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吉林大学杨英威教授团队NSR:双配体发光材料PHM:荧光增强,并可响应刺激而变色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科学杂志社 Author 《国家科学评论》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近日,吉林大学杨英威教授团队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发表文章,报道了一种新型的双配体金属-有机杂化材料PHM(pillar[5]arene-based hybrid material)。该材料由两种配体L1(平面型荧光分子)和L2(吡啶修饰的柱芳烃)构成,其中具有超分子大环结构的L2有效调节了L1的发光性能,从而使PHM获得高荧光强度,且可响应多种刺激,在不同溶剂、特定离子或酸的作用下,改变发光颜色。


受聚集诱导发光(AIE)机制的启发,人们开始用超分子组装方法来调控荧光分子的发光性质,例如,有研究者构建了基于超分子大环主客体作用的超分子聚合物。然而,利用大环结构直接调控荧光性质的研究还很少见。 

在这项工作中,研究者以L2(吡啶修饰的柱芳烃,具有超分子大环结构)作为配体骨架,有效调节了同为杂化材料配体的L1(平面型荧光分子)的发光性质,使杂化材料PHM具备了更高强度的荧光发射,并展现出优越的刺激响应性多色发光效果。

双配体荧光杂化材料PHM的制备、发光性质调控及机理

为了更好地理解PHM的性质与机理,研究者将其与MHM(monomer-based hybrid material)进行了比较。与PHM相比,MHM中以吡啶修饰的柱芳烃单体分子取代了PHM中的L2柱芳烃。

与MHM相比,PHM具备更高的荧光发射强度。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显示,L2的LUMO能级高于L1,这有利于配体间电荷转移的发生,从而有效提高了L1的荧光强度。

(a)L1,L2以及PHM的荧光光谱图(归一化);(b) PHM与对照材料MHM的荧光光谱图;(c) L1和L2的分子前线轨道模型。 

而且,PHM可以响应不同的刺激,如溶剂、离子、酸性条件等,表现出不同的荧光发射行为。例如,加入Fe3+或H+时,PHM在水分散液中的荧光发射峰会由530 nm蓝移至468 nm,与L2发射峰相符(见下图a),发光颜色也由原有的黄绿色转变为青蓝色,与之相对应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也发生了相同的吸收峰变化(见上图b),表明二者的作用机制一致。

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吡啶基团易被质子化,而L1又具备更加延伸的共轭结构,且更趋近平面,因此与L2相比,L1更易质子化。DFT计算结果表明,质子化L1(L1-2H+)的LUMO能级高于L2,于是,其电荷转移行为被阻断,导致L1荧光减弱、L2荧光增强(见下图c)。

(a)逐渐加入HCl的水分散液中PHM的荧光光谱图;(b)PHM,经过H+和Fe3+处理的PHM,以及Fe3+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c) L1-2H+和L2的分子前线轨道模型。


在这项工作中,研究者以超分子大环主体作为杂化材料配体,直接调控了荧光分子的发光性质,并深入讨论了其荧光增强和变色机制,为刺激响应性多色发光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93/nsr/nwaa281


相关进展

吉大杨英威教授、汤钧教授团队ACS AMI:聚合物主体材料调控激基缔合物荧光发射

吉林大学杨英威教授课题组《Adv.Mater.》:柱芳烃超分子开关

吉大杨英威教授课题组《Angew》综述:基于人工合成大环的非多孔自适应性晶体用于分子分离

吉林大学杨英威教授课题组《Adv. Funct. Mater.》综述:功能材料用于选择性检测和分离汞离子的研究进展

吉林大学杨英威教授课题组《Adv.Mater.》:柱芳烃超分子开关

吉林大学杨英威教授课题组Small综述: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

吉林大学杨英威教授团队: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和斜塔芳烃超分子开关双功能化的介孔硅纳米豌豆用于成像与刺激响应药物释放

吉林大学杨英威教授团队《Matter》综述:基于超分子纳米阀门的刺激响应性药物递送系统

吉大汤钧教授、杨英威教授《Adv. Mater.》:聚合物主体材料调控的高效聚集诱导发光

吉林大学杨英威教授团队《Research》:具有强荧光发射、良好稳定性和阳离子选择性的二元超分子组装体系

天津理工大学高辉教授与吉大杨英威教授合作在超分子靶向抗菌方面取得新进展

吉林大学杨英威教授课题组《J. Am. Chem. Soc.》:双子芳烃(Geminiarene)

吉林大学杨英威教授课题组Matter:基于柱芳烃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构筑和应用研究

吉林大学杨英威教授课题组:基于拓展型柱芳烃的超分子组装诱导荧光发射增强

吉林大学杨英威教授团队:新型共轭大环聚合材料用于异相催化

吉林大学杨英威教授课题组首次提出了共轭大环聚合物的概念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