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向度及其超越
作者简介:袁利平,男,甘肃镇原人,教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项目“振兴乡村战略中的农村教育现代化研究”(VHA180004)
原文载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20年第1期“教育现代化研究”
摘要:现代性是教育现代化价值坐标和教育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总体性特征。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教育现代性的增长。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品格主要表现在教育现代化的时空性、价值性、规则性、技术性和批判性等方面。现代性亦是由进步和破坏等多重因素混合而成的复杂性矛盾统一体。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危机表现在生态意识薄弱产生的生存风险、传统传承颠覆引起的历史断裂、工具理性霸权导致的功利取向和价值理性漠视带来的精神道德困境等方面。教育现代性是一项未竟的事业,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理路要以观念现代化为先导、祛除现代教育的思想迷雾,以技术现代化为手段、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水平,以人的现代化为根本、超越现代教育的人格困境,以制度现代化为举措、规避现代教育的潜在问题,以环境现代化为依托、保障现代教育的育人空间。
关键词:现代性;教育现代化;现代性向度;人的现代化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石。但是,我们在探讨教育现代化各种范式、理论和实践时,却往往忽视了教育现代化在现实存在中的真伪性,即教育现代化到底是一个基于人类发展历史而存在的真命题,还是一个蕴含人类对未来教育的潜在想象和无限向往的伪命题?为了证实前者命题的真实性,我们该如何合理阐释内含于现代化(modernization)之中的现代性(modernity),摆脱人类的主观臆想,使其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中发挥重要的理性指导作用。
现代性与现代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诸多领域。学界关于二者的解说可谓见仁见智,其中交织着学者们对它们的困惑、批判、解构乃至重构。总体来看,“现代性是指17世纪后,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程度地产生着影响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的统称”。它是用于描述现代社会总体特征的一个概念,表征着现代社会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形态。现代化是一个以工业化为推动力,使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迈进的全球性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各个领域。现代性被广泛表述为在技术、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诸方面处于最先进水平的国家所具备的特征,它从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把握现代社会的属性,从而反思现代社会的时代意识与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客观描述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跨入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现代性则是一个哲学反思的概念,它诠释了人类社会在推进现代化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特质,并表征了现代化实践的内在文化机理和精神诠释,从而形成了关于现代化的思想反思和价值尺度。
现代性之于教育,不是业已完成的事业,而是依然向未来伸展并不断变换面孔的真实存在。“教育现代化”(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就是“转变成为现代教育的过程”(to become modern education)。现代性在这一过程中与教育形态的变迁相伴,并不断增长和实现。现代性既蕴含教育现代化的精神内核,又能对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进行反思和评价。这种反思和评价既伴随教育现代化而发展,又推动教育现代化朝着合理性方向不断发展。一旦脱离现代性,我们将难以准确把握教育现代化产生的根源,亦无法对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境遇做出合理解释和科学回应。世界各国教育先后步入现代化之路,其间现代性的核心理念也从不同向度建构了世界现代教育的历史谱系和总体状况。因此,对于中国而言,通往现代性的旅程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意义的历史事件。现代性是教育现代化研究不可回避的重大议题,它是我们对教育现代化内涵的深刻阐释,为教育现代化灌注新的时代精神,也是我们超越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本质并拯救其现代性危机之关键出路。
二、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品格
现代性是现代化的总体表征,它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不仅支配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而且是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坐标。教育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实现过程。没有现代性,教育现代化将会成为一个没有实质内容的空壳。现代性的意蕴丰富而深刻,它呈现出多重形态。对现代性不同内涵的反思和评价,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现代化的不同现代性向度,也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把握教育现代化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
(一)教育现代化的时空性
