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本忠院士/王东副教授团队:稳定的纯n电子树状大分子-构筑和理解簇发光体系的理想模板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科学化学 Author 中国科学:化学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与深圳大学王东副教授团队采用迭代发散的合成方法构建了一系列基于富电子杂原子O和S的不同代数的具有簇发光特性的纯n电子树状大分子,验证了簇发光机制的合理性,并将之成功用于细胞的多通道成像及特定大小分子的检测。

2001年唐本忠院士课题组首次发现并提出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概念以来,具有AIE性质的发光材料在多个领域得到了蓬勃发展,AIE研究已经成为全球科研领域的热点方向。作为AIE概念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簇发光(clusterization-triggered emission, CTE)研究得到研究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光物理机制认为大π共轭体系是延长吸收和发射波长的必备条件,而双键或三键则是最基本的发光基元。然而,人们在研究中发现一些天然大分子(如蛋白质、多糖、多肽等),以及一些人工合成的聚合物都不具备共轭结构,但却表现出较强的可见光发射。由于存在于这些非共轭分子中的发光行为无法用传统的价键共轭理论去解释,而新的光物理理论未能及时建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方向发展较为迟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唐本忠院士课题组在这一领域开展了系列具体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空间共轭(through-space conjugation, TSC)是导致上述发光现象的重要机制,将这一过程定义为簇发光,并将这一类非共轭分子称为簇发光分子。相比于有机共轭类分子,簇发光分子不含任何共轭基团,具有诸多显著优势,比如良好的水溶性、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等,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当前构筑的簇发光体系通常含有π电子基团,然而根据簇发光机制,单纯孤对电子的聚集也能够提供显著的荧光发射。此外,虽然一些纯n电子的簇发光分子也有报道,但是这些分子中所含有的富电子杂原子(比如N等)往往对环境较为敏感,复杂化了对簇发光机制的解释。从另一方面来说,作为新一代人工合成的大分子,树状大分子具有独特的结构与性能,如单分散性、纳米级尺寸、高度支化的三维规整结构、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和特定的内部空穴等,尤其是其分子内拥挤程度可通过增加代数可控地增大,使树状大分子成为构筑和理解簇发光体系的理想模板。基于上述背景,唐本忠院士和王东副教授团队基于富电子杂原子OS构建了一系列不同代数的具有簇发光特性的纯n电子树状大分子,深入考察了代数、浓度、激发和聚集这四种因素对发射的影响,并对其实际应用进行了探究。采用季戊四醇作为对称核心单元和1-硫代甘油作为AB2型构筑基元,作者首先通过迭代发散的合成方法依次得到从第一代(G1)到第三代(G3)羟基末端化的水溶性树状大分子(图1)。通过核磁、质谱和元素分析等手段证实了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与纯度。通过紫外吸收光谱测定了这些化合物的吸收特征,结果表明这些分子在200250 nm区间有明显的吸收峰,这归类于CO, CSOH的吸收;而250300 nm区间产生的明显肩峰可归因于分子内某些簇发光团的形成。                           

分子结构和吸收行为 

作者接着考察了浓度对荧光发射行为的影响(图2)。首先,随着浓度增加,这些树状大分子呈现出增强的发射特征,不同于传统的ACQ分子,表现出典型的AIE性质。分别对浓度发射强度和浓度发射波长作图,结果显示,树状大分子的发射强度和发射波长均随代数增加而增大,表明高代数树状大分子具有更加拥挤的分子内结构和更大簇发光团的形成。此外,图中拐点的出现能够很好地用于预测分子的临界团簇浓度(critical cluster concentration, CCC)。

浓度效应 

作者进一步考察激发对荧光发射行为的影响(图3)。随着激发波长的增大,这些树状大分子的发射波长均随之增大,呈现出典型的激发依赖的发射特征,明显区别于传统的有机荧光分子,进一步证实了树状大分子中存在不同类型和大小的簇发光团。激发波长发射强度和激发波长发射波长曲线图显示,随着代数增加,这些树状大分子的最佳激发波长随之增大,进一步证明高代数树状大分子其内部结构更为拥挤、能够形成更大的簇发光团。值得一提的是,在560 nm激发下最高代G3树状大分子的最大发射波长超过了600 nm,在以往报道的簇发光体系中是极少见的,这归因于其高度支化的三维拥挤结构和较大簇发光团的生成。

激发效应 

随后,作者考察了聚集行为对荧光发射的影响(图4),结果表明这些树状大分子均表现出显著的聚集诱导荧光增强特征,具有明显的AIE性质,尤其是G3树状大分子的AIE行为更加显著。

聚集效应 

为了更好地理解发光的机制,作者选取低代数的树状大分子作为代表,进行了理论模拟计算(图5)。计算结果表明,分子中O···OO···S以及S···S均具有明显的跨空间作用,且随着支化单元和代数增加这些杂原子间的作用距离变短、电子之间的作用强度增大,清晰阐明了富电子杂原子间的有效空间共轭(TSC)是导致所合成树状大分子显著簇发光的重要机制。

理论计算  

接着,作者选取性能最为优异的G3树状大分子为代表,探究其实际应用。首先,考察了在生物成像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具有良好水溶性、优异生物相容性以及光稳定性的G3树状大分子能够成功用于细胞的多通道成像(图6)。

生物相容性评价和细胞多通道成像 

得益于其天然存在的内部空腔结构,通过充分利用簇发光机制,作者发现G3树状大分子能够作为分子尺子用于特定大小分子的检测(图7)。作者选取一系列具有不同尺寸大小的水溶性无机盐分别与G3树状大分子进行孵育,结果发现只有尺寸适中的NaBr分子(分子大小排序:NaCl<NaBr<NaILiBr<NaBr<KBr)能够引起G3树状大分子的荧光发射显著增强。这归因于尺寸大小匹配的NaBr分子能够进入并滞留在G3树状大分子内部空穴中,导致周围结构的硬化并促进了簇发光团的形成。

