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贡献

阅读·拾间

作者简介:段妍,女,吉林长春人,法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建设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推进研究”(20BKS159)

本文载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专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筑梦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从长期领导中国革命斗争到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再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卓越贡献。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纵观中华民族复兴史,三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线。其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与保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经过百年奋斗迎来了三次伟大飞跃。




01领导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人类文明史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华民族历经农业社会的耕耘,积淀了深沉厚重的文明财富,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然而,近代以来在封建专制统治与帝国主义侵略下的中华民族,逐渐丧失了独立地位,开始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和权利不断丧失,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人民迫切渴望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实现民族复兴成为近代以来无数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


首先,实现民族复兴要解决的是“站起来”的问题。“站起来”是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主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前提。近代中国之所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因此,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前提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和摆脱封建专制压迫,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鸦片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和设计救国救民的道路,尽管每一次这样的探索和设计都对推动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产生一定影响,但终究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在为接续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的革命新道路的奋斗过程中,中国迫切需要新的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新的革命,也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产生。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和阶级结构的变革,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加之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新思想的传播,使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希望。于是,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中国先进分子开始接受并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深入结合,中国人民找到了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标志着中华民族在摆脱外来侵略和封建统治、实现国家统一的进程中有了先进政党的领导。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分析中国社会状况和阶级关系,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综合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与国内政治经济状况基础上,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动力等问题,指出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在艰难的探索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为争取中国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国内内战和外来侵略,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率先举起抗日救国的旗帜,积极倡导、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华北事变”后,党提出,“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倡导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呼吁停止内战,集中统一起来一致抗日,“只有国共的重新合作以及同全国各党各派各界的总合作,才能真正的救亡图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人民积极投身于抗日斗争,主张“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形成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包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一切爱国阶级、阶层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民族抗战的力量。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在这场历史变革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成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实现了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美好愿景,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根基。


其次,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站在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起点,掀开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亿万中国人民,系统回答了中国怎样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1949-1952年,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巩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基础与群众基础。这一时期,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巨大进步,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确立,但相对其他国家而言,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仍较为落后。因此,中国共产党强调“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全新课题。在向苏联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苏联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因此,探索符合中国国情与现实需要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始提上日程。1956年,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党认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与实际相结合,“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22年的探索,尽管经历曲折甚至遭受过严重挫折,但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在科学技术及外交方面也取得重要成就。1953-1978年,我国工业和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4%、2.7%,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与艰辛探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以及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世界认同度,奠定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实基础。


纵观1921-1978年这长达57年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的过程中对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做出的伟大贡献体现在如下6个方面:(1)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把为民族谋复兴始终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从根本上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定不移,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民族复兴的坚强主心骨;(3)始终能够清醒地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能够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亿万群众凝结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4)形成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伟大精神,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到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从焦裕禄精神到雷锋精神,从“好八连”精神到大庆精神,基于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这些精神形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5)独立自主地探索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并开始以“四个现代化”为主线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光明之路;(6)确立并不断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前提和制度基础。




02领导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觉醒,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起点。沿着这条道路出发,“站起来”的中国开始迈向“富起来”的历史新征程。实现“富起来”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主线。“富起来”既是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经济基础。


首先,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进行了不懈探索,形成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共同富裕的科学理论体系。确立实现“富”的发展目标并付诸实践,首要解决的是思想观念的问题,要厘清“富”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的政策和分配方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之“四人帮”鼓吹“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的荒谬理论,这种“贫穷社会主义”的错误观念几乎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针对这一现象,邓小平强调:“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为此,邓小平反复强调:“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一论述打破了旧的思维定式,促进了人们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思想解放。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的现实问题,对于如何尽快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提出“先富带动共富”的政策主张,“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也逐渐产生了贫富不均的社会问题,先富政策及其后果引发了人们的广泛争论,有人质疑:这是否会造成“两极分化”,中国是否因此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邓小平正式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把共同富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当中,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关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论误区,为共同富裕思想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做出了科学解释。由此,中华民族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推动中国人民走向实现“富起来”的新进程。


