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宫灯光秀,“土味审美”还能抢救一下

度一叨 狐度工作室 2019-08-23

故宫近年来的开放态度已经为它赢得了声誉,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现代人的生活当中,这样一个鲜活的故宫,有必要也完全能够把推广与服务等各方面做到更好。


文 | 韩浩月

成功点燃公众期待的故宫灯会,元宵节“首秀”之后,在社交媒体上形成话题刷屏态势。在肯定故宫夜间开放为过年增添气氛这个做法的同时,也有一些人提出,这个灯会有点“出乎意料”。


为了筹备这次灯会,故宫方面做了足够的努力,这么多的灯需要一一布置到位,是项繁复的工作。为了保障观赏体验,实行预约制,限制参观人数。还有一点是,参观是免费的,这种愿意与公众分享的精神也值得鼓掌。



但之所以这次故宫灯会和一些“挑剔”的网友想象的不一样,更多在于审美上的差别。有些人认为灯光太过盛大、灯柱太过明亮,原名为“紫禁城上元之夜”变成了“故宫灯光秀”,用迪士尼式的绚丽灯光来渲染故宫这是否合适,成为网友讨论的议题。


600岁故宫充满了故事,一堂一殿一草一木皆是历史,在人们的印象中,故宫大气恢宏,同时也沉稳安静。影视作品里每每在表现故宫夜景时,也多以明月、红墙、灯影等镜头组成。


“一点灯,故宫就变成了紫禁城”,这个说法很好地表明:故宫的灯,是用来点的。是要一盏盏亮起来的,是要有明灭感的,在照亮的同时,也是需要有阴影的。如此,有收有放、有饱满有留白、有层次的故宫之夜,可能会更好地贴合文化底蕴,让人投入静谧的故宫之夜,领略故宫的意蕴之美。


而首秀的故宫灯会,太过于强调灯光的作用,有喧宾夺主之嫌。微博上流传一条故宫与俄罗斯冬宫灯光秀的对比视频,后者灯光服务于建筑的意图明显。这条视频可能会给故宫下次举办灯会带来一些启发:将科技作用于历史与文化方面时,怎样找到融合点,不能过分强调科技带来的活力,而忽略了文化积淀。



前两年备受瞩目的法国巴黎圣母院搞的灯光秀,也提供了一些启发。建筑物变成一块巨大的“显示屏”,建筑物的轮廓、石雕和线条,和灯光的色彩、明暗,形成了微妙的互动。建筑物以及建筑物背后所富含的文化意蕴,通过灯光所讲述的“光影故事”而被观众所感受,这才是一个文化场所搞灯光秀所该追求的目标。


当然,这是故宫第一次搞灯光秀,准备难免仓促,也很难苛求一次达到完美震撼的效果。因为看似简单的灯光秀,如果要真正做到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光影结合,要讲出生动的“故事”,需要非常多的人才创意储备。这和故宫以及相关领域是不是有充足的资源有关。最好的艺术效果,光用钱是砸不出来的,需要逐步的培养和探索。


这次为故宫灯会搞服务的技术与设计人员,相信已经尽到了足够的努力,毕竟在怎么才能制造出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灯光秀并且不对文物造成损伤方面,他们给出了好的方案。应该从这次话题热点中寻找有建设性意见的,当是故宫灯会的主导者。在注重灯会的灯光主题的同时,应更注重灯会的文化主题。



如果明年再搞“紫禁城上元之夜”,建议故宫方面聘请权威的文化顾问,对接灯光团队,给出既有创意又有实现可能性的方案。这个方案当中,起码得勾勒出唐代诗人崔液在《上元夜》中描述的意境,“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让故宫灯会的光有明暗、有节奏,不必那么灯火辉煌,反而有可能让人更喜欢。


另外,有条件的话,还应给观众更多的机会把视线从灯光那里收回一会,关注一下与逛灯会有关的文化活动,比如猜灯谜,赏剪纸,扎花灯等,如果能举办简单但隆重的祈福仪式更好,让公众了解一下古人是如何与自然、文化、传统进行沟通的。


第一次举办灯会有不尽人意之处是正常的。故宫近年来的开放态度已经为它赢得了声誉,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现代人的生活当中,这样一个鲜活的故宫,有必要也完全能够把推广与服务等各方面做到更好。


关键词


华南理工大学 | 翟天临 | 特朗普

流浪地球 | 咪蒙 | 福州见义勇为

春节献词 | 年终策划:戊戌镜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