现代性反映现代社会中人和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和品质。从时间意义上看,现代性体现的是一种适应时代和必然且倾向于未来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它蕴含历史的进步性和时间的不可逆性。从空间意义上看,现代性虽起源于西方,但其模式如今已扩散至全世界,它是一种可以被全人类所共享的现世文明,也是一种“全球共同状态”前言。在高度现代性的时代,远距离外所发生的事件对近距离事件、对自我的亲密关系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普遍。现代性可以跨越无限的时空距离而向全世界蔓延,从而对其他社会存在及空间产生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正是因为超越地域限制的现代性而能够从彼此互动的关系、从不确定的时间穿越、从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脱域(disembedding)机制,这种机制的形成与运作使得社会互动和关系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成为可能。因此,现代性是“时空的延伸”和“全球性蔓延”,它既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范畴,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现代性在本质上是不断寻求变革和创新、不断自我超越、不断突破已有发展水平的“流动性存在”。时空是现代化的基本结构,而时空性是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时空的分离及其不断重新组合既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参数,也是现代性所追求的更高程度的突破。当现代性开始在传统社会中孕育并繁衍时,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也悄然开始。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在时空层面,“未来”是对过去与现在的序列延伸,它预示尚未到来而又即将到来的一切,是模糊、无限与不可界定的。教育现代化蕴含着现代性的诸多品质,它以现代性为重要向度之一。教育现代化在时空向度上是对终身学习的呼唤,因为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终身学习不仅仅是单独的个体性概念,它还将终身学习理念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因此,现代性视域下的教育现代化强调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它提倡学校、社会、家庭和自我教育的时空融合。高质量学习型社会需要通过终身学习来完成,它是促进人类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
(二)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性
任何社会都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核心的。关于价值本源的认识水平是折射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性肯定个体主体性、尊严、自由、理性、平等、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这些价值沿现代性方向而拓展。”现代性本质上是人在内在心性、体验结构、精神气质上的转变,是人的深层价值秩序的重构。人既是价值性存在的主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就在于人的未完成性。教育以人的未完成性为前提,这意味着人类的一切教育活动都蕴含着某种价值诉求和担当。这种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便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人之自我的本质建构活动,其实质是人的精神世界及主观活动的自我改造过程。正如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所言:“人从不满足于周围现实,始终渴望打破其此时此地如此存在的界限,并不断追求和超越他所环绕的现实,其中包括他当下的自我现实。”教育现代化实质上就是要完成教育价值取向上的转换——教育对象是具体、生动的人,而不仅仅是社会构件。教育现代化的主体是人,没有人的心性(mind)的教育现代化也就失去了其终极宗旨。现代人格作为心性现代化的根本诉求,是现代人所必须具有的人格特质。教育现代化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关键,它致力于培养和建设现代人格。
对于现代教育,人们在特定的空间中有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因此对于公共理性(public reason)的价值追求体现作为社会关系存在的人的价值和目的。以公共精神和公共立场推进教育现代化,是促进民主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实现公共价值的重要途径。原始意义上的公共性是一种民主原则。只有当个人意见通过公众批评而成为公众舆论时,公共性才能真正实现。相对私人领域,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领域,它非常重视公共领域在完善和重建现代性中的重要性。哈贝马斯提出以交往理性来抵挡工具理性对现代生活世界的入侵。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性向度需要我们站在公共性立场上,在遵循民主平等和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合理把握教育现代化的整体转向,从而使价值性原则在教育现代化中得以彰显。将公平正义、民主责任等公共性价值贯彻于教育实践中,有利于在真正意义上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三)教育现代化的规则性
从现代化过程来看,现代性与作为历史运动的现代化过程密不可分。现代性为现代社会创造了一种区别于传统的新型文化模式和社会结构。在这种社会模式中,科学、民主、自由等理性(rationality)精神开始作为规则性的存在而扎根于社会运作机制之中。现代性使前现代社会中某些松散的活动模式集中化、制度化,它是现代社会运行机理的内在表征。现代社会制度在形式上不同于一切传统秩序。韦伯(Max Weber)从“目的——工具”与“价值”、“形式”与“实质”入手对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两对范畴作了区分。他延续了现代性逻辑中“理性”这一主调,并搭建起“合理性的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的结构与秩序”。由此可见,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背景概念,它需要我们了解教育现代化的模式、运行机制和规律。政治、经济和文化现代化既对教育提出了挑战,也为教育现代化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现代化涉及其他社会现代化的实现。
