体老鼠脑部的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


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ACS Nano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为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后齐迹和浙江大学的研究生孙超伟


该论文作者为:Ji Qi, Chaowei Sun, Dongyu Li, Hequn Zhang, Wenbin Yu, Abudureheman Zebibula, Jacky W. Y. Lam, Wang Xi, Liang Zhu, Fuhong Cai, Peifa Wei, Chunlei Zhu, Ryan T. K. Kwok, Lina L. Streich, Robert Prevedel, Jun Qian, Ben Zhong Tang


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8b02452


来源:X-MOL资讯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相关进展浙大钱骏教授、香港科大教授唐本忠院士与华南理工秦安军教授: 基于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的活体鼠脑穿颅三维成像
浙大钱骏教授和香港科大教授唐本忠院士: 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应用于短波红外荧光显微功能成像
唐本忠院士团队:聚集诱导发光的基本理解及未来发展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在“原位检测分子聚集”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唐本忠院士:近红外AIEgens用于双光子细胞器成像和光动力治疗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蒋兴宇研究员、郑文富研究员合作研发出一种可用于监测和杀死多药耐药菌的双功能AIE材料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首次将氧气(O2)作为聚合单体制备功能化聚呋喃
香港科大教授唐本忠院士和北京化工大学顾星桂教授:重原子参与的离子-π+相互作用构建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及单分子白光应用

关注高分子科学技术  👉


长按二维码关注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