其次,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共同富裕继续探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而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却保持相对快速和稳定的发展态势,同时国内又面临政治风波和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进改革开放、巩固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一步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党对于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不断探索,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突出强调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同时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来解决分配不均的问题,最终达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过程中,党提出了一系列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举措:一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解决贫困问题。1994年,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通过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对扶贫开发做出了宏观规划与设计,围绕农村贫困问题和地区差距集中力量加大扶贫投入。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到2000年底,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0.7%下降到2000年的3%左右。扶贫开发取得的成就,意味着我们在“富起来”的建设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二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解决区域发展差距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逐渐深入,东西部发展的差距逐步拉大,严重影响了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这种地区差距成为制约共同富裕的主要障碍。1999年,江泽民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这是立足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作出的战略设计,通过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时期,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有效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三,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0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6694亿元。在居民收入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的现实难题。如何处理好、解决好这些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大考验。2003年,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战略思想,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仅仅意味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还包括共享社会成果、政治成果和文化成果等,从一定意义上扩展了共同富裕的内涵,满足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2008年,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指出∶“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把完善分配制度、维护社会公平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战略部署,着力解决当前发展的突出短板,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纵观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这44年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成功应对一系列新的重大风险考验的过程中对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6个方面∶(1)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命题有了全新认识,为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3)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使这一制度体系越来越完善,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4)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破除了“左”和“右”的束缚,走上并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5)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造就了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伟大抗洪精神、伟大抗震精神等一系列新的精神成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奠定深厚的文化和精神基础﹔(6)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实践创造的积极性,经过从小康、小康社会到全面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发展,逐步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03领导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实现了“富起来”的奋斗目标,创造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新生活。在“富起来”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走向“强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无论是建成现代化强国,还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其本质上都是使中华民族真正“强起来”,这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大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的本质性发展内涵。


第一,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因此强党是“强起来”的前提与保障,实现强国必先强党。从战略逻辑来看,强党是办好中国事情的关键,强国以强党为基础和保证,强党以强国为目标和支撑,二者之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因此,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强党的问题,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进而能够承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与使命。聚焦“强起来”的战略目标,我们党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做出了一系列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部署。2013年,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突出强调了党的建设对于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为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战略要求。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并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实现治党与治国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我们党以坚定的战略决心、顽强的战略意志把管党治党战略要求落细落实。党的十九大把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抓住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环节,凸显了政治建设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作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科学规范、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第二,国家富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要义,强国是“强起来”的根本。强国既是对内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断迈向现代化;同时也是对外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整个人类事业做出更大贡献。从强国的价值内涵来看,实现强起来必须具备高瞻远瞩的宏观战略安排与实践路径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强国目标,正确判断当代中国发展方位,科学谋划、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强国”的内涵逐渐丰富,“强国”的目标也日益接近。首先,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顶层设计对内构建战略布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更为复杂。面对新变化新挑战,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发展实际,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既坚持总体谋划又关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从顶层设计确立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增强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调性,为实现强国目标提供了战略支撑。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落地可行,党的十九大在坚持“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具体划分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两个阶段,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强国目标提供了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为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行动指南。其次,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时度势对外推动战略合作。实现强国不能将眼光局限于内部,世界整体性的趋势不可逆转,中国与外部的联系更为密切,必须构建更高层面、更大范围、更加紧密的全球战略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具远见和更具包容的战略思维坚持战略谋划,顺应中国需要与世界期待,积极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向全世界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为推动中国在全球治理角色由积极参与转向积极引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全球思维谋篇布局,不断增强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为实现“强起来”赢得稳定的国际环境。


纵观十八大以来近10年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成功应对一系列更加艰难的重大风险考验的过程中对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10个方面:(1)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2)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完成了几千年历史上没有完成的宏伟大业——在根本上消除了中华大地上的绝对贫困,为强起来奠定了现实基础;(3)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等,使强起来具有法治保障;(4)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断,强调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这就为实现强起来确定了历史方位;(5)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路径,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分两步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6)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有亿万群众的强大基础;(7)提出统筹发展与安全,始终充满忧患意识地去考虑如何防止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危险,有效应对诸如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美国极限施压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事件;(8)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既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领导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根本思想制度,也发展了基本制度,确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9)重新提炼或全新概括出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如中国人民精神、抗战精神、抗疫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夯实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础;(10)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使民族复兴得到全世界各种进步力量的支持,强起来的国际因素更加雄厚。




04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与进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领导人民不断奔向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历史。正是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使命,党把实现伟大梦想与当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团结和依靠人民实现了“三次飞跃”,完成了“三件大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卓越贡献。历史与实践已经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站在走向百年大党的历史关口,中华民族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圆满收官,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今天,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仍须跋山涉水。在前进路上,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会面临诸多艰难险阻,甚至是惊涛骇浪。越是面临严峻复杂的形势,越需要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定海神针作用,以党的领导优势凝聚起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高举团结的旗帜、凝聚起同心筑梦的团结伟力,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断前进。



部分参考文献

本文编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图源网络,侵权删


【历史学研究】“大一统”含义流变的历史阐释

【文学研究】当代秦地作家与民俗文化

●【法学研究】区块链的风险与防范

【法学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文化的耦合关系研究





扫码关注我们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