现代性具有自觉的社会功能,它在规则与人性的互动中不断彰显魅力,并渗透于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在现代性的总体语境中,哲学家们都充分肯定了理性强加于人类行为规则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理性是启蒙精神的核心思想,也是现代性的核心理念。“现代性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的精神理性化,而现代化就是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组织等的普遍理性化。”现代性的规则性向度反映一定历史时代下某些社会对积极特征的追求,如现代性中的理性、民主、正义等积极价值理念。现代性的规则性要求人们必须制定规则以规定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这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道德和法律规则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与教育相关的社会条件和环境制度是影响现代化的关键要素,这是关于人的现代性的真正解释。因此,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建立一种协调机制以使教育现代化和其他社会现代化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从而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条件支撑”,就成为教育现代化成败与否的关键。如果否定了这些确定性的现代性因素,我们就无法把握现代性的真谛,也无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超越。因此,规则性既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动摇且具有指示意义的追求目标,也是教育现代化持续健康发展的价值支撑。
(四)教育现代化的技术性
现代技术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特定形式,它营造了一种单纯依靠外物的生存方式,其性质和意义具有现代性。技术与现代性之间存在一种复杂的历史关联性,二者“相互建构”。人类需要检视现代性的技术理性并以交往理性重塑行动者的公共空间。教育现代化自诞生起就被理性的科学技术所渗透。现代技术的发展对促进教育现代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强大的现代技术正在推动着教育模式的创新,“人工智能+教育”正在掀起一场新的教育革命。不可否认,现代性所带来的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对于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重视并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对于个性化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理性的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技术不仅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还扩展到整个社会的治理和意识形态领域,它已成为一种主导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现代性现象都被称为“技术的合理性(technology rationality)”。在这个意义上,“正确的逻辑是技术学”。
现代人注定要在技术想象中挣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现代教育必须培养具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我们需要在技术变革的过程中寻找自主创新的突破口,这一过程使得我们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同时,培养创造思维和能力。社会正在发生变化,教育必须不断改革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教育领域内的信息技术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基础。现代教育通过利用现代技术创造新的知识、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从而引领人类走向未来。这不仅需要自身清醒的自我批判意识,而且需要理性地认可自身之外其他文化价值对现代技术某种正当性的复合。一种外发的现代性要求一种内在的收敛,一种提供聚合力的精神之根。
(五)教育现代化的批判性
现代性自诞生起就携带着批判性的基因。启蒙运动的发生正是现代性对前现代生活不满所做出的否定性批判和改造,它希望通过现代性启蒙而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秩序和时代意识。现代性是人们在批判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所建构起来的一种抽离于制度层面的文化形态。现代性是一种特定的与现实相联系的思考方式,它体现人类自我批判的精神气质。这种批判精神既是对现代性本身的思考,也是对外在文化和社会现代化过程的检讨。现代性的社会实践总是不断地受到关于这些实践本身的新认识的检验和改造,它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特征。因此,现代性自始至终都是“理性文化精神”的代名词。从传统社会结构中所脱域出来的现代社会理性具有一种批判性。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把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思维态度和行为反思,并把它解释为具有时代批判性的精神特质。在他看来,这种精神特质是指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由特定的人所自愿选择、思考和批判的一种方式。在现代性问题的分析和批判上,福柯充分肯定启蒙运动的质疑与批判精神,强调能够维系我们与启蒙的纽带就在于激活启蒙的这种质疑、批判的“态度”与“气质”。他使用“永久地激活”这样的字眼,这着力突出了现代性的一个基本价值——自由地寻找一种尽可能深远的新的原动力。
米歇尔·福柯
现代性是深层价值秩序的位移和重构,它是对传统和过去进行否定、怀疑、挑战而产生的突破精神,其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反事实性质的后传统秩序。从现代性的反思性质来看,教育需要通过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反思和批判而对其现代化进行调整、纠正甚至重塑。这是因为“现代性尚未作为一种主导性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而全方位地渗透到社会运行和个体生存之中”,这使教育现代化充满着创新和活力,并具有无限的潜能与自我更新的能力。我们对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这一特征维度的重要体现,具有自我确证的意义。在这种意义上,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体现为自我选择与自我实现的精神气质,这是一种试图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确证自我的精神力量。批判性彰显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科学理性、主体自由、求新意识等核心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
三、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危机
现代性是一个由进步和破坏双重因素混合而成的矛盾综合体。“现代性所带来的危机正在不断地敲击启蒙理性的幻梦,它催促人们正视启蒙理性的内在矛盾。”不可否认,现代性为教育现代化孕育了内在精神,它既构成了教育现代化实践的评价尺度,亦成为教育现代化的精神内核和引领性力量。但伴随着现代性危机的出现,人们对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的质疑也愈来愈多,并开始反思其现代性的危机。
(一)传统传承颠覆引起的历史断裂危机
