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纳米能源所王中林、孙其君团队与华中大杨光团队合作《Nano Energy》:电子皮肤-全纤维素基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和自供电交互界面

胡三明 高分子科技 2022-05-07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传统的电子器件设计材料主要是金属和塑料,存在回收困难和不可再生的问题,而电子垃圾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随着人类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利用可再生且环境友好的的天然材料来设计制造特定功能的电子器件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由麦克斯韦位移电流驱动的摩擦纳米发电机 (TENG) 提供了一种从周围环境中收集低频和高熵机械能的有效方式,在大规模能量收集、可穿戴供能和运动传感、可植入医学传感器及人机交互界面等领域得到广泛的研究。尽管已有研究者利用天然的高分子材料来设计TENG,但都只是部分的取代金属或者塑料摩擦层,没有实现整体器件的可再生和环境友好性。

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王中林院士教授、孙其君研究员和华中科技大学杨光教授联合上海电力大学郑莉教授共同报道了一种环境友好的可回收的全细菌纤维素基的摩擦纳米发电机(BC-TENG)。此BC-TENG由纯BC膜和掺杂碳纳米管(CNT)及原位聚合聚吡咯(PPy)的导电BC组成,在降解酶的作用下,8小时内可以完全降解。此全纤维素TENG 最大开路电压可以达到29 V,短路电流0.6 μA,输出功率3 μW,可以很容易实现为商业电子设备供电,并可用作可穿戴缝纫界面来控制电子钢琴的演奏及指间控制贪吃蛇网络游戏。提供了一种制备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的全纤维素能量收集和交互装置的有效途径,在设计生态友好型电子产品、生物适应性人类机器接口和智能仿生功能设备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图1:全细菌纤维素TENG结构图

由掺杂CNT和PPy的导电BC膜、纯BC膜和导电BC膜组成具有三明治结构的全纤维素TENG,其中纯BC膜作为摩擦层,导电BC膜即做摩擦层,也作为电极层。


图2:纯BC膜和导电BC膜的生物降解

在纤维素酶的作用下,可以实现纯BC膜和导电BC膜的快速降解


图3:(a) TENG工作时静电场模拟演化示意图。 (b) 具有不同 BC-CNT-PPy 膜电阻的 TENG 的电压和 (c) 电流输出。 (d) 具有不同摩擦层之间接触距离的 TENG 的电压和 (e) 电流输出。 (f)不同接触频率下TENG的电压和(g)电流输出。 (h) 作为负载电阻函数的电压和电流输出。 (i) 作为负载电阻函数的计算输出功率。 (j) 在 3 Hz 下进行 10000 次循环测试的 TENG 输出。


图4:设计的全纤维素 TENG 的开发应用。 (a) 全纤维素 TENG 成功用作直流电源,点亮 7 个串联的 LED。 全纤维素 TENG 为(b)电容器、(c)手表、(d)秒表供电。 (e)基于全纤维素 TENG 的可穿戴电子钢琴。


图5:基于全纤维素 TENG 的指尖控制“贪吃蛇”。(a) 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分别控制“贪蛇”向右、向上、向下和向左运动。(b) TENG控制“贪吃蛇”的基本工作过程。(c) 由手指通过全纤维素 TENG 触发的“贪吃蛇”网络游戏。


细菌纤维素(BC)是自然界仅次于植物纤维素的第二丰富的纤维素,具有可再生、生物可降解和优异的机械性能等特定。作者利用BC丰富的三维网络结构掺杂碳纳米管和聚吡咯制备了导电复合膜,并通过与纯BC膜的组装来设计具有能量捕获和界面交互功能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在保障基本的功能外使该TENG具有生物可降解和可回收等特性,为设计环境友好型的电子器件提供了解决方式。本研究中,考虑到复合导电BC膜中碳纳米管和聚吡咯颗粒不具备可降解特性,降解后只能做回收利用,可能会增加电子器件处理的成本,接下来的工作将设计具有完全降解的导电功能复合材料或涂层用于设计TENG去执行特定的功能。另外,细菌纤维素的分子链呈刚性使得BC膜不具备十分优异的柔性,未来将通过可控生物增塑等方法来设计更具柔韧性的BC实现在界面交互更精准、更精细的运用。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211285521006091#!


