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接单性骚扰未被处理 滴滴顺风车的BUG有点大 丨周知
让滴滴这样的平台企业,加大对犯罪的预防、加大事前监管的力度,一定比要求女性“四个不打”更管用。
文 | 酒颜君
祥鹏航空公司空姐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一案持续引发关注。这是一则让人痛心的消息,随着媒体的跟进和警方的阶段性进展公布,案件的更多细节也得以展露出来。在为一个年轻生命惋惜,期待嫌疑人早日归案的同时,也有人讨论起滴滴所标榜的“美好出行”还能美好吗?
网约车已经成为很多人首选的出行方式,很多用户对本次事件心有余悸。尽管不断有人出来为平台辩护,认为网约车实现了司机信息和运行轨迹的可追溯,事实上会比传统出租更安全。但是至少在顺风车这个模式上,不断更新的消息让人们看到,平台存在很大的监管漏洞和安全隐患。
根据媒体曝光的细节我们得知,犯罪嫌疑人在三四年前曾交通肇事,骑摩托车撞倒别人,导致对方成植物人。或许为了逃避审核,嫌疑人并未自己注册账号。滴滴在最新公告中表明,犯罪嫌疑人使用的接单账号归属于其父亲,本人系违规借用。除此之外,嫌疑人在案发前还曾有过一起言语性骚扰投诉记录,因客服联系失败而未受到处理。
从上述事实来看,也就意味着司机的顺风车账号可以为别人所用,那个“人脸识别机制”只要天黑就无法触发;而司机存在言语性骚扰被投诉,平台仅仅因为电话打不通,就没有采取进一步措施。这都是管理上的硬伤,如果对司机的管理能更到位,此前对于言语性骚扰事件有更积极的处理,或许这次就能挽救一个年轻的生命。
除了这两个致命问题之外,媒体还发现顺风车这个出行软件,被滴滴赋予了非常强的社交功能。只要注册成为滴滴司机,就能看到别的司机对乘客的评价,在网上截图来看,不乏很多赤裸裸评价女乘客身材、相貌的。系统甚至还自动设定了一些标签,比如“这个美女不一般”等,对乘客的性别、外貌特征进行归类。这也就意味着,这些标签有可能成为别有用心的司机“猎艳”的指引。在司机能选乘客的机制当中,乘客在无意识中被置于险境。
现在滴滴已经表态,要把顺风车业务停业整改一周。但愿滴滴能正视顺风车模式目前的深层问题——把一个出行软件,当作社交软件运营,到底是不是合适?或者说,如果要增加社交功能,那你能不能保证尽到安全兜底的责任。尤其是,有没有让所有的用户知道平台的游戏规则。如果不是这次悲剧,相信绝大多数乘客不知道自己的身份、性别、外貌等信息,司机们了如指掌。如果知道这样的安全隐患,恐怕很多人也就不敢尝试顺风车了。
所以悲剧之后,滴滴最该做的是正视所存在的问题,并尽力修复BUG,而不是去用公关手段搅浑水。这一次滴滴整体的反应还比较迅速,但悬赏一百万寻凶的行为,还是有不少争议,被批公关色彩太浓,而且对于抓捕嫌疑人很可能起反作用。
另外,还有滴滴公关在朋友圈称该事件遭友商和媒体抹黑,并炮轰这是“挣人血馒头钱”。有没有友商和媒体抹黑,在公众层面未见确凿证据,如果有的话,确实吃相很难看,需要谴责。但在这样恶性事件之后,所谓危机公关套路是不起多大作用的,把严肃问题引向公关战争,也是挺低级的做法。
空姐遇难事件,在舆论场也还引发了一些别的喧嚣。比如,公安大学某教授在社交媒体给女性朋友提出了“四个不打”安全铁律,引来一阵吐槽。
该教授的“不打”铁律内容是这样的,“夜深人静,不打!偏僻的地方不去,不打!一个单身的女孩子,不打!不熟悉的地方不去,不打!”从遇难空姐的情况分析,这样的建议毫无意义,空乘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完成工作的时间可能会很晚,而机场的地理位置往往又很偏僻,再说工作后的女性都是忙忙碌碌的独立个体,成群结队的机会并不多。
为避免网约车惨案再次发生,提醒女性夜里少出门,女性偏僻的地方不要去,女性不要单独做某事,这样的建议和“女性不要穿少以免被性侵”是一样的荒唐。作为公安大学的教师,如果在加强社会安全防范措施和升级公共治安上多做些思考和建议,远比呼吁女性增强自我保护更有意义。
当然,在陌生人社会,防火防盗防流氓,不管是不是女孩子,有高度的警惕是好事。只是有些恶性犯罪,靠自我保护是很难逃避的。让滴滴这样的平台企业,加大对犯罪的预防、加大事前监管的力度,一定比要求女性“四个不打”更管用。
来源:搜狐号三條出品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