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城市降低网约车门槛 其他地方别再和民众作对
文 | 于新
自从网约车被“严管”以来,很多城市打车难、打车贵又成为常态。网约车曾经给大家带来的便利,似乎成了一场梦幻。一个本可以造成共赢局面的新生行业,为什么得不到健康发展?这是盘旋在很多乘客心头的疑问。
好在,改变似乎正在发生。最近甘肃兰州和福建泉州分别出台通知,大幅降低了网约车的准入门槛。再加上本月初,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改革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有关工作的通知》,大大降低了网约车驾驶员的考试难度。对于网约车,似乎“镣铐”有放松的迹象。这些顺应民心之举,在网上得到不少点赞。
其实对于网约车价格、轴距,司机的户籍等等限制性要求,当初出台的时候就很受争议。尤其是兰州、泉州这样的城市,交通拥堵压力远不如一线城市大,但对网约车的严苛却有过之无不及。这种毫无必要的“比狠”的执行思路,看起来是严格落实上级精神,其实很可能是上下不讨好。
以去年最先出台网约车城市管理细则的兰州为例,在推行严格的管制办法之后,这一年当中,当地早晚高峰网约车叫车难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机场、火车站、学校及医院等重点民生区域的快车应答率大幅下降。不必要的高门槛,让市民承受了打车难、打车贵的后果。
而这样的做法其实也并不符合上级精神。据兰州市政府法制办一名负责人说,当地之所以修改网约车规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发改委对兰州市之前的网约车细则进行了批评和纠正,我们进行了修订并重新公布”。可见相关部门也并非要“管死”网约车,还是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城市的现实情况,找到最佳的治理方案。可问题在于,当初这些地方为何能出台这些用力过猛的地方新政呢?
公共治理从来就是一大难题,尤其是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涉及利益群体众多的行业。如何做好平衡,寻找共赢,考验管理者的智慧。管理的终极目的是让市场更有序、更高效,如果“管死”了,那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失败。而网约车市场从当初的蓬勃到现在的凋敝,已经证明了管理的失败。及时调整,也算是亡羊补牢。
从之前的用力过猛到现在的逐步调整,固然也是知错能改、从善如流的表现,但如何避免这样的治理弯路,才是当下更有意义的反思。还记得交通部副部长刘小明在网约车新政出台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表态,“这次改革我们根本的目的是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方便不方便,这是我们评价的标准。”
如果以这样的标准看,包括兰州、泉州在内的很多地方政策,是不合格的。可是要让人民群众的意见有约束力,则需要在新政出台的过程中,赋予民众更多的话语权。而不是无论政策出台前还是出台后,民众都是说了也白说。
过于严苛的网约车政策,让市场和民众双双受损,避免这样的治理弯路,最好的办法是在今后制定类似政策过程中,就要尽可能吸纳乘客、司机、网约车企业等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在不同的利益博弈中寻求平衡。管理者如果一意孤行,推行的政策令大多数人利益受损,最终一定会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感受到之前网约车新政负面影响的城市,不只是兰州和泉州,既然这两个城市已经修改,其他城市的改变理应不再有悬念。因为事实已经证明,过高的网约车门槛,让群众不高兴、不满意、不方便。
来源:搜狐号三條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