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港科大唐本忠院士/浙大张浩可团队《Nat. Commun.》: 聚集态光物理机制研究 - 二级空间相互作用

ns 高分子科技 2022-09-26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一部对光的探索史,而创造高效的发光物种更是当代科技发展的目标和基石之一。传统分子光物理理论中的价键共轭(Through-bond conjugation, TBC)已被证实是实现高效率可见光发光的必要条件之一,并且这一理论可以解释大多数有机分子的光物理行为。然而,一些非共轭大分子(如多糖化合物、蛋白质、聚氨酯等)及非共轭小分子(如三苯甲烷、马来酰亚胺、琥珀酰亚胺衍生物等)在紫外光照射下却也可以发出明亮的可见光,但传统的价键共轭理论却无法解释存在于这些非共轭分子中的发光行为。

近年来,香港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一直致力于揭示该类非传统发光材料背后蕴藏的光物理机制。前期的研究工作表明,非共轭分子间或分子内强有力的空间相互作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子云通过非共价键的空间离域形成电子云的重叠,即空间共轭或空间相互作用(Through-space interactions, TSI),进而产生可见光发射(J. Am. Chem. Soc. 2022, 144, 7901; J. Am. Chem. Soc. 2021, 143, 9565; J. Am. Chem. Soc.2017, 139, 16264-16272; Angew. Chem. Int. Ed.2022, 61, e202202381; Angew. Chem. Int. Ed., 2021, 61, e202114117; Adv. Sci. 2021, 8, 2004299; JACS Au 2021, 1, 1805; Mater. Today2020, 32, 275-292)。由于此类材料在单分散状态下无可见光发射,而只有在簇集状态下,在空间相互作用和分子内运动受限(Restriction of intramolecular motion, RIM)的状态下才产生反常的可见光发射,于是这类发光现象被定义为簇发光(Clusteroluminescence)。因此,建立完善的聚集态光物理机制成为簇发光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

图1 传统价键共轭分子及新型非共轭小分子实现多波长发光的策略


白光是自然界最为普遍存在的光源,它对生命的新陈代谢、昼夜节律甚至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具有白光发射性质的材料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关注(Adv. Photon. 2022, 4, 014001)。基于经典的价键共轭理论,通过组合具有多种激发态特征的大共轭分子可以有效地实现单分子白光发射(图1a)。然而,如何调控非共轭分子的光物理行为以及实现非传统发光材料多波长发射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策略及理论依据。为了探究这一问题,本研究中作者合成了三例具有孤立苯环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的非共轭小分子(TPMI-X, X = Cl, Br, I),并利用光物理实验及理论计算等方式对他们的簇发光行为进行研究(图1c)。


 

2 非共轭小分子TPMI-X (X = Cl, Br, I)的光物理性质


在稀溶液中,以单分子状态存在的TPMI-X仅表现出苯环和苯亚甲胺基的吸收峰(< 300 nm), 证实了他们非共轭的分子结构(图1d)。同时, TPMI-X在稀溶液和聚集体状态下均没有明显的发光现象。但是,在晶体状态下它们分别呈现出明亮的蓝白色/白色/绿白色的发光(图2),绝对量子产率可达34.8%。通过荧光光谱图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均包含有三个波长的发射峰:两个荧光峰及一个室温磷光峰。此外,两个荧光峰的相对强弱具有明显激发波长和卤素依赖性:随着激发波长的增加,长波长的荧光峰会逐渐减弱;而随着卤素重原子效应的增加,其长波长荧光会逐渐增强(图2g)。上述实验证明,具有孤立苯环的非共轭小分子TPMI-X也能够实现多波长发射并形成单分子白光。


为了探究上述多波长簇发光的机制,作者首先合成了独立的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的模型分子,通过对比模型分子以及等比例混合物的光物理性质,排除了分子间强相互作用对其发光行为的直接影响。TPMI-X的单晶结构分析表明,在晶体中仅存在C···H、H···H和X···H (X = Cl, Br, I)等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占比大于95%),晶态下分子间的多重弱相互作用限制了分子内运动,进而极大程度地抑制了非辐射跃迁并实现多波长的簇发光。随后,作者利用理论计算方法对TPMI-X在激发态下的结构、电荷-空穴分布、能级等进行了分析(图3)。结果表明,多重空间相互作用(TSI)以及晶态下受限的激发态分子运动对其发光行为起到重要作用(图3f):(1)三苯甲胺基团中孤立苯环间可以形成电子离域,其形成的空间共轭实现了410 nm附近的荧光发射;(2)三苯甲胺基团作为电子供体,可以与作为电子受体的苯亚甲胺基团形成空间电荷转移(Through-space charge transfer, TSCT)作用,从而实现500 nm附近的第二个荧光发射;(3)苯亚甲胺基团中卤素的重原子效应增强了系间窜越效率,从而在570 nm附近产生了室温磷光发射(RTP)。

