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淑彦说画 | 眼前一亮-读画家李惠文的国画

2016-07-17 淑彦说画 揭阳书画网






眼前一亮

读画家李惠文的国画


文 | 孙淑彦


     淑彦说画    




画中国画,在一般人看来,仿佛很潇洒,这边画一笔,那边抹二下,来回几次,即可看出画的端倪。画家也喜欢说“横涂直抹”“逸笔草草”。实际,这横涂直抹和逸笔草草,如同苏东坡所说的“胸有成竹”。表面的潇洒,和内心的胸有成竹,需要画家付出很大的努力和心智。




画中国画和写毛笔字一样,是运用软毫毛和薄宣纸的磨擦而产生种种效果,这说明,并不是很容易的事。继之,什么构图、线条,用墨用水和用色等等,一系列的技法讲究,而后才能产生视觉效果。有人更深一层说,那是在运用“国画语言”来表达画家的思想和感情,从而把这些抽象的思想和感情,化成具象的艺术作品,以之来撞击读者的心扉,或者给读者产生某种美感。

画中国画是否很潇洒?是否可以“横涂直抹”呢?我相信说到这里,如果不抬扛的话,应该可以提否定看法了。

揭阳从广义上限定,画家不少;从狭义上说,画家不多。




李惠文先生即是这“不多”中的一位。二十多年前,我与他同隶文化局,即知他热衷于国画,对此,借用一句古语说,是一直“倾盖如昨”。近期,他创作不少国画,让我看一看并要说一说。说来惭愧,很久没有读李先生的画作,这次欣赏,感到眼前一亮。




中国画所讲究者在于“有笔有墨”,用“笔墨”来诉说胸中的情愫,大抵这是一些较高明的画家所说的“国画语言”。读李先生的画作,我觉得他能很好地运用这种特殊“语言”,把心中想要说的事说出来,这一点并非易事。如《博奕图》《斜风细雨不须归》《斜风细雨读书天》等作品,除了给人觉得有“笔墨”之外,也使读者感受到某种内涵。我喜欢这样的国画作品,一种天人合一,向往自然生态的心境,“图是真情,诗是实话。”杜少陵有一句诗:“元气淋漓幛犹湿。”我很喜爱这种通过笔墨的挥洒来表现大自然的风格。如果说,“苍”与“润”是描写大自然的较好笔法,那么,如何处理好这一对矛盾统一的关系,应该是画家要考虑的问题,读李先生的作品,可知他在努力地统一这对矛盾。想方设法把画面中的板、乱、脏、死的毛病去掉,使画面达到浑厚华滋,具有深度和体积感。在这里,我祈望他日再读到其大作时,可以欣赏到“笔落惊风雨”的妙造。这是“眼前一亮”之一。




其次,中国画的历史悠久,每代都有人在改革和创新。当然,把古人或外国人的作品囫囵吞枣地全盘照收,本质是一种因袭,对中国画的发展只能起阻滞或倒退作用。同样,以硬搬外国的某一种绘画模式来“改革”中国画,号称是中国画的“创作”或“创新”,说轻些是无知可笑,说重些是狂妄可怜。




李先生在沿着优秀传统的路上,不是一味囿于其中而不出,他在积极地思想、探索。作品中的《小夜曲》《闹春》《冬禽》等,是在有意强调装饰性。向版画学习,向西洋画学习,向民间艺术学习,如何将其他姐妹艺术的精华融会到中国画中,这条路是很多有志的国画家长期在探索的问题。




历史在前进,居家环境在改变,人的审美观也在改变,特别是年轻人,知识结构与旧时代不尽相同,他们的审美观念与上一辈人也不尽相同。这种种因素,使国画,至少在形式上,首先(这里所说的是“首先”而不是全部)要略有变换。斗方与装饰性强的国画目前颇受欢迎即为一例,这里涉及的是现代居室和年轻人的审美观。画家而有想法要“合于时”,这一点,是好事。李先生心中存在这种想法,没有陈陈相因,故步不前。特别是他的作品借鉴其他姐妹艺术之后,国画最基本的条件,也是最难掌握得好的“线条艺术”仍没有丢失。在中国画的发展史上,创新的流派和人物,无代无之,而且涌现了一大批大师级人物。中国画需要新的流派,也需要吸收外族美术的一些风格来丰富技法。同样,我祝愿李先生积蓄更多想法和实践,努力在传统园地上另辟新境。这也使我“眼前一亮”。



说到国画的题跋,大抵读者都会想到苏东坡有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画牡丹,即题之为“大富贵”,画仙桃说是“长寿”,总是这么题字,说重些,这是一种低层次的世俗对应,如同看图说话。画面的题字,是为扩大画面的内涵而写。换句话说,绘画是用“国画语言”,题跋是用“诗的语言”。题字是补充、延伸和扩大画面,使读者更多地产生联想,获得更多美的信息。按余秋雨先生所说,在国画上题字,是在显示一个人的“软实力”。




在李画家的这批国画作品,我读到不少很不错的题目和题字,如《斜风细雨读书天》《一勾新月照长亭》《空山雨歇暮云横》《一帘幽梦》等等。正如画家们的闲章其实不闲一样,画面上的题跋,很重要,也往往可见画家的文学修养。如果以揭阳画坛而论,老一辈画家中孙星阁和郭笃士两位先生题得很精彩,显示他们深厚的文学素质,这也是他们的画作受到后人赏识的原因之一。


李先生是聪明人,也喜欢读书和下功夫,那么,应该祝愿他:“软实力”和“硬功夫”盈科而进,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集古诗成二十八字殿本文并赠画家,诗曰:

斜风细雨读书天,拈笔自知前辈贤

泼墨淋漓留蜀素,一庭花木伴馀年



(手机横置欣赏)






     淑彦说画     


   孙淑彦 简介  


孙淑彦,学者。广东省揭阳市人。一九五一年生。

从事博物馆工作三十年,历任揭阳市博物馆、揭阳市丁日昌纪念馆馆长。长期从事文史、潮学、书画研究。

出版史学专著八种,潮学专著九种,散文集三种,书画研究专著三种,书画作品集八种,主编和选编著作二十多种。近年有《孙淑彦文字集》一套十二册。








揭阳书画网·独家专栏

作品图提供: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淑彦说画》 往期精彩

明码标价的民国书画家张若凡

满城争说胡天民

疾学在于尊师-孙裴谷与刘昌潮的师生关系

清晚期潮汕书法概述

清中叶潮汕书坛俯瞰

清初潮汕书法扫描

有居绿叶隐画人-《吴峰画集》序

散作榕江画一函·写在揭阳美术作品展之前

揭阳市民间收藏书画展纪往

十万山人题画艺术刍议

高秀苍浑老画家-林受益先生

陈文希早年在潮汕二三事

点击关注

当代国画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揭阳书画网·微社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