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遭最严官方批评 谁能拦下耿彦波式造城
不只是批判耿彦波如何改坏了大同,更要问问是什么造就了耿彦波。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下一个耿彦波还会出现,到时又如何能阻挡得住?
文 | 杜 虎
北京青年报最近报道了大同等几个城市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点名,要求限期整改破坏历史文化遗存的行为,否则将丧失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大同因为明星官员耿彦波曾经的大拆大建,在通报中格外受关注。这次通报再次将耿彦波卷入舆论漩涡。
按照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的通报,大同的历史文化遗存遭到了严重破坏,具体来说,没有“修旧如旧”,而且使用假古城代替真古城。如果以国家部门的口径作为标准,耿彦波对大同做过的很多事情,几乎都是反面典型。
耿彦波对大同改造的思路,体现了体制内经营城市的流行模式,那就是拆掉旧城,腾出土地,引入地产商进行商业化运作,利用政府对土地的调控,来实现对一座城市面貌的根本改换。大同造城是官僚意志与商业开发的结合,因为耿彦波的强势作风,结合得更“出类拔萃”而已。
之前对于这种造城模式就多有批评,因为可能遗留多层面的隐患。比如,拆旧城造新城,政府财政会受到很大拖累,新城带来的旅游收益并不能完全填上原有的债务负担。大刀阔斧的造城者看起来有政绩,可是对城市继任者来说,其实是很痛苦的事情。
现在官方强调的破坏历史文化遗存,则是造城运动的另一层隐患。问题在于,大同改造新城已经有十多年历史,耿彦波被批评的那些事,在大同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可以说是在住建部门和文物保护部门眼皮底下完成的。为什么当初无法阻止?
从报道可以知道,大同文物系统对耿彦波早就有不同看法,但是在耿彦波大刀阔斧施展强硬作风时,照样是沉默。如果换一个官员上来,这些文物专家是不是就能掌握话语权?对现实稍微了解的,都不敢抱有很大的乐观。所以,怎么阻止强势官员的意志,始终是个问题。
除了耿彦波的强人风范,以及主政地方时制造出的排斥氛围,也与历史文物的主管部门一直弱势有关。以国家文物局为例,其在政府序列中的地位向来是羸弱,没有话事权,直接导致其地方附属部门无法贯彻其意志。与耿彦波式官员的强力意志较量,根本没有胜算。
否定耿彦波对大同的改造思路,是不是就能消除耿彦波式的官员出现?答案只怕是否定的。即使到现在,国家文物局手里能打的强硬牌也只是那个“荣誉称号”,其无论在中央政府层面还是在地方,部门弱势不改,那它与耿彦波式的官员对垒只怕还是没有胜算。
大同拆迁改造中,是有一部分市民获得利益的。这些人至今感恩耿彦波的拆迁决策。这些人因为改造得以改善住房条件,成为耿彦波强硬施政的民间基本盘。这也提醒我们,无论官员如何贯彻其强力意志,总能找到利益的拥护者,这是约束主政官员的困难之一。
借助北青报的报道,我们看到在受到了多年压抑之后,文保专家终于能露面讲话,就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讲述正确的原则。问题是,这些专业意见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行政决策?如果后者拒绝,专业意见又当如何博弈?无论是不是否定耿彦波,这些追问都存在,都很尖锐。
总之,旧城改造,专业正确与政治正确如何取舍、如何平衡,在耿彦波与大同的新旧关系上集中展现。大同被敲响警告的钟声,并不意味着它必然失去荣誉称号,只能说警钟本身是一种策略。但更要看到,不只是批判耿彦波如何改坏了大同,更要问问是什么造就了耿彦波。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下一个耿彦波还会出现,到时又如何能阻挡得住?
关键词