现代性内蕴着创新和进步的本能冲动,为了标新立异甚至不惜与传统彻底决裂。现代性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寻求“新”的突破,因此它常常摒弃传统延续性意识。将传统看作是现代性的对立面,由此导致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局面。因此,普遍意义上的现代性是通过告别、改造甚至是激进地反传统来表明自己的新特质,从而确证现代性自身的优越性和进步性。与前现代面向过去相比,现代性面向未来,它需要瓦解那些对现实进步造成阻碍的东西,从而谋求自身新的发展。
在现代性进步逻辑理念影响下的教育现代化,常常将人类教育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未来,认为新事物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必然取代旧事物,不需要继承传统就可以产生新事物。教育现代化要实现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完全转换,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直线式的。人们只会追求更好的教育并认为,传统是落后的,传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利于教育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在此情况下,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就被教育现代性所掩盖,人们甚至会在潜意识中将现代性与西方等同起来。但我们追求教育现代化,不应仅仅是向西方模式学习,更要结合现代性的进步理念,在汲取本国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开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二)生态意识薄弱产生的生存风险危机
“现代性导致生态问题”这一观点并不新鲜。它不仅反映了人类对人与环境、自然与技术的相互作用的系统认识,而且反映了人们在处理生态问题中承载着自身“毁灭的种子”这一事实。正如西方主体成功地将现代化扩展为全球性一样,现代性固有的生态风险和人的生存空间风险也逐渐扩展到全球并演变成了世界性危机。吉登斯认为,生态威胁实质上是围绕知识而组织起来的结果,它是基于工业文明对物质的影响所形成的景象,这种景象是由现代性所引起的一种新的风险景象(risk profile)。因此,现代教育在应对当今的生态危机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生态危机是现代性所带来的景象和知识的结果,现代工业文明的衰落把教育中的不同个体看作是批量生产、相同规格的产品,这使得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没有了生态责任感和深刻的世界归属感。以追寻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的教育的缺失极大地削弱了人与世界的联系。在全球化中,生态问题增强了人类的相互依赖,并对人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开始从根本上重新思考我们与生物圈及其他非人类生物的关系,从而思考个人与地球的深层联结问题。实现生态文明不仅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还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它通过教育促使人心性的现代性增长,进而塑造富有魅力的生态人格,这是当下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三)工具理性霸权导致的功利取向危机
现代性的最初含义就是将理性从蒙昧的宗教信仰中解放出来,因此自诞生之日起它就确立了自身理性的权威。当人们过度推崇并夸大理性所赋予的现代技术权力的同时,也使理性发生了异变。人们盲目扩大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的影响力,造成了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的偏狭,并使人们饱受现代工具理性所带来的沉重后果。正如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所言,现代性蕴含着人们对世界的征服。当作为工具的现代技术占统治地位之处,人类社会便具有了最高意义上的危险,现代性悲剧也由此诞生。
工具理性的迅速扩张使人们被自我所创造的理性所奴役,不同领域、不同形式的竞争性发展普遍存在,从而使教育现代化陷入功利取向的危机。由于人们缺少对终极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反思,教育越来越多地按照技术、机器、市场等现代化的原则,而不是人的原则去运作。教育的危机归根结底是教育价值的危机,其主要表现为教育工具价值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维度上对内在价值的僭越,这是现实价值对理想价值的放逐。在此,现代性已不再是一股解放的力量,相反,它成为奴役和压迫的根源。教育的核心场所——学校被视为生产教育产品的工厂,它成批地加工标准化的教育商品。教育已成为人们追求欲望的工具,沦落为利益的仆人。当教育的工具化走到极致时,学问失去了原有的尊严,成为工具的代名词,追求学术的人无法摆脱知识和技术的奴役,拥有学问的他们自然而然地开始对学术权威和自由感到茫然无助、无能为力。
(四)价值理性漠视带来的精神道德危机
工具理性霸权下的功利取向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摧毁了人类原有的信仰体系,使人们将现代生活中的自由、理性、繁荣和幸福等世俗价值视为人的终极关怀。倘若将理性视为现代化中人的意义追求,会使崇高的精神价值慢慢从社会生活中褪去。工具理性使人们对功利的追逐完全替代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因此,现代化在给人带来物质富裕的同时,也将人置于了一种精神匮乏和价值混乱的危机之中。大量事实表明,一个国家中被工具化的人越多,那么这个国家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和危机就越为严重。单纯的知识获得和财富积累无法使人获得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来自人类将高尚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追求高于其对物质和客观真理的追求。
现代教育是培养具有现代人格的人的活动。现代人格既是现代化的一种人性化目标,也是教育现代化的终极关怀。如今,人们忙碌于权力和金钱之间,公众道德被忽视,道德失范现象遍地可见。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日益凸显,孤独、空虚、悲惨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现代技术下,人的异化使人类终极价值关怀愈加缺失,并致使人类陷入精神道德危机。因此,我们应该站在维护教育现代性的立场上,反思教育现代性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并在充分利用工具理性价值的同时,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理性,从而通过人的精神道德和谐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四、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超越