相关进展

王中林院士团队AFM:基于MXene/PVA水凝胶的柔性多功能摩擦纳米发电机

重大郭恒宇教授、上大彭艳教授、中科院纳米所王中林院士《Adv. Mater.》:摩擦电驱动的可移动式电渗流泵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蒲雄研究员《Adv. Mater.》:动态交联的干燥离子导体弹性体材料与软体离电子器件

王中林院士团队AM:自供能仿生胡须,机器人的新一套环境识别系统

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陈翔宇研究员团队等《Sci.Adv.》: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虚拟电触觉系统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与清华大学程嘉副研究员团队合作《ACS Nano》:研发出一种新型“悬浮式”能量收集与减负背包

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团队《ACS Nano》:摩擦纳米发电机作为探针来揭示水滴-聚合物接触起电的电子转移机理

北京大学付恩刚教授课题组与中科院纳米所陈翔宇研究员和王中林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摩擦纳米发电机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北石化杨丹副教授联合中科院纳米能源所陈翔宇研究员《Nano Energy》:利用摩擦纳米发电机驱动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取得进展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和陈翔宇研究员综述:通过摩擦纳米发电机的高电压直接驱动的电响应材料和器件

宁波材料所陈涛研究员团队与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潘曹峰研究员团队合作《AM》:开发出自修复、可粘附高分子水凝胶柔性触摸屏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和杨亚研究员《Sci. Adv.》:柔性多功能触觉传感器

王中林院士团队《Adv. Mater.》:用于火灾逃生和救援的可机械化生产的3D蜂巢组织阻燃摩擦纳米发电织物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杰&王中林团队《自然通讯》: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形状可设计且高度压缩回弹的三维编织结构智能发电和传感织物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蒲雄、胡卫国&王中林团队在可拉伸自充电织物领域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蒲雄研究员、胡卫国研究员、王中林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可任意变形和瞬时自愈合的摩擦纳米发电机

北京大学付恩刚教授课题组与中科院纳米所陈翔宇研究员和王中林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摩擦纳米发电机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北石化杨丹副教授联合中科院纳米能源所陈翔宇研究员《Nano Energy》:利用摩擦纳米发电机驱动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取得进展

城大王钻开教授、UNL曾晓成教授和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合作Nature:用一滴水点亮了100个LED灯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团队:具有超高输出稳定性与耐久性的低频摩擦纳米发电机

华中科技大学吴豪研究员团队和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合作在机器人电子皮肤领域取得新成果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课题组和普渡大学范凤茹博士合作:一种具有良好柔性、耐久性的高性能木基摩擦纳米发电机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潘曹峰研究员 ACS Nano:面向闭环系统的电子皮肤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团队:纤维/织物基压电和摩擦电纳米发电机应用于可穿戴电子和人工智能系统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李舟研究员、王中林院士团队和北航樊瑜波教授团队合作:仿电鳗可拉伸水下发电机及其应用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李舟研究员、王中林院士团队和北航樊瑜波教授团队合作:可降解植入电子医疗器件的能量源—全可吸收电容器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李舟研究员、王中林院士团队和北航樊瑜波教授团队合作:可降解植入电子医疗器件的能量源—全可吸收电容器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李舟研究员、李琳琳研究员与王中林院士团队:光热可控降解纳米发电机用于组织修复

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所李舟研究员和王中林院士团队AM:基于天然材料的生物全可吸收摩擦纳米发电机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课题组《Adv.Mater》:光电发射探讨摩擦起电中的电子转移过程

北京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团队《Nat. Commun. 》:首次测定摩擦静电序列表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和张弛研究员团队:海洋能摩擦纳米发电网络的能量管理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和陈翔宇研究员综述:通过摩擦纳米发电机的高电压直接驱动的电响应材料和器件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孙春文研究员及北京理工大学王武宏教授合作:摩擦纳米发电机首次实现对驾驶行为的无干扰测试

中科院北京纳米所王中林院士团队:耦合弹簧及多层结构的球形摩擦纳米发电机制备成功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孙其君课题组:面向智能织物的纤维基摩擦电化学晶体管

华中大杨光教授团队:兼具抗菌、抗氧化与抗炎功能的原位载硒细菌纤维素/明胶纳米复合水凝胶用于促进皮肤伤口修复

华中大杨光教授团队CEJ:高取向的细菌纤维素/明胶复合薄膜耦合电场协同诱导细胞定向迁移应用于伤口愈合

华中科技大学杨光教授等担任主编的《Nanocellulose》英文专著出版

华中科技大学杨光教授团队在新型多功能介入栓塞材料的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华中科技大学杨光教授团队:可生物降解和电活性的再生细菌纤维素/MXene(Ti3C2Tx)复合水凝胶与电刺激耦合用于皮肤伤口修复

华中科技大学杨光教授团队ACS AMI封面文章:超疏水液-固接触摩擦纳米发电机作为液滴传感器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杨光教授团队:基于再生细菌纤维素电活性水凝胶耦合电场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华中科技大学杨光教授特约论文:基于固-气-液界面下细菌纤维素的合成

华中大与南科大合作:一种能够快速制备的导电、可注射、自愈合水凝胶用于活动部位伤口的修复
华中大杨光教授团队与阜外医院欧阳晨曦教授合作《Adv. Sci.》综述:纳米技术促进治疗性T细胞的基因和功能修饰用于肿瘤精准治疗

华中科技大学杨光教授《Materials Horizons》综述:免疫调节和细胞对生物材料的反应:中性粒细胞在愈合中的首要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杨光教授《Biotechnology Advances》综述:癌症标志和恶性肿瘤特征:改善靶向给药的关键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