分子尺子 综上,该工作不仅通过巧妙的分子设计验证了簇发光机制的合理性,而且提供了性能优越的簇发光分子用于实际应用。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在线发表在Science China Chemistry上。论文第一作者为深圳大学张志军博士和浙江大学张浩可博士,通讯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和深圳大学王东副教授。详见: Zhijun Zhang, Haoke Zhang, Miaomiao Kang, Na Li, Dong Wang, Ben Zhong Tang. Oxygen and sulfur-based pure n-electron dendrimeric systems: generation-dependent clusteroluminescence towards multicolor cell imaging and molecular ruler. Sci. China Chem., 2021, DOI: 10.1007/s11426-021-1067-3.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gine.com/publisher/scp/journal/SCC/doi/10.1007/s11426-021-1067-3?slug=fulltext


相关进展

唐本忠院士/王东副教授Biomaterials:负载AIE光敏剂的纳米纤维薄膜用于光动力和光热效应协同的生物防护

唐本忠院士/王东副教授Adv. Sci. :高效I型AIE光敏剂用于肿瘤细胞核靶向光动力治疗

港科大唐本忠院士/深大王东副教授/吉大杨英威教授AFM:新型AIE-柱芳烃智能响应型超分子杂化材料用于多模态癌症诊疗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大AIE研究中心王东副教授:掺杂AIE全纤维气凝胶实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界面水蒸发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与深大王东副教授《ANGEW》: 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三重攻击强化“1+1+1>3”协同光动力治疗效应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中心王东副教授《Chem. Soc. Rev.》: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超分子发光材料:构建与应用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研究中心王东副教授《Biomaterials》:利用刺激响应性和AIE特性纳米颗粒提高光动力治疗效率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基于异腈单体的多组分环化聚合反应制备功能性含氮杂环聚合物

聚集诱导发光和凝胶的强强联合——唐本忠院士团队和北理工黎朝《Adv. Mater.》综述:聚集诱导发光活性凝胶的制备、功能和应用

唐本忠院士团队和华中科大罗亮教授团队合作JACS:开发出可在阳光和空气中完全降解的高分子材料

唐本忠院士/王东副教授Adv. Sci. :高效I型AIE光敏剂用于肿瘤细胞核靶向光动力治疗

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南开朱春雷研究员Angew:超支化聚电解质-多组分聚合及光动力生物图案化

唐本忠院士港科大和浙大团队《Adv. Mater.》综述:刺激响应型聚集诱导发光材料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王志明研究员课题组《ACS Nano》:一种制备Ⅰ型光敏剂用于光动力治疗癌细胞和病原体的可行策略

唐本忠院士/秦安军教授团队:利用商品化的主客体分子构筑高效室温磷光体系

浙大钱骏教授团队、高利霞教授团队及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AM:提出可排泄的AIE探针设计方案并实现非人灵长类近红外二区荧光功能成像

港科大唐本忠院士/深大王东副教授/吉大杨英威教授AFM:新型AIE-柱芳烃智能响应型超分子杂化材料用于多模态癌症诊疗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韩磊教授团队JACS Au封面: 光响应聚磺酸酯的简易合成与多功能应用

南林蔡旭敏副教授和唐本忠院士、赵征教授合作NC:松香基BioAIEgen:固态下分子运动如何影响光物理过程?

长春应化所刘顺杰研究员与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聚集诱导发光——研究高分子科学的新方法

深大李冰石教授团队和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ACS Nano》:手性液晶超分子组装研究取得新进展

香港科大、深大唐本忠院士团队与中国农大朱奎教授合作AS:在AIEgens杀菌机理探究及胞内菌感染治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子聚集体科学实验室2021博士后招聘及博士生招生启事

唐本忠院士:分子聚集体研究之我见

今天(27-29日)《Aggregate》期刊发布会暨聚集体科学研讨会举行
《Aggregate》期刊发布会计划于本月27-29日召开
IUPAC公布了2020年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

唐本忠院士《Aggregate》社论 “ 聚集体学:分子聚集研究领域的科学探索与创新 ”
唐本忠院士领衔聚集体《Aggregate》期刊正式上线了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对准才能接好,AIE引导复合水凝胶精准自修复

唐本忠院士团队《ANBR》:调控固态分子运动构筑还原酶响应的AIE荧光探针

唐本忠院士团队:聚集诱导发光新突破,首次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实现1.5厘米深腋动脉血管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西安交大党东锋/孟令杰教授等《Chem. Soc. Rev.》系统评述:高性能荧光材料及其高分辨成像应用
唐本忠院士/冯海涛/邹勃教授Mater. Horiz.:二元协同效应制备高对比度力致变色材料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用基于三键的聚合方法合成含氟聚二烯

唐本忠院士团队《Adv. Funct. Mater.》: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研究中心《Adv. Sci.》:一种超两亲AIE分子实现超分子多形貌转变自组装并构筑高效的光捕获天线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大AIE研究中心王东副教授:掺杂AIE全纤维气凝胶实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界面水蒸发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与深大王东副教授《ANGEW》: 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三重攻击强化“1+1+1>3”协同光动力治疗效应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中心王东副教授《Chem. Soc. Rev.》: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超分子发光材料:构建与应用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研究中心王东副教授《Biomaterials》:利用刺激响应性和AIE特性纳米颗粒提高光动力治疗效率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