“现代性在本质上永远在向人类提问: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不应该被归结为硬件上的进步,而是指作为人的存在意义上的更高道德和幸福指数的发展。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尚未完成,它是一种面向未来、不断突破现实、变换面孔的超越性存在,始终拥有自我批判和进步的空间。只有在现代性被完全超越的情况下,人们才能真正消除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危机,进而改造教育现代化图景。
(一)以观念现代化为先导,祛除教育的思想迷雾
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超越可以在多个层面上进行,最基本的应该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人的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将为教育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教育现代化的其他方面无不受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灵魂,唯有以观念的现代化为先导,才能准确把握和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从而避免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现代性危机,进而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创新与发展。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能提高人们抵御风险、处理危机的意识和能力,并使人们正确认识、理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此外,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不仅主导着其他教育要素的发展方向,也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合理性基础,更是教育现代化实现成效的关键性评价指标。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性危机解决的根本之道。我们必须摒弃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旧观念,通过吸收现代性的先进思想建立起蕴含现代性高度公平、全纳和有质量的全民教育体系。西方的现代性文化及教育现代性发展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系,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不但需要具备清醒的中国现代性问题意识和跨文化视界,还需要“和而不同”的中国立场,从而在借鉴西方社会科学丰富理论及资源的基础上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在新的历史时期,促进人的综合素质提升、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成为统整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力量。
(二)以技术现代化为手段,促进教育的发展水平
教育强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践行离不开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催化剂。它因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而在人的现代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技术现代化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方式创新的重要途径,它使现代教育不断地发生变革。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人们对教育手段和工具的改进,也包含着价值取向维度的进步。
教育现代化不仅是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更是为了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才。相比传统的教育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所内蕴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的“联姻”,不仅改变了教育现实中的师生关系,更是使学生可以从现代技术中获取所需信息,并脱离特定学习场所和学习时间的限制。人类发展技术和工具的初衷就是让其成为辅助人们追求自身生存、发展和价值的手段。在教育现代化中我们要正确利用现代技术,坚持工具理性服从于价值理性。
(三)以人的现代化为根本,超越教育的人格困境
“现代化在最终意义上是人的现代化。”在新型现代化的系统视野内,人的现代化最具根本性。只有人在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发生转变,并实现了自身人格的现代化,这个社会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社会。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现代化,它以人的现代性增长为终极价值关怀。人的现代化在广义上包含教师等所有教育主体的现代化。学生与人的现代化的重要使命是致力于现代人格的培育与构建。现代性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转变人的意向性结构,这主要是指在深层次上重构人的价值秩序。
教育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根本,主要体现为教育对人的生命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关怀。人的现代化在内容上包括人的价值观、思想道德、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等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是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化。只有坚持以人的现代化为根本,才能超越现代教育的人格危机。现代性中的主体性、理性等直接规定并影响现代教育价值理性的回归。现代教育只有在促进人的自由、理性发展和主体性等品质生成的前提下才能称之为真正现代教育。
(四)以制度现代化为举措,规避教育的潜在问题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发展概念。它蕴含着开放、包容、贡献社会以及合作共赢的时代特质。制度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的现代化是指建立与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等,它使教育制度可以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相契合。教育现代化进程实际上是教育制度不断创新,最终促进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并变革人类生存方式的过程。教育制度改革的质量及效率决定着教育现代化的成败。只有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教育制度,才能推动教育朝现代化的方向前进。此外,制度的现代化可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教育秩序,并调节和控制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失范现象,从而化解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危机。