 

3 非共轭小分子TPMI-X (X = Cl, Br, I)多波长簇发光的光物理机制及多级空间相互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常见的发生在具有“面对面”排列的大共轭基团间的空间电荷转移,该研究中发现的空间电荷转移作用发生在非共面且具有孤立苯环的三苯甲胺基团和苯亚甲胺基团之间。三苯甲胺基团自身可以形成空间共轭作用,其整体又可以作为电子供体形成空间电荷转移,因此他们将这种空间电荷转移作用称为“二级空间相互作用(Secondary TSI)”。类似于蛋白质中的二级结构,“二级空间相互作用”其使得这些非共轭分子具有更多的光物理特性和过程,从而实现了非共轭小分子的多波长发光行为。


综上所述,该研究中作者报道了一种实现非共轭有机小分子多波长发射及单分子白光的有效策略,并且成功地实现对多重空间相互作用的调控。同时,该研究中首次提出了“二级空间相互作用”的概念,其不仅有望成为簇发光材料中普遍存在的机制,也对聚集态光物理机制的完整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这一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香港科技大学博士生张鉴予为本文第一作者,Parvej Alam博士及张思伟博士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唐本忠院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林荣业教授及浙江大学张浩可副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香港研究资助局、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广东省分子聚集发光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以及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青年人才卓越计划”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1184-9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下载该篇论文。


相关进展

唐本忠院士/港科大杨晶磊教授/深大韩婷等:利用AIEgen负载的多功能微胶囊实现高分子材料的损伤 - 自修复全过程动态可视化监控

华南理工唐本忠院士团队冯光雪教授、秦安军教授合作《ACS Nano》:一种通用的阳离子化分子工程策略用于光动力治疗细菌感染

唐本忠院士团队《ACS Nano》:“一石四鸟”的离子工程策略构筑多功能核壳有机硅纳米粒子用于智能诊疗一体化

唐本忠院士团队《Macromolecules》:基于新型多组分聚合实现四元杂环聚合物的多样性导向合成

秦安军教授、马东阁教授和唐本忠院士《ACS Mater. Lett.》:通过合理的AIE分子异构化工程提升非掺杂蓝光OLED效率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课题组 JACS:AIE明星分子四苯基乙烯空间相互作用发光机理探究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和赵征教授 Angew综述:妙用分子运动构建高效光热/光声材料

唐本忠院士/冯海涛教授 ACS Nano: 手性AIEgen可视化对映异构体识别与拆分

华南理工唐本忠院士等团队《ACS Nano》封面:利用蛋白笼包裹AIE聚集体的光强化策略在膀胱癌中实现铂类化疗药物增敏235倍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课题组 JACS:AIE明星分子四苯基乙烯空间相互作用发光机理探究

港中大(深圳)唐本忠院士、赵征教授和武大谢国华教授Angew: AIEgen实现溶液法制备外量子效率接近15%的近红外OLEDs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内大王建国教授团队《ACS Nano》:受体平面化和供体旋转策略构建近红外发光I型癌症光诊疗试剂

唐本忠院士团队Angew:基于NIR-II AIEgen的多模态诊疗系统用于光热协同免疫抗肿瘤治疗

港中大(深圳)唐本忠院士、赵征教授Small Methods:原位电纺AIE纳米纤维用于创伤急救

浙江大学周民团队/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团队《Nat. Commun.》: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荧光手术导航大动物临床前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团队 Adv. Sci.:一锅法制备金属多酚网络包裹的AIE核壳纳米颗粒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唐本忠院士/深圳大学韩婷助理教授等《Adv. Sci.》:无金属催化的活化炔聚合在聚合物损伤自检测中的应用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