推进教育制度现代化,要坚持以人为本,重新设计各样符合现代教育的制度要素,这既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和关键点,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难点。制度的现代化应该体现公平原则,从而保障教育公平和民主。教育制度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为教育管理提供参照标准。制度现代化体现在对教育的科学监督上,这包括学校的自我监督和社会、国家的外部监督等,这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制度现代化需要通过教育立法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有利于消除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人为的破坏性因素。
(五)以环境现代化为依托,保障教育的育人空间
教育现代化是基于世界共同利益和人类长远利益,以共生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它旨在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共生,从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理性支配着环境,而环境决定着人及其状态。充分实现和展开教育现代化,首先要坚持以环境的现代化为依托,维护和保障教育现代化的育人空间。这里的环境是指自然的生态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其中,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教育环境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唯有如此,教育现代化才能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多面体,它由许多方面构成。我们需要开拓大教育观视野,努力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有机结合自然、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从而为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和谐的环境,进而给予现代教育重要的发展活力。自然、校园、家庭和社会的环境都是教育现代化的客观条件,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互动的场景。只有将各个环境的要素统一起来,并积极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文化氛围,才能为实现现代教育的育人目标提供全方位的外在保障,才能为教育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此外,社会环境的现代化也就是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和教育现代化是相伴相生的。因为社会其他要素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社会现代化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诸如教育制度等教育条件和保证。
五、结语
现代性本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这一内在特性使其陷入危机的同时,也孕育着自我实现和救赎的张力。现代性从来都不是一场单纯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包含现代性自身反思建构性的实践活动。如何创造一种既适应现代化的挑战又根基于中国文化特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中国教育现代化之真正问题所在。我们充分有理由相信现代性自我救赎的力量,这种力量给予其自我确证并实现自身正当性的机会。因此,反思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向度,不仅仅是一场观念上的革新,更应该包含自我批判的超越向度。现代化和现代性不是一种单向的生成决定关系,而是双向的反哺互动关系。实现教育现代化要以超越现代性为必然选择。而所谓超越,并不是对现代性的否定,而是将关于现代性与教育现代化的割裂思维转换为融合思维,从而有的放矢地推进教育现代化。
部分参考文献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陈嘉明.现代性与后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邹广文,张九童.“现代性”的文化解读[J].社会科学战线,2019(6).
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艾伯特·马蒂内利.全球现代化———重思现代性事业[M].李国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沈恒炎.未来学与西方未来主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顾明远.试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9).
冯平、汪行福.“复杂现代性”框架下的核心价值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3(7).
邱琳.人的存在与价值教育[J].教育研究,2012(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
孙利天.现代性的追求和内在超越[J].中国社会科学,2016(2).
张成岗.文明演进中的技术、社会与现代性重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4).
刘同舫.启蒙理性及现代性:马克思的批判性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5(2)
本文编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图源网络,侵权则删
往期精彩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摘要一览(一)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摘要一览(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摘要一览(三)
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论解读
区块链技术、教育资源差异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的实证分析
联系邮箱:xuebao@snnu.edu.cn
联系电